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解讀|小麥D基因組物種的起源——同倍體雜交與祖先亞分化的區分

2020-10-20 小麥研究者

同倍體雜交物種形成(Homoploid hybrid speciation)即沒有發生染色體數目變化的雜交物種形成過程,傳統觀點認為極少發生。但近年來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該現象已廣泛報導於動植物的系統發育基因組學(phylogenomics)研究中,並已被認為是一種普遍的物種形成過程。當前推斷雜交的主要策略是通過排除不完全譜系分選(incomplete lineage sorting)的情況接受雜交的可能。但祖先亞分化(ancestral subdivision),即祖先群體的遺傳結構分化,會引起不完全譜系分選的結果不符合理論情況,進而導致類似雜交的信號,使得當前策略無法推斷真實雜交。而最近極具爭議性的小麥D基因組物種的同倍體雜交起源問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雖然,當前普遍認為D基因組物種(包括節節麥、沙融山羊草以及大部分山羊草屬的二倍體物種)是由A和B基因組通過同倍體雜交形成。但由於所用方法的局限性,現有的結果並不能嚴格排除祖先亞分化的幹擾。因此,本研究提出一種新的同倍體雜交的推斷策略,以重新評價小麥D基因組供體物種的起源。結果如下:

(1)一種推斷同倍體雜交的新策略

該策略的原理是將物種間分享的等位基因變異(shared genetic variation)根據出現時間的不同劃分兩類:來源於祖先群體的祖先變異(ancestral variation)和物種分化後產生的系統發育信息變異(phylogenetically informative variation)。其中系統發育信息變異的分布受到雜交的影響,但不受祖先亞分化的幹擾,因此可以用來判斷同倍體雜交是否涉及D基因組物種的起源。直接鑑定系統發育信息變異實際比較困難,但可通過引入一個適當的外類群(outgroup),對祖先變異的分布進行評估,並通過統計方法推測所含有的系統發育信息變異的情況。基於該策略,我們提出了詳細的ABD基因組系統發育關係的模型檢驗方法。

(2)基於Indel數據重新評價D基因組物種起源

分析採用Indel數據,以減少異源同型變異(homoplasy)的幹擾。根據ABD基因組不同樣本的組合,共6套數據被用於系統發育基因組學研究。首先,與前人所報導的結果一致,所有的數據顯示D基因組的親緣關係介於A與B基因組之間。KKSC test檢測結果顯示,所有的數據均強烈支持(P<0.01)同倍體雜交模型A(D)B。但正如前面所說的,KKSC test在祖先亞分化幹擾情況下無法準確推斷雜交情況。隨後,以黑麥(R基因組)作為外類群,測量ABD基因組間分享的祖先變異分布,對6組數據中所含的系統發育信息變異進行推斷。結果顯示,系統發育信息變異僅存在於A與D基因組之間,並不存在與B與D基因組間,因而支持二叉樹模型B(A,D),即A與D具有更近的共同祖先。同時,對B(A,D)模型和A(D)B模型的適應性檢驗結果也表明,B(A,D)模型在所有數據中均可被接受,而A(D)B 模型被顯著拒絕。因此,當祖先亞分化的幹擾可以排除時,我們的結果並不支持D基因組同倍體雜交起源的假說。

(3)祖先亞分化對小麥近緣物種系統進化分析的幹擾

預測模型中最佳擬合參數顯示,超過79%分享的等位基因變異來源於祖先變異,並且祖先變異在後代物種中的分布並不滿足不完全譜系分選所預測情況(AB<AD=BD)。這意味著,祖先變異可能受到了祖先亞分化的影響,使得B與D基因組之間分享了更多的祖先變異,進而導致D基因組親緣關係介於A與B基因組之間。因此,最近的小麥近緣物種系統進化分析很有可能受到了祖先亞分化的嚴重幹擾。另外,基於核基因組序列估計的分歧時間(estimated divergence time)實際也受到了高比例的祖先變異和祖先亞分化嚴重的幹擾,導致兩倍高於基於葉綠體基因組估計的時間。最後,根據現有的結果,我們提出了小麥D基因組物種亞群體分化起源的假說。

