最近最令時光君印象深刻的新聞, 來自獵戶座。
不久前,獵戶座主星——恆星參宿四的生命進入晚期,有可能爆發變為超新星,在這個過程中它將變得極其明亮,由於它離地球只有700光年,一旦爆發,亮度足以讓我們在白天都能看到它的蹤影,夜晚也會變得比現在更明亮。
當然,我們此刻觀察到的變化發生700年前,到底何時爆發,是否已經爆發一切都還是未知的。
人類對於太空的觀察和探索,也給了電影創作者們巨大的靈感和取之不盡的素材。借這個機會,就跟大家聊聊太空電影的前前後後。
太空電影的簡單分類
或許是因為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旅行記》也是太空題材的緣故,太空類型的電影一開始就成為科幻電影旗下的一個重要分支。
隨後又伴隨著人類一步步太空計劃的實現,進一步豐富了電影人對太空電影現實性的深度挖掘。如果要對市面上的太空電影進行粗略劃分的話,大致可分為兩類:現實風格和科幻風格。
《月球旅行記》
一些太空電影很容易歸類,比如描寫人類航天事業發展進程或事件的紀實性電影,如《太空先鋒》、《阿波羅13號》毫無疑問是屬於現實風格;《星球大戰》系列、《星際迷航》系列一眼就可看出是科幻風格。
還有一些太空電影具有相當比例的虛構或超現實內容,比如《地心引力》、《天地大衝撞》,筆者還是願意把它們歸為現實風格類,它們只是在現實的基礎上增加了災難等其它成分。
如果加上探索成分的話,《星際探索》《超時空接觸》甚至《第三類接觸》也可以劃入現實類。
《2001:太空漫遊》和《星際穿越》兼有現實風格和科幻風格,但它們的科幻成分並非單純的天馬行空而是具有非常紮實的科學基礎或學術內核,更偏向現實類。
《星際旅行》第一部
其實太空電影的劃分也沒有那麼嚴格,現實和科幻風格往往是既交錯又重疊,事實上大部分科幻類的太空電影也都具有現實意義。
不管銀幕上的太空徵程使用的是哪類風格或形式,都體現了人類對星空的嚮往和遠遠沒有終結的探尋或徵服欲望。
一百多年來,現實風格的太空電影也經歷了各個階段,從最初的少人問津到一度層出不窮,隨後又數次起起落落。之前的風潮幾乎都是由太空人發起,而現在電影人正在通過他們的努力反過來影響太空人。
人類太空探索的每一步銀幕都不會忘記
宇宙的神奇魅力一直帶給無數電影人無限遐想,在萊特兄弟1903年正式發明飛機的前一年,電影先驅法國人喬治·梅裡愛拍攝的《月球旅行記》,就已經讓人類乘坐加農炮發射的炮彈飛到了月球。
在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中,這部人類最早的科幻影片儘管只出現了不到2分鐘的畫面,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中感受到早期電影人對太空那份童話般的憧憬。
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後,人類的航空事業如日中天,伴隨著冷戰時代美國與蘇聯的軍備競賽,科技競爭更是由天空延伸至太空。
英國人為萊卡拍的《太空狗萊卡》
1957年10月4號,蘇聯發射了人類首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吹響了進軍太空的號角,同時也大大刺激了美國。一個月後的11月3日,在蘇聯的第二顆人造衛星上搭乘了一位特殊的乘客——流浪狗萊卡,它是飛上太空的第一個地球生命。
但萊卡在飛空沒幾個小時之後就死於驚嚇和中暑衰竭。它的英雄事跡2010年被改編成了近9分鐘的動畫短片《太空狗萊卡》。
蘇聯在太空的連續動作,讓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如夢初醒,他迅速做出反應,一方面將科學和數學教育調整為最優先的國家政策,另一方面以最短的時間趕上蘇聯的步伐。
1958年2月1日,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1號升空,同年10月1號,美國宇航局掛牌成立。
在萊卡壯烈犧牲之後,還有一批英雄狗為蘇聯的太空事業殉職。直到1960年8月19日,太空狗貝爾卡和斯特雷卡搭乘斯普特尼克5號,重返地球前在太空平安度過了一天。
《3D太空狗》
貝爾卡和斯特雷卡凱旋時不僅享受盛大的英雄禮遇,還成為當時東歐小朋友心目中的偶像。俄羅斯首部3D動畫片《3D太空狗》就是根據這一真狗真事改編而成。
區別於蘇聯的太空狗,美國宇航局相中的太空試驗生物是擁有更高智慧的黑猩猩(《星際探索》裡就有黑猩猩襲擊太空人的橋段)。
