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一個每秒鐘24格的藝術,筆者覺得就算是一個對電影藝術一知半解的人,也會知道這一點,或許大家都知道「24格」這個數字,但是「24格」究竟是怎麼來的呢?雖然下文也會涉及到「電影為什麼是每秒24格」這種老生常談的知識 ,但這並不是今天故事的全部。首先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每秒24格,既不是電影速度演變的起點,當然也不會是電影速度終點。
當我們要討論電影到底是每秒多少格之前,首先需要先明確一點:電影的速度分為拍攝和放映兩種,大多數情況下,令拍攝和放映速度保持相同,觀眾才能在銀幕上看到行動自若的人(早期的影院都是手搖式放映機,所以要做到讓放映速度和拍攝速度完全一致是基本不可能的)。電影的放映速度自從上世紀30年代以來固定為24格每秒,除非有特殊的拍攝目的,不然是不會改變的。
以上視頻是一個關於幀數,對於視頻的影響測試。
其實電影並非天生就是每秒24格。電影放映速度的選擇,主要是基於咱們人類的一種生理功能基礎,說俗氣點也就是產生連續運動的幻覺,我們人的雙眼及其數據傳輸系統每秒可以識別10-12格畫面,大腦的視覺處理中心會將每格畫面保留1/15秒。如果在前一格畫面尚且保留的1/15秒內大腦又收到一幅新的畫面,那麼就產生了畫面在連續運動的感覺。所以最初的電影多為每秒16格的作品(當時選擇16格完全是出於成本問題,在那個年代電影膠片是非常昂貴的東西,也正是因為被成本綁架所以16格成了當時的標準)。
圖片來源於卓別林主要的電影《城市之光》City Lights(1931)
不過16格也並非鼻祖,早期電影採用過不同放映速度,大概是從12格,然後進化為16格,如果你看過早期的電影(比如默片),裡面的人物動作有點像木偶一樣是一蹦一蹦的,就是因為那時的電影不是採用24格速度拍攝的,往往低於24格,所以現在採用24的速度回放時就等於做了加速,如果按照當年「正常」的速度來看的話,那麼卓別林或許沒有今天我們看到的這麼嘚瑟。
·每秒24格為何成主流?
其實在20世紀的頭幾年,電影拍攝頻率的標準離統一還有很遠,16格的標準大約是1905年往後開始建立,各電影生產國都向這個標準靠攏。從經濟和人力的角度考慮,頻率的統一有利於建立電影的國際化生產、發行秩序。
上世紀初的手搖式放映機
在文章開篇中筆者和大家提了一句,電影的拍攝速度和播放速度並不是一回事,而且在當年的實際操作中,無論是拍攝還是放映,都難以恪守16格的規範,不過攝影師受過統一訓練,還相對遵守這條不成文的約定,但在放映一端就無奇不有了,畢竟那個年代沒有電子放映機,都是人工純手搖的放映。
電動化的放映機在無形中推動了電影向24格發展的進程
在上個世紀20年代,起初人們為攝影機加配馬達和速度指示儀,將16格設定為基準,最高不超過22格。起初人人都說手搖優於電動化的馬達,但從20年代開始手搖慢慢告別電影拍攝,一個重要原因是運動鏡頭的增加,沒人能保證在手持攝影機運動的同時還能穩定地每秒搖出16格來。隨著馬達的普及,電影拍攝與放映的標準速度呼之欲出,但還差臨門一腳,那就是有聲電影的發明。
告別默片時代的字幕。。。電影迎來了新時代
在20年代中期的電影錄音設備有兩種系統,它們都是以24格作為標準速度。這樣也就是加速推動了電影24格的時代。有聲電影要求畫面和聲音嚴格同步和膠片行走速度的絕對穩定,所以手搖式一定要被電動馬達取代。人眼或許能容忍畫面時快時慢,但對耳朵來說,輕微的速度變化就會引致聲音頻率或音調的極度失真。
爵士歌王 (1927) 第一部有聲電影
