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讚 | 兩個四倍體栽培棉種種間分化的基因組解析

2021-01-20 求是風採

項目名稱:兩個四倍體栽培棉種種間分化的基因組解析

申報單位: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

負 責 人:張天真

   海島棉和陸地棉兩個四倍體栽培棉種起源於共同祖先種。本項目組裝了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並從基因組水平上解析了纖維發育和適應性海陸種間分化的遺傳機制。

  G. hirsutum and G. barbadense origin from common ancestral allotetraploid cotton species. This project reports the chromosome-scale de novo assemblies of the G. hirsutum and G. barbadense genomes, and unravels the interspecific genetic mechanisms of fiber development and stress-resistance of these two cultivated cotton species at whole genomic level.

   團隊負責人張天真教授一直從事種質創新、基因組學、植物精準育種理論與技術和棉花新品種選育,在基因組學和分子育種學等研究領域享有國際聲譽。兩次擔任國際棉花基因組計劃主席。對保持我國棉花基因組學和分子育種研究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發揮了重要的帶頭作用。2016年被授予Cotton Biotechnology Award。

   為了成為頂級植物纖維,它要比同類多努力10天

   棉花是人類最為重要的纖維作物和紡織工業原料,每年有2500萬噸棉花從農田來到工業生產線,最終成為我們的衣物、床品甚至紙幣。但是這其中僅有3%的棉花被稱為「棉中極品」,它們擁有更長、更強、更細的棉纖維。

  這種頂級植物纖維從何而來?2019年3月18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Genetics》發表了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張天真教授帶領的國際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分析了全世界栽培棉花的起源和種間分化遺傳機制,從基因層面向人們分析了頂級植物纖維成長的「秘密」。

   長長的纖維,長長長

   棉花不是「花」,而是覆蓋在種子表面的絨毛。

生物學家索爾•漢森在《種子的勝利》一書中說,棉花這樣的植物「不遵循規則」。棉籽並不注重防禦,而是將最外層用於傳播。「飛行和漂浮成為一個巨大的進化誘因,使得每個細胞都從微小的光點變成了長長的細絲。」

   是的,一根棉纖維就是一個細胞,每根毛就是只有一個細胞的寬度,長度卻有3-4釐米。這是世界上最長的單細胞之一。目前能夠超越這一長度的植物單細胞只有亞麻的韌皮細胞。

   在張天真老師的實驗室,我們嘗試對一顆棉鈴「抽絲剝繭」。胡豔老師說,棉鈴在生長後期就會脫水爆裂開來,如果我們撕開纏繞的棉絮,會得到一手把幹黃豆大小的黑黑的棉籽。令人驚訝的是,棉絮也是種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撕起來很費力,它們是從三分之一的種皮細胞凸起分化而來。據說一粒棉籽可以輕鬆長出兩萬多根纖維組成的「毛外衣」,如果按照每顆棉鈴有32顆種子來計算,一顆棉鈴就有50多萬根纖維交織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綿延30公裡。

   正是這種纖長柔軟的纖維,賦予了棉花種子「乘風」、「破浪」的生存技能,而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優良的特性被人類捕捉,伴隨著人類文明綿延數千年。棉花形成的產業塑造了帝國歷史、工業革命和美國南北戰爭。

   「纖毫」之差

   追溯棉花的身世,陸地棉與海島棉源自共同的祖先,那是一段傳奇。

   大約100-150萬年前,一粒在熱帶非洲綻放的棉鈴乘風而動,它輕盈的身軀飄入大海,經過數百公裡的長途跋涉,一路漂到了中美洲墨西哥海岸。在那裡,非洲棉與「原住民」雷蒙德氏棉相遇了,兩種二倍體棉花雜交後形成了一類新的棉花:四倍體棉花。根據張天真實驗室早先的研究,正是這場「跨海聯姻」,造就了人類當前普遍栽培的四倍體棉花的共同祖先。

   我們每個現代人都應該致敬當年那場「跨海聯姻」。無論是穿的衣服、用的毛巾、床品,甚至紙幣,都離不開從棉花而來的纖維。8000多年來,經過人類世代栽培馴化,四倍體棉花在全世界廣泛分布,成為了全世界最主要的纖維作物,每年創造著5000多億美元的產值。《亂世佳人》裡曾描述工業革命時期美國南部的棉花種植場景:棉花就是這個地區的心跳,種棉花和收棉花是紅土地的心臟舒張和收縮。」

