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解讀|BSE-Seq助力小麥基因克隆

2020-09-18 小麥研究者

推送作者:董純豪,張立超,陳中旭

小麥研究者們一直在探索更加方便和快速的克隆方法。高密度SNP晶片(9K、15K、90K、55K、660K、35K、820K)的開發和應用,已為基因發掘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隨著高通量測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發展,全基因組測序(whole-genome sequencing,WGS)、外顯子捕獲測序(exome capture sequencing)、轉錄組測序(RNA-Sequencing)、抗病基因富集測序(R gene enrichment sequencing,RenSeq)以及結合集群分離分析方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發展而來的混池測序技術為小麥基因克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2]

在小麥BSA分析中,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高因而使用較少。低成本的混池轉錄組測序BSR-Seq對樣品要求較高,需要對特定時期、特定組織進行取樣,且只能檢測到組織中表達的基因。外顯子捕獲測序是一種成本較低,無特定組織限制的高通量分析方法,因而有著更廣泛的應用前景。

本研究結合集群分離分析和外顯子捕獲測序方法,豐富和發展了混池外顯子捕獲測序技術(Bulked segregant exome capture sequencing,BSE-Seq)。首先,基於中國春基因組序列信息(IWGSC RefSeq v1.0)設計了新的外顯子捕獲探針,同時提出了一種能夠在基因定位和SNP分析中有效降低背景噪音算法—varBScore,利用該策略成功克隆了一個調控小麥葉色的基因TaYGL1,並通過基因編輯手段對目標基因進行了驗證[3]

外顯子探針設計

外顯子探針序列(表1)主要基於中國春IWGSC RefSeq v1.0基因組信息,覆蓋了299,387,477 bp的區域,包含兩方面內容:(1) 中國春RefSeq Annotation v1.1中107,891 個High Confidence 基因和161,537 個Low Confidence基因以及其5』UTR和3』UTR區域;(2)從NCBI公共資料庫下載並分析了2,600份轉錄組數據,將從中分析出的新的轉錄本也設計成探針序列。由於基因組序列中gaps和重複序列的存在,最終探針覆蓋了約277,596,390 bp區段。

表1. 新設計260Mb小麥外顯子探針序列信息

varBScore基本原理

在小麥這樣一個龐大的基因組中,極端表型混合池中存在著大量變異位點,測序過程或者reads比對參考基因組時比對錯誤引發的變異均能造成基因定位過程中的背景噪音,引起定位上的偏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分析SNP的算法,varBScore,通過在滑動窗口中計算差異位點的實際基因頻率(observed allele frequency)和期望基因頻率(expected allele frequency)之間的方差來評估變異位點與候選基因之間的連鎖關係。不同於△SNP-index利用差值來反映變異位點與候選基因間的連鎖關係,使用方差計算更加靈敏。除此之外,針對不同的混合池組成,可以根據其遺傳背景設置其期望基因頻率,比如,由一對隱性等位基因控制的質量性狀,F2分離群體構建的混合池,顯性表型混合池包含兩種基因型(AA:Aa=1:2),那麼a的期望基因頻率為1/3;同理,隱性表型混合池包含一種基因型(aa),則a的期望基因頻率為1。理論上講,與候選基因越連鎖的差異位點的實際基因頻率越符合期望基因頻率,從而獲得更高的varBScore值(圖1)。

varBScore可以通過如下公式計算:

