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穿越》:在我的IMAX觀影榜上,它永遠排NO.1!

2020-12-06 夢想家DM

一直以來對太空題材電影有一種莫名的痴迷,似乎擁有高度近視的雙眼註定難以掩蓋一顆渴望凝視浩瀚星空的心靈。

曾幾何時,沉迷於對宇宙起源以及星辰湮滅的探索,滿腦子裝著光速飛行的超時空幻想。

如今,生活的現實壓力早已把灰色腦細胞中多餘的雜念壓榨得消失了蹤影,只是偶而在一部電影或是一首樂曲之後,才能依稀的擾動一絲如煙似雲般的幻念。

即便如此,也是一種難得的回憶與感傷……

就像我固執的認為2012年最棒的電影是《普羅米修斯》、2013年是《地心引力》一樣,我會把2014年心目中的NO.1留給《星際穿越》。不為別的,只為那童年的夢想能以一種影像化的方式得以實現所帶來的深深感動。

一直以來,我都希望《星際穿越》能夠重映,以滿足我重溫昔日感動的心願。

6年之後,當我們已經遠離影院長達半年之久時,幸福突然來敲門了。我帶著一種近乎神聖的心理迎接著它的降臨。

為什麼我這麼喜愛《星際穿越》呢?是因為這是諾蘭大神僅有的科幻題材電影麼?

我想更深層次的應該是,它披在科幻外衣下的那一顆「孤獨」的內核擊中了我的心靈。

除開純商業目的的太空獵奇電影,近年來幾乎所有的太空科幻片都在講述「孤獨」二字。

《地心引力》中的桑德拉·布洛克,萬籟俱寂中失去同伴後的絕望性孤獨;

《火星救援》中的馬特·達蒙,一種百無聊賴的樂觀性孤獨;

《異形:契約》中的麥可·法斯賓德,渴望神性附體的造物者式孤獨;

《太空旅客》中的克裡斯·帕拉特,必須面對幾十年單身的生理心理雙孤獨;

《月球》中的山姆·洛克威爾,只能自己與自己說話的克隆式孤獨;

《星際探索》中的湯米·李·瓊斯與布拉德·皮特,理性主義者與感性主義者互相無法理解的孤獨……

為什麼大家都愛用太空科幻片來作為「孤獨」情緒的載體?

因為宇宙渺無邊際、空虛寂寥,無限放大了人們心中的悲傷與寂寞。

宇宙的無限大與個體的有限小在空間上形成了對比;

星辰的不計其數與同伴的小於等於一也在數量上造成了反差;

太空失重的輕靈與太空衣的沉重又在重量上形成了對比;

星際間距離以光年計與人類的壽命在時間上再一次造成了反差……

這一切都在各種維度上令仰望星空的人無意間激發了哲學思考。在太空深處的太空飛行器中,太空人唯一的心靈指向便只會是——孤獨。

然而,真正將「孤獨」這個內涵發揮到極致的,還是《星際穿越》。

理察·耶茨寫過一本《十一種孤獨》,讓我用電影的大致時間順序來梳理一下:

第一種孤獨:人類的孤獨

當自然生態被破壞到無法挽回的程度,地球陷入了空前的危機,農作物陸續染上枯萎病並絕種,地球陷入沙塵暴與饑荒籠罩的末日恐慌。

我們被神拋棄了麼?

不可一世的人類終於被卑微的孤獨感碾壓得喘不過氣來。

第二種孤獨:無人機的孤獨

造物主拋棄了人類,人類也拋棄了自己的造物——無人機,雖然看上去是不得已。

那架印度空軍的無人機已經形單影隻飛了十年,我們是否能感同身受它的孤獨?

