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星際穿越》解析IMAX商業妥協之路(全文)_佳能 5D Mark III...

2020-12-05 中關村在線

    從11月12日星際穿越上映以來,帶來了今年觀影的一個高潮,筆者已經好久沒有看到即使是午夜場依然座無虛席的電影院了。作為資深電影愛好者,筆者今天要來說一說《星際穿越》的拍攝內容,聊一聊關於IMAX商業化歷程和70毫米膠片的那些事。

·從《星際穿越》看IMAX發展史

    IMAX全稱為Image Maximum,指的是最大化的電影採集和錄播系統,是為了最好的電影視覺效果而誕生的一種集拍攝、製作和放映於一體的電影拍攝體系。目前,解析度最高的IMAX電影採用IMAX攝像機拍攝,這種攝像機採用70毫米膠片進行拍攝,具有無與倫比的色彩表現力和解析度,是現階段數碼攝像機難以達到的。而IMAX 3D是一個近些年開始出現的商業化3D放映系統,依託於IMAX巨大的影像,IMAX 3D可以營造出身臨其境的3D效果,但歸根結底只是IMAX的冰山一角,很多國內觀眾將IMAX與3D相混淆,也成為了很多影院忽悠消費者的方法。


諾蘭,一個偏執狂導演

    回到影片本身,諾蘭一直是一個偏執的導演,偏執地追求完美的效果,偏執地追求膠片的質感,偏執地熱愛IMAX攝像機,在星際穿越169分鐘電影中,有長達75分鐘的鏡頭是使用IMAX攝像機拍攝的,是目前所有電影中使用IMAX拍攝時間最長的影片。下面筆者將通過這部電影,來介紹下IMAX的前世今生和70毫米膠片IMAX系統。

·IMAX誕生:70年代電影多元化的產物

    在討論IMAX商業化歷程之前,我們先來看下IMAX的發展歷史:IMAX誕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電影多元化時期,在當時,主流的攝影機是16mm膠片攝像機或35mm膠片攝像機,這兩類攝像機可以獲得非常高效的電影拍攝效率,而且易於放映,但是放映系統並不理想,尤其在投影至大尺寸熒幕後,近距離欣賞效果很差,因此人們需要離開屏幕一定距離,而這樣視覺覆蓋率就大大降低。


想要投影更大的熒幕,就需要更大膠片

    為了提供更好的視覺體驗,三名加拿大人Graeme Ferguson、Roman Kroitor及Robert Kerr重新設計了放映系統,採用多投影機來在更大尺寸屏幕上呈現影像,IMAX由此誕生。他們在1967年於蒙特婁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中展示了全新的多投影機式大銀幕投影系統,多投影機協調放映難度非常大,諸多技術問題促使他們設計單投影機、單攝影機式的新系統。因此,真正的IMAX電影於1970年在日本大阪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中播放,而第一臺長期的IMAX系統則於1971年在多倫多安裝。

    在1974年於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中,美國館展出了一塊27.3 x 19.7米的巨型IMAX銀幕,觀眾向正前方觀看時,畫面足以充滿整個視界。在這次世博會中,共有五百萬人觀看了IMAX電影,震撼的效果使所有人過目不忘,IMAX電影真正被世界所接受。雖然這個銀幕只展出了六個月,數年後,一塊標準尺寸的IMAX銀幕於Riverfront Park IMAX Theatre安裝,並使用至今。


早期的IMAX屏幕多為半球屏幕

    在IMAX誕生之初,就有著矩形熒幕和半球形熒幕兩種類型,不過由於IMAX最初更多用於科研領域或者是展示產品,因此早期IMAX熒幕多為半球形熒幕。首個半球形銀幕的IMAX電影院於1973年,在美國加裡福尼亞州聖地牙哥Balboa Park的Ruben H. Fleet Space Theater and Science Center開幕,從此半球形IMAX熒幕快速遍布了全球的科技館和天文館中。

    1986年,IMAX公司推出了IMAX 3D播放系統,人類最為震撼的3D視頻播放系統由此誕生,但是由於技術過於複雜,而且3D成本在當時遠遠高於2D電影,因此IMAX 3D依然是科技館的展覽品。(註:最早的3D電影技術出現於1936年,採用雙鏡頭攝像機和偏振片拍攝,據稱在納粹時期德國已經有多部3D電影拍攝完成。)


