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所和山東農大科研團隊合作解析棉花外源片段引起的偏分離現象

2020-11-08 BioArt植物

杜雄明/宋憲亮團隊合作解析棉花外源片段引起的偏分離現象


責編 | 逸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杜雄明團隊和山東農業大學宋憲亮團隊合作在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在線發表題為Alien genomic introgressions enhanced fiber strength in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超級優質纖維種質J02-508的D08染色體上一個大片段區間(7.073-60.027 Mb)來自二倍體野生棉瑟伯氏棉(D1),該區間引起嚴重的偏分離現象,進一步發現在該區間有一個與纖維強度顯著相關的穩定QTL。該研究為解析標記偏分離、外源片段導入及關鍵農業性狀之間的相互關係提供了分子生物學證據。



偏分離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許多動植物物種中普遍存在。在種間群體中,偏分離通常被認為是阻止物種間基因流動的生殖障礙,偏分離程度與物種分化程度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在植物育種過程中,偏分離的分析有助於理解種內或種間雜交產生雜種致死和基因非正常分離等特殊現象,也可以分析定位重要的農藝性狀相關基因,特別是涉及從相關野生種向栽培種導入的情況。偏分離的標記不符合遺傳作圖分析中假設的標準分離比,會影響遺傳作圖及QTL定位的準確性,但是直接去掉偏分離標記可能會錯失與生物關鍵遺傳特性有關的含偏分離標記的染色體區域。


該研究以纖維強度較高(>38 cN/tex)的導入系J02-508與纖維品質差的陸地棉系ZRI015雜交,建立分離群體,通過簡化基因組(GBS)測序技術進行纖維品質QTL定位。研究過程中發現,J02-508與ZRI015組配的F5群體存在顯著的標記偏分離現象,26條染色體上偏分離標記所佔的比例平均達到83.13%。其中D08染色體上分布的標記總數最多,偏分離標記所佔的比例也最高達99.39%。通過綜合Binmap圖譜關聯分析和DistortedMap軟體校正圖譜與QTL定位兩種方法對D08染色體上所有標記再次分析,在D08染色體上發現了一個與纖維強度顯著相關的穩定QTLqFS_D08,LOD = 11.49),該QTL在D08染色體上物理間隔約53 Mb(圖1)


圖1. 偏分離標記和重組斷點的確定


研究進一步利用3,227份棉花材料的重測序數據,確定了J02-508材料中外源片段的供體是二倍體野生棉瑟伯氏棉(D1),通過序列分析、PCR驗證等多種方法確定J02-508材料中外源片段區間為7.073-60.027 Mb,來自於瑟伯氏棉的CM013381.1染色體。該外源片段區間與qFS_D08的染色體區間重合,與群體中標記偏分離現象和纖維強度性狀相關(圖2)


圖2. J02-508的D08染色體上漸滲片段


標記偏分離現象和外源片段導入是遺傳研究中常見的現象,在其它物種中也有單獨報導。該研究結果表明,以前被淘汰的偏分離標記可能與有價值的性狀有關,尤其是在分析可能攜帶大量外源染色體片段的導入系時,應改進傳統的QTL定位策略。該研究不僅有助於了解棉花種間雜交在育種中的重要性,而且為利用Illumina重測序數據分析大尺寸外源基因組片段提供了新思路。


山東農業大學和中棉所已畢業博士生王麗媛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何守樸副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杜雄明研究員和山東農業大學宋憲亮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和轉基因育種重點項目等的資助。


