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和珍稀動植物基因樣本被送往太空保存,專家:是有意思的探索

2020-12-01 界面新聞

文 | 華商報 馬虎振

近日,西北大學提取的金絲猴基因被送到太空一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為什麼要運送人類和動植物基因到太空?對這樣的「太空基因庫計劃」,參與計劃的專家怎麼看?

就這些問題,華商報記者日前專訪了著名物理學家、科普作家、廣州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淼教授,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長期研究秦嶺金絲猴的齊曉光教授。

新聞背景:太空基因庫計劃

這個叫「無盡之門」的太空基因庫計劃由深圳一家公司發起,計劃將完整有效可以測序的人類和有代表性地球動植物的DNA,進行可永久保存的穩定化處理後,在無菌環境下灌裝至專利基因倉,搭載火箭上面級或者有空餘載荷能力的衛星送往太空,在無人類影響條件下,長期保存並監測基礎信息。同時等待未來科技發展及無儘可能,實現物種與文明的星際傳承。據稱,利用專利基因倉技術可將地球物種基因在太空環境保存1萬年以上,留存時間則由所發射火箭或衛星的軌道高度而定。

去年10月29日,首發實驗成功。中國「火星大使」、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著名物理學家、科普作家李淼,項目發起者陳實、李冰等人捐獻的基因樣本通過長二丙火箭已被運送至太空。隨後的兩個月,樣本溫度環境穩定、輻射隔絕良好,成功維持保存狀態。

去年12月22日,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射衛星的同時,成功實施了人類與動植物基因樣本的太空運送。該項目攜帶了金絲猴、華南虎、天行長臂猿、蕙蘭、水稻、大豆、三七、蒲公英等21個珍稀及重要動植物物種的基因樣本。其中,金絲猴基因來自於西北大學。這些基因樣本被送入距地面高度約一千公裡的宇宙空間軌道,實現基因樣本在軌長期保存。

據悉,該太空基因庫項目還將延續和擴展,計劃在2019年開展人類基因樣本的深空旅行,進一步探索其他與人類需求相關的普通人可參與的太空服務及應用。

如果地球發生巨大災難 至少人類基因還可保留

華商報:您怎麼看這個計劃?把自己的基因送上太空,有什麼感受和想法?

李淼: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計劃。如果將來地球發生了巨大災難,至少人類的基因還可以保留。雖然不能說特別有意義,但這是一個蠻有意思的探索。這是一個商業項目,除了被邀請的之外是要收費的,大概發射一個需要收費10萬元。

提取基因的時候,我是和劉慈欣一起去的,一同去提取基因的還有李冰、陳實。提取基因的方法是抽血,乾燥以後變成碎末化的東西,然後從中提取基因。提取的基因被放在一個看起來像是不鏽鋼螺絲帽一樣的容器裡,每人一個。

那次發射的軌道高度大概是500公裡,是同步太陽軌道,可以保存幾百年。而發射到高軌的話,可以保存很長很長時間。聽說後來還發射了珍稀動植物的基因到宇宙,感覺這有點像《流浪地球》裡的領航者空間站。

對於自己的基因被發射到太空,我感覺比較浪漫的是,可以像《流浪地球》裡劉培強告訴他兒子一樣說:「以後你抬頭看天,可以看到爸爸在天上。」

從生命科學的角度看 這是一次比較有趣的探索

華商報:把金絲猴的基因樣本送往太空保存,從生命科學的角度,您認為這麼做的意義在哪裡?

齊曉光:我也覺得這是一次比較有趣的探索。把DNA送到太空,過去也有過,一種是帶生物活性的基因,一種是不帶生物活性的。

DNA就相當於生命的圖紙和密碼,但它又不只是圖紙和密碼。環境適宜的時候,它就能自動去工作,就開始去解譯它。一般來說,三個鹼基就能變成胺基酸,很多胺基酸連續起來就會變成一個多肽,很多的多肽再聯繫排列起來就會變成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就會變成各種各樣的器官,比如皮膚、眼睛、昆蟲的殼等。人們感覺這些東西是長出來的,但這種生長不是無序的,必須要按照一定的編碼規律才可以。

這次發到太空去的是乾粉,沒有生物活性。但沒有DNA是完全死的,死和活是由DNA本身的結構決定的。DNA是兩條鏈,兩條鏈能自己解開,解開之後它自己就能去編輯。它需要一定的溫度、材料和環境,當具備一定的條件時,它就會去複製自己、表達自己,病毒在細菌中就是這樣生活的。生命的本質其實就是DNA不斷地在複製自己,當然同時這也是一個進化過程。編碼編對了就能很好地生存,編碼不好就會逐漸被淘汰。

地球壽命46億年,而地球生物起源於38億年前。在這幾億年中,地球從一個完全無機的環境成為一個有生命的星球,這其實是非常離奇的事。這就好像天上掉磚頭,然後落在地面上就成了一座大廈一樣難。至於地球上的生命到底是從哪裡來?最初的那一段DNA是從哪兒來的,這個誰也不清楚,但生命的進化肯定是在地球上完成的。

它們也許會完全降解 也許會成「生命的漂流瓶」

華商報:金絲猴的基因是如何提取的?

