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衛
(JAXA 航天員)
2018年4月16日
法國駐日大使羅蘭·皮克在大使公邸
為日本首位航天員、日本科學未來館館長
毛利衛頒發法國騎士勳章
以表彰其在航天事業和促進日法航天交流中
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兩次太空之旅
1985年8月,毛利衛與向井千秋和土井隆雄一起成為航天員候選人,正式進入JAXA,並開始在日本和NASA接受訓練。1992年,毛利衛搭乘美國「奮進」號太空梭從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中心進入太空。在約8天的飛行中,毛利衛與另外兩名航天員共同完成了美日聯合實驗項目「『漂浮』92」中的40多個實驗。在實驗間隙,毛利衛還在失重狀態下製作了「水中花」,並通過直播向孩子們進行了「太空授課」。當年,毛利獲得特殊貢獻獎。
其實,在毛利衛步入太空之前,至少在上世紀90年代上半葉前,日本人對航天員知之甚少。人們對於人造衛星和航天員的概念的理解還只是停留在電視屏幕上。許多人認為,航天員只是外國人的職業,他們甚至對太空探索漠不關心。
1990年12月2日-10日,日本東京廣播公司(TBS)記者秋山豐寬搭乘蘇聯「聯盟」TM-11飛船升空,並在太空報導了航天員的活動和科學實驗情況。秋山的太空之旅或許是讓日本人感受最深的一次,但秋山當時只是TBS電視臺的工作人員,返回地球後仍然從事媒體工作,並未改行成為職業航天員,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秋山是「日本進入太空第一人」。
但毛利衛不同,從1985年被JAXA選為候選航天員後,毛利衛專心接受航天員訓練,直至成為一名職業航天員。從這點上看,毛利才應該稱為日本首位航天員。
秋山的太空採訪和毛利衛的兩次太空之旅讓日本民眾開始認識太空,關注航天員。尤其在航天員鳳毛麟角的日本,當時為了向社會更廣泛地宣傳,毛利衛做了不遺餘力的努力。毛利衛曾說,成為一名出色的航天員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但航天員不僅僅代表了個人的夢想,還是被社會寄予厚望的「飛向太空的(日本人)代表」,是去地球之外探索未知領域的「探險家」,是人類和平利用太空的象徵。
隨著直播技術和網絡的發展,日本航天員出現在媒體上的機會也隨之增加。毛利衛認為,航天員不僅要實現個人的夢想和希望,而且要讓人們感到選擇航天員作為畢生職業是一件光榮而偉大的事。作為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名航天員,不能僅僅把自己當成一個日本人,而應該要求自己成為一個為完成人類航天目標而竭盡全力的地球人。通過執行航天任務發揮出個人的無限潛能,是件很幸運的事。
2000年2月,毛利衛隨「奮進」號太空梭第二次進入太空,並在太空中飛行了11天。當時他從故鄉北海道餘市町帶去了150顆紅山櫻種子作為此行的紀念。返回地球後,毛利衛將紅山櫻種子及「飛行證明書」一起交給了餘市町。
為了激發孩子們對宇宙的興趣,餘市町於2005年10月將培育出來的「太空櫻」苗木發放給北海道、九州及全國各地的科學館等36個設施內種植。在精心培育之下,「太空櫻」於2006年長至3米,樹幹約12釐米粗,並首先在長崎縣雲仙嶽災害紀念館和岡山縣倉敷科學中心等設施內開花。
毛利衛希望這些「太空櫻」開出更多的花,讓孩子們對神秘太空產生興趣。除了帶櫻花種子外,毛利衛在第二次太空之旅還帶了一件特殊物品——印有福井縣兒童科學館標誌的旗幟。當年4月,毛利衛被授予春江町榮譽市民以及福井縣兒童科學館名譽館長。
家人的影響和支持
作為航天員,不僅平時要接受高強度身體訓練,還要承受與家人聚少離多的精神折磨。NASA的航天員離婚率非常高,正是因為航天員的家屬需要為之付出太多,有時配偶甚至要放棄自己的工作和興趣愛好等。但對於毛利衛而言,正是母親一直以來對他的鼓勵和妻子義無反顧的支持才讓他有了今天的成就。
1948年,毛利衛出生於北海道餘市郡餘市町。上世紀50年代上半葉,毛利衛的父親在當地開了一家獸醫站,母親奉子則經營著一家名為「喜久乃湯」的小澡堂。1954年,父親的獸醫站連同住房在洞爺丸颱風中倒塌,全家人不得不搬到母親的小澡堂居住。
在母親的眼裡,毛利衛一直是一個靦腆內向的孩子。毛利從小就非常喜愛讀書。學生時代,毛利喜歡看宮澤賢治的童話小說《古斯克·布都利傳記》、手塚治虫的《鐵臂阿童木》和《火鳥》……這些書籍不僅讓毛利對科學產生了濃厚興趣,而且讓他學會思考人要怎樣活著才有意義。