  但是,龐大的棉花家族內部數量卻極端不平衡。其中陸地棉佔世界棉花總產的90%以上,而海島棉佔比只有3%。前者產量高,適應性廣,可以在溫帶廣泛種植;而後者具有更優質的棉纖維:更長、更強、更細,織成衣物後呈現著柔軟的絲光之地,也更有潤滑的手感,是頂級奢侈品的御用纖維。

圖3.陸地棉比海島棉表現出更好的環境適應性,其秘密在於,

逆境條件下,海島棉比陸地棉有更多逆境響應基因被激活

                                          「努力」二字,寫在基因裡

   一根陸地棉的纖維一般長31毫米以下,而海島棉則有33.4~40毫米。「怎麼培育出纖維更長、更細、強度更好的棉花?」在中國新疆,一家大面積栽培棉花的面料企業向科學家提出了疑問。眼前的事實是,優異特性的海島棉是一種性情挑剔的作物,適應性不及陸地棉,因此前人的嘗試多是以「南橘北枳」的結局告終。

   張天真認為,要完成這項挑戰,必須去「精讀」棉花的基因與基因組,這樣或許能幫助人類更好地進行馴化與改良。科研人員採用了NRGene公司的第三代基因組裝技術,結合光學圖譜、超高密度遺傳圖譜、Hi-C等輔助手段,組裝出了陸地棉遺傳標準系TM-1和我國自育的海島棉品種Hai7124染色體水平基因組,「清晰度」與完整性前所未有。

   「染色體的著絲粒是DNA序列高度重複的區域,傳統的方法容易誤讀或者『漏讀』,而在我們最新的研究中,這個區域完整性的提升尤為明顯。」張天真介紹,他的實驗室曾於2015年組裝出陸地棉第一代基因組,「當時可以說是一個基因組的框架,而現在我們知道了更多的細節。」

                                         在這張基因圖譜裡,

                                 科學家看懂了頂級纖維的「秘密」

   在開花當天,棉花胚珠光滑的表皮開始出現凸起,約三分之一的種皮細胞逐漸伸長,分化成為棉纖維。陸地棉纖維細胞的伸長期比海島棉短10天左右,陸地棉大約在開花後23天以前伸長停止,而海島棉伸長持續到開花後33天左右。「你可以這樣理解,海島棉的『青春期』比陸地棉長,所以纖維更長」,關雪瑩說 。

在電鏡下,科學家給棉纖維拍了照。棉纖維的表面並不平滑,而是有周期性的螺旋,海島棉的螺旋分布要比陸地棉更為細密,螺距更短,這可能是它更為強韌的原因。

  基因告訴科學家這些性狀背後的遺傳機制:棉花的種皮大約有7萬多組基因,其中70%的基因都先後參與到纖維的發育中,「它們大規模地集中力量做一件事,那就是向前伸展。」張天真說。在海島棉中,蔗糖轉運、離子轉運、液泡轉化酶等相關基因的活躍期遠遠長於陸地棉。「這些物質的輸送讓細胞內的液泡內外產生滲透壓,給予細胞一個向前伸展的力量。」胡豔說。

   海、陸基因組分析對比中,科學家還讀出了陸地棉適應性強的秘密。「我們發現,陸地棉中有更多的乙烯、ABA信號被激活,這幫助植物更好的適應冷熱環境,這可能與陸地棉的光適性密切相關。」張天真說。

   這或許為人類馴化更為優質、適應性的棉花打開了一扇門,將來,我們每個人或許都能擁有一件絲光、柔滑,不易起皺的長絨棉襯衫。 

轉自——

《為了成為頂級植物纖維,它要比同類多努力10天》,浙江大學學術委員會公眾號「求是風採」2019年3月21日報導。

    另外,本校師生記得同時通過十大學術進展評選網站進行投票哦,經浙大統一身份認證登錄後即可投出您寶貴的一票,並有機會獲得神秘大禮」最佳鑑賞獎「!