《星際探索》
1961年1月31日,墨丘利飛船帶上黑猩猩漢姆飛越大西洋700公裡,儘管飛行中出了點小差錯,但漢姆還是死裡逃生,成功著陸海上。儘管是人科動物第一次進入太空,但漢姆卻沒有得到貝爾卡和斯特雷卡那般的待遇,並最終在動物園中度過餘生。
不過漢姆的事跡還是給2008年的動畫片《太空黑猩猩》賦予了靈感,影片講述了漢姆的孫子漢姆三世和其它黑猩猩同伴再次為人類兩肋插刀,穿上太空服、駕駛飛船穿越蟲洞到達遙遠星系,尋找失蹤的船員。
西部片式微兩類太空電影先後崛起
話分兩頭,我們再看看同時期主流電影市場是個什麼樣的情形。
有統計稱,從1926年到1967年的40多年時間中,好萊塢西部片的製作規模超過其它任何一種類型片,佔比大約為四分之一。
在1950年代,西部片達到全盛,當時製作的數量超過了800部。但到了1960年代突然滑落,西部片發行的數量不到200部,1970年代繼續下滑,到1980年代幾乎銷聲匿跡,直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才略有反彈。
有分析稱西部片的式微和戰後新一代觀眾的成長有關,隨著甘迺迪上臺力促太空時代的來臨,年青人對科技的狂熱遠超父輩,美國最重要的文化特性正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與自然之間的聯繫逐漸被文化與科技之間的聯繫取代,西部片逐漸失去主力位置。
但是說到底,市場上電影的類型雖然發生了變化,其精神內核卻未斷裂,科幻電影的太空元素其實是真正接替了西部片的拓荒元素。
「水星」計劃是美國宇航局的首個太空飛行計劃,從海軍、空軍和海軍陸戰隊當中受過大學教育的飛行員裡百裡挑一選出阿蘭·謝潑德、約翰·格倫、戈登·庫伯等七名太空人,其目標是「確認人類在太空能否生存」,不過這個想法很快就泡湯了,因為蘇聯人提前給出了答案——「能」。
真實的加加林與《太空人加加林》
1961年4月12日,蘇聯航天員尤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完成了世界上的第一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有關這位傳奇航天員的太空時刻,可參考蘇聯拍攝的影片《太空人加加林》。
儘管美國人在太空第一人的競爭中落後了,但他們卻已經開始為「趕在蘇聯人之前,送人上月球」的決定積極做準備。一心趕超蘇聯的甘迺迪總統打算這麼去做,水星計劃和隨後的「雙子星座」計劃權當是登月的熱身。
1961年5月5日,阿蘭·謝潑德乘坐「水星」飛船「自由7號」升空,但只飛到了亞軌道,並沒有進入繞地軌道,遠不及加加林高。直到1962年2月20日,約翰·格倫搭乘「友誼7號」才真正實現了美國人的太空夢。
《太空先鋒》
1983年,菲利普·考夫曼執導的《太空先鋒》詳細描繪了水星計劃的誕生過程以及第一批七位太空人選拔、受訓和上天的故事。其中,斯科特·格林飾演阿蘭·謝潑德、艾德·哈裡斯飾演約翰·格倫,丹尼斯·奎德飾演戈登·庫伯。
1961年5月,美國宇航局開始實施甘迺迪拍板的阿波羅計劃,人類正式向月球進發。美國的流行觀念也由西部片或西部電視劇向太空為主題的影視、廣播劇轉移,阿波羅計劃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西部片的讓位。
趕在太空人登陸月球之前,好萊塢先期抵達。1968年2月上映的《太空登月記》,影片由羅伯特·奧特曼執導,詹姆斯·凱恩、喬安娜·摩爾和羅伯特·杜瓦爾主演。片名直譯過來是「倒計時」的意思,顯示美蘇兩國在登月計劃上的激烈競爭。
《太空登月記》
為了能拔得頭籌,美國人不惜啟用老式的、無返航功能的「雙子星座」飛船運送僅訓練了三周的太空人登月,並要求他在月球上耐心等候,直到一年後建造完畢的阿波羅飛船來接他。
同年4月,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他和阿瑟·克拉克共同編劇的《2001:太空漫遊》上映。雖然次年只獲得了一座奧斯卡獎(最佳特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太空史詩巨作的地位愈發顯赫,它不僅是史上最偉大的太空電影,也是電影藝術、特效發展史的一座裡程碑。
2001年已經過去18年,片中的星際旅行、殺人電腦並未變成現實,但它作為科學寓言以及有關進化、人性和宇宙的思考和觀念依然有效。
《登月第一人》