IMAX不等同於3D技術,這是在國內經常被混淆的

    至80年代末,IMAX電影在拍攝與放映系統上都已經非常純熟,有著矩形熒幕和半球形熒幕兩種形式,但是這是IMAX還是僅僅作為一種「嘗試性」的產品存在,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商業產物。

·IMAX發展:從科學館走入好萊塢電影

    在IMAX的最初二十餘年間,IMAX電影大部分是科研影片或者宣傳電影,這一局面一直持續到1994年。1994年IMAX公司上市後,開始著手進入好萊塢市場,但是由於直接拍攝IMAX影片是非常複雜的一件事情,而且由於成本過高,並沒有多少導演願意接手,因此IMAX公司將重點著手於後期放映系統上。

    標準IMAX放映系統採用15/70毫米膠片放映,而標準IMAX電影的拍攝也是使用這種膠片,這類膠片是常規35毫米電影膠片面積的9.5倍,因此在拍攝與放映中成本巨大,所以在IMAX誕生後的幾十年間,雖然IMAX電影出現了許多部,但並沒有真正意義上使用IMAX攝像機拍攝的劇情長片誕生。


IMAX膠片過於巨大,成本也非常昂貴

    高昂的成本和複雜的拍攝方式,使得IMAX電影的好萊塢之路非常曲折,在追求效率和成本的好萊塢市場中,願意接手拍攝IMAX電影的導演寥寥無幾,即便是願意拍攝,也會因為技術和器材限制,無法保證足夠的IMAX原片片長。因此,在2002年之前,大部分IMAX電影都是以短片或者紀錄片形式出現,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IMAX劇情長片。


好萊塢是商業的巔峰,想要進入好萊塢並不容易

    當藝術追求與商業運營相矛盾時,犧牲的往往是藝術,IMAX電影也不例外,當所有人都難以看到未來曙光時,轉折點誕生於2000年的世紀之交,電子技術的發展使得微型計算機在90年代開始進入飛速發展時期,而傳統影像行業也開始進入數字時代。

    經過研發,IMAX公司公布兩類解決方案:就是IMAX DMR(數字媒體修復技術)和數字IMAX技術;而真正改變IMAX電影格局的,正是IMAX DMR技術。由於傳統電影都是使用35毫米膠片拍攝,因此電影公司將原有膠片拷貝或者數字拷貝交給IMAX公司,IMAX以最高解析度掃描每個畫格,再對每幅畫面進行銳化以及降噪,最後衝印在70毫米底片上。這種方式使得無數電影被搬上了IMAX熒幕,IMAX從此真正意義上走上了好萊塢電影的舞臺。

阿波羅十三號是第一部採用DMR技術的IMAX影片,而黑客帝國3是DMR成熟的標誌

    另一個技術則更為徹底,也使得IMAX放映真正成為了商業妥協的產物,這項技術叫做數字IMAX放映。或許,很多網友會認為數碼放映是對傳統膠片放映的進步,但是在目前的技術層面而言,這種進步只存在與商業成本上而不是體現在畫質上。IMAX公司於2010年起全面啟動了數字IMAX技術,對原有IMAX影廳進行設備改造,但是也有一些執著的影院依然使用膠片IMAX放映系統。(筆者會在下面的文章中解析為何數字IMAX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商業妥協,而非技術的進步)


星球大戰II:複製人的進攻是第一部轉錄為數字IMAX的電影

    由於數位技術的加入,使得原本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但是也使得本來為追求更高清而誕生的IMAX系統變得不再「清晰」。而IMAX也肯定明白這個問題,於是2013年起,IMAX公司開始推進一項叫做雷射IMAX的放映系統試驗計劃,計劃將IMAX放映提升至4K水平,並且嘗試使用兩臺4K投影儀協同播放,從而實現更高的畫質,但是就目前而言,這項計劃並沒有真正進行商業實驗。

·70毫米膠片:難以超越的極限畫質

    對於目前的IMAX來說,會被簡單地解釋為:使用更大的屏幕與更好的音響設備來實現身臨其境的放映體驗。其實這是一種商業妥協的解釋方式,IMAX真正的目的在於實現人類最好的屏幕顯示效果和電影解析度,而由於成本限制,如今的IMAX電影系統,已經從當初的專注於卓越畫質到如今的專注於後期放映中。

    如今國內大部分電影院,尤其是商業電影院,如已經全面使用數字投影儀代替了原有的膠片系統,國內膠片放映系統存在率已經不到10%。而且以數位相機為代表的數碼影像產品帶來的便捷與高質量拍攝體驗,使得人們產生了數碼已經完全替代了膠片的錯覺。不過在電影拍攝上,或許數碼攝像機已經完全超越35毫米膠片的畫質,但是IMAX攝像機15/70毫米膠片所帶來的極限畫質,至今還無法被超越。