圖1. F2群體中實際基因頻率、期望基因頻率和varBScore之間的關係

BSE-Seq分析的技術流程

本研究利用一個葉片呈黃綠色的突變體材料ygl1對BSE-Seq的有效性進行了評估和驗證。突變體ygl1由偃展4110 經過EMS誘變獲得,遺傳分析表明葉色表型由一對隱性等位基因控制。利用百農3217×ygl1 F3中基因型純合材料分別構建混合池,按照圖2所示流程進行了BSE-Seq分析,利用varBScore算法分析發現在Chr7A染色體671Mb位置有明顯的峰值(圖3A-B),進一步按照如下篩選標準確定候選基因:(1) 野生型表型混合池與突變體表型混合池基因型存在差異;(2) 優先考慮EMS類型的變異,即C-T或G-A 類型;(3) 保留能夠引發錯義突變、提前終止、起始/終止密碼子缺失等類型變異;(4) 選擇公共資料庫以及我們研究中葉片顏色正常的其它材料構建「背景庫」,檢測前三步篩選到的SNPs在「背景庫」中的變異情況,重點保留突變體混合池中特異存在的變異位點,這樣能夠有效篩除由測序、reads比對、同源基因引起的變異類型。經過篩選,我們發現TraesCS7A02G480700基因編碼區第921位鹼基由G突變為A,引發了編碼胺基酸的變化,功能注釋表明該基因編碼鎂離子螯合酶I亞基(chloroplast magnesium-chelatase subunit ch1I),該基因突變可能引發葉色改變,因此將其確定為候選基因,並進一步通過基因編輯技術驗證了該基因是目的基因TaYGL1(圖4)。

圖2. BSE-Seq分析技術流程

圖3. varBScore分析結果

圖4. TaYGL1基因編輯株系基因型與表型

2020年8月13日,該研究成果以「Combining a new exome capture panel with an effective varBScore algorithm accelerates BSA-based gene cloning in wheat」為標題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在線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董純豪博士、張立超副研究員以及成都天成未來科技有限公司陳中旭為共同第一作者,劉旭老師和孔秀英老師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轉基因研究項目(2016ZX08009001-001-004)、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6YFD0101001)、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和天山創新團隊計劃支持(2020D14002)。特別感謝中國農業大學孫其信老師團隊饋贈基因編輯載體系統。

參考文獻

1. Sun, C., et al., The Wheat 660K SNP array demonstrates great potential fo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in polyploid wheat. Plant Biotechnol J, 2020. 18(6): p. 1354-1360.

2. Bettgenhaeuser, J. and S.G. Krattinger, Rapid gene cloning in cereal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19. 132(3):p. 699-711.

3. Dong, C., et al., Combining a New Exome Capture Panel With an Effective varBScore Algorithm Accelerates BSA-Based Gene Cloning in Wheat.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2020. 11: p. 1249.