1969年7月21日,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羅11號飛船的登月艙,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類的第一個足印。「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不過直到2018年,達米恩·查澤雷才將他的事跡拍攝為電影《登月第一人》。
1969年12月18日,約翰·斯特奇斯執導、格裡高利·派克和吉恩·哈克曼主演的《被放逐的人》,三名美國太空人準備結束太空任務返回地球,但是搭乘的「鐵人一號」飛船的點火設備出現故障,所剩的氧氣只夠堅持42個小時。
這是一部預見性很高的太空影片,整個故事設置和5個月後發生的阿波羅13號事故如出一轍。影片接棒《2001:太空漫遊》奪得1970年的奧斯卡最佳特效獎。
《2001太空漫遊》
1970年4月13日,即將執行人類第三次登月任務的「阿波羅13號」飛船,在距月球還有五分之一的航程中,液氧燃料箱破裂導致飛船受損。三名太空人緊急轉入登月艙才倖免於難。
登月計劃失敗,三人必須爭分奪秒,趕在死神降臨前返回地球。阿波羅13號事件是NASA歷史上最重大的事故之一,於事發25年後的1995年被朗·霍華德搬上大銀幕。
科幻類電影成為好萊塢最主流的類型
1972年12月,在阿波羅17號飛船完成登月任務後,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太空探索項目——「阿波羅計劃」畫上了句號。
6艘「阿波羅」號飛船抵達月球,總共12名航天員登上月球,取得了與蘇聯太空競賽的階段性勝利。
當時的美國人民欣喜若狂,紛紛憧憬他們的飛船和太空人可以徵服太陽系的其它行星,但事實是,時至今日人類再也沒有重返月球,更別提去登陸其它行星了。
《星球大戰》
1977年6月,喬治·盧卡斯太空科幻史詩《星球大戰》上映,兼具全新高科技視效和拓展太空新疆域精神的科幻類太空電影開始全面俘獲觀眾,和之後上映的《異形》、《星際迷航》一起為此類電影持續加熱,並推向高潮,經久不衰一直繁榮到現在,可以說是科幻電影的主力軍之一。
1970年代末,科幻電影也正式取代西部片成為好萊塢最倚重的類型片。
1977年11月16日,史匹柏的《第三類接觸》上映票房爆棚,這多少反映了當時很多美國人已經將注意力轉移到UFO和外星人,只是電影當中對外星人的處理方式稍顯恐怖,但這已經比1950年代電影中的外星人溫和了許多。
《第三類接觸》
1978年,彼得·海勒斯的《摩羯星一號》大膽挑戰權威,以揭穿「登陸火星」的騙局來質疑美國政府的阿波羅登月計劃。
人類進軍太空的步伐乏善可陳,一旦沒有開拓新疆域,觀眾也會對這類題材電影失去興趣,這也許是現實類太空電影先天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1980年代比較出名的主要有兩部,但均和現實世界的太空探索無關,一部是前面提到過的《太空先鋒》,從人類航天史當中找靈感;另一部則是《2001:太空漫遊》的續集《二零一零》,從舊作中尋找啟發。
《阿波羅13號》
彼得·海勒斯這部作品幾乎已經被人遺忘,影片的所有元素均回歸常規,更像一部普通電影,可以說和身份不太相配。1986年1月28日,隨著「挑戰者號」太空梭的失事,現實類太空電影逐漸淡出大銀幕,直到1995年《阿波羅13號》的問世。
《阿波羅13號》給之後的現實類太空電影最大的啟發就是災難元素的使用,好萊塢如獲至寶,太空人成為拯救世界的大救星。
羅伯特·澤米吉斯執導的《超時空接觸》是一部被低估的電影,該片是科學嚴謹性方面做得最好的影片之一,難怪諾蘭會為此鳴不平。
《超時空接觸》
馬修·麥康納是該片的男主演,琳達·奧布斯特擔任製片人。從某種程度上說,《星際穿越》和《超時空接觸》具有某些傳承關係。可以說,這是與《星際穿越》科學氣質最接近的一部電影。
上世紀末,彗星撞地球引發人類的某種恐慌,而好萊塢則很好地利用了這一災難性題材,如法炮製出兩部商業大片《天地大衝撞》和《絕世天劫》。
本質上兩部電影區別不大,只是《天地大衝撞》這一組是專業太空人,撞地球的是彗星;《絕世天劫》這一組是業餘太空人,撞地球的是隕石。
《天地大衝撞》
雖然題材相撞,但這兩部電影都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正是放大了的災難屬性讓現實類太空電影又小小繁榮了一把。
