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億萬光年的蒼穹環宇裡,人類不過是滄海裡的一粟。在億萬年的時空中,人類歷史也只是白駒過隙。然而我們人類存在的價值,我們為之奮鬥的事業,我們的榮譽和恥辱,我們愛恨和情仇,難道只是為了在一切結束後,毫無痕跡的曾經存在過嗎?
人類自誕生以來,在科學命題和自我認識上攻城拔寨,做出了許多開拓性的成績。2300年前的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發現了槓桿原理、浮力定律,300多年前英國科學家牛頓發現了宏觀世界裡的「力學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而在幾十年前,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發現的「相對論」,則將人類的視角延伸到了更加神秘的微觀世界。
這些科學發現,除了讓人類更加清晰地認識這個世界,同時也讓人類更加清晰地了解自我處境。然而在取得這些具有開拓性和探索性的成就之後,人類不僅沒有征服蒼穹環宇的愉悅,反而在更加客觀地審視這個世界之後,越發地感受到自我的渺小和無知。而在這份無知意識裡,又是人類面對大自然不自信的自我懷疑和難以定位的自我認識。
對於大部分人而言,科學的探索是徒增煩惱,索然無味的,社會的分工,以及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是冷酷無情的。人性的自私,無聊的科學,是什麼力量驅使著許多人耗盡生命,荒廢年華的為之傾盡全力,捨棄所有的為之奮鬥呢?如果是金錢,不如進行商業活動,如果是榮譽,不如謀取功名。而還原到大部分科學家的人生,他們的一生大多數孑然一身,寧靜致遠。
關於科學探求的原動力和真實目的的探索,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人類自我認知的最單純定義。微觀上的量子,宏觀上的宇宙,讓當前人類在蒼穹環宇面前,只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慢慢長路」上的,上下求索者。
近日著名導演諾蘭的經典之作《星際穿越》全國重映,這部首發於2014年,描述未來世界裡,人類探索太空的電影,是近年來世界影壇少有的科幻巨製。然而影片上映之後的幾年裡,許多科幻影迷喜歡討論影片中涉及到的有關「黑洞」、「蟲洞」、「時空穿越」、「五維空間」的影像是否足夠符合科學理論。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影迷忽略了諾蘭的這部作品在本質上依然是一部藝術電影,雖然這部電影在影像上表現的足夠真實,並讓銀幕前的觀眾為之感嘆和信服。
其實在這部影片中,所謂的硬核科幻,只是電影大師諾蘭對人類自我認識的一種影像「包裝」。用電影的方式,諾蘭向銀幕前的觀眾提出了一個足夠讓整個人類深思的問題:「地球因為持續的環境惡化即將面臨毀滅,人類即將面臨滅亡,此刻作為一個個體,是應該選擇和家人一起履行一名親人職責,還是為了全人類的延續,拋卻牽掛,孤注一擲呢」?這個問題不僅針對一個描述未來世界的想像場景,更是立意在整個人類歷史之上,關於人類自我存在邏輯和自我存在價值的設問。
在諾蘭的影片中,故事發生在距離現在不太久遠的未來。在這個世界裡,因為地球環境的持續惡化,許多農作物因為不能適應劇烈變化的環境而滅亡。人類迫於生存的壓力,不得不極力地削減科學探索上的開支,曾經朝氣蓬勃的人類社會,因為環境的持續惡化,變得死氣沉沉,毫無活力。
影片的主角庫珀是一位兩個孩子的父親,他的兒子湯姆15歲即將高中畢業,他的女兒墨菲雖然只有11歲,卻在天性中流露著科學家式的勇於探索,求真務實的精神。在一個無法解釋的「超自然現象」的指引下,庫珀來到了一個神秘之所,並接受了一個「星際穿越」,拯救人類的任務。而完成這個任務的前提,則需要庫珀拋棄家人數年,甚至也有可能一別成永遠。
