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星際移民不再止於幻想 DSPACE太空基因計劃在滬啟動

2020-12-06 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7月24日電(陸雪苑) 「如果有機會,你願意移民火星、延續地球文明嗎?」面對這一問題,你會如何作答?7月24日,曼為科技在滬舉行「DSPACE發布會」並同步啟動旗下 「火星社會」的上線儀式,「星際移民」話題再度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上海市科協副主席、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院長、黨委書記蔡友銘在開場致辭時,對民營企業致力發展深空探測事業表示讚賞和支持。蔡友銘表示,該項目和舉措是民營太空探索公司對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偉大航天夢的積極踐行,同時也充分展示了中國國營及民營航天科技公司共生共榮、共同發展的良好趨勢。隨後,曼為科技創始投資人馮侖,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莊逢源教授分別做了主題演講。

成立於2018年9月的曼為科技,是由馮侖和李海林共同創辦的專注於生命科學研究和太空探索的公司。談及為何創辦這家公司,馮侖表示緣起於2015年拜訪NASA並參觀太空博物館時受到了強烈震撼,自己在與航天員的交流中發現:太空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與太空心理距離的縮小,讓他開始關注太空相關的前沿科技進展。2017年,埃隆馬斯克提出要把一百萬人移民到火星的想法,讓馮侖的思考更加聚焦在火星移民上。

事實上,星際移民不是簡單的讓人類搬家,而是人類文明在其他星球上提升和再創作的過程。由此也引發一系列問題的思考:第一,人類移民火星,怎麼去?第二,如果很多人都想去,那誰去?真身去還是分身去?第三,假如移民去了火星,我們會變成什麼樣?還是地球上人的樣子和形態嗎?第四,去了火星幹什麼?要建立怎樣的文明?DSPACE太空基因計劃正是在這一系列問題的反覆琢磨中被不斷醞釀並最終定型。

那為何會想到這樣的方式移民火星呢?「DSPACE的每一顆裝有DNA凍乾粉的太空膠囊只有幾克的重量,按現有的火箭承載能力來計算,一次運輸就可搭載幾萬個這樣的膠囊。DNA代表了生命的種子,而它的運輸比直接運輸上百萬噸『肉體』要容易得多。」馮侖表示。

DSPACE計劃是曼為科技團隊在人類星際移民上的嘗試和探索。2018年10月25日,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國家基因庫、青島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邃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國家級機構的共同努力下,DSPACE的首個人類太空基因庫一號成功發射升空。今年年底,曼為科技將會發射第二批志願者的DNA凍乾粉進入太空,同時也與航天科技及生命科技領域相關的合作夥伴建立了聯合實驗項目,開展宇宙輻射和微重力的相關生物研究。

DSPACE計劃只是長期項目中的一步,在未來3-5年內,會陸續開展如尋找有利於長期地外空間生存的生物學方法、生物信號的接口與傳輸等研究,也會持續迭代現有業務,開發更有利於在太空長期保存人類種子的載體容器,逐步完善和健全曼為的太DSPACE計劃。在未來10-20年內,曼為希望找到人類對抗宇宙環境(高能粒子、微重力)和移民其他星球的有效方法,在太空科研和服務領域形成獨特的標籤,發展成一個擁有核心技術的整合生物醫療和太空科技的創新型公司。

當天,曼為科技在啟動「火星社會」上線儀式上任命了莊逢源教授等6位星際大使,同時成立了星際聯盟,並與《中國航天》進行戰略籤約,雙方共同發布舉辦「2020國際火星大會」。

(責編:實習生、軒召強)

