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為科技」成功發射世界首個太空基因庫

2020-12-04 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25日訊(記者 沈則瑾)10月25號早上6:57分,世界首個太空基因庫,編號DSB-01,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的長徵四號系列火箭的太空試驗平臺Space Proving Platform-SPP,成功進入距地950公裡軌道運行。此次活動由「曼為科技」主導運作。

  2018年初,由中國知名企業家,御風集團董事長馮侖,東渡國際集團董事長李海林,上海榮氪科技董事長許躍飛以及國內外頂尖航天科學家和基因科學家共同發起組建了MARVELTECH(上海曼為科技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專注於生命科學研究和太空技術探索的公司,以「創造人類新文明」為使命,通過建立、長期管理和運營百萬人級別的太空基因庫,在未來科技和其它相關條件成熟的時候,將基因運送至火星或者類地行星,通過基因技術創造出新的人類文明。

  MARVELTECH公司主導的世界首個人類太空基因庫項目,代號DSPACE。項目通過發射人類基因至太空和進行地面模擬太空環境試驗,對含有基因信息的人類基因凍乾粉末在試驗前後的全基因組100X深度測序數據進行比對,獲得太空環境對GLP存儲的真實影響數據,同時研製抵禦宇宙輻照和高能離子的基因存儲裝置,在地球和太空中永久保存人類的種子--基因,為人類在未來的星際移民以及基因再生提供有力支撐。

  2018年9月28號,DSPACE項目的發起人馮侖在世界知名科技峰會Abundance360的上海峰會現場,向與會的1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科技屆嘉賓以及國內外媒體,首次公布了DSPACE項目的內容。

  DSPACE項目護士團隊在2018年8月為八位自願者分別採集了20毫升靜脈血液,通過EDTA抗凝真空採血管保存,由生物冷鏈公司專人手提運往中國國家基因庫,隨後由國家基因庫的科學家們通過磁珠法提取基因(脫氧核糖核酸),再運用真空冷凍乾燥法製備可以長期存儲的GLP。這八位自願者的GLP被放入具有最大限度抵禦宇宙輻照、高能粒子和對地通訊,自主溫控功能的太空基因庫DSB-01號中。參與這次試驗的八位自願者是經過嚴格篩選,來自中國不同地域,行業以及不同年齡階段的優秀人士。基於太空基因庫DSB-01號運行軌道的高度,這八位參與者的GLP將在太空中最長保存時間達到975年,同時他們的基因也是人類第一批進入太空存儲的基因,在人類的生命科學研究和太空探索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責任編輯:何欣)