電影是一門感官的藝術,既然是感官就不光是只視覺,聽覺也是感受這門藝術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我看來與其說是時代確立了24格的歷史地位 哪更不如說是因為有聲電影的問世,讓24格成為主流。1932年3月15日這天,24格每秒被正式審定為有聲電影的標準拍攝和放映頻率,得到全球電影界的承認,直至今日。
·高幀率電影走上歷史舞臺
在電影界承認每秒24格的地位的幾年後,由於錄音和還音技術的進步,有人就建議減少拍攝與放映的速度以節約膠片,要將其重新改為16格,但是都沒有得到電影界的採納。因此24格每秒的電影速度歷經了八十餘年的洗禮,已被所有觀影者習慣。但是每逢電影技術變革,都會有人想挑戰24格的權威。
電影《霍比特人》
最近這兩年,提高電影的格數突然成為電影界的一個熱點話題。在美國已經有的幾個領先的影院設備提供商,聯同幾個目的相同的大導演,極力鼓吹更高速度的電影拍攝及放映標準。中國觀眾熟知《霍比特人》已經用48格每秒拍攝,而《阿凡達2、3》據說會以60格拍攝,他們希望電影院現在開始升級設備,保障這批影片能以48格、60格的速率原汁原味地放映。
48幀技術可以讓高速攝影機拍攝的畫面更加豐富
幾部採用更高幀數的電影上市後,雖然出現了一些爭議,媒體反映平淡的反差結果令人頗感意外。即便如此,它仍然傳達出一個信息——高幀率電影正在登上舞臺。在技術領域,當然是越多越好越快越棒,沒有人會去抱怨什麼東西太先進了。一些觀看了《霍比特人》片段的觀影者表示,影片太真實了。這段每秒48幀的影片把屏幕裡的世界變得栩栩如生,讓人難以分辨出何為虛幻何為真實。
48幀技術優勢
1.從拍攝而言,高速攝影機拍攝的畫面更加豐富。
2.解決了3D電影畫面抖動和頻閃問題,讓畫面更流暢逼真。
3.可以更好地表現慢鏡頭。
48幀技術劣勢
1.提高存儲和運輸成本。
2.提高硬體設備要求。
3.觀眾適應需要時間。
·3D技術推動高幀數電影發展
3D技術是推動高幀率電影發展的驅動力之一。詹姆斯·卡梅隆之前就公開表示過,採用每秒48幀或者60幀畫面的方式拍攝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於3D技術,製造出更加真實更加完美的影像效果,在真正意義上給觀眾提供一種身臨其境的觀影體驗。因為如果影片是以每秒48幀拍攝的,在放映時觀眾只要帶上特定的眼鏡,影院可以把每秒48幀的影片分為左右眼每秒各24幀來進行3D播放。
3D飛速發展和背後的利益是分不開的,鐵達尼號3D版重拍最大的目的應該就是圈錢了。
3D電影的發展如今突飛猛進。除了更好的觀感之外,各大院線和工作室高舉3D的旗幟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有錢賺。現今越來越多的家庭已經配置了家庭影院,而且你可以很容易地在網上看到自己想看的電影。這種情況對傳統電影行業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各大院線需要找到一個突破口,才能在這種窘境中涅槃重生。自然,3D電影給大家提供了一個走進電影院觀影的理由;同樣,高幀率電影也能為院線提供理想的競爭力。所以即使升級一塊能夠播放高幀率的熒幕需要耗費很多錢,但這也是值得的。
3D技術推動高幀數電影發展
在這一點上牛逼的大導演永遠是那麼的超前,我們的3D電影在這方面就要落後很多,我們只是為了3D而3D,比如什麼3D肉蒲團和什麼蜜桃成熟時33D啊。。。。。
·故事與事故的對決
文章的最後筆者來說說自己的看法。48格的制式如果得到確立(目前看還很遙遠,並且要不要做也存在爭議),意味著傳統意義上的電影特性將徹底被改變。其實隨著數字拍攝技術的崛起,拍攝48格的電影現在並非是難事了,筆者剛才在前面也說了,如果拋開院線的升級的成本和拍攝成本的話,48格是一個比24格更能取悅觀眾的「東西」 ,48格無疑將電影提升了一個高度,但是為什麼現在還能不被人接受呢?