雖然70毫米膠片畫質驚人,但是IMAX攝像機體積巨大價格昂貴

    膠片IMAX拍攝採用15/70毫米膠片拍攝並放映,也就是:每幀膠片有15個齒孔,電影膠片尺寸為69.6×48.5毫米,長寬比為1.43:1,也就是我們常說的4:3解析度,而我們常規的35毫米膠片實際畫面尺寸為22×16毫米,長寬比為1.35:1,裁剪為16:9解析度後,35毫米膠片解析度為22×12.4毫米。所以膠片IMAX的畫幅面積是傳統35毫米膠片的9.5倍,喜歡玩攝影的朋友一定明白,畫幅越大畫質越好,因此IMAX膠片無論在拍攝上還是放映上,在畫質上都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但是伴隨高畫質的,是超高的拍攝難度和高昂的拍攝費用,在IMAX攝像機上,只能安裝30秒到2分鐘的拍攝膠片,而且單體攝像機體積重大十幾公斤,難以實現靈活拍攝。


不僅是拍攝系統,IMAX膠片放映機可以說是最龐大的放映體系

    不光是在拍攝上,放映中由於15/70毫米膠片的尺寸過於巨大,而且由於畫幅增大,任何細微抖動都會在屏幕上呈現得非常清楚(這就好比D810的安全快門要比其他機型相對更高)。因此我們無法使用傳統的放映系統,需要特製的播放穩定系統和更巨大更亮的燈光投影系統。一臺IMAX膠片投影儀,重量達到了1.8噸,需要15千瓦的放映燈泡作為光源。但主要的是,一部2小時影片的膠片IMAX影片,通常拷貝膠片會長達15公裡,而且重量在500公斤以上,因此成本和放映難度都非常巨大。


IMAX放映所用的燈泡亮度高達15千瓦,而且使用壽命僅有500小時

    相信如果您看過一點關於《星際穿越》的介紹,就會發現無數文章中都會提到諾蘭在星際穿越中有著75分鐘的IMAX攝像機原片。所謂的IMAX攝像機,就是指使用15/75毫米進行拍攝的電影攝像機,這種攝像機是IMAX公司專利,採用只租不售的方式進行租賃使用。而諾蘭可以說是IMAX公司的長期大客戶,下面問題來了,為何我們說膠片的畫質數碼難以超越呢?下一頁筆者將會介紹為何如今很多大導演還青睞於膠片拍攝。

·膠片更好?在於解析度與味道  

    雖然如今好萊塢已經步入數碼時代,不過很多大導演還在堅持使用膠片拍攝,而且IMAX膠捲攝影機的大規模應用也是近幾年才開始的。那麼膠片有哪些地方強於數碼呢?主要是三個方面:畫質、成像質感和放映精細度。

    解析度:

    在日常領域,數碼信號採集的解析度已經完全可以超越135膠片,但是15/70毫米的膠片已經屬於中畫幅級別,在這一級別下,如果以掃底後解析度做衡量,15/70膠片的理論值是12800×8700像素,實際值也達到6120×4500像素,遠高於現在的4K視頻。而膠片記錄的是線性地模擬數據,直接使用膠片播放,數據的記錄量遠高於此。


IMAX膠片的真實解析度要比如今的數碼投影高很多

    成像質感:

    我們所認知的真實世界,是由無數的連續的模擬信號所組成的,我們所感受到的,是這些連續信號的一部分,而膠片也正式通過化學的方式,將這些模擬信號整理保存下來。而數碼採集,會將信息具體化、數位化,在這個過程中信號會失去連續性,會產生誤差,是間斷的信號。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會感覺膠片有著難以複製的「膠片味道和親和力」。而膠片質感的另一方面,在於膠片的「獨立特性」,每一種膠片都一種特殊的色彩取向和噪點控制,這種特殊的色彩表現和富有顆粒感的表現力,就是質感的所在。或許我們在直接觀看時,膠片與數碼的差異不是很大,但是我們通過投影再現影像時,通過光線膠片使得原有的畫面「復活」,使得影像看上去是「真的」,這也是如今許多大導演依然使用膠片拍攝的原因。


雖然數碼成像可以將區間分得非常細,但終究不是連續的

    放映精細度:

    這是目前最為嚴重的一個問題,由於IMAX的商業化妥協,因此目前所有的數字IMAX放映解析度為2048×1152,而使用15/70毫米膠片放映,投影到IMAX屏幕是解析度可達6K,這對於觀影效果非常重要,尤其是前排觀影效果。我們知道我們離屏幕越近,畫質差異越大,因此我們使用膠片放映的效果要比數字IMAX好很多。


屏幕大小和投影解析度會影響不同坐席的觀影效果

    膠片是一種發展了一百餘年的影像產物,真正想要替代它並不容易,因此,數碼攝像雖然更加方便,但是要真正實現全面數碼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解析妥協之路:成本與質量難以兼得

    IMAX在前三十年,一直是作為科研領域進行運作,但是從2002年開始,IMAX在好萊塢一夜走紅,被IMAX公司視作紅遍全球的兩大技術:一個是DMR,也就是數字媒體修復技術;一個是數字IMAX放映技術,但這兩項技術,都是對畫質的妥協。

    首先聊下IMAX公司最引以為傲的DMR,數字媒體修復技術,這項技術允許我們使用非IMAX畫質拍攝的影片轉錄在70毫米膠片上進行放映,例如我們最熟悉的《阿凡達》,就是以這種方式呈現在IMAX熒幕上的。但是DMR的效果,並不是提升影片的清晰度,而是提升了影片的投影尺寸,使得所有的電影都可以在IMAX屏幕上播放。


阿凡達使得IMAX與3D深入人心,不過阿凡達的解析度僅為2K

    由於DMR技術允許所有電影轉移到IMAX熒幕上播放,因此許多畫質欠佳的電影也出現在了IMAX影廳。對於畫質本身不出色的影片而言,再拓展為IMAX,特別是IMAX 3D後,不僅不會提升觀影畫質,反而會使得畫面變得更模糊更眩暈,不負責來講,這和將影片放大150%觀看效果相似。因此,雖然DMR技術徹底解決了IMAX進軍好萊塢的難題,但是也使得IMAX電影的貴族光環被徹底喪失。


3D IMAX雖然精彩,但是需要更清晰的電影原畫

    另外一點,DMR放大技術不能與直接將電影製作成70毫米15孔的IMAX格式相提並論。大多數的 DMR 電影都是 16:9 或者 2.35:1 的寬銀幕格式,所以在放映時並不能充滿整個IMAX的屏幕,大約只能填充到二分之一的比例。IMAX 電影開頭的 IMAX 標誌短片的滿屏的,而實際視頻則是寬銀幕的。


IMAX的屏幕要大於16:9的屏幕,因此轉錄電影無法使用整個熒幕播放

    如果說DMR技術只是一個鑰匙,那麼數字IMAX則是徹底打破高畫質神話的最後一擊。由於目前的數字放映技術還無法達到70毫米膠片放映的精細度,因此數字IMAX不得不縮小屏幕大小,並且重新設計座位,使得觀眾席遠離屏幕。而且,數字IMAX的解析度僅為2048×1152,和普通的電影院1920×1080解析度相差無幾,因此數字IMAX使得IMAX電影變得僅僅是比普通屏幕更大而已。

    之所以IMAX公司會大力推廣數字IMAX,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成本,觀眾和影院都不願意花高昂的價格來建立膠片IMAX影廳,而且每年真正意義上的高畫質IMAX影片並不多。而數字IMAX影廳搭建更為簡單,播放也更加容易,並不需要過於複雜的技術支持,因此,2010年開始,數字IMAX影院如雨後春筍般遍布全球。在國內,阿凡達上映時國內僅有14家IMAX影院,而且大部分為膠片IMAX影院,但到2014年,國內IMAX影廳已經超過270個。


目前國內僅有的5家膠片IMAX影院

    當然IMAX公司肯定明白自己生存的根基在於高畫質,而且2013年開始,4K電視和4K影院開始在全球普及,IMAX所號稱的高畫質再一次受到衝擊,正因為如此,IMAX公司開始嘗試4K以上級別的數字放映系統,相信在近期我們會看到更多4K影院和更高級別IMAX影廳的出現。

    目前,國內近300家IMAX電影院中僅有5家支持膠片IMAX放映,而由於影片引進的原因,這五家影院的片源也越來越少。雖然電影的發展是朝著商業化而去,但是我們希望可以看到跟多真正有視覺震撼的電影,而不是以噱頭打天下的偽IMAX影片。

    