相關焦點

  • 讓星際移民不再止於幻想 DSPACE太空基因計劃在滬啟動
    成立於2018年9月的曼為科技,是由馮侖和李海林共同創辦的專注於生命科學研究和太空探索的公司。談及為何創辦這家公司,馮侖表示緣起於2015年拜訪NASA並參觀太空博物館時受到了強烈震撼,自己在與航天員的交流中發現:太空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與太空心理距離的縮小,讓他開始關注太空相關的前沿科技進展。
  • 上海細胞治療集團與曼為科技籤署戰略合作
    上海細胞治療集團和曼為科技的兩大重點發展方向相一致,可通過在太空生命科學研究及後續應用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動中國航天科技與生物醫學事業的結合發展,且作為上述領域的產業開拓者,上海細胞治療集團和曼為科技強強聯合,依託曼為科技在航天事業、科技應用的優勢,將在生物醫療、太空科技、成果轉化等多方面,展開更為緊密和深入的合作。
  • 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對外運營:系世界最大基因庫
    國家基因庫。  歷時5年的建設,9月22日,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宣布正式對外運營。  這是繼美國、日本和歐盟之後,全球第四個建成的國家級基因庫,也是目前為止世界最大的基因庫。  國家基因庫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基因庫  國家基因庫位於深圳市大鵬新區觀音山腳下,佔地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1.6萬平方米。其中,一期面積為4.75萬平方米。2011年,該基因庫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聯合批覆,並由華大基因最終負責承建運營。
  • 港媒:中國建首個國家基因庫 規模世界最大
    參考消息網9月24日報導 香港《南華早報》9月23日報導稱,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於22日正式啟用,以儲存大量基因樣本並對其開展研究。據稱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基因庫。該中心被內地媒體稱為「諾亞方舟」。當兩個階段的建設完成後,基因庫打算在深圳的基地收集3億份基因樣本。
  • 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私人「基因銀行」進行時
    點擊查看 國家基因庫將於9月22號正式運營,這將是中國首個獲批籌建的國家基因庫,同時也是目前為止的唯一一個。該基因庫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原衛生部聯合批覆,並由華大基因最終負責承建運營。
  • 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開始運營
    央廣網深圳9月22日消息(記者鄭柱子 通訊員劉旭林)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深圳國家基因庫9月22日開始正式運營。這個依託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組建的國家級基因庫,目前已存儲多種生物資源樣本超過1000萬份。  中國的國家基因庫位於深圳市大鵬新區觀音山腳下,一期佔地面積4.75萬平方米,裡面建有基因測序房、超級計算房以及冷凍資源房。
  •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量子科技究竟是什麼?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量子科技究竟是什麼?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 太空荷花等品種千餘個!中國荷蓮基因庫在大足建成
    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近日,中國荷花協會與重慶大足區共同建設的「中國荷蓮基因庫」建設完成。自此,該基地已育成包括太空荷花在內的荷花品種1008個。目前,重慶大足區荷蓮栽培面積近5萬畝,其中以「太空荷花」獨具特色,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荷蓮之鄉」。
  • 基因庫為抗疫提供基礎支撐
    深圳國家基因庫相關負責人表示,科普活動有利於提升民眾的科學素養,豐富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也為培養新一代生命科技人才奠定基礎,儲備新生的人才力量。  國家級科研支撐平臺助力生命科技發展  生物遺傳資源的保護在全世界均受到關注和重視。
  • 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正式對外運營:是全球最大基因庫
    歷時5年的建設,2016年9月22日,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宣布正式對外運營這是繼美國、日本和歐盟之後,全球第四個建成的國家級基因庫,也是目前為止世界最大的基因庫。國家基因庫將以生物資源為依託,形成資源到科研到產業的全貫穿、全覆蓋模式,應用方向包括人類健康、新型農業、物種多樣性及生態環境保護等。未來,國家基因庫還將依照相關規則開放樣本、數據資源,成為一個公共服務平臺,在基因測序和基因育種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正式對外運營:是全球最大基因庫
    歷時5年的建設,2016年9月22日,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宣布正式對外運營。這是繼美國、日本和歐盟之後,全球第四個建成的國家級基因庫,也是目前為止世界最大的基因庫。國家基因庫將以生物資源為依託,形成資源到科研到產業的全貫穿、全覆蓋模式,應用方向包括人類健康、新型農業、物種多樣性及生態環境保護等。
  • 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深圳開業運營,打造國民「生命銀行」
    這是中國首個獲批籌建的國家基因庫,更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綜合性基因庫,由華大基因承建運營。我國基因庫承建較晚,5年前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原衛生部聯合批覆,是繼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日本DNA資料庫(DDBJ)之後的全球第四個國家級基因庫。
  • 國內首個小麥近飽和突變基因庫在煙臺建立
    8月12日—14日,第十屆全國小麥基因組學及分子育種大會在煙臺舉行。會上,煙臺大學教授宋建成向全國1000多位專家學者宣布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煙臺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煙臺吉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經過8年的研究,於近期完成了國內首個小麥近飽和突變基因庫的構建。
  • 深圳國家基因庫成為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的中國首個...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妮】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 宣布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具有全球大流行特徵。3月16日,深圳國家基因庫(以下簡稱為國家基因庫)與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達成戰略性合作。國家基因庫生命大數據平臺(CNGBdb)成為GISAID的中國首個正式授權平臺。
  • 我國首個國家基因庫開始運營
    浙江在線·浙江科技新聞網09月23日訊在西方神話中,諾亞建造了一艘方舟,帶著各種牲畜、鳥類等,躲避了大洪水,安然渡過「世界末日」。  22日起在深圳開始運營的國家基因庫正是帶著「留存現在、締造未來」的使命誕生。中國將擁有這樣一艘「諾亞方舟」,承載人類及其他生物的遺傳樣本和密碼。
  • 中國「胖五」發射成功,美國就在月球「圈地」,太空競賽開始了?
    5月還沒過幾天,有關太空的大新聞就一爆接著一爆:5月5日,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告捷,把近22噸重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入太空,5月8日下午13時49分,飛船返回艙成功降落在酒泉東風回收著陸場預定區域。海南文昌發射基地,「胖五」點火瞬間。
  • 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開始運營 一圖讀懂國家基因庫是幹什麼的
    今天起,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將正式開始運營,其也被稱為是中國的生命「諾亞方舟」。  據介紹,國家基因庫位於深圳市大鵬新區觀音山腳下,一期佔地面積4.75萬平方米。  與美國、歐盟、日本其他三大世界級的基因庫不同,中國國家基因庫不僅僅是資料庫,而是國際上現有的各類生物樣本庫、資料庫、生物多樣性庫、疾病庫等的綜合升級版。
  • 中國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
    月17日 07:18「墨子」升空 世界首顆量子實驗 衛星發射---在地面建設了科學應用系統,包括1個中心——合肥量子科學實驗中心;4個站——南山、德令哈、興隆、麗江量子通信地面站;1...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