「你要拿它做什麼?」

「讓它做些對社會有用的事。」

「就不能放它走嗎?它又沒傷害任何人。」

「這東西也得學會適應,就像我們一樣……」

第三種孤獨:基礎科學的孤獨

當農業成為整個地球至關重要的支柱產業,理論物理與天文學變得一無是處。人們不在關心量子力學與相對論,甚至認為許多年前的阿波羅登月也是一場騙局。

基礎科學變得沒落與孤清,不被人理解,視為毫無現實意義的資源浪費。

科學無用論讓理工男庫珀感到孤獨與無奈,但他堅信與自己一樣熱愛科學的女兒墨菲才是人類的未來。

第四種孤獨:少年墨菲的孤獨

少年墨菲面對著親情上的孤獨,母親早逝,父親準備星際遠航不知何時歸來。墨菲試圖用「幽靈」傳遞的神秘信息「留下」來挽留父親,被拒後對他產生了怨恨。

這是一種幼稚的孤獨感,往往被成人世界忽視,然而它所蘊藏的「愛」恰恰被未來人類所洞察,成為了那把拯救人類的關鍵鑰匙。

第五種孤獨:拉撒路計劃的孤獨

在布蘭德教授眼中,拯救人類的出路,是拉撒路計劃。

以聖經中拉撒路復活的典故命名,寓意著此項計劃置死地而後生的決絕,也為後續Plan B的揭示埋下伏筆。

拉撒路計劃的希望非常渺茫,NASA幾乎是孤注一擲用僅剩的財力去完成這最後一搏。

「不要溫順地走進那良夜,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咆哮吧咆哮!痛斥那光的退縮!」——狄蘭·託馬斯

這是絕望之下少部分人類最後的咆哮,最後的垂死掙扎……

它不被人理解,甘冒被世人唾罵的罪名,只為完成人類生命延續的最後抗爭。

這是一條有去無回的不歸路,需要無所畏懼、毫無牽掛的獨行者去赴命。

這條路充滿艱險與不確定性,更可怕的是它註定了……孤獨。

第七種孤獨:曼恩博士的孤獨

曼恩博士是拉撒路計劃中最傑出、勇敢的前行者,他孤身一人來到一個陌生的星球,在給養即將耗盡之時讓自己進入休眠狀態,沒有設定醒來的時間,可謂視死如歸。

然而,當他被喚醒後所發生的一切又是那麼的反轉。曼恩博士變得懦弱與邪惡了麼?

很難這樣定義,當大多數人處於那種境地(獨自呆在外星球那麼多年),都會產生同樣的求生欲,又或者被稱之為邪念。

這是一種很容易被人理解的生理心理雙孤獨,也是「孤獨」的本意與常規狀態。

「孤獨與被隔離,是超越人類可以承受的痛苦。」——儒勒·凡爾納

第八種孤獨:成年墨菲的孤獨

當長大成人後的墨菲從布蘭德教授那裡得知Plan B之後,她代表整個地球人類表達出極端的憤怒。

這是一種被無情拋棄之後的集體孤獨感,無助、無奈、極度絕望。

第九種孤獨:庫珀的孤獨

在星際探索中,其他太空人都義無反顧,只有庫珀是孤獨的。他惦記著返回地球,完成對女兒許下的重逢承諾。這也是拉撒路計劃最初沒有選擇他的理由。

然而,當地球陷入絕望,人類的愛才是無窮動力。庫珀心中的父愛讓他擔起了遠航拯救人類的使命,這也是他最終投身拉撒路計劃的緣由。

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提出了質量足夠大的物體可以影響光行進的路線從而扭曲時空的理論,以此推論——引力異常的星球可以影響時間維度,相對於地球時間被縮短了,即傳說中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

而如果天體的質量大到足以吸引光線無法逃逸,那便是「黑洞」,時間接近於停滯。未來的人類利用「黑洞」這個時空艙來拯救過去面臨危機時刻的地球。

庫珀在這一過程中相對於地球度過了七八十年,在此期間兒子畢業並結婚生子,女兒成長但一直未能原諒自己,老父親去世了,孫子夭折,女兒繼承了布蘭德教授的遺志,兒子兒媳離世,女兒變成了耋耄老人躺在病床上……

中年父親目送年老女兒(這究竟是白髮人送黑髮人,還是黑髮人送白髮人?)離世,何其悲愴?何其孤獨?

女兒表面記恨父親,內心卻矢志不渝的等待「幽靈」(父親)的歸來,卻始終無法向旁人解釋這不可思議的一切,何其堅韌?何其孤獨?

但當告別一幕來臨時,墨菲卻鼓勵父親踏上一段新的旅程,去拯救另一份「孤獨」……

第十種孤獨:布蘭德博士的孤獨

「她還在太空裡,在搭建營地,獨自在一個陌生的星系,也許她現在正在準備去睡一個長覺,沐浴著新太陽的光芒,在我們的新家……」

看著片尾布蘭德博士那堅定又不失迷離的眼神,我不禁為她感到心酸,孤身一人的她需要等待多少年,才能盼來庫珀與她的重逢呢?