2020年9月23日,該研究成果以「Differentiating homoploid hybridization from ancestral subdivision in evaluating the origin of the D lineage in wheat」為標題在New Phytologist雜誌正式發表。澳大利亞聯邦科工部高級研究員Chunji Liu博士與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You-Gan Wang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四川農業大學小麥所蔣雲峰博士和袁中偉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該項研究得到CSIRO及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項目資助。

主要參考文獻

Marcussen T, Sandve SR, Heier L, Spannagl M, Pfeifer M, Jakobsen KS, Wulff BB, Steuernagel B, Mayer KF, Olsen OA et al. 2014. Ancient hybridizations among the ancestral genomes of bread wheat.Science345: 1250092.

Li LF, Liu B, Olsen KM, Wendel JF. 2015. A re‐evaluation of the homoploid hybrid origin of Aegilops tauschii, the donor of the wheat D‐subgenome.New Phytologist208: 4–8.

Sandve SR, Marcussen T, Mayer K, Jakobsen KS, Heier L, Steuernagel B, Wulff BB, Olsen OA. 2015. Chloroplast phylogeny of Triticum/Aegilopsspecies is not incongruent with an ancient homoploid hybrid origin of the ancestor of the bread wheat D‐genome.New Phytologist208: 9–10.

Li LF, Liu B, Olsen KM, Wendel JF. 2015. Multiple rounds of ancient and recent hybridizations have occurred within the Aegilops–Triticumcomplex.New Phytologist208: 11–12.

El Baidouri M, Murat F, Veyssiere M, Molinier M, Flores R, Burlot L, Alaux M, Quesneville H, Pont C, Salse J. 2017. Reconciling the evolutionary origin of brea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New Phytologist 213: 1477–1486.

Glémin S, Scornavacca C, Dainat J, Burgarella C, Viader V, Ardisson M, Sarah G, Santoni S, David J, Ranwez V. 2019. Pervasive hybridiz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wheat relatives. Science Advances5: eaav9188.

Huynh S, Marcussen T, Felber F, Parisod C. 2019. Hybridization preceded radiation in diploid wheat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139: 106554.

Bernhardt N, Brassac J, Dong X, Willing EM, Poskar CH, Kilian B, Blattner FR. 2020. Genome‐wide sequence information reveals recurrent hybridization among diploid wheat wild relatives. The Plant Journal 102: 470–483.