齊曉光:提取基因樣品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破壞性的取樣,比如取了心肝腎等器官之後,動物也就沒法活了;第二種是損傷性取樣,比如抽取血液提取基因;第三種是非損傷性取樣,比如從毛髮、糞便中取樣。動物排洩糞便時會將大腸的上皮細胞帶出來一點,我們將這些細胞提取出來進行放大,做到一個可供分析的程度。我們提取金絲猴基因,採用的就是這第三種形式。

華商報:這些基因放在太空中,可能會發生哪些變化?

齊曉光:這是一個可以期待和研究的問題。這些運送到太空的基因將會在太空保留很長很長時間,它們也許最終會完全降解,但也許會成為「生命的漂流瓶」。金絲猴的基因共有3.02G個鹼基,分在22對染色體上,也就是說由22段構成的。也許它以後可能斷了,又經過了很多次降解,但也說不定還是會有一些基因片段最終漂到宇宙中的某個適宜的地方,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進化成別的生物。生命起源依賴於DNA,也許地球生命的起源就來自於太空中無意間「飄來」的那一小段DNA呢?

相關焦點

  • 浙江烏巖嶺頻現珍稀動植物 區域生態保護成效漸顯
    植物新種浙南木犀 浙江省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供圖此間珍稀動植物頻頻現身露相,該保護區管理中心相關科研人員表示,「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表明浙南片區生態保護的成效漸漸顯現。」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浙江省泰順縣西北部,西與福建省的壽寧縣、福安市接壤,北與浙江省的文成縣、景寧縣相鄰。1975年設立省級自然保護區,1994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太空?文化基因決定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太空》 (英)克裡斯·英庇 浙江人民出版社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孫珺)《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太空》講述了人類從走出非洲到飛出地球的史詩般歷程,揭示了冒險基因如何驅動人類的進化,以及人類將來如何在地球之外的浩瀚宇宙中繁衍生息。
  • DNA如何實現在太空中永久保存?時空穿越期待與外星人「偶遇」
    在時間這個長河裡,或許終有一天人類可能會走向滅絕。當太空永久保存DNA再次啟動以後,也許就能被外星人發現,產生偶遇,這是時空穿越的期待嗎?是真的話,然後再重新創造出人類這個物種,這樣的想像是不是充滿了科幻色彩?什麼是「永久」?這個時間的緯度和地球上的時間概念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說是超越了人類的發展史,它的時間單位是萬年,這個長度比文字或者電子信號的形態儲存時間都要長久的多。
  • 絕處逢生的溼地「精靈」 探秘海南珍稀水生動植物
    海南珍稀水生動植物:  絕處逢生的溼地「精靈」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馬路邊的紫荊花還在綻放,綠化帶中三角梅鑽出了新的枝條,陽臺上的綠植盆栽晃著葉子,期待一場陽光的照耀——如果留心打量,你可以看見這些散布於城市裡的春日生機。  但春天遠不止這些。
  • 美國欲建月球方舟 霍金認為應該開拓太空殖民地
    「月球方舟」,儲存地球物種的DNA樣本和人類文明知識,以防萬一地球遭遇全球性的毀滅性災難,那麼儲存在月球上的生物DNA樣本仍然可以用來重新創造人類和萬物。  【補救】  將生命樣本送往月球  因此這個組織呼籲,人類應該在月球上建立專門的「月球方舟」,儲存地球上所有生命的DNA樣本以及人類所有文明知識的備份。這樣一旦地球遭遇毀滅性災難,月球上的「基因銀行」仍可倖免於難,並成為再次繁衍地球生命的「方舟」。
  • 馮侖提出「分身」計劃 將人類DNA送往火星
    IT時報記者 孫妍中美俄都想在2020年登陸火星,各個國家都想建立「諾亞方舟」保存基因,當火星探索和基因技術熱火朝天之際,一家公司產生了一個新想法:將人類的DNA送上火星。曼為科技的兩位創始人是馮侖和李海林,兩位地產界大佬為什麼想到做一家專注生命科學和太空探索的公司呢?馮侖表示,2015年拜訪NASA並參觀太空博物館時感到了強烈震撼,在與航天員的交流中發現太空其實並不遙遠,與太空心理距離的縮小讓他開始關注太空相關的前沿科技進展。
  • 世界上有哪幾種基因保存技術?
    千百年來,人們始終都在思考和探索,試圖找到能夠讀懂人類基因的有效途徑。1985年,美國科學家率先提出「人類基因組計劃」,人類基因組蘊含著人類生、老、病、死的絕大多數遺傳信息,讀出它將為疾病的診斷、新藥物的研製和新療法的探索帶來革命性的變革,不亞於「阿波羅登月計劃」。
  • 馮侖「駛向」宇宙:利用分身計劃,將千萬人類DNA送往火星
    騰訊新聞《財約你》作者 | 聞曦 張若璇在馮侖的想像中,如果有一天他在火星和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相遇,他會直截了當地告訴馬斯克:你的火星移民計劃套路不對,還得用我的「分身計劃」。「上天」是60歲的馮侖近期的「狂想」。他的腦洞不僅僅停留在發射衛星火箭,探索外太空星球上。他想把人類基因送到太空中,在無限未來的某一天,實現人類在太空的繁衍。
  • 梵淨山珍稀動植物的「守護神」