在這個場景裡,諾蘭用女兒墨菲的「苦勸」,向銀幕前的觀眾,展現了整個人類在投身科學時的意識掙扎。捨身為人的科學精神和自私的人性慾望之間,在某種程度上有著先天性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是相對而言,什麼是自私,什麼又是無私呢?對於女兒墨菲而言,她的父親庫珀為了自己的夢想,而捨棄一家老小,是不是也是一種自私呢?而當庫珀作為父親對女兒父愛的自私,與庫珀作為太空人對太空探索欲望的自私交融在一起時,展現給全人類的,又變成了一種捨己為人的無私。諾蘭的天才之處,便是將這些錯綜複雜的自我意識細節,能夠通過悉心編排的故事,清晰地展現給銀幕前的觀眾。
在「星際穿越」的過程中,諾蘭巧妙地運用了時間的元素。因為星際穿越後,時空的不同步,諾蘭讓庫珀等人的「水星之旅」,變成了一次時光隧道中的穿越。影片的男主角馬修.麥康納,作為父親動人的眼淚,感染了銀幕前的每一位觀眾,這個被諾蘭溫情詩意的場景,是科幻電影中少有的動人時刻。而通過這個場景,諾蘭詩意的將整個人類的情感勾連著蒼穹環宇的時光空間,在此刻的影像裡,人類情感擁有了穿越億萬光年的力量,也正因為擁有愛和親情的力量,庫珀和布萊德等人才來到了這個人類未曾踏足的遙遠星際。
自這個場景開始,諾蘭的影片從被動的設問,慢慢的演變為主動的回答。回答什麼呢?回答關於人類存在的本質,關於人類之於這個世界的力量源泉,關於人類在時空之中如何變得永恆和不朽。而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是由諾蘭本人提出的,而是自人類誕生之初,便一直糾纏在存在,就如同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科學命題一樣,它們一直都在,只是缺少發現。
早在1968年的時候,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斯坦利.庫布裡克,就曾聯合當時最著名的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創作了被譽為電影史上最經典的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相對於諾蘭的影片《星際穿越》而言,這部46年前的太空科幻電影要晦澀的多,究其原因,是因為這部影片只有疑問,沒有答案。在影片中一直有一個智能生物打造的黑色石板,象徵著人類對自我和外太空未曾探索到的認知。
用影片的編劇亞瑟克拉克的話說:「如果你能理解2001的全部,那我們就失敗了,我們要提出的問題超出我們的想像」。這就是這部具有開拓性影片的立意,他是為了讓觀眾主動思考,主動去探索答案,就好像人類歷史上所有偉大的科學工作者一樣,去做出具有開拓性和探索性的認識。我們不得而知有多少人因為這部影片受到了啟發,但是《星際穿越》的導演諾蘭肯定是其中之一。
如今諾蘭執導的影片《星際穿越》便通過影像,對《2001太空漫遊》中的設問,給出了屬於諾蘭自我思考後的答案。諾蘭將庫珀和墨菲之間的父女情,貫穿於整個以人類自救為目的的星際穿越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裡,人類的探索精神,自私慾望,和無知無解的愛交融在了一起。而當所有的元素拼連在一起時,銀幕前的觀眾仿佛能夠感受到整個人類崛起、延續、自我突破的恢弘歷史。
為了給出自己所有的解答,諾蘭甚至在銀幕上呈現了一個五維空間,原來當時間作為一個可操控的對象時,人類只需要一個場景再加上愛的力量,便可以改寫整個人類歷史。在銀幕之上,諾蘭巧妙的將時間、空間、情感獨立開來,相互穿插,最終營造出一個屬於人類歷史的多維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所有的因素清晰可見,又穿插交融,最終交相輝映成一個炫彩的人類自救史。
在諾蘭的答案裡,愛的力量,是人類超越時空,並可以永恆存在的原動力。雖然還有很多無知無解的科學命題,讓諾蘭的影像答案「漏洞百出」,但是在52年的電影史上,諾蘭的影片,應該是對斯坦利庫布裡克在影片《2001太空漫遊》這部影片中,關於人類自我價值的「設問」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