1998年10月29日,年屆77歲的約翰·格倫同機組其他乘員一起乘坐「發現」號太空梭重新飛上了太空,這一次他創下了兩項紀錄:太空飛行間隔最長、年齡最大的太空人。
《太空牛仔》受到格倫重返太空的啟發,將年齡玩得更極致,乾脆出動了四位老年太空人上天去阻止蘇聯通訊衛星撞擊地球。同年還有另外兩部以火星為切入點的太空電影《火星任務》和《紅色星球》。
《火星任務》
《火星任務》的導演布萊恩·德·帕爾瑪有著一定的太空野心,所以該片並不是普通的太空電影,也確實有一些地方在向《2001:太空漫遊》致敬,可惜這些努力沒有引起觀眾的共鳴,略顯遺憾。
不過,在《阿波羅13號》裡未能上天的加裡·西尼斯,這次終於如願以償。《火星任務》和《紅色星球》的票房失利,加上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太空梭失事,好萊塢對太空電影又打起了退堂鼓。
2007年開始,連續三年都有出現太空電影,《太陽浩劫》《機器人總動員》和《月球》。
《月球》
《太陽浩劫》中,丹尼·鮑爾(DannyBoyle)另闢蹊徑,攜國際演員陣容向太陽進發。在大部分時間本片都是傑作,但是偏偏最後爛尾了,轉型驚悚氣質讓之前的努力前功盡棄。
《機器人總動員》是好萊塢最優秀的動畫作品,由非人類演繹的愛依然打動了全人類,太空電影中最浪漫的情侶非瓦力和伊娃莫屬。
《月球》雖然是低成本製作,但另闢蹊徑,以複製人的視角來尋求「我是誰」、「我何以存在」這類問題的答案,得到的讚譽足以媲美《2001:太空漫遊》。
IMAX:太空電影天然的最佳拍檔
上世紀80、90年代,IMAX公司攜手NASA、航空航天製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拍過一批IMAX原生態的太空科教片,比如《嗨!哥倫比亞》、《執著的夢想》、《藍色星球》等等,但那會這類片子的屬性主要還是科教,和娛樂並不沾邊。
《哈勃望遠鏡》導演託尼·梅耶斯與擔任旁白的小李(左上)及影片中的瑰麗畫面
2003年,IMAX公司和好萊塢結盟,順勢推出DMR技術。《阿波羅13號》就是第一部IMAXDMR電影。
當阿波羅13號擺脫巨大的火箭發射架升空時,IMAX將地動山搖的效果放大到嘆為觀止的效果;太空人透過太空艙的窗戶遙望碩大的藍色星球,月球表面的環形山幾乎觸手可及,這種視聽衝擊恐怕只有IMAX版才能體會到。
阿方索·卡隆稱《哈勃望遠鏡》是聖經。而諾蘭為了觀察太空人進入太空的生活狀態,專門和團隊觀看了影史最賣座的IMAX太空科教片《國際空間站》。
觀眾觀看IMAX《國際空間站》的場景
託尼·梅耶斯執導的《國際空間站》和《哈勃望遠鏡》所創造的身臨其境的效果,或許是目前所有人類視聽播放設備當中的最極致,影響包括諾蘭、卡隆在內的好萊塢導演也不足為奇。
這兩部影片的出品方也有NASA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所以能把IMAX拍攝器材帶上太空。影片最精彩的畫面都由太空人扛著IMAX3D膠片攝影機在太空中拍攝,身臨其境感就好比你在空間站內或和他們一起進行太空行走。
而《星際穿越》是IMAX2D膠片拍攝,最震撼的畫面也就是攝像頭綁在了飛機頭上拍攝了那些畫面。
結語
曾幾何時,NASA的太空探索給人類和好萊塢帶來了無數鼓舞,並一度給人錯覺——人類就要登陸火星、飛出太陽系了,但一切都沒發生。
在中國,國家航天科技集團已對2017-2045年中國航天運輸系統的能力建設前景與發展藍圖進行了系統的規劃,其中包括在2020年,實現低成本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飛,建立自己的空間站,2030年實現登月,2035年實現運載火箭完全可重複使用。
而在美國,2004年1月,時任美國總統布希發布「星座計劃」,內容包括研製下一代太空飛行器、重返月球乃至登陸火星等。2006年12月,美國宇航局公布「2020重返月球」計劃,將建設月球基地,為載人探索火星做準備。
上任美國總統歐巴馬上任後公布的美國新太空探索計劃,將火星作為美國載人航天計劃的目的地。而就在幾個月前,川普政府宣布了重返月球的計劃,並計劃向火星進發。
當《星際探索》這樣的作品卻在市場中預冷,很難為太空事業帶來一些推動力。或許對於大眾來說,重返太空的道路依然任重道遠。
哪部太空電影你最喜歡?哪部槽點太多?留言分享給大家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