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馬修·麥康納、安妮·海瑟薇、馬特·達蒙等一眾耀眼明星加盟,好萊塢巨製《星際穿越》昨日一經上映便被影迷評為「燒腦」大片。這部時長近三個小時的科幻片,幾乎讓看過的觀眾都被影片強大的信息量以及無盡的想像力拜服。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基普·索恩也被諾蘭邀請來,一道參與這場「星際穿越」之旅。怎樣在大銀幕上展示蟲洞和黑洞這樣抽象而複雜的概念,無疑對眾多觀眾來說是有超強吸引力的。
《盜夢空間》、《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諾蘭近兩年奉上的影片從未讓影迷失望。這部《星際穿越》,有網友評論:「諾蘭的腦洞,真的比Bigger更Bigger!」在電影中,馬修和安妮飾演的太空人毅然承擔起挽救人類的重任,前往浩瀚的宇宙尋找人類的下一個伊甸園。諾蘭打造出了一個個他想像中的外星世界。而對於末日將至,人類如何拯救自己?諾蘭的觀點非常鮮明:「我認為人類就是自己的上帝、自己的主宰,沒有辦法依靠外界的力量來救贖自己。」
對話諾蘭
3D有時並不是最好選擇
記者:您的《盜夢空間》以及這一部《星際穿越》都是科幻片,您是不是特別喜歡這種非現實的或者說超現實的東西?
諾蘭:類型片會給觀眾一個非常清楚的期待,能夠引導他們很快地進入到電影的觀影體驗當中,所以說我比較喜歡科幻片。同時我講的故事又是普世的,大家都能夠將它與自己的生活聯繫起來。
記者:通常來說,太空題材的電影多數會選擇3D,《星際穿越》為什麼沒有拍攝3D版本?
諾蘭:我覺得3D效果更多的是把這個屏幕給縮小,讓觀影者感覺自己在一個非常緊湊的小空間裡面,所有東西都撲面而來,更適合進入式的觀影體驗,而且適合溫馨小環境的故事敘述。但是我覺得《星際穿越》的場景更多的是在宇宙裡,非常宏大,所以3D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反而2D能夠讓你感覺到這樣一個規模,讓你意識到周圍有很多人跟你一起看。我覺得有很多電影的3D效果都非常好,也有很多電影用3D拍浪費了。
記者:有人覺得影片過多致敬庫布裡克,諾蘭本身的感覺反而少了,您同意這種觀點嗎?
諾蘭:大家可能都會更多地關注這部電影對庫布裡克的致敬,尤其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致敬,但是我想提醒大家,史匹柏的電影《第三類接觸》,我也從它裡面獲得了很多的養分和靈感,尤其是《第三類接觸》裡面提到人類第一次接觸到外星人,我的電影裡面則是人類第一次進入外星系去尋找一個新的棲息地,其實這都是劃時代的,另外我還想特別提到對這部電影產生巨大影響的就是1983年拍的《太空先鋒》,而且我認為那部電影是被很多人低估的。
記者:您這部電影非常尊重科學,但是有一個情節是布蘭德和庫珀兩個人決定去哪個星球的時候,安妮說要跟隨情感,庫珀堅持要相信科學,您用後面的情節否定了庫珀的選擇,這是不是您對科學的一種反思?
諾蘭:科學確實是非常客觀有用的知識,但是我也想在電影裡傳遞這樣一種信息,就是人的直覺和感情也有同樣重要的作用。現在人類還沒有辦法量化描述直覺對人認知世界的作用,希望將來科學在這方面可以有更好的定義和描述。
記者:電影開始的時候有一些沙塵暴的末日景象,您是否希望通過電影來呼籲環保?
諾蘭:其實我們在開場的沙塵暴鏡頭是按照1930年美國大沙塵暴的景象做的,我看過一部美國沙塵暴的紀錄片,模仿了他的一些設計和鏡頭,我選用沙塵暴來表現世界末日是希望觀眾覺得這是真實的,這樣的畫面和場景增強了電影的可信度和電影中角色的絕望度。
記者:這是蟲洞和黑洞第一次在大銀幕上表現出來,1分到10分,你打多少分?
諾蘭:打分的話肯定是10分,首先這是科學顧問和視覺總監完全按照相對論的公式設計出來的黑洞和蟲洞的形象,設計完了他們甚至還根據這個設計發表了論文,因為從來沒人做這個設計,也是蠻有意思的。
記者:《盜夢空間》中您就探討了時間和空間的主題,《星際穿越》裡更是發揮到了極致,您為什麼對這兩個主題那麼迷戀?
諾蘭:我之前的電影包括《盜夢空間》,時間是一個元素,我想通過時間表達角色的觀點,用時間做衡量。但在《星際穿越》裡面,時間第一次變成了一個獨立的角色,如果這個片子有個反派,頭號反派就是時間,所以這是和我之前電影不一樣的地方。
記者:我們中國古代有這樣的傳說,「地上一年,天上一日」,這在片中也有類似的展現,是什麼啟發了您?
諾蘭:對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有些靈感來自我的個人經歷,比如說做夢的時候覺得過了很長時間,但是醒來卻發現時間很短,由此我創作了《盜夢空間》。這一次《星際穿越》的靈感則是來源於相對論,在不同空間不同引力不同速度的情況下,時間是會發生扭曲和變化的,這不再是神話和傳說,我希望觀眾能真實地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