「時間」讓萬事萬物在它的面前變得無比渺小,卻讓我們的真摯感情變得無垠偉大。

第十一種孤獨:觀眾的孤獨

雖然諾蘭電影的評分都很高,但在中國的票房卻一直不算太好。《星際穿越》也是如此,叫好不叫座。

一聽說是涉及相對論的科幻片,一大幫女性觀眾便從「想看」中將它拉黑了;

再加上諾蘭一貫的燒腦,一大票只喜歡漫威與開心麻花的爆米花粉絲也紛紛離場;

環顧影廳,就只剩下了一班技術宅、懸疑控與諾蘭鐵桿粉。偶爾一兩個女性觀眾,還是被男朋友生拉硬拽騙進來的。

原本我可以讓喜歡數理化與科幻小說的兒子陪我來看復映的,雖然一年前我已經推薦他在家裡看過本片了,但讀初二的他去了學校參加基礎學科夏令營。

於是我像很多觀眾一樣,一個人走進了影廳,配合隔座賣票的梅花樁制度,顯得格外的和諧。

這種觀影很孤獨麼?

很孤獨,卻也很享受。

理由一:影片伊始,當漢斯·季默那熟悉的配樂在IMAX影廳轟然響起,沙發都共鳴顫抖,我激動到扭曲變形的面容無人能察覺;

理由二:2014年影片第一次在國內上映時,我女兒剛出生。6年後,當再次看到庫珀在太空中望著屏幕中的女兒痛哭流涕的畫面時,我有了完全不一樣的觀影感受。當我在影廳偷偷落淚時,一個人觀影顯得不那麼尷尬。

理由三:當影片推進到庫珀在五維空間裡拍打著書架,高喊「讓他留下,墨菲。」「不!別讓我離開,墨菲!」「No!No!No!」時,我決堤的淚海不至於影響到其他人。

生來自我,便註定你我生來孤獨。

由於每個人的個性差異,孤獨感始終會潛藏內心伴隨你我左右。

不管俗世喧囂、社會紛繁,也不管你朋友再多、終日應酬,孤獨一直銘刻在那裡,鐵一般的堅硬。

也許寂寞安靜時,它更容易浮出水面,華麗麗的在腦海平面上起舞,喚起一行行淚水衝刷臉頰。

但更可怕的是喧鬧中內心莫名的空虛與孤獨,仿佛世間一切都與你無關,萬千眾人都與你無緣,沒人能理解你、讀懂你,何其孤獨,何其悲哀。

而獨自置身於茫茫宇宙,更是將孤獨感發揮到了無以復加的極致。隨之而來的便是無邊無際的驚慌、無助與絕望。

可換一個角度,這絕對的寂靜與空曠也正是你欣賞這曠世美景的絕佳時機,這短暫的孤獨也許是你能看到世間美景的唯一時刻。

放下一切,撫平心境,在萬籟俱寂中品位寂寥的日出、日落、宇宙流逝與璀璨星河,享受這難得的孤獨。

置身於黑暗中的影廳,同樣如此。

我在影院裡享受這難得的孤獨,這一次,得感謝諾蘭的《星際穿越》。

「一個人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能成為自己。他若無法享受孤獨,就不會喜愛自由,因為只有在孤獨的時候,他才是真正自由的。」 ——叔本華

我喜愛諾蘭,因為英國文學專業畢業的他,寫出了我最喜歡的燒腦故事結構;

我喜愛諾蘭,因為他鍾愛IMAX格式,卻從不拍3D電影,對於高度近視的我來說,這不啻為福音;

我喜愛諾蘭,因為不管他用懸疑片、科幻片、戰爭片還是超級英雄片的外衣包裹電影,內核裡始終是能引發我高度共鳴的情感故事;

我喜愛諾蘭,因為他堅持能實拍的絕不用CG,他有自己的做事原則,我也是;

