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7月24日電(陸雪苑) 「如果有機會,你願意移民火星、延續地球文明嗎?」面對這一問題,你會如何作答?7月24日,曼為科技在滬舉行「DSPACE發布會」並同步啟動旗下 「火星社會」的上線儀式,「星際移民」話題再度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上海市科協副主席、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院長、黨委書記蔡友銘在開場致辭時,對民營企業致力發展深空探測事業表示讚賞和支持。蔡友銘表示,該項目和舉措是民營太空探索公司對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偉大航天夢的積極踐行,同時也充分展示了中國國營及民營航天科技公司共生共榮、共同發展的良好趨勢。隨後,曼為科技創始投資人馮侖,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莊逢源教授分別做了主題演講。
成立於2018年9月的曼為科技,是由馮侖和李海林共同創辦的專注於生命科學研究和太空探索的公司。談及為何創辦這家公司,馮侖表示緣起於2015年拜訪NASA並參觀太空博物館時受到了強烈震撼,自己在與航天員的交流中發現:太空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與太空心理距離的縮小,讓他開始關注太空相關的前沿科技進展。2017年,埃隆馬斯克提出要把一百萬人移民到火星的想法,讓馮侖的思考更加聚焦在火星移民上。
事實上,星際移民不是簡單的讓人類搬家,而是人類文明在其他星球上提升和再創作的過程。由此也引發一系列問題的思考:第一,人類移民火星,怎麼去?第二,如果很多人都想去,那誰去?真身去還是分身去?第三,假如移民去了火星,我們會變成什麼樣?還是地球上人的樣子和形態嗎?第四,去了火星幹什麼?要建立怎樣的文明?DSPACE太空基因計劃正是在這一系列問題的反覆琢磨中被不斷醞釀並最終定型。
那為何會想到這樣的方式移民火星呢?「DSPACE的每一顆裝有DNA凍乾粉的太空膠囊只有幾克的重量,按現有的火箭承載能力來計算,一次運輸就可搭載幾萬個這樣的膠囊。DNA代表了生命的種子,而它的運輸比直接運輸上百萬噸『肉體』要容易得多。」馮侖表示。
DSPACE計劃是曼為科技團隊在人類星際移民上的嘗試和探索。2018年10月25日,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國家基因庫、青島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邃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國家級機構的共同努力下,DSPACE的首個人類太空基因庫一號成功發射升空。今年年底,曼為科技將會發射第二批志願者的DNA凍乾粉進入太空,同時也與航天科技及生命科技領域相關的合作夥伴建立了聯合實驗項目,開展宇宙輻射和微重力的相關生物研究。
DSPACE計劃只是長期項目中的一步,在未來3-5年內,會陸續開展如尋找有利於長期地外空間生存的生物學方法、生物信號的接口與傳輸等研究,也會持續迭代現有業務,開發更有利於在太空長期保存人類種子的載體容器,逐步完善和健全曼為的太DSPACE計劃。在未來10-20年內,曼為希望找到人類對抗宇宙環境(高能粒子、微重力)和移民其他星球的有效方法,在太空科研和服務領域形成獨特的標籤,發展成一個擁有核心技術的整合生物醫療和太空科技的創新型公司。
當天,曼為科技在啟動「火星社會」上線儀式上任命了莊逢源教授等6位星際大使,同時成立了星際聯盟,並與《中國航天》進行戰略籤約,雙方共同發布舉辦「2020國際火星大會」。
(責編:實習生、軒召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