掃描二維碼

關注我們

小麥族多組學網站:http://202.194.139.32

投稿、合作等郵箱:13148474750@163.com

微信群: 加群點擊小麥研究聯盟交流群

雜誌影響因子查詢:點擊查詢

相關焦點

  • 徐鵬報告詳細解讀:鯉魚異源四倍體起源及基因組進化
    通過什麼技術來揭示鯉魚的起源和基因組進化的?下面請看徐鵬教授現場報告內容詳細解讀。2016年,中科院水生所何舜平研究員團隊在《中國科學》期刊上發表了關於鯉亞科多倍體物種獨立起源的相關研究論文,為異源四倍體鯉的二倍體祖先溯源工作提供了重要線索。他們分析了鯉亞科46屬123種魚類以及20種鯉亞科以外的其他鯉科魚類,利用線粒體和核基因序列構建了系統發育關係(下圖),並以此來追溯裂腹魚類多倍體的起源及其物種分化。
  • Mol Plant|同倍體雜交物種形成的分子遺傳學普適模型
    近年來,同倍體雜交物種形成的報導越來越多,而其背後的分子遺傳機制與雜交過程中導致生殖隔離的關鍵成種基因(HHS基因)則鮮有報導。研究人員在基因組水平利用各種分析方法和流程證實了居中虎榛子是虎榛子與滇虎榛子產生的同倍體雜交物種,起源於180萬年前的獨立進化,與兩個親本物種之間的基因交流持續到100萬年前左右;雜交物種基因組中存在非常明顯的兩個親本物種基因組的雜交重組痕跡。
  • 一作解讀|MolBioEvo:小麥屬異源多倍化過程中的核質協同進化研究
    在同倍體以及多倍化水平發生的雜交過程,是物種形成的重要機制。雜交過程中,不同的父本和母本核基因組被整合到同一個細胞核中,但卻僅有單系的細胞器基因組存在與雜交細胞核外。因此,雜交過程需要克服兩個潛在挑戰:(1)在通常僅涉及母方細胞質基因組的情況下,由核基因組合併引起的細胞核化學計量失衡;(2)來自核基因組和細胞質基因組的嵌合蛋白複合物內不同亞基之間的不兼容性。
  • 一作解讀|中國農大小麥研究中心揭示小麥馴化和多倍化過程中基因可變剪接的變異規律
    小麥作為典型的異源六倍體,經歷了兩次雜交加倍而形成,具有複雜的基因組結構,已成為研究馴化和多倍化過程中基因組變異和基因表達變化的模式植物之一,但是其過程中基因可變剪接變化規律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野生一粒小麥,栽培一粒小麥,野生二粒小麥、栽培二粒小麥,六倍體小麥,以及合成小麥及其親本的葉片和根為材料,利用高通量轉錄組測序,報導了約22.1%的表達基因發生可變剪接,並且主要以內含子保留形式為主(64%)。
  • [重磅] Nature|一作解讀|10+小麥基因組項目:揭示全球小麥當代育種材料豐富的變異
    麵包小麥提供給人類的能量大約佔人類消耗能量的20%。它有著複雜且巨大的基因組(16Gb, 2n=6x=42, AABBDD), 其大小約為人類基因組的5倍, 玉米的7倍, 大豆的14倍, 水稻的35倍, 以及擬南芥的100多倍。
  • 追溯八倍體栽培草莓的二倍體祖先
    )偶然雜交而成的異源八倍體。但對於其二倍體祖先的爭論持續了半個多世紀,至今懸而未決。這兩篇NG論文互指對方分析中的不足,使得栽培草莓的二倍體起源之謎更加撲朔迷離,並進入普羅大眾視野。東亞是野生草莓的多樣性分布中心,其中大部分二倍體草莓及所有四倍體草莓均分布於中國。自2017年以來,華南植物園植物科學研究中心與江蘇省農科院果樹所合作,開展了3個二倍體草莓(綠色草莓、黃毛草莓F.
  • 研究追溯八倍體栽培草莓的二倍體祖先
    現代栽培草莓(Fragaria × ananassa)是18世紀中期在法國由來自北美的八倍體維吉尼亞草莓(F. virginiana)和來自南美的八倍體智利草莓(F. chiloensis)偶然雜交而成的異源八倍體。目前已成為全球廣為栽培的水果。然而,對於其二倍體祖先的爭論持續半個多世紀,至今未解決。
  • ...甘薯,染色體,上海,基因組,楊俊,起源,植物園,辰山,祖先,克分子...
    原標題:你知道甘薯的起源嗎  據《勞動報》報導:昨日,上海辰山植物園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聯合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研究所和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Plants》上共同發表了揭示甘薯起源的重要論文。
  • 我有四倍體咖啡,你有科學故事嗎?(全長轉錄組文獻解讀-Gigascience)
    然而多倍體物種的轉錄組分析,長久以來受限於二代測序讀長偏短,不僅無法準確重構轉錄本,更無力探究各亞基因組間的isoform結構差異及基因如何選擇性保留。【 四倍體棉花[2]的文章為未來組項目經驗,文獻解讀請戳戳~】本次為大家解讀四倍體阿拉比卡種小粒咖啡(2n=4x=44)全長轉錄組文獻[3],感受「全長轉錄組測序讓多倍體物種isoform
  • 科學網—雜交小麥「一步到位」
    先正達集團供圖 ■本報記者 張晴丹 雜交水稻的成功種植讓國人擺脫飢餓困境,對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有著重要意義。玉米的雜交育種技術研發也非常成功。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其六倍體複雜性所限,卻在雜交育種上停滯不前。多年來,世界育種家們都在尋求突破,但這條路走得異常困難。
