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個小麥近飽和突變基因庫在煙臺建立

2020-12-06 大眾日報

8月12日—14日,第十屆全國小麥基因組學及分子育種大會在煙臺舉行。會上,煙臺大學教授宋建成向全國1000多位專家學者宣布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煙臺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煙臺吉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經過8年的研究,於近期完成了國內首個小麥近飽和突變基因庫的構建。該基因庫的建立,對加快我國小麥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和分子育種步伐、保障國家種子和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煙臺大學東南角,鐵絲網圍起來的三畝地,幾間平房,就是宋建成的實驗田和實驗室。2011年,宋建成入選山東省「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並被煙臺大學聘為教授。為了方便其做研究,學校把這片準備蓋樓的地拿出來給宋建成做了試驗田。「這裡有各種性狀的小麥,高矮胖瘦,抗病抗旱搞倒伏……這些不同性狀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樓下倉庫裡還有20000多份小麥種子樣本。」8月20日,記者見到宋建成的時候,他正在實驗室樓頂整理小麥樣本,各種各樣的小麥植株擺滿了架子。

「像這個樣本從原來的80釐米變成15~20釐米高,說明它的『長高基因』被『關閉』了,據此可以解析這個基因,並用它培育矮杆抗倒伏的小麥品種。」宋建成告訴記者,小麥有110000個基因,他的團隊經過8年的努力已經拿到了100700個,涵蓋了98%的小麥基因,預計年底能涵蓋99.5%。「近飽和」的意思是,已經幾乎窮盡所有可能。

要「識別」出某一條具體基因並不容易。他們先通過化學方法誘使小麥基因產生突變,再綜合利用全外顯子組測序技術及大數據生物信息分析技術進行基因識別。「數據是非常龐大的。打個比方:一個文檔約有幾Kb,一張圖片約有幾Mb,而測定一個小麥樣本的原始數據就有20個Gb,而我們計劃測定1000個樣品。要想分析這些數據,要用到天河計算機。」宋建成告訴記者,在以前,用人工方式篩選,一個碩士研究生到畢業能篩選出1個基因就不錯了。而利用經典的方法,克隆一個基因則需要3-5年,甚至更長。正所謂「一個基因,熬老一個博士後」。

突變基因庫的建立,相當於一個小麥基因方面的「國家圖書館」。從事小麥基因研究的農科院、高校和育種公司,都可以快速地從中「查閱」到相關基因,並拿到相關種子樣本。利用這些基因進行分子育種,可以將傳統育種七八年的育種周期縮短三四年,從而加快小麥育種步伐。國際上只有美國加州大學Davis分校與英國John Innes研究所合作於2017年進行了突變基因庫的研究,目前也只能涵蓋90%的小麥基因。

為了說明建立基因庫的重要意義,宋建成給記者舉了個例子:最原始的基因研究是在水庫邊釣魚,釣到什麼是什麼;近年來採用的基因編輯技術就像是使用了用雷達,可以定向探測到所要的鯉魚、鏈魚;而突變基因庫的建立,相當於把水庫抽乾,給每一條魚都分門別類、貼上標籤,可以隨時拿出任何一條目標魚。

小麥基因組學及分子育種大會期間,中國科學院植物所、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研究所、山東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中玉金標記(北京)生物技術公司等科研院所和企業紛紛主動與公司洽談產品購買和聯合開發事宜。

煙臺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煙臺吉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開發的全國首個小麥突變基因庫將於近日開通網際網路線上查詢與服務。他們計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及國內其他研究單位聯合建設世界最大的小麥突變基因庫,並組建產業聯盟,為全國小麥分子育種單位提供更好、更優秀的服務,引領和保持我國小麥基因創新領域在國際上的先進地位。