我喜愛諾蘭,因為他是紅綠色盲,我也……

牛頓第三定律:想要達到目的,總得留下點什麼。

走出影廳,我達到了目的,也留下了點什麼……

相關焦點

  • 廣州IMAX電影院觀影指南
    萬達imax電影院pk大學城科學中心imax  萬達imax電影院      影城共設立9個豪華廳,包括1個近500座的數字IMAX影廳,銀幕寬22米,高12米,座位13排;另有1個超豪華VIP影廳,3個數字3D影廳等,放映設備包括最新的美國2K數字放映機,共計座位約1600個。
  • 實地探訪《星際穿越》觀影現場
    目前,正在熱映的《星際穿越》就是一部時長為169分鐘的電影,屬於時長超過2小時的範疇。國內各家影院也紛紛遵照電影局規定,在放映期間安排了合適的中場休息時間。有網友表示理解,「沒想到2020年重映的《星際穿越》也有了中場休息,蠻奇妙的。」
  • 從《星際穿越》解析IMAX商業妥協之路
    從11月12日星際穿越上映以來,帶來了今年觀影的一個高潮,筆者已經好久沒有看到即使是午夜場依然座無虛席的電影院了。作為資深電影愛好者,筆者今天要來說一說《星際穿越》的拍攝內容,聊一聊關於IMAX商業化歷程和70毫米膠片的那些事。
  • 2014終極大片《星際穿越》觀影須知
    親,你去看過《星際穿越》了嗎?小編準備周末去,但是據小編的文科生朋友原話說,「深深覺得被鄙視了」。還有人評論說,「看星際穿越的時候千萬不要買爆米花,因為根本沒工夫吃。」今年最重磅的電影莫屬於諾蘭的《星際穿越》,我們還沒有分析透《盜夢空間》又要再一次被大神的新片洗腦。
  • 《星際穿越》中場休息首發觀影體驗
    目前,正在熱映的《星際穿越》就是一部時長為169分鐘的電影,屬於時長超過2小時的範疇。國內各家影院也紛紛遵照電影局規定,在放映期間安排了合適的中場休息時間。有網友表示理解,「沒想到2020年重映的星際穿越也有了中場休息,蠻奇妙的。」也有網友表示質疑,透露自己正看到動情之處,突逢影院消毒,「實在很尷尬」。
  • 《星際穿越》奪冠,《誤殺》再次躋身TOP3
    從第二周突破1億之後,第三周大盤票房再度上漲。 截至8月8日,全國影院的復工率已達71.13%,共有8071家影院復工。 雖然觀影條件受限,可是大片雲集,觀眾觀影熱情持續高漲,讓大盤票房節節攀升。
  • 諾蘭《星際穿越》內地票房破8億《1917》周五預排映佔比奪冠
    看點網訊www.zlook.com 數據顯示,8月2日開始在內地重映的《星際穿越》中國內地累計總票房正式突破8億元人民幣。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太空科幻大片《星際穿越》2014年在中國內地上映,當時的首輪放映總票房約7.55億。2020年重映5天後,《星際穿越》內地再斬獲票房4500萬,這樣本片內地累計票房在距離首輪公映後6年正式突破8億元大關。
  • 觀影「新體驗」!看《星際穿越》要中場休息,觀眾反映:哭到一半電影...
    《星際穿越》重映8月2日起,諾蘭的經典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上映,也是第一部片長超過2個小時的重映大片,根據《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電影放映場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指南》,觀影中途需設置5分鐘休息時間——暫停影片播放,進行影廳通風換氣,以確保觀影環境的健康舒適
  • 《星際穿越》熱映話題足 社交網絡引發星際效應
    諾蘭與天體物理學家基普-索恩跨界合作,聯手呈現最科學蟲洞景觀   搜狐娛樂訊由華納出品,《盜夢空間》《蝙蝠俠》三部曲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編劇並執導,奧斯卡影帝馬修-麥康納、安妮-海瑟薇、傑西卡-查斯坦、麥可-凱恩等好萊塢一線巨星主演的2014科幻史詩巨製《星際穿越
  • 《星際穿越》創影院復工後單日票房紀錄 宇宙奇觀銀幕重現引發觀影...
    由傳奇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經典科幻燒腦巨製《星際穿越》8月2日重映,引爆觀影熱潮,單日票房突破1970萬元,創影院復工以來單日票房最高紀錄。而影片評分也伴隨重映一路高漲,目前憑藉貓眼9.4分、淘票票9.3分、豆瓣9.3分的超高評分成為當之無愧的科幻高分神作,同時也令觀眾對諾蘭導演的新作《信條》更加期待。
  • 觀影《星際穿越》帶動了科學熱