7佳能 5D Mark III 最新報價詳細參數

從11月12日星際穿越上映以來,帶來了今年觀影的一個高潮,筆者已經好久沒有看到即使是午夜場依然座無虛席的電影院了。作為資深電影愛好者,筆者今天要來說一說《星際穿越》的拍攝內容,聊一聊關於IMAX商業化歷程和70毫米膠片的那些事。

相關焦點

  • 從《星際穿越》解析IMAX商業妥協之路
    從11月12日星際穿越上映以來,帶來了今年觀影的一個高潮,筆者已經好久沒有看到即使是午夜場依然座無虛席的電影院了。作為資深電影愛好者,筆者今天要來說一說《星際穿越》的拍攝內容,聊一聊關於IMAX商業化歷程和70毫米膠片的那些事。
  • 佳能EOS 7D Mark II夜景人像 LED燈棒(全文)_佳能 5D Mark III...
    65點對焦系統輕鬆捕捉瞬間    佳能 EOS 7D Mark II擁有65個十字形自動對焦點,幾乎覆蓋整個取景器,輕鬆實現先構圖後對焦。100%取景器讓構圖更精準    佳能 EOS 7D Mark II 的光學取景器視野率約為100%。其圖像顯示範圍與所拍照片相同,因而可有效防止畫面周邊處意外拍入其他事物,能夠滿足專業人士及發燒友等對精密構圖的嚴苛要求。
  • 佳能5D Mark IV(單機)北京特惠16999元-佳能 5D Mark IV_濟南數碼...
    近日,佳能5D Mark IV(單機)在中關村在線認證經銷商「佳尼單反攝影器材」有售,報價16999元,聯繫電話:15210229382 / 15726661275。佳能EOS 5D Mark IV的全畫幅CMOS圖像感應器,採用開創性的全像素雙核結構。應用新精細化製程、新光電二極體構造及色彩濾鏡,在實現了約3040萬有效像素的同時,具有高信噪比、高動態範圍、高速讀取的性能。
  • EOS 5D4伴我挑戰微觀生態世界(全文)_佳能 5D Mark IV套機_數碼...
    我的攝影之路,也從傳統的新聞、風光、紀實、旅遊,全面轉向「昆蟲的微觀生態世界」。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年,我一直使用佳能拍攝的原因,因為當你對一個系統熟悉之後,很多應激的操作都是下意識的,從而有效提高拍攝成功率。
  • 一周新聞匯總 P&E2015帶你領略影像盛宴(全文)_佳能 5D Mark IV...
    下面我們來看下具體的參數:佳能5D4兩個版本參數信息    佳能不過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兩大佳能諜報網站對這組信息的可信度評級截然不同,CanonWatch認為非常可信,有60-80%的準確度,而CanonRumors則認為非常不可信。筆者認為,從參數來看這的確符合佳能目前的行事風格,所以至少有五成的可能性會有採用類型的形式。
  • 強悍畫質 佳能5D MarkII感光度專項測試
    我們近期評測的佳能新全幅單反EOS 5D MarkII的感光度表現同樣受到大家關注,就讓我們通過5D MarkII的感光度專項測試來看一下無敵兔的實際表現。  佳能5D MarkII的具有ISO100-ISO6400的標準感光度,並可向下擴展一檔到
  • ...RAW格式詳解與實戰應用_佳能 5D Mark III(單機)_數碼影像評測...
    就拿佳能來說,儘管拍攝的RAW文件後綴都是.CR2,但1100D和7D的RAW文件之間還是存在一些差異的。
  • 每秒24格非終點 電影進階挑戰人眼極限(全文)_佳能 5D Mark III...
    7佳能 5D Mark III 最新報價詳細參數 電影是一個每秒鐘24格的藝術,就算是一個對電影藝術一知半解的人,或許也會知道這一點。雖然下文也會涉及到「電影為什麼每秒24格」這種老生常談的知識 ,但這並不是今天故事的全部。
  • ISO十萬+10fps連拍 佳能1D Mark IV評測_佳能 1D Mark IV_數碼影像...
    同時,這也秉承了佳能1D、1Ds系列相機「三年不升級,升級用三年」的優良傳統。·對焦系統升級:為賽場而生  佳能1D Mark IV的全新對焦系統可謂佳能新旗艦的最大亮點,也讓很多業內人士以及相機愛好者眼前一亮。接下來筆者就詳細為大家解析1D Mark IV的對焦模塊。
  • 諾蘭《星際穿越》8.2國內重映 包含IMAX版本
    諾蘭《星際穿越》8.2國內重映 包含IMAX版本 時間:2020.07.24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CC 分享到:
  • 拋棄常規旅遊概念 冬季來德州看候鳥吧(全文)_佳能 5D Mark IV...
    6佳能5D Mark IV詳細參數