相關焦點

  • 讓人熱血沸騰的「火星移民計劃」只是幻想嗎?
    電影《火星救援》01 「火星移民計劃」近幾年的「火星移民計劃」再度引起了人們對火星的興趣,但計劃本身卻是完全不靠譜的,我們下面花一點時間來分析這個計劃。簡單來說是這樣一個計劃:一家荷蘭的私人公司,向全世界宣布要搞火星移民。公司有一系列的時間表,哪一年幹什麼,其中最重要的是二〇二三年,要把四名志願者送往火星。這四名志願者去了火星就不回來了,他們要住在火星,所以說是移民。還計劃又過若干年要讓那裡的移民達到二十人。第一輪宣傳之後不久,就有媒體對它產生懷疑了:這樣一個私人公司能搞成這事嗎?
  • 人類星際移民計劃能否實現?火星會成為人類第二家園嗎?有點難!
    目前以人類的力量來說,人類只能把希望給寄托在火星上,儘管曾經科學家發現了「超級地球」,但是這些星球距離我們實在太遠,人類目前連太陽系都無法飛出去,所以人類要想實現星際移民,難度還是很大的。不過好在太陽系中的火星距離並不算太遠,而且火星也是一顆類地行星,它的環境與地球有很多相似之處,火星的自轉傾角、自轉周期均與地球相近,而且火星上也有四季變化,因此火星成為了人類星際移民的目標。
  • 人類開啟太空移民時代的兩個宏偉計劃
    現在很多人期盼著人類像中世紀大航海時代那樣,探索和移民太空,這個時代還需要多久才能夠來臨呢?太空移民看起來還是一個很遙遠很科幻的事情,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這件事情已經早就在醞釀中,甚至已經啟動。這個依據就是美國NASA已經啟動的兩個計劃,一個是火星改造計劃,另一個時百年星艦計劃。火星似乎已經成為人類移民的第一站。這是因為在所有的太陽系行星裡,只有火星與地球環境最接近,而且有水。NASA的火星改造計劃是用1000年到10000年的時間,將火星改造成為一個人類宜居的星球。
  • 為了太空移民,馬斯克又有新計劃!2024年將誕生第一批火星居民
    當1969年,NASA的阿波羅計劃順利執行,人類太空人第一次踏上月球的土地,全世界都為之沸騰,當時就曾經有科學家預言,人類進入到21世紀之後,就會實現太空移民。 上個世紀末,科學家們在經過一番權衡後,最終將人類移民的第一站,選定在了火星。
  • 讓我們移民火星!馬斯克提出的火星移民計劃,現在也許不再是夢想
    2002年6月,埃隆·馬斯克投資1億美元創辦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出任執行長兼首席技術官。2004年,埃隆·馬斯克向特斯拉汽車公司投資630萬美元,出任該公司董事長。2012年5月31日,馬斯克旗下公司SpaceX的"龍"太空艙成功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後返回地球,開啟了太空運載的私人運營時代。
  • 《暗淡藍點》:天文學家兼科普大師眼中的星際移民
    火星因為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與地球最相近,被認為是目前最適合人類移民的地外行星,在過去的60年裡,人類已實施了44次火星探測任務。但人類的星際移民還是一個遙遠的夢想,迄今為止,人類最遠的足跡也只是踏上了約38萬公裡外的月球
  • 當地球不再宜居,人類的最終歸途是「太空歌劇」嗎?
    當地球因人口膨脹、大氣惡化,能源枯竭,變得不再宜居時,神話故事、科學幻想中的「天上人間」人類真的可以涉足嗎?萬般無奈之下,人類開啟了宏偉的太空移民計劃,企圖穿過打破距離限制的蟲洞,找到可以延續人類火種的「孿生地球」。問題接踵而至,承載著人類最後希望的太空飛船,駛向浩瀚宇宙尋尋覓覓的做法,是可取的嗎?人類真的可以像中世紀大航海時代那樣,實現讓宇宙中任何有可能生長生命的空間都染上生命的色彩!這一偉大命題嗎?
  • 美國將啟動百年星艦計劃
    欲建人類星際殖民地  據美國航空航天局埃姆斯研究中心主任皮特·沃登介紹,「百年星艦」計劃預計花費100億美元,研究機構向眾多富豪發出邀請,希望他們投資這一項目。歷經兩年,這個項目才獲得足夠的啟動資金。  「百年星艦」計劃合作單位、美國伊卡洛斯星際組織負責人亞當·克魯爾說,他們的第一個目標是火星,或是火星的兩個衛星。
  • 星際旅行狂想曲:飛出外太空 我們該怎樣做?
    社會結構:多代人星級移民的婚姻  如果一代人無法完成太空探索的任務,那麼多代人星際旅行,即星際移民可行嗎?在這種設想下,飛船上的成員將會在飛船這個完全封閉的人造環境中度過他們的一生。他們將孤獨地穿行於茫茫星際空間中,度過一年又一年的時光,經過一代又一代人,不斷重複著生命的過程。最後,成員們的後代將到達目的地,替祖輩完成任務。
  • 星際移民新嘗試:讓自己的「分身」定居火星,你願意嗎?
    計劃通過發射人類基因至太空和進行地面模擬太空環境試驗,對含有基因信息的Genetic Lyophilized Powder-GLP(人類基因凍乾粉末)在試驗前後的全基因組100X深度測序數據進行比對,獲得太空環境對GLP存儲的真實影響數據,同時研製抵禦宇宙輻照和高能離子的基因存儲裝置,在地球和太空中永久保存人類的種子(基因),為人類在未來的星際移民以及基因再生提供有力支撐。