  • 你轉發的四倍體錦鯉還好嗎?NC首次鑑定出異源四倍體魚類的祖先二倍體並成功進行亞基因組拆分
    2016年,中科院水生所何舜平研究員團隊在《中國科學》期刊上發表了關於鯉亞科多倍體物種獨立起源的相關研究論文,為異源四倍體鯉的二倍體祖先溯源工作提供了重要線索。他們分析了鯉亞科46屬123種魚類以及20種鯉亞科以外的其他鯉科魚類,利用線粒體和核基因序列構建了系統發育關係(下圖),並以此來追溯裂腹魚類多倍體的起源及其物種分化。
  • 一作解讀|ph1基因誘導染色體重組特徵解析
    該項研究揭示了同源重組和部分同源重組的差異主要是量化差異,對小麥  ph1  基因的作用機制的理解和通過操縱  ph1  基因誘導外緣(部分同源)染色體與小麥ABD染色體重組來豐富小麥種質資源提供一定依據。
  • 福建農林大學全球首次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
    央廣網福州5月5日消息(記者萬存靈)記者從福建農林大學獲悉,該校日前在全世界內首次破譯了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標誌著我國在栽培種花生基因組、花生染色體起源、花生及豆科主要類群核型演化、花生基因組結構變異、花生物種起源與分子育種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雜交小麥「一步到位」—新聞—科學網
    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其六倍體複雜性所限,卻在雜交育種上停滯不前。多年來,世界育種家們都在尋求突破,但這條路走得異常困難。 近日,先正達生物科技(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先正達集團)資深研究員呂建課題組在《自然—生物技術》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他們開發出了作物上首個具商業化潛力的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 雜交小麥育種因此有望駛上快車道。
  • 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起源被釐清—新聞—科學網
    他們繪製了所有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種的高精度參考基因組圖譜,為探究多倍體植物基因組演化規律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據了解,主要的栽培棉花為異源四倍體,其形成經歷了複雜的雜交、多倍體化和馴化過程。大約15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的二倍體棉和美洲的二倍體棉雜交、基因組加倍形成五個異源四倍體種,分別是陸地棉、海島棉、毛棉、黃褐棉和達爾文氏棉。
  • 科學家揭示基因組進化新機制
    A:4個慄屬類群的樣品採集地;B:遺傳距離;C-E:獨特遺傳結構;F-G:maxFST分析結果然後,對峨眉錐慄的雜交起源過程進行解析。孫博士引入hhs新方法,驗證了峨眉錐慄的雜交起源假說,親本類群為板慄和錐慄;溯祖模型比較等分析同樣支持雜交起源結論。
  • 什麼是三倍體牡蠣? 三倍體動物是怎麼培育出來的?
    中學生物課本上介紹了商品三倍體無籽西瓜的培育過程,先用秋水仙素處理獲得四倍體母本,繼而與二倍體父本雜交得到不育的三倍體後代,就是大家鍾愛的大口爽吃不用   原標題:什麼是三倍體牡蠣? 三倍體動物是怎麼培育出來的?
  • 科學網—中外團隊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全基因組
    本報訊(記者溫才妃) 日前,福建農林大學教授莊偉建聯合印度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所、華北理工大學等23個研究機構,在全世界範圍內首次破譯了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
  • 研究揭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通訊員李曉春、王學鋒 記者張行勇)7月12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在《基因組生物學
  • NG高分 | 研究多倍體物種遺傳育種的新方向
    科技君和小夥伴們特地對植物基因組領域已發的180多篇高質量文章進行收集、解讀和歸類,經歸納整理後共分十章,前九章為相關領域已發表物種文獻解讀,最後一章為植物基因組未來發展趨勢及預測。本研究利用最新的測序技術(PacBio+BioNano),成功組裝出高質量的異源四倍體芥菜性油菜基因組圖譜,為進一步改良芥菜的農藝性狀提供了基礎,也為多倍體物種遺傳育種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時,也從多角度論證了芥菜A亞基因組起源問題,揭示了多倍體亞基因組間同源基因表達與選擇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