掃描二維碼

關注我們

小麥族多組學網站:http://202.194.139.32

投稿、合作等郵箱:13148474750@163.com

相關焦點

  • 一作解讀|中國農大小麥研究中心揭示小麥馴化和多倍化過程中基因可變剪接的變異規律
    小麥作為典型的異源六倍體,經歷了兩次雜交加倍而形成,具有複雜的基因組結構,已成為研究馴化和多倍化過程中基因組變異和基因表達變化的模式植物之一,但是其過程中基因可變剪接變化規律尚不清楚。通過比較二倍體小麥和四倍體小麥馴化前後的可變剪接基因的數目和種類,結果表明小麥馴化後可變剪接基因數目明顯減少。進一步分析發現,在一粒小麥馴化過程中,218個基因的可變剪接形式在表達量上發生了變化,75個基因的可變剪接形式發生了變化;在二粒小麥馴化過程中,325個基因的可變剪接形式在表達量上發生了變化,94個基因的可變剪接形式發生了變化。上述結果通過實驗在不同材料中進行了驗證。
  • [重磅] Nature|一作解讀|10+小麥基因組項目:揭示全球小麥當代育種材料豐富的變異
    我們10+基因組的多個課題組還注釋了小麥的其它基因家族,比如與小麥品質相關的高分子量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基因等, 結果與討論在若干companion文章中,並未包含在這次發表的《自然》主刊文章中。我們還用ChIP-seq的方法分析了RQA 基因組中著絲粒的位置。發現多個基因組的著絲粒有相對位置偏移 (圖2d), 有些是由於著絲粒區域的倒位導致。我們發現10個RQA基因組中存在巨大的結構變異包括倒位易位等。最顯著的例子就是5B與7B的染色體易位形成了品種SY Mattis和ArinaLrFor中488Mb(5BS/7BS)和993Mb(7BL/5BL)的兩條染色體 (圖2e,f,g)。
  • 一作解讀|ph1基因誘導染色體重組特徵解析
    該項研究揭示了同源重組和部分同源重組的差異主要是量化差異,對小麥  ph1  基因的作用機制的理解和通過操縱  ph1  基因誘導外緣(部分同源)染色體與小麥ABD染色體重組來豐富小麥種質資源提供一定依據。
  • 一作解讀|NPR1在小麥中通過NB-NPR1融合蛋白的新作用模式調控對銹病的防禦反應
    編者按:最近,我們國家小麥抗病遺傳研究上連續出現幾個重要進展!令人振奮!今天,我們推送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康振生院士、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黃俐教授和澳大利亞CSIRO的 Evans Lagudah院士三個團隊等單位合作揭示NPR1基因對銹病防禦反應的新模式。特邀請一作王曉靜博士進行解讀,具體內容如下,敬請賞析。
  • 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構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作科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了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https://www.wheatgmap.org),為高效克隆小麥功能基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數據利用、分析和共享平臺。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
  • 一作解讀|小麥高溫抗條銹病分子機制探究
    triticiin Response to High-Temperature Seedling Plant Resistance of Wheat Based on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的論文(DOI: 10.1128/mSphere.00096-20),揭示了條鏽菌通過釋放效應蛋白響應小麥高溫抗病性的分子機制。
  • 我國科學家構建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隨著科技的發展,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等在育種中使用的越來越廣泛。近日,一個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構建成功,該平臺由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據介紹,這一成果為高效克隆小麥功能基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數據利用、分析和共享平臺。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 劉志勇團隊與李洪傑團隊合作連續克隆兩個小麥抗白粉病基因!
    就在這期間我們國家小麥抗病遺傳研究上連續出現幾個重要進展!令人振奮!今天,我們推送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劉志勇課題組和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李洪傑課題組等單位合作克隆的兩個小麥抗白粉病基因Pm5e和Pm41。具體內容如下,敬請賞析。1.研究背景小麥白粉病是廣泛流行的真菌性病害,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成功克隆與解析小麥太谷核不育基因Ms2
    作科所劉秉華研究員通過雜交構建了矮稈基因和太谷核不育基因緊密連鎖的矮敗小麥,該材料的利用大大提高了小麥育種效率。「太谷核不育小麥的發現、鑑定與初步利用」於1998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矮敗小麥及其高效育種方法的創建與應用」於201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最全小麥重測序合集:小麥基因組變異聯合資料庫(WheatUnion)
