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中外團隊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全基因組

2020-12-05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溫才妃) 日前,福建農林大學教授莊偉建聯合印度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所、華北理工大學等23個研究機構,在全世界範圍內首次破譯了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該項研究標誌著我國在栽培種花生基因組、花生染色體起源、花生及豆科主要類群核型演化、花生基因組結構變異、花生物種起源與分子育種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因異源四倍體栽培種花生基因組大、結構複雜,研究難度大;花生基礎生物學研究、重要基因精細定位與功能鑑定、花生分子遺傳育種和生物技術研究落後,影響了產業發展。栽培種花生基因組是節段異源四倍體,由兩個相近基因組演化而來,一直未能破譯。

本項目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並公布了高質量栽培種花生全基因組序列和精細結構框架,並精確注釋到無冗餘等位基因水平;在此基礎上全面系統深入比較花生與其他豆科物種及雙子葉植物葡萄的基因組,揭示了花生與其他豆科物種染色體起源、核型演化和栽培種花生基因組結構變化,重構了花生及豆科物種主要類群染色體數量和結構變化複雜歷程,並發現花生核型是直接從豆科祖先染色體獨立進化產生;為解釋花生物種特有的生物學性狀演化提供了遺傳依據。

栽培花生四倍化後種子大小、抗病性、含油量等發生了極大變化,本項目在全基因組尺度上揭示了栽培花生基因含量變化,解析了種子大小、抗病性、油脂代謝和特殊固氮特性與基因含量及序列演化的關係。

研究系統揭示了栽培種花生的物種起源、演化和栽培馴化,證明已測序的野生種A.duranensis不是栽培種花生A亞基因供體,栽培花生起源於47萬~42萬年前,其兩個變種和各亞種是獨立演變和馴化形成的,揭示了現代花生育成品種的基因組結構,特別是提出了全新的花生演化學說,這將為花生遺傳改良提供理論指導。

該研究首次通過基因組精細定位獲得了花生種子大小、種皮顏色的決定基因、花生抗晚斑病和銹病的R基因簇,通過基因組也證實了誘變產生雙基因隱性突變高油酸新材料。該研究使花生的全基因組選擇育種、精準育種和大規模基因組編輯成為可能,可大為提高花生遺傳改良效率,培育更高產、優質、抗病、安全新品種。研究表明花生基因組也可作為雙子葉植物的重要的參考基因組,用於研究雙子葉植物及豆科物種起源、演化和物種多樣性。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8-019-0402-2

