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加]克裡斯·哈德菲爾德
摘編丨何安安
1519年,斐迪南·麥哲倫從西班牙起航,試圖探索向西出發前往亞洲的新航線。他
(和許多其他海員)
沒能在這次旅途當中倖存下來。但是三年後,餘下的船員們成功地回到了家鄉,完成了史上首次環球航行。這次航行留下來的日誌為當時的人們帶來了新的啟示,揭示了我們所居住星球的無限可能性。
大約500年後,國際空間站
(ISS: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已經能夠在92分鐘內環繞地球飛行一圈——一天能夠繞飛16圈。ISS是一個搭載了繁重科學任務的實驗站,因此NASA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並沒有為拍攝地球專門分配時間,但是空間站裡有很多相機,太空人們每天都會拿來拍地面。
地球展現出來的驚豔景色永無止境。從2012年12月到2013年5月,加拿大太空人、前國際空間站指令長克裡斯·哈德菲爾德執行了自己的最後一次航天任務——長達6個月。雖然在太空中度過了如此漫長的時間,但他不知疲倦地想要將頭探到窗口欣賞地面的景色。在他看來,至今為止未曾有任何航天員厭倦了這畫面,未來也不會有。每當工作稍微有點兒空閒,航天員們就一定會飄過去看看和上次相比地面上的景色有了什麼變化。
因為地球自身在轉動,不同的繞地軌道會將空間站帶到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上空。每次跨入太平洋,每次登上陸地,都帶來了風格相異的天氣、植被,甚至是燈光夜景。而隨著季節更替,陽光、白雪、新生的草木都為這個世界帶來了全新的面貌。
在圍繞地球的2597次飛行過程當中,哈德菲爾德拍攝了四萬五千多張照片。一開始只是漫無目地隨便拍攝,拍得越多越好。但是慢慢地,我開始嘗試製訂一些拍攝目標和拍攝計劃,就像計劃性捕獵的獵人那樣。
克裡斯·哈德菲爾德在空間站攝影。
有些場景和地方哈德菲爾德總是拍不到:比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亞,還有澳大利亞的烏盧魯巨石,也被稱為艾爾斯巖石。也有些場景是他在經過嚴密計劃之後才拍攝的,像這個樣子:「今天吉達
(沙烏地阿拉伯的第二大城市)
附近天氣晴朗,而且空間站會在下午經過那兒,陽光入射的角度利於拍攝。但是能夠用來拍攝的時間只有一分鐘,所以我應該提前準備好長焦鏡頭,找好角度,4時2分在窗口等著拍。」
從太空回來以後,哈德菲爾德一直在推特上發布在國際空間站拍攝的照片,從環球視角全景展現了地球令人驚嘆的美,引來近30萬粉絲圍觀。而這最終促使了《從太空看地球:92分鐘環遊世界》這本書的出版。在這本書中,記錄了哈德菲爾德圍繞地球的2597次,所拍攝的45000張照片中精挑細選最為珍貴的148張,可以說每一張都令人震撼,因為這註定是一次非凡的旅程。
和很多人一樣,哈德菲爾德也希望能夠更加了解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是什麼塑造了地球?人類又對地球產生了什麼影響?這些圖片背後的歷史、地理、物理、生物知識,可以幫助人們重新認識地球和生命。正如哈德菲爾德所說的那樣:「地球的絕大部分地方都已經被繪製在了地圖上,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講,我們對於這個作為唯一的家園的了解還寥若晨星。你在這顆藍色星球上——我們都在這兒——度過一生。所以為此讓我們嘗試著多了解這顆行星一點吧。」
以下內容節選自克裡斯·哈德菲爾德所著的《從太空看地球:92分鐘環遊世界》一書,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從太空看地球:92分鐘環遊世界》,[加]克裡斯·哈德菲爾德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年4月版。
BLUE, 地球
地球的表面有70%被水覆蓋,所以別號又叫「藍地球」。
南非的開普敦海岸線。
漂在水上的威尼斯。
湯加雷瓦環礁。
作為人類信仰的高山
「雪的故鄉」——喜馬拉雅山。
綿延起伏的阿爾卑斯山。
塔拉納基山已經睜著大眼睛,沉睡了150多年。
在撒哈拉
在這裡,風是雕刻出一切景觀的藝術家:它將紅沙從參差不齊的懸崖上吹下,用鮮豔的紅色暈染了懸崖下方的荒原,它也不斷吹拂這塊土地,使得下層巖石露出有紋理的巖脈和豐富的色彩。
用鮮豔的紅色暈染了這片撒哈拉沙漠。
茅利塔尼亞的理查特結構,也被稱為「撒哈拉之眼」。
屬於我們的地方
夜幕下的燈火通明的城市輪廓,你認得出來它們分別是哪個城市麼?
倫敦
法國
加拿大
「不夜城」 曼哈頓。靜靜休息中的曼哈頓,當地時間早上3:45。
逐漸被喚醒的曼哈頓,當地時間早上9:23。
本文節選自《從太空看地球:92分鐘環遊世界》,較原文有刪節修改,小標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作者丨[加]克裡斯·哈德菲爾德
摘編丨何安安
編輯丨董牧孜
校對丨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