  • 最燒腦高智商十部電影2《星際穿越》百度雲網盤免費分享
    星際穿越 Interstellar (2014)導演: 克里斯多福·諾蘭編劇: 喬納森·諾蘭 / 克里斯多福·諾蘭主演: 馬修·麥康納 / 安妮·海瑟薇 / 傑西卡·查斯坦 / 麥肯吉·弗依類型: 劇情 / 科幻 / 冒險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 / 加拿大 / 冰島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4-11-12(中國大陸) / 2020-08-02(中國大陸重映) / 2014-11-07(美國)片長: 169分鐘又名: 星際啟示錄(港) / 星際效應(臺) / 星際空間 / 星際之間 / 星際遠航 / 星際 / Flora's
  • 《星際穿越》:在我的IMAX觀影榜上,它永遠排NO.1!
    即便如此,也是一種難得的回憶與感傷……就像我固執的認為2012年最棒的電影是《普羅米修斯》、2013年是《地心引力》一樣,我會把2014年心目中的NO.1留給《星際穿越》。不為別的,只為那童年的夢想能以一種影像化的方式得以實現所帶來的深深感動。
  • 造型復古有格調 佳能M6 Mark II微單
    佳能EOS M6 Mark II是一款外形設計復古的APS-C畫幅微單,而且機身尺寸也十分小巧,因此具備收納容易、攜帶方便的特點,同時也可以讓拍攝者感受到攝影輕鬆的一面。硬體層面表現優異,搭載3250萬像素CMOS傳感器,是APS-C畫幅機型中不多見的的3000萬+像素機型,這也讓它拍攝的素材擁有高解析力與優秀的二次裁切力,所以也十分方便攝影者進行後期。而其搭載的DIGIC8影像處理器,也使這款機型有著優異的畫質表現。
  • 星際穿越影評
    大家好,我是作者小咖,今天要為大家帶來的一部電影名為《星際穿越》   劇情簡介:在不遠的未來
  • 當前標籤:星際穿越
    《星際穿越》於8月2日開始在內地影院重映,時隔六年影迷們依舊熱情不減,在此前我們就曾報導過本片兩輪上映票房突破8億元的消息。以下為官方微博原文:《星際穿越》 重映票房破億!我們出於熱愛...《星際穿越》首次上映是在2014年。《星際穿越》的故事講述了未來的地球氣候環境急劇惡化、糧食嚴重緊缺,人類已經難以生存...
  • 無線閃燈新玩法 佳能600EX II -RT實戰人像拍攝
    這次我就使用佳能600EX ii -RT,430EX iii-RT和ST-E2組成了閃光燈系統。作為佳能獨有的RT無線電引閃技術,無線電引閃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不受障礙物的影響,而且引閃範圍將達到100米,可以不用單獨使用機頂引閃器就可以完成長距離的引閃。優勢非常明顯。目前支持無線電引閃的設備有,佳能600EX-RT ii,600EX-RT,430EX-RT iii和ST-E3-RT引閃器。
  • 科幻神作《星際穿越》時空穿越不再是想像
    一個探險小組穿越到太陽系之外,他們的目標是尋找一顆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然而,飛船通過蟲洞的時候,他們發現飛船上的一小時相當於地球的七年時間,即使他們能完成任務,但所能提供的救贖對於地球上活著的人來說已經太晚。
  • 《星際穿越》科學顧問:黑洞照片為什麼「糊」
    新華社北京4月11日電(記者郭爽)不少人腦海中關於黑洞的形象來源於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中清楚明亮的圖像,而最新發布的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卻有點「糊」。對此,《星際穿越》科學顧問、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基普·索恩11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對兩個黑洞圖像的異同給出獨家解析。
  • 《星際穿越》熱映話題足 社交網絡引發星際效應
    諾蘭與天體物理學家基普-索恩跨界合作,聯手呈現最科學蟲洞景觀   搜狐娛樂訊由華納出品,《盜夢空間》《蝙蝠俠》三部曲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編劇並執導,奧斯卡影帝馬修-麥康納、安妮-海瑟薇、傑西卡-查斯坦、麥可-凱恩等好萊塢一線巨星主演的2014科幻史詩巨製《星際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