《中國科學報》 (2019-05-09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福建農林大學全球首次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
    央廣網福州5月5日消息(記者萬存靈)記者從福建農林大學獲悉,該校日前在全世界內首次破譯了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標誌著我國在栽培種花生基因組、花生染色體起源、花生及豆科主要類群核型演化、花生基因組結構變異、花生物種起源與分子育種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福建農林大學等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該項研究在全世界範圍內首次破譯了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標誌著我國在栽培種花生基因組、花生染色體起源、花生及豆科主要類群核型演化、花生基因組結構變異、花生物種起源與分子育種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因異源四倍體栽培種花生基因組大、結構複雜,研究難度大;花生的基礎生物學研究、重要基因精細定位與功能鑑定、花生分子遺傳育種和生物技術研究落後,長期影響了產業發展。
  • 福建農大全球首次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世界頂尖!
    中國教育在線訊 5月5日上午,福建農林大學在常盛會議中心召開花生基因組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發布莊偉建教授及其團隊在花生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團隊的研究成果「栽培種花生基因組揭示了豆科植物的核型、多倍體進化和作物馴化(The genome of cultivated peanut provides insight into legume karyotypes, polyploid evolution and crop domestication)」於5月1日在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英國《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
  • 科學網— 破譯同源四倍體紫花苜蓿基因組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
  • 科學家首次破譯同源四倍體紫花苜蓿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染色體水平的紫花苜蓿基因組組裝。
  • 華中農大繪製出兩個棉花四倍體栽培種的參考基因組
    該論文介紹了整合多種方法組裝得到的異源四倍體栽培種陸地棉和海島棉的參考基因組序列,為棉花基因組進化和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對基於基因組的棉花遺傳改良具有重要指導作用。棉花共有四個栽培種,兩個二倍體栽培種生產上已不再使用,生產上主要使用的是兩個四倍體栽培種,陸地棉和海島棉。
  • 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起源被釐清—新聞—科學網
    他們繪製了所有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種的高精度參考基因組圖譜,為探究多倍體植物基因組演化規律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據了解,主要的栽培棉花為異源四倍體,其形成經歷了複雜的雜交、多倍體化和馴化過程。大約15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的二倍體棉和美洲的二倍體棉雜交、基因組加倍形成五個異源四倍體種,分別是陸地棉、海島棉、毛棉、黃褐棉和達爾文氏棉。
  • 科學家首次破譯同源四倍體紫花苜蓿基因組
    染色體水平的紫花苜蓿基因組組裝。西北工業大學供圖「牧草之王」紫花苜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牧草作物。但由於紫花苜蓿是同源四倍體,異花授粉。這極大阻礙了其基因密碼的破譯和新品種培育。此次通過聯合國內數家單位攻關,獲得了高質量的紫花苜蓿基因組圖譜。在此基礎上,該團隊進一步開發出基於CRISPR/Cas9的高效的基因編輯技術體系,成功培育獲得了一批多葉型紫花苜蓿新材料,其雜交後代表現出穩定的多葉型性狀且不含轉基因標記。該編輯技術在不導入外源基因的情況下,能精準地定點獲得作物突變體,大大加快育種速度。
  • 點讚 | 兩個四倍體栽培棉種種間分化的基因組解析
    項目名稱:兩個四倍體栽培棉種種間分化的基因組解析申報單位: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負 責 人:張天真   海島棉和陸地棉兩個四倍體栽培棉種起源於共同祖先種。   團隊負責人張天真教授一直從事種質創新、基因組學、植物精準育種理論與技術和棉花新品種選育,在基因組學和分子育種學等研究領域享有國際聲譽。兩次擔任國際棉花基因組計劃主席。對保持我國棉花基因組學和分子育種研究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發揮了重要的帶頭作用。2016年被授予Cotton Biotechnology Award。
  • 「優薯計劃」的最新成果:破譯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
    Nature Genetics | 黃三文團隊破譯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為培育優良自交系奠定基礎BAP BioArt植物 昨天責編 | 王一栽培馬鈴薯是同源四倍體,主要靠薯塊進行無性繁殖。這些特點使得馬鈴薯的基因組高度雜合,有害等位基因隱藏在四套染色體中,而優良基因的聚合要依靠複雜的遺傳重組,導致馬鈴薯品種改良周期漫長。
  • 追溯八倍體栽培草莓的二倍體祖先
    目前已成為全球廣為栽培的重要水果。但對於其二倍體祖先的爭論持續了半個多世紀,至今懸而未決。這兩篇NG論文互指對方分析中的不足,使得栽培草莓的二倍體起源之謎更加撲朔迷離,並進入普羅大眾視野。東亞是野生草莓的多樣性分布中心,其中大部分二倍體草莓及所有四倍體草莓均分布於中國。自2017年以來,華南植物園植物科學研究中心與江蘇省農科院果樹所合作,開展了3個二倍體草莓(綠色草莓、黃毛草莓F.
  • 研究追溯八倍體栽培草莓的二倍體祖先
    現代栽培草莓(Fragaria × ananassa)是18世紀中期在法國由來自北美的八倍體維吉尼亞草莓(F. virginiana)和來自南美的八倍體智利草莓(F. chiloensis)偶然雜交而成的異源八倍體。目前已成為全球廣為栽培的水果。然而,對於其二倍體祖先的爭論持續半個多世紀,至今未解決。
  • 華中農大發布異源四倍體棉最新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2018年12月4日,英國《自然-遺傳學》雜誌在線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獻龍教授團隊的一項最近研究成果。
  • 中外專家聯手破譯「木本經濟作物全基因組」
    一項由中外專家聯合主持的「木瓜全基因組測序計劃」近日正式啟動。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對木本經濟作物全基因組進行破譯。  這項由南開大學與美國夏威夷大學聯合主持的項目,也是我國科學界繼參與人類基因組和超級雜交水稻全基因組破譯後的第三個大型基因組破譯工作。
  • 花生遺傳育種團隊|小花生大作為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花生遺傳育種團隊(下稱省農科院花生研究團隊)是國內最早從事花生育種與栽培研究的團隊之一,對廣東花生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團隊現有成員13人,二級研究員1人,三級研究員2人,四級研究員2人,副研究員3人,其中博士6人;團隊成員中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有8人。近五年,團隊成員晉升正高職稱2人,晉升副高職稱2人,引進博士2人,聯合培養研究生3人。
  • 中國科學家破譯世界首例古小麥全基因組
    中國科學家破譯世界首例古小麥全基因組 2019-06-25 22: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泊靜   中新網長春6月25日電 (記者 郭佳)歷經十餘載研究,中國科學家測定並分析出了世界首例古小麥全基因組序列
  • 徐鵬報告詳細解讀:鯉魚異源四倍體起源及基因組進化
    Susumu Ohno & 《Evolution by Gene Duplication》近年來,測序技術的發展使得利用全基因組尺度的遺傳工具更全面揭示鯉四倍化形成機制和全基因組複製後基因的演化成為可能。
  • 中國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成功繪製出鐵皮石斛全基因組圖譜
    央廣網深圳1月12日消息(記者鄭柱子 通訊員謝高昌)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成功繪製出鐵皮石斛全基因組圖譜,在藥用開發研究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研究成果於1月12日在國際頂級學術雜誌Nature(自然)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告)公開發表。這是世界蘭科植物基因組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10月26日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的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基礎並提供新視角。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