  • 獨家直播|宇宙生活指南:星際移民靠譜嗎
    Robert Zubrin)就星際移民的話題帶來分享。祖柏林博士是美國著名的航天工程師,曾任洛克希德 · 馬丁航天公司高級工程師,於1998年成立了火星學會,長期致力於促進人類探索和移居火星。他的科普著作《趕往火星·紅色星球定居計劃》(The Case For Mars——The Plan to Settle the Red Planet and Why We Must)中,關於原位燃料製造的建議深遠的影響了目前NASA和SpaceX的計劃,因此他也被稱為埃隆·馬斯克的「老師」。但在移民之前,作為地球人的我們,首先要保證能在外星球生存。
  • 《星際穿越》你看懂了嗎?來自高維文明的拯救計劃,破解引力奧秘
    地球環境惡化在故事的一開始,由於地球環境持續惡化,地球慢慢變得不適合人類居住,人類要延續就必須尋找宜居星球實行星際移民。然而當時的地球文明還不具備實現大規模星際移民的能力,當時飛船的速度也不允許進行數光年的星際航行,另一方面太陽系內也沒有可供居住的宜居星球。
  • 火星移民計劃背後:商業公司推動的太空探索時代來臨
    1,火星移民計劃是什麼?第五,經過若干年的基建與擴張工作,最終實現地球往火星移民100萬人的最終計劃。2、火星計劃為什麼值得關注?對於70億人口的地球來說,即使實現100萬的移民也只是非常小一部分人,但它的意義卻異常重大,以至於每個人都應該去關注並為之興奮。
  • 最驚人的太空計劃,未來上太空不用火箭,日本即將建造太空電梯
    康斯坦丁說,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能永遠呆在搖籃裡,美國科普作家凱莉魏納史密斯和扎克魏納史密斯合著的《迷人的技術》中,就提出了很多關於太空的未來計劃,比如在上面建造一臺電梯以方便人們往來,隨著新材料的發展,人類發明出了碳納米管,這種材料的強度是鋼鐵的100倍,而且十分輕便,這又將人們對
  • 星際移民需要多久實現?中國智慧告訴你
    知識是學之不盡的好東西,太空是探索不完的新空間。人類的奧秘不單單是科學家的理論知識與幻想,想要真實了解就只有將理論變實際。「冷戰」在「太空戰場」這一方面是好的,雖然表面沒有戰火的硝煙,但是面對無盡的太空才是最大的敵人。當科學家將目標放在了火星上時,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人類可以在火星上居住嗎?
  • 100多年後,人類啟動祖柏林的計劃,火星移民將成為現實?
    地球上,人們都喜歡談論關於移民火星的各種話題。假設,人類已經擁有火星移民技術,而且第一批人類已經坐上了飛船,經過大約9個月的時間,最終抵達這顆乾燥沒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試想像,您能在這裡生存多久?如果您想外出,在火星地表作業,就需要一件太空服,它不僅能夠屏蔽輻射的掃描,而且還能供您呼吸,甚至能保護身體的溫暖。
  • 推火星移民計劃的荷蘭公司破產 曾有上萬中國人報名
    那麼,未來「流浪地球」計劃是否真的有可能出現?實際上,早在2012年,就有一家名為火星一號(Mars One)的荷蘭私人公司提出將人送上火星,展開星際移民的計劃。彼時,火星一號公司提出的目標是2023年在火星建立移民點,並於2025年送出入駐火星的單程志願者。
  • 馬斯克:又一艘星際飛船順利通過飛前測試,未來移民太空或成現實
    近日,第五艘星際飛船原型被運往試驗場接受飛前壓力測試,一旦測試成功,將意味著這艘星際飛船可以正常進入高空飛行狀態,之後還將會再接受「跳躍飛行」測試,高度達到150米。若這些測試都可以一一通過,那在今年就會順利進入高空,拍攝下來完整的地球樣貌,與此同時,第六艘星際飛船也可以進行相關測試了。馬斯克,稱得上是一位天才冒險家,據說我們所熟知的漫威鋼鐵俠原型人物就是他。
  • 《星際穿越》中的科學與幻想
    《星際穿越》中的科學與幻想 2014-12-03 13:35 作者:苗千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4年第49期
  • 馮侖: 火星移民計劃
    幾年前,馬斯克提出「火星移民計劃」,面向全球徵集志願者,單程票(有去無回),報名費11美金。據說當時全球報了8萬人,中國就有1萬,但在2015就被爆出是騙局,後來這事兒就不了了之了。前幾天看一個訪談,馮侖談到了他的火星移民計劃,相比馬斯克的「真身」(本尊肉體)移民,他的「分身」(本尊DNA)移民,似乎更靠譜一些。這個計劃分為三步。第一步,建立太空基因庫。將人類DNA凍乾粉膠囊載入火星,一次可以運輸幾萬個,這比真人肉身運輸要方便的多,而且數量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