相關焦點

  • 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開始運營 一圖讀懂國家基因庫是幹什麼的
    今天起,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將正式開始運營,其也被稱為是中國的生命「諾亞方舟」。  據介紹,國家基因庫位於深圳市大鵬新區觀音山腳下,一期佔地面積4.75萬平方米。  與美國、歐盟、日本其他三大世界級的基因庫不同,中國國家基因庫不僅僅是資料庫,而是國際上現有的各類生物樣本庫、資料庫、生物多樣性庫、疾病庫等的綜合升級版。
  • 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開始運營
    央廣網深圳9月22日消息(記者鄭柱子 通訊員劉旭林)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深圳國家基因庫9月22日開始正式運營。這個依託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組建的國家級基因庫,目前已存儲多種生物資源樣本超過1000萬份。  中國的國家基因庫位於深圳市大鵬新區觀音山腳下,一期佔地面積4.75萬平方米,裡面建有基因測序房、超級計算房以及冷凍資源房。
  • 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開始運營:一圖讀懂
    今天起,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將正式開始運營,其也被稱為是中國的生命「諾亞方舟」。據介紹,國家基因庫位於深圳市大鵬新區觀音山腳下,一期佔地面積4.75萬平方米。與美國、歐盟、日本其他三大世界級的基因庫不同,中國國家基因庫不僅僅是資料庫,而是國際上現有的各類生物樣本庫、資料庫、生物多樣性庫、疾病庫等的綜合升級版。
  • 深圳國家基因庫成為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的中國首個...
    3月16日,深圳國家基因庫(以下簡稱為國家基因庫)與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達成戰略性合作。國家基因庫生命大數據平臺(CNGBdb)成為GISAID的中國首個正式授權平臺。2008年建立的GISAID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流感及新型冠狀病毒數據平臺。中國在抗擊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甲型HI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COVID-19等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陳松林手繪魚類基因圖譜 國內率先建立「魚類精子庫」
    國內率先建立「魚類精子庫」魚類精子庫、細胞庫是保存魚類種質的重要手段。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在魚類精子、胚胎冷凍保存和細胞系建立上相當薄弱,缺乏魚類種質冷凍保存的有效技術和精子庫、細胞庫。他作為骨幹力量完成了淡水鯉科魚類精液冷凍保存和精子庫建立的課題研究;研製了主要鯉科魚類精子冷凍稀釋液,創新了冷凍保存方法,建立了我國第一座魚類精子銀行。2000年,陳松林完成了在德國3年的訪問學者和合作研究,來到位於青島的黃海水產研究所工作,將他們建立的淡水魚類精子冷凍保存技術應用到海水魚類上,又成功建立了花鱸、大菱鮃和半滑舌鰨等10多種海水魚類精子冷凍保存技術和精子銀行。
  • 研究者發現矮杆小麥Rht12的突變基因
    矮杆小麥突變體的出現帶來了產量的增加。
  • 我國首個國家級綜合基因庫正式授權,為病毒分析提供快速基準
    深圳商報訊,3月16日,深圳國家基因庫與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達成戰略性合作,成為GISAID的中國首個正式授權平臺。據悉,2008年建立的GISAID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流感及新冠病毒數據平臺。
  • 首個國內授權!深圳國家基因庫攜手GISAID共促病毒數據全球共享
    首個國內授權!深圳國家基因庫攜手GISAID共促病毒數據全球共享  Evelyn Zhang • 2020-03-16 19:00:39 來源:前瞻網 E2983G0
  • 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深圳開業運營,打造國民「生命銀行」
    這是中國首個獲批籌建的國家基因庫,更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綜合性基因庫,由華大基因承建運營。我國基因庫承建較晚,5年前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原衛生部聯合批覆,是繼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日本DNA資料庫(DDBJ)之後的全球第四個國家級基因庫。
  • 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私人「基因銀行」進行時