數字拍攝技術的崛起,讓拍攝高幀率電影變成簡單的事。
關於48格的電影遭到抵制,筆者對這件事有自己的看法,24格之所以在今天仍然是主流存在多種說法,但有一點大概可以肯定,沒有選定更高的頻率並不完全是因為成本。24格這個選擇非常準確的捕捉了人眼(觀眾的眼睛)的視覺特性,既保證了畫面流暢,又不至於「太」流暢,從而造成了一種「距離感」,為講虛構故事提供恰到好處的影像質感。也就是說,從一定程度來說這個頻率就是最適合人眼的,適合人眼看故事。
高幀數更適合拍攝運動和紀實題材
有些人或許覺得這些很難體會,那麼我們來比較一下電影和電視就行了。中國的PAL制幀頻是25,每秒僅比電影多1幀,美國人用的NTSC是30(實際不到30,但為計算方便通常稱其為30),可以比較相同一組畫面,比如看一部電影,然後找相應的DVD(經過複雜的工藝轉製成電視格式),會看出細微區別。另一種體驗的方法就是看膠片拍攝的紀錄片,紀實感要比電視紀錄片弱。此外,愛看體育節目的美國人當初選擇NTSCT,也說明高幀頻更適合紀實,捕捉運動。
24格電影更適合「講故事」,近期上映的電影《黃金時代》就是一部講故事的佳作。
我們都知道卡梅隆導演(拍過《阿凡達》)是高幀率電影的推動者,他覺得大家都應該向48格進軍。看過卡梅隆導演片子的人不難發現他是一個不怎麼在乎故事的導演(除了《鐵達尼克號》),在他近些年的作品裡,我們看出來他是一個對技術非常感興趣的人,拍片的時候多數時間也都是跟一幫工程師交流。他提出的新技術,一般跟敘事沒什麼關係,都是如果把畫面搞的更酷。
當然,你也可以說,電影發展到今天,虛構的敘事美學已經沒什麼可玩的了,跟觀眾中間隔的那層紙也沒必要留了,索性大家就來看奇觀,其實這麼想的讀者也沒有什麼錯誤,只是大家對於電影的理解不太一樣,有些人進了電影院是為了看大場面,這種人真的很適合去看48幀的電影,因為48幀可以更好的提升你的觀感,但是筆者這種對於電影故事本人更為著迷的人,還是會選擇24格的電影去觀看,因為那種「不太流暢」的畫面,和電影之間的距離感,才是我們看電影的初衷。
所以新科技的出現勢必會對傳統造成衝擊,愛好技術的導演可以取悅愛好大場面(特效)的觀眾,喜歡講故事的導演也可以取悅我們觀眾,未來的電影市場將會是一個有更多選擇的市場,觀眾們將會在一段時間內發現48格電影和24格電影同時出現在影院中,然後對其選擇。筆者再說的簡單點,就是我認為24格電影適合講故事,而48格電影更適合講事故,至於看哪種完全看您自己的選擇。
寫在最後:
在我看來24格電影終究會被48格取代,而將來48格也會很有可能被60格所取代,雖然現在世界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電影/電視放映標準(這裡指的是全球化的統一),但是筆者相信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電影電視的放映標準就會像今天的鐵路一樣,出臺一個標準化規定,到了那個時候,不管是電視還是院線都會和我們的顯示器一樣,擁有60幀的高幀率,也只有真正到了那一天,一個全球化的放映/播放網絡才算真正的編織成功。
在上一頁中我說過24格更適合講故事,而高幀率更適合講事故,一個喜歡傳統敘事電影的我,為什麼要在文章的最後,露出真面目來鼓吹48格呢?還是剛才的那個想法,為了統一化,從技術上來說我們能將48格能夠輕鬆的拍攝出24格的味道,那種距離感,和虛構的美學更夠很好的保留(這裡的轉化並不是很難的事,技術上非常好實現),而且在48格轉化24格的電影中,偶爾加入真實48格,也可以給觀眾另一種觀感。可是卻不能用24格因為自身的技術限制卻無法拍出48格的味道,原因在於48格的那種細膩感是24格無法達到的,所以既然是這樣,我們為什麼不能用48格代替24格呢。
雖然在前文筆者不止一次的表達了對24格電影的不舍之情,但是不得不承認一點,48格電影的問世,已經開始對24格電影產生衝擊,上大學的時候老師給我們講電影製作的課時,說了一句話「電影就是每秒24格的謊言」,畢業很多年了,大學中學的姿勢和知識忘記的差不多了,但是這句話一直深埋心中,但是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這句話會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而被別人淡忘,也許這也是科技進步給我們帶來的一些變化,雖然還沒有機會觀看48格的電影,但我相信那一定是一個更加震撼更加真實的畫面,既然數位化放映設備具備這種能力,那麼48格總有一天會成為主流,就像當時24格取代16格一樣,雖然很多人對48格電影持懷疑態度,我們還是準備好迎接高幀頻電影時代的到來吧。
7佳能 5D Mark III 最新報價詳細參數
電影是一個每秒鐘24格的藝術,就算是一個對電影藝術一知半解的人,或許也會知道這一點。雖然下文也會涉及到「電影為什麼每秒24格」這種老生常談的知識 ,但這並不是今天故事的全部。首先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每秒24格,既不是電影速度演變的起點,當然也不會是電影速度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