    ,資源共享的傳統,助力全國小麥科研共同體的良性發展,加快我國小麥科研的進展,由河北師範大學  劉西崗  教授建議並聯繫,在中國農業大學  孫其信  教授和  倪中福  教授的關心和大力支持下,中科院遺傳發育所  焦雨鈴  研究員和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小麥抗條銹病新基因
    9月9日,《中國科學報》在頭版重要位置報導了山東農業大學最新科研進展,學校農學院吳佳潔團隊十年磨劍,克隆小麥抗條銹病新基因,並對其影響小麥條銹病抗性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個成果到底有多「贊」:(中國科學報記者 李晨 通訊員 王靜)9月6日,《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一個新的小麥抗條銹病基因YrAS2388(國際編號Yr28)。該基因由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吳佳潔團隊與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劉登才團隊、美國愛達荷大學教授付道林團隊等共同克隆成功。
  • 一作解讀|Mol Plant中國農大小麥研究中心提出泛基因組時代同源基因推斷新策略並構建小麥族同源基因資料庫
    基於小麥族物種基因組間和亞基因組間的共線性分析,該研究提出了六倍體普通小麥的「4A-5A-7B染色體重排」是兩次染色體易位事件的結果,並明確了重排的基因組區間的精細邊界;同時研究了春化基因Vrn2的複雜進化歷史,提出Vrn2同源基因在普通小麥基因組中的複雜分布是包含串聯重複、多倍化、染色體易位和基因丟失在內的一系列事件疊加的結果。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小麥抗條銹病新基因
    記者日前從山東農業大學獲悉,山東農業大學吳佳潔團隊與四川農業大學劉登才團隊、美國愛達荷大學付道林團隊等合作,成功克隆小麥抗條銹病基因YrAS2388(國際編號Yr28),從而為預防該病害流行提供了新的「基因疫苗」。9月上旬,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相關成果。
  • 小麥矮杆基因Rht18不完全解讀
    3/22          本期作者:大胖丫    小麥矮杆基因Rht-B1和Rht-D1在株高矮化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兩個基因均編碼DELLA
  • 報告提醒|小麥基因組與分子育種講壇(二)「題目有更新」
    報告題目:泛基因組時代的同源基因推斷新策略及小麥族同源基因資料庫的構建報 告 人:郭偉龍副教授時 間:2020年9月24日 (周四)上午10:00承 辦:全國小麥基因組學與分子育種組委會騰訊會議,結合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表觀遺傳學的手段,開展一系列原創性研究。
  • 【科研新進展】(36)康振生院士團隊在小麥抗旱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研究證明,當植物感受到乾旱脅迫時,NAC類轉錄因子對調控脅迫響應基因的表達起著重要作用。然而,這些基因的自然變異是否直接影響植物的抗旱性,自然界中是否存在這類基因的優良等位變異,它們是否能直接應用於小麥抗旱性的遺傳改良等問題還有待研究。本研究克隆了小麥基因組中編碼脅迫應答NAC轉錄因子亞家族的基因(TaSNACs)。系統分析了它們與擬南芥、水稻、玉米及二穗短柄草間的同源關係、響應乾旱脅迫的基因表達模式,以及每個蛋白質的轉錄激活活性。
  • 一作解讀|Give me five-以TaCYP81Ds為例,重要基因的串聯重複影響...
    根據「中國春」參考基因組數據統計,8592個基因家族發生了擴增;通過聚類分析,這些擴增的基因家族中,與環境脅迫響應相關(尤其是「鹽脅迫響應」和「冷脅迫響應」)的類群顯著富集( IWGSC, 2018),暗示小麥基因組的這種特質有利於其環境適應性。小麥基因組中存在的大量重複基因,無疑是一個「基因寶藏」-利用這個寶藏,發掘小麥中有用、「有特色」的抗逆基因,將為小麥的抗逆改良提供更多、更直接的資源。
  • 一作解讀|小麥D基因組物種的起源——同倍體雜交與祖先亞分化的區分
    因此,本研究提出一種新的同倍體雜交的推斷策略,以重新評價小麥D基因組供體物種的起源。首先,與前人所報導的結果一致,所有的數據顯示D基因組的親緣關係介於A與B基因組之間。KKSC test檢測結果顯示,所有的數據均強烈支持(P<0.01)同倍體雜交模型A(D)B。但正如前面所說的,KKSC test在祖先亞分化幹擾情況下無法準確推斷雜交情況。隨後,以黑麥(R基因組)作為外類群,測量ABD基因組間分享的祖先變異分布,對6組數據中所含的系統發育信息變異進行推斷。
  • 一作解讀|MolBioEvo:小麥屬異源多倍化過程中的核質協同進化研究
    作為相應工作的後續延續,本研究利用異源四倍體小麥及其可能的二倍體親本供體和異源六倍體小麥進行rbcS基因家族的組成鑑定、系統進化關係分析和基因轉換分析(圖1),結合轉錄組數據和已發表的全球範圍的普通六倍體小麥中國春重測序數據進行小麥兩次多倍化過程前後的核質協同模式分析(圖2)。
  • 我科學家攻克小麥赤黴病的關鍵基因
    日前,《科學》雜誌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孔令讓教授團隊科研發現,他們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克隆出抗赤黴病主效基因Fhb7,揭示了其抗病分子機制;攜帶該基因的種質材料被多家單位用於小麥育種,表現出穩定的赤黴病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