    點擊查看 國家基因庫將於9月22號正式運營,這將是中國首個獲批籌建的國家基因庫,同時也是目前為止的唯一一個。該基因庫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原衛生部聯合批覆,並由華大基因最終負責承建運營。
  • 港媒:中國建首個國家基因庫 規模世界最大
    參考消息網9月24日報導 香港《南華早報》9月23日報導稱,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於22日正式啟用,以儲存大量基因樣本並對其開展研究。據稱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基因庫。該中心被內地媒體稱為「諾亞方舟」。當兩個階段的建設完成後,基因庫打算在深圳的基地收集3億份基因樣本。
  • 「曼為科技」成功發射世界首個太空基因庫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25日訊(記者 沈則瑾)10月25號早上6:57分,世界首個太空基因庫,編號DSB-01,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的長徵四號系列火箭的太空試驗平臺Space Proving Platform-SPP,成功進入距地950公裡軌道運行。此次活動由「曼為科技」主導運作。
  • 基因庫的建立——一把雙刃劍
    【西班牙華媒網訊】西班牙一名被領養的50歲女子,通過在網上測試基因找到了自己失散已久的家人。然而,人們在感嘆基因測試帶來的益處時,也應該意識到保護自己的基因隱私極其重要。基因信息若被用作武器,可能比細菌武器還可怕。
  • 中國首個RET(基因突變)靶向新藥落地博鰲樂城
    中國首個RET(基因突變)靶向新藥落地暨「基因驅動精準治療腫瘤中心」啟動。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海南新聞9月30日電(記者 張茜翼) 記者從30日召開的發布會獲悉,用於治療RET(基因突變)融合陽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
  • Nature Protocol|六倍體小麥基因組編輯系統
    2014年9月,中科院遺傳所高彩霞團隊在《Nature Protocol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Genome editing in rice and wheat using the CRISPR/Cas system」的文章,詳細描述了利用CRISPR/Cas系統實現水稻和小麥基因組編輯的實驗方案。
  • 一作解讀|BSE-Seq助力小麥基因克隆
    在小麥BSA分析中,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高因而使用較少。低成本的混池轉錄組測序BSR-Seq對樣品要求較高,需要對特定時期、特定組織進行取樣,且只能檢測到組織中表達的基因。外顯子捕獲測序是一種成本較低,無特定組織限制的高通量分析方法,因而有著更廣泛的應用前景。
  • 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正式對外運營:是全球最大基因庫
    歷時5年的建設,2016年9月22日,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宣布正式對外運營這是繼美國、日本和歐盟之後,全球第四個建成的國家級基因庫,也是目前為止世界最大的基因庫。國家基因庫將以生物資源為依託,形成資源到科研到產業的全貫穿、全覆蓋模式,應用方向包括人類健康、新型農業、物種多樣性及生態環境保護等。未來,國家基因庫還將依照相關規則開放樣本、數據資源,成為一個公共服務平臺,在基因測序和基因育種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正式對外運營:是全球最大基因庫
    歷時5年的建設,2016年9月22日,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宣布正式對外運營。這是繼美國、日本和歐盟之後,全球第四個建成的國家級基因庫,也是目前為止世界最大的基因庫。國家基因庫將以生物資源為依託,形成資源到科研到產業的全貫穿、全覆蓋模式,應用方向包括人類健康、新型農業、物種多樣性及生態環境保護等。
  • 首個國家基因庫已有840萬份樣本 10月有望投用
    全球最大的基因組研究中心、深圳華大基因就藏在這些白色建築裡,「生產」出全球40%的基因測序數據。  離此約20公裡處,一塊11.6萬平米的巨大「梯田」正在深圳大鵬街道下沙片區禾塘仔地塊上建起。這裡是由華大基因組建及運營的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一期基本完工,樣本量達840萬份,今年10月有望投入使用。
  • 劉志勇團隊與李洪傑團隊合作連續克隆兩個小麥抗白粉病基因!
    圖2 小麥抗白粉病基因Pm5e的圖位克隆(Xie et al., 2020)4.Pm5e候選基因的突變體驗證利用EMS處理復壯30種子創製突變體庫,對2,500個M2代家系幼苗人工接種白粉菌E20菌株進行篩選,發現了29個感病家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