   本項目網站端投票連結:

http://oldac.zju.edu.cn/xspx/redir.php?catalog_id=709148

相關焦點

  • 華中農大繪製出兩個棉花四倍體栽培種的參考基因組
    該論文介紹了整合多種方法組裝得到的異源四倍體栽培種陸地棉和海島棉的參考基因組序列,為棉花基因組進化和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對基於基因組的棉花遺傳改良具有重要指導作用。棉花共有四個栽培種,兩個二倍體栽培種生產上已不再使用,生產上主要使用的是兩個四倍體栽培種,陸地棉和海島棉。
  • 科學網—中外團隊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全基因組
    本報訊(記者溫才妃) 日前,福建農林大學教授莊偉建聯合印度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所、華北理工大學等23個研究機構,在全世界範圍內首次破譯了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
  • 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起源被釐清—新聞—科學網
    他們繪製了所有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種的高精度參考基因組圖譜,為探究多倍體植物基因組演化規律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據了解,主要的栽培棉花為異源四倍體,其形成經歷了複雜的雜交、多倍體化和馴化過程。大約15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的二倍體棉和美洲的二倍體棉雜交、基因組加倍形成五個異源四倍體種,分別是陸地棉、海島棉、毛棉、黃褐棉和達爾文氏棉。
  • 華中農大發布異源四倍體棉最新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利用三代測序組裝技術、Hi-C染色體掛載技術以及光學圖譜完成了異源四倍體棉基因組從二代向三代的升級。與二代異源四倍體棉基因組相比,最新的三代基因組在連續性以及高度重複區的完整性方面都有極大的改進。 據介紹,棉花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是世界上重要的天然紡織纖維來源,在國民經濟中佔據著重要地位。目前,生產上主要棉花栽培種為異源四倍體棉,超過90%的纖維產量來自四倍體棉。
  • 科學家揭示棉花基因組進化歷程
    破解棉纖維生長之謎,還要從棉花的起源與進化歷史談起。   棉花共有四個栽培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是兩個四倍體栽培種——陸地棉和海島棉,它們是由A基因組和D基因組共同組成的異源四倍體AD基因組,AD基因組是由D基因組和A基因組通過自然雜交和染色體加倍而形成。
  • 徐鵬報告詳細解讀:鯉魚異源四倍體起源及基因組進化
    在這張精細的鯉亞科系統發育樹上,可以識別出與異源四倍體鯉的3個近緣二倍體類群,為我們尋找可能的鯉的祖先二倍體提供了重要線索。基於此,為探討鯉及其近緣四倍體和二倍體鯉亞科物種的進化關係,我們利用核基因重組激活基因2(rag2)重構了鯉魚亞科代表種的系統發育樹(下圖左),發現該基因在二倍體鯉科魚類中僅存在一個拷貝,但在四倍體鯉中存在兩個拷貝。
  • 福建農林大學全球首次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
    央廣網福州5月5日消息(記者萬存靈)記者從福建農林大學獲悉,該校日前在全世界內首次破譯了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標誌著我國在栽培種花生基因組、花生染色體起源、花生及豆科主要類群核型演化、花生基因組結構變異、花生物種起源與分子育種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福建農林大學等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該項研究在全世界範圍內首次破譯了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標誌著我國在栽培種花生基因組、花生染色體起源、花生及豆科主要類群核型演化、花生基因組結構變異、花生物種起源與分子育種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因異源四倍體栽培種花生基因組大、結構複雜,研究難度大;花生的基礎生物學研究、重要基因精細定位與功能鑑定、花生分子遺傳育種和生物技術研究落後,長期影響了產業發展。
  • 追溯八倍體栽培草莓的二倍體祖先
    目前已成為全球廣為栽培的重要水果。但對於其二倍體祖先的爭論持續了半個多世紀,至今懸而未決。這兩篇NG論文互指對方分析中的不足,使得栽培草莓的二倍體起源之謎更加撲朔迷離,並進入普羅大眾視野。東亞是野生草莓的多樣性分布中心,其中大部分二倍體草莓及所有四倍體草莓均分布於中國。自2017年以來,華南植物園植物科學研究中心與江蘇省農科院果樹所合作,開展了3個二倍體草莓(綠色草莓、黃毛草莓F.
  • Nature Commun 詳細解讀 | 中國農科院棉花所李付廣團隊揭示陸地棉栽培種廣泛的基因順序和基因結構變異