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和事情,母親總是對他說「沒關係」、「沒事」。只要是毛利所思所想的事情,母親總是予以肯定。毛利回憶起母親從小對他的鼓勵時說:「母親知道我希望把事情做好,因此用鼓勵的話來激發並增強我的自信。就像身處黑暗中發現一團火光一樣,母親的鼓勵一直陪伴著我,讓我充滿自信。」
妻子毛利彰子無怨無悔的支持,也是毛利衛事業成功的強大動力。在彰子所著《去宇宙吧》一書中,詳細描寫了毛利衛接受艱苦訓練等內容。「(丈夫的)壓力非常大,家庭生活幾乎崩潰。在北海道大學教書時,丈夫總會與我一起做家務,那時的生活雖然忙碌,但充滿溫馨。自從丈夫當上航天員後,幾乎無暇顧及家裡,每天都在承受巨大壓力。」家庭生活變化之大超乎想像,即便生重病住院,彰子也時刻牽掛著丈夫的事業。哪怕再苦再累,她都一如既往地支持著丈夫的航天事業。
在家人的支持下,毛利衛也不斷充實和改變自身。1972年,他獲得北海道大學研究生院理學部研究科化學專業碩士學位,之後獲南澳大利亞州立弗林達斯大學研究生院博士學位,後任北海道大學工學部原子工學科助教。
童年的經歷讓毛利懂得一個道理,那就是地球上的人類應該像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幫助的大家庭。在國際空間站,航天員們不分國籍、信仰和文化差異,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共享有限的食物、空氣和水。這種情況在地球上是難得一見的,也改變著毛利衛的思想。
在生命進化的過程中,人類或將從地球飛往更遠的星球。就像寒武紀的生物從海洋爬上陸地一樣。5億5千萬年前,海洋中出現了大量各種各樣的生物。不久,其中一部分為尋找新的棲息地而轉向陸地。而如今,地球上有5000萬種生物。在46億年的生命史中,從未出現過如此滿負荷的狀況。其中,激增的人類數量已經接近地球容量的極限。在這種危機狀況下,太空不失為一個可能的選項。
從太空看,地球上沒有國境線
在毛利衛看來,人類應該有一種共識,那就是人只不過是整個生命體系中的一部分。唯有這樣,人類才能不分國別和信仰,放下紛爭,共同延續地球的壽命。經過兩次太空飛行、退居幕後的毛利衛開始為解決地球環境問題而努力。在他所寫《新的地球觀》的文章中,通過展示日本建築家鳴川肈製作的AuthaGraph世界地圖來說明自己曾經所說的「從太空看地球沒有國境線」的地球觀。
「世界沒有中心,是一個相互連接而成的整體。」毛利衛的兩次太空之旅繞地球飛行了300多圈,每次從宇宙看地球,他都有一種感覺:從宇宙中所看到的地球既沒有中心,也不分東南西北。他在一個訪談節目中曾經說,在黑暗的宇宙中,地球看上去宛如一個散發著藍色光芒的細胞。在它的表面棲息著包括人類在內的5000萬種生命,這些生命全部源於太陽光的能量。但是,這些光能都會被吸收到宇宙的盡頭,而且無法恢復。因此,人類要非常珍惜地球上有如此豐富的生命存在。毛利衛希望在「生命的聯繫」中找到自身位置,將現在豐富的地球環境傳給下一代。
2015年12月,在《每日新聞》和TBS電視臺共同拍攝的《千的證言》節目最後一集《傳承下一代》中, 67歲的毛利衛在接受採訪時以科學家的觀點談到了自己對地球的未來的思考。毛利希望通過科學未來館來向年輕人傳輸用科學為地球未來作貢獻的可能性。他說,人首先要明白為什麼而學習:「我想,學習的目的在於為使社會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為使全人類永遠地生存下去。在訪問了廣島、長崎和歐洲的博物館之後,我感受到了科學技術可以殺人的事實。科學可以造福於人,也能傷害人。不僅科學,媒體和文學等也都具有兩面性,沒有絕對的正義,自己的價值觀也一樣。為了加深對此的理解,了解歷史和事實就變得很重要。為了地球的未來,我們應該向下一代灌輸科技造福人類的思想。」
2012年10月11日,為紀念日本航天員第一人毛利衛首次進入太空20周年,日本太空發展署贊助舉辦紀念研討會
自2001年7月任日本科學未來館館長以來,毛利衛一直利用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從事航天教育事業。他寫了很多本書,如《小毛麻火星曆險記》、《毛利衛在太空漂浮》、《來自宇宙的禮物》、《宇宙風——50歲開始再次挑戰》和《開啟未來的最尖端科技》等20多本航空航天方面的著作,並在材料和真空科學領域發表了上百篇論文。其中,他創造的兒童文學《小毛麻火星曆險記》被日本少年社中劇團和東映公司共同監製改編成同名舞臺劇,於2017年8月在東京天王洲銀河劇場及大阪西梅田劇場等地上演。
文/彭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