    人們在驚嘆《星際穿越》史詩般的恢弘與震撼的同時,也在感嘆影片主創的無盡想像力,而這股「星際熱」也讓人看到了科幻題材巨大的市場潛力,同時又引發了一個老話題:中國電影何時才能「星際穿越」到未來題材呢?「穿越」,可以這麼玩《星際穿越》講述的是發生在末世地球的故事,人類在絕望中派出最後一批太空人,試圖通過穿越時空隧道即蟲洞,找到一個宇宙中的新家園。和以往觀看好萊塢科幻大片不同,觀眾在欣賞宇宙奇觀的同時,也被「科普」了一系列專業名詞。不少網友邊看電影邊發微信:「黑洞潮汐」是啥啊?
  • 星際穿越——觀影記錄
    這個連光都逃不出去的引力場的存在,讓星球的外部與內部產生了巨大的割裂,而這種割裂是無法穿越的。嬰兒最初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把內心的感受傳給母親。這個連話都不會說的無助的存在,讓嬰兒的內部與外部也產生了巨大的割裂,而這種割裂看上去也是幾乎無法穿越的。基於愛,星際間的穿越成為可能。 Cooper相信女兒會回來,取回他送給她的表。
  • 《星際迷航3》IMAX觀影 寬畫幅呈現太空飆飛船
    《星際迷航3》IMAX觀影 寬畫幅呈現太空飆飛船 時間:2016.09.03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獼猴桃
  • 《星際穿越》臺北輕鬆登頂
    臺北周末票房三部影片上榜:《星際穿越》《愛上九號球》《傑莎貝爾》,其中《星際穿越》以2190萬票房輕鬆登頂。《消失的愛人》票房受到較大衝擊落至第二。《星際穿越》臺北首周狂砍2190萬票房登頂時光網訊 上周臺北電影周末票房榜迎來三部上榜新片,分別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新片《星際穿越》、臺灣本土喜劇片《愛上九號球》以及好萊塢恐怖電影《傑莎貝爾》。
  • 淺談諾蘭《星際穿越》:自由與宿命,超脫時空
    前述一部經典的科幻電影,之所以能持續被歌頌傳載,不只是因為聲光效果,更是因為具有啟發性與普世共鳴,以《星際穿越》來說,它架構出嚴謹的科學觀點,但又放入玄幻的命運觀,使用重力與時間兩者的關係,推展出撼動人心的生離死別之劇軸,完整地闡述了一段為了愛而啟程的太空旅途。
  • 《星際穿越》片長超2小時,成都影院將安排觀眾中場休息
    好萊塢大片《星際穿越》將於8月2日起重映,貓眼APP等購票系統顯示,該片片長169分鐘。7月31日,網絡上傳出有院線收到相關通知:影院在放映超過120分鐘的電影時,要在放映時長達到120分鐘後安排場間休息。
  • 《星際穿越》重映引觀影熱潮 創影院復工以來單日票房最高紀錄
    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經典科幻燒腦巨製《星際穿越》8月2日重映,引發觀影熱潮,單日票房突破1970萬元,創影院復工以來單日票房最高紀錄。而影片評分也伴隨重映一路高漲,同時也令觀眾對諾蘭導演的新作《信條》更加期待。
  • "燒腦"電影星際穿越熱映 真的很好看真的很難懂
    雖然被指責「燒腦」和「高冷」,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星際穿越》在中國上映後依然引發觀影浪潮。   昨日,華西都市記者走訪成都各大影院發現,由於周末,該片的IMAX票幾乎一票難求,影迷在影院排長隊購票入場,成都女影迷王小姐告訴記者:「票太難買了,今天專門去電影院看到排起好長的隊,只有躲過高峰期,過段時間再去看。」
  • 從《星際穿越》解析IMAX商業妥協之路(全文)_佳能 5D Mark III...
    從11月12日星際穿越上映以來,帶來了今年觀影的一個高潮,筆者已經好久沒有看到即使是午夜場依然座無虛席的電影院了。作為資深電影愛好者,筆者今天要來說一說《星際穿越》的拍攝內容,聊一聊關於IMAX商業化歷程和70毫米膠片的那些事。
  • 科幻神作《星際穿越》時空穿越不再是想像
    這時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神秘的「時空裂口」,通過它可以到外太空尋找延續生命的希望。一個探險小組穿越到太陽系之外,他們的目標是尋找一顆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然而,飛船通過蟲洞的時候,他們發現飛船上的一小時相當於地球的七年時間,即使他們能完成任務,但所能提供的救贖對於地球上活著的人來說已經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