    ——異源四倍體陸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通過組裝完成的TM-1和zhongmiansuo24(ZM24)的基因組與二倍體祖先種之間的比較,發現了大量的遺傳變異。其中,前3個最長的結構變異位於四倍體陸地棉的A08染色體上,佔該染色體總長度的約30%。這兩個栽培種和種質panel的作圖群體的單倍型分析顯示該區域的重組率受到抑制。
  • 研究追溯八倍體栽培草莓的二倍體祖先
    現代栽培草莓(Fragaria × ananassa)是18世紀中期在法國由來自北美的八倍體維吉尼亞草莓(F. virginiana)和來自南美的八倍體智利草莓(F. chiloensis)偶然雜交而成的異源八倍體。目前已成為全球廣為栽培的水果。然而,對於其二倍體祖先的爭論持續半個多世紀,至今未解決。
  • 你轉發的四倍體錦鯉還好嗎?NC首次鑑定出異源四倍體魚類的祖先二倍體並成功進行亞基因組拆分
    在這張精細的鯉亞科系統發育樹上,可以識別出與異源四倍體鯉的3個近緣二倍體類群,為我們尋找可能的鯉的祖先二倍體提供了重要線索。基於此,為探討鯉及其近緣四倍體和二倍體鯉亞科物種的進化關係,我們利用核基因重組激活基因2(rag2)重構了鯉魚亞科代表種的系統發育樹(下圖左),發現該基因在二倍體鯉科魚類中僅存在一個拷貝,但在四倍體鯉中存在兩個拷貝。
  • 「優薯計劃」的最新成果:破譯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
    栽培馬鈴薯是同源四倍體,主要靠薯塊進行無性繁殖。這些特點使得馬鈴薯的基因組高度雜合,有害等位基因隱藏在四套染色體中,而優良基因的聚合要依靠複雜的遺傳重組,導致馬鈴薯品種改良周期漫長。近年來,國內外相繼開展二倍體馬鈴薯雜交育種,加速馬鈴薯的育種過程。在農業農村部、中國農科院和深圳市的支持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黃三文研究員發起了「優薯計劃」,即以基因組學和合成生物學為指導,用二倍體替代四倍體,並用雜交種子替代薯塊,對馬鈴薯的育種和繁殖方式進行顛覆性創新。
  • 農科院(深圳)基因組所構建高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圖譜
    這篇題為「Haplotype-resolved genome analyses of a heterozygous diploid potato」(解析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的論文,結合多種測序數據,首次完成了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品系 RH 的全基因組序列,並解析出兩套單體型。
  • 研究人員構建高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圖譜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解析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圖譜,為研究二倍體馬鈴薯自交衰退分子機制和培育二倍體自交系提供了數據基礎,也為其他雜合基因組的組裝和分析提供了借鑑。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上。
  • 農科院(深圳)基因組所構建高雜合二倍體馬鈴薯...
    這篇題為「Haplotype-resolved genome analyses of a heterozygous diploid potato」(解析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的論文,結合多種測序數據,首次完成了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品系 RH 的全基因組序列,並解析出兩套單體型。
  • 中棉所和山東農大科研團隊合作解析棉花外源片段引起的偏分離現象
    該研究發現超級優質纖維種質J02-508的D08染色體上一個大片段區間(7.073-60.027 Mb)來自二倍體野生棉瑟伯氏棉(D1)該研究為解析標記偏分離、外源片段導入及關鍵農業性狀之間的相互關係提供了分子生物學證據。
  • 福建農大全球首次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世界頂尖!
    中國教育在線訊 5月5日上午,福建農林大學在常盛會議中心召開花生基因組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發布莊偉建教授及其團隊在花生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團隊的研究成果「栽培種花生基因組揭示了豆科植物的核型、多倍體進化和作物馴化(The genome of cultivated peanut provides insight into legume karyotypes, polyploid evolution and crop domestication)」於5月1日在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英國《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