    在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這樣一群森林保安及護林員,他們放棄節假日,數十年如一日守護國家的珍稀動植物,與大山為伴,與動植物為伍。 2月17日,恰值大年初二,梵淨山森林保安、護林員們又開啟了一年中的巡護工作。
  • 《太空全書2:人類太空探索全記錄》:一部人類從古至今探索太空的...
    在漫漫的歷史進程中,人類對自身、對世界繼而對宇宙太空的認識,一點點從混沌到清晰。而今,人類對太空的探索還在繼續。5月21日5時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
  • 科普丨世界上有哪幾種基因保存技術?
    基因不僅決定了你的發色、膚色、身高、體重等等,還決定了你是否可能會患上有些疾病,包括癌症。是基因,讓你成為獨一無二的你。千百年來,人們始終都在思考和探索,試圖找到能夠讀懂人類基因的有效途徑。1985年,美國科學家率先提出「人類基因組計劃」,人類基因組蘊含著人類生、老、病、死的絕大多數遺傳信息,讀出它將為疾病的診斷、新藥物的研製和新療法的探索帶來革命性的變革,不亞於「阿波羅登月計劃」。
  • 研究揭示微重力導致被送往太空的果蠅出現心臟缺陷
    自從太空人和太空人在太空時代開始時,第一次試探性地跨出我們星球的密集大氣層防護罩以來,人們就知道,微重力環境對人類的健康來說,本質上是有害的。在太空中呆了很長時間的太空人在返回地球後報告了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健康問題,包括骨密度的顯著下降,肌肉萎縮,以及內臟和血液流動的微妙變化。這並不是說人們不能在太空中生存。
  • 三峽地區最大的動植物標本館在宜昌建成
    中國園林網6月14日消息:6月12日,宜昌建成三峽地區最大的動植物標本館,館藏動物標本100餘件,植物標本近千件,均收集於三峽地區,充分反映了三峽地區動植物的多樣性、豐富性。
  • 彩雲之南:珍稀動植物、生態走廊、梯田雨林,一個生生不息、萬物生長的神奇之地
    奚志農拍攝多年的滇金絲猴生活在高海拔區域它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金絲猴的罕見真實影像喚起人們對珍稀物種的認識和保護昆明市北郊昆明植物園秋景 陳智發 攝「極小群種野生植物」的科學定義見於孫衛邦主編的《雲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實踐探索
  • 5年來國內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實現恢復性增長
    中國網1月5日訊 記者4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間,中國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藏羚羊、蘇鐵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雲南華大基因研究院2020年招聘公告
    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使命,懷抱「健康美麗,做生命時代的引領者」的願景,華大以「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引領基因組學的創新發展,通過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分支機構,與產業鏈各方建立廣泛的合作,將前沿的多組學科研成果應用於醫學健康、資源保存、司法服務等領域。同時,為精準醫療、精準健康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實際需求提供自主可控的先進設備、技術保障和解決方案。
  • 大熊貓、蘇鐵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十三五」實現恢復性增長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記者胡璐)「十三五」期間,我國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藏羚羊、蘇鐵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這是記者4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的。
  • 科學家和專家們為了世界末日所做的12個鮮為人知的準備
    科學家們真的相信人類文明可能會結束。據全球災難研究所稱,到2100年,世界崩潰的可能性高達20%。從人工智慧叛亂到轉基因病毒,世界末日的可能性是巨大的。因此,生物學家、天文學家和其他專家齊心協力,以應對所有可能的全球災難的發生。當然,我們希望所有關於末日的預言都不會成真。
  • 「曼為科技」成功發射世界首個太空基因庫
    2018年初,由中國知名企業家,御風集團董事長馮侖,東渡國際集團董事長李海林,上海榮氪科技董事長許躍飛以及國內外頂尖航天科學家和基因科學家共同發起組建了MARVELTECH(上海曼為科技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專注於生命科學研究和太空技術探索的公司,以「創造人類新文明」為使命,通過建立、長期管理和運營百萬人級別的太空基因庫,在未來科技和其它相關條件成熟的時候,將基因運送至火星或者類地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