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盜夢空間》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編劇並執導的「燒腦」大片《星際穿越》,在中國內地取得3天票房過億的搶眼成績,更難得的是,票房和好評「齊飛」。人們在驚嘆《星際穿越》史詩般的恢弘與震撼的同時,也在感嘆影片主創的無盡想像力,而這股「星際熱」也讓人看到了科幻題材巨大的市場潛力,同時又引發了一個老話題:中國電影何時才能「星際穿越」到未來題材呢?
「穿越」,可以這麼玩
《星際穿越》講述的是發生在末世地球的故事,人類在絕望中派出最後一批太空人,試圖通過穿越時空隧道即蟲洞,找到一個宇宙中的新家園。和以往觀看好萊塢科幻大片不同,觀眾在欣賞宇宙奇觀的同時,也被「科普」了一系列專業名詞。不少網友邊看電影邊發微信:「黑洞潮汐」是啥啊?「天哪,五維空間難道是立方體?」更有人直呼「不好好學習以後連電影都看不懂了」。
在著名的「知乎」網站,專門成立了《星際穿越》討論區,「《星際穿越》裡的劇情如何理解?」「《星際穿越》有哪些錯誤?」「五維空間裡的生物是什麼樣的?」,這些主題帖一經發布便引發幾百甚至數千條回復,許多帖子甚至引用大量數學公式予以證明。眾多傳統媒體則邀請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對《星際穿越》中所包含的空間物理命題進行整版解答……《星際穿越》的影響力,儼然已經從電影界「穿越」到科學界。
一系列相關的「腦補」帖也迅速在網上躥紅。一段來自國外的視頻,《從一維到十維》成了眾多網友理解「星際」中多維空間的「養料」,但很快,國內著名科普網站「果殼」發布了闢謠帖,用大量常人看不懂的公式,對視頻內容進行逐條批駁,令眾多網友更加不知所措的同時,更加劇了觀看這部影片的欲望。
科普,成年人「缺課」
《星際》所展現的「穿越」如此高大上,一方面除了特效驚豔、編劇水平高超外,專業的科學顧問也是該片科學底氣的由來。據介紹,《星際穿越》裡那些高深的空間物理知識呈現,都是在科學顧問基普·索恩的指導下完成的。索恩是加州理工學院足以和霍金比肩的物理學大師,在引力物理和天體物理學領域有著傑出貢獻,《星際穿越》影片中黑板上的方程式,都是索恩教授親自書寫的。
「一部科幻片,光是黑板上的物理學公式就能讓成千上萬的觀眾感到瘋狂,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科普知識在成年人當中的缺位。」南京創客創始人、科學愛好者鄭巖峰如此評價。
「中國的科普目前存在低齡化和高知識群體的兩極化傾向,雖然知乎和果殼這樣的智庫如今也已經存在並且做得挺好,但與國外的普及度來說,還是非常稚嫩的。」鄭巖峰認為,科普的難度在於將高深的知識講得通俗易懂,這點日本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日本有「大人的科學」這一科普分支,電視上也有針對成年人的科普節目,相比之下,中國的科普還停留在小孩子的百科階段,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的科技館都是成年人帶著孩子去看,而成年人認真看的不多。
「慕課網」資深學員King_wang通過微信接受記者採訪,他認為,高端物理知識,國外有很多免費的公開課視頻,人們可以比較輕易地通過這些視頻獲取相關知識,而國內這些課程還比較少,大多還局限在大學校園裡,這也是國內科普土壤貧瘠的原因之一。
當一部帶著眾多物理學符號的影片到來時,科普缺位的中國成年觀眾自然覺得「燒腦」。而一些準專業的觀眾評價說,其實電影只是玩了幾個理論物理和空間物理的基本概念而已,遠沒有中國作家劉慈欣寫的「三體三部曲」「燒腦」。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有「三體」這麼好的作品,怎麼拍不出《星際穿越》這樣的好電影呢?
愛,硬科學包裹的軟內核
「一方面是講故事的能力,特別是講科幻故事的能力,我們還差得很遠。」南京電影製片廠郭曉偉導演說。對科學題材的開掘在好萊塢一直長盛不衰,如果把中國電影市場比喻成金字塔,那麼霸佔塔頂的似乎一直是好萊塢的科幻大片。從《超級戰艦》《環太平洋》《變形金剛》《明日邊緣》到《地心引力》再到《星際穿越》,好萊塢幾乎壟斷了人類對科學的終極想像。
「從另一方面說,中國電影工作者似乎缺乏講一個科幻故事的情懷。」郭導說,這自然有投資風險的原因,比如國內的影視工作者,似乎更願意製作「青春+回憶」的題材,畢竟這幾年消費青春、販賣懷舊的電影讓人嘗到了甜頭,但是「這些懷舊電影真的有那麼多情懷嗎?」郭導反問。
其實,《星際穿越》抒發的情懷一點不比「致青春們」少。在看過影片後,很多觀眾在對美輪美奐的星際奇觀嘆為觀止的同時,也對主角的父女情深印象深刻,特別是看到父親留給女兒的遺物時,觀眾能體會到這「物件」展現出的父親對女兒無私的愛,這種愛,超越了空間和時間,是真正永恆不變的內容。
同樣,海瑟薇這個角色詮釋的男女之愛,以及麥可·凱恩飾演博士對科學的熱愛同樣令人動容,在大愛面前,所有人都選擇寧願犧牲自己而成全愛本身。這似乎也間接給出了「人類從哪裡來,要往何處去」這一終極命題的「人文」解答,從而使影片在科學外殼包裹下,充滿了對人類的大愛。
青年電影評論者李佳認為,無論是諾蘭導演之前的《盜夢空間》還是現在的《星際穿越》,愛都是主人公甘心涉險的唯一原因,其結果也都是愛的實現。只不過,以前是通過夢境,這次選擇穿越時空,介質雖然不同,但主旨沒有改變。影片有對價值觀的堅守,但同樣也不斷創新、不斷給觀眾驚喜的新故事。這種持續的創造力和永恆的價值主題,正是一部電影軟實力的來源,也是中國電影應該學習和反思的地方。
本報記者 徐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