原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6669020309456

相關焦點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找到攻克...
    產量和品質下降的同時,以其為原料製作的食品和飼料更嚴重威脅人畜健康。 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攜帶抗病、抗逆、優質等許多優異基因,是小麥品種改良的優異基因資源,利用遠緣雜交技術,可以將這些優良的外源基因轉移到小麥上。
  • 華中農大棉花團隊建立四倍體棉花CRISPR-Cpf1高效基因編輯系統
    2019年5月5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雜誌在線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棉花遺傳改良團隊題為「Robust CRISPR/Cpf1(Cas12a)mediated genome editing in allotetraploid cotton(G.hirsutum)」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分析了Cpf1(Cas12a)蛋白在棉花異源四倍體中的編輯作用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9月30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發表山東農業大學儲昭輝團隊最新科研成果。該團隊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嚴建兵課題組,成功從玉米中克隆到針對紋枯病的抗病基因,並揭示了該基因產物通過調控細胞壁重要組分木質素合成而增強植物抗病性的新機制,為作物抗病育種提供了重要資源和有效途徑。
  • 華中農大繪製出兩個棉花四倍體栽培種的參考基因組
    陸地棉是棉花的主要栽培種,其產量高,適應性強。海島棉的產量低,栽培區域性強,但是其纖維品質比陸地棉優。將海島棉中控制優異纖維品質的遺傳片段導入到陸地棉,改良陸地棉的纖維品質,是我校棉花遺傳改良團隊長期堅持的目標。儘管已從海島棉中克隆了一系列功能基因,但這兩個棉花基因組存在什麼樣的差異,究竟哪些基因組片段控制海島棉優異纖維品質的形成等仍不清楚。
  • 《自然》主刊發表山東農大段巧紅團隊科研成果,揭示被子植物受精...
    2020年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州立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經過長期努力,兩校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論文第一作者,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段巧紅教授向記者介紹,一般情況下,一個胚珠只允許一個花粉管進入,以防止遺傳紊亂。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小麥抗條銹病新基因
    記者日前從山東農業大學獲悉,山東農業大學吳佳潔團隊與四川農業大學劉登才團隊、美國愛達荷大學付道林團隊等合作,成功克隆小麥抗條銹病基因YrAS2388(國際編號Yr28),從而為預防該病害流行提供了新的「基因疫苗」。9月上旬,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相關成果。
  • 棉花育種:優質高產兩相得
    經團隊技術路線改良後的棉花纖維(右)品質更優異。張軍供圖 ■本報記者 王方 在日前舉行的山東省農科院首屆科技成果拍賣會上,山東棉花研究中心研究員張軍拿出了自家的一件「寶貝」——「魯棉319」參與競拍。
  • Viruses:山東農大郝玉金團隊確定了蘋果壞死花葉病毒複製組分之間蛋白質相互作用
    今天,介紹的是山東農大郝玉金團隊在viruses 發表的研究論文《Determination of Protein Interactions among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小麥抗條銹病新基因
    9月9日,《中國科學報》在頭版重要位置報導了山東農業大學最新科研進展,學校農學院吳佳潔團隊十年磨劍,克隆小麥抗條銹病新基因,並對其影響小麥條銹病抗性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9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勉勵高等農林教育工作者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新時代的山東農大人就是要以實際行動落實總書記囑託,把最好的論文寫在希望的田野上。
  • 華中師大徐文亮團隊鑑定調控棉花纖維次生細胞壁發育的MYB基因
    棉花纖維是研究細胞伸長和次生細胞壁合成的理想單細胞模型。最近,華中師範大學徐文亮團隊系統分析了四倍體陸地棉基因組中的R2R3類MYB轉錄因子,並發現了可能影響棉花纖維發育的新基因。研究人員通過系統分析棉花基因組,鑑定出了419個R2R3類MYB轉錄因子,結合系統發生、RNA-seq、共表達分析,發現有36個R2R3-MYBs在開花後20天的纖維中表現出具有高表達(或優勢表達)的特徵。這36個基因中有22個與之前報導的次生細胞壁調控基因同源,其餘14個是新基因。
  • 中國農大陳紹江教授團隊實現雙子葉植物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
    中國農大陳紹江教授團隊實現雙子葉植物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 2020-05-27 04: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自然》主刊發表山農大段巧紅團隊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科研...
    &nbsp&nbsp&nbsp&nbsp大眾網教育·海報新聞訊(記者 鄭蒙蒙 )記者從山東農業大學獲悉,2020年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經過長期努力,兩校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植物幹細胞發育調控關鍵機制被山東農大科研人員揭示
    PNAS | 山東農業大學張憲省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發育調控關鍵機制調控植物莖端分生組織發育的WUSCHEL(WUS)、SHOOTMERISTEMLESS (STM) 和CLAVATA3 (CLV3)三個關鍵因子已被國內外科學家發現20餘年,學術界對
  • 科研人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創製出油酸含量78%的棉花新種質
    近日,山東棉花研究中心遺傳育種團隊研究員柳展基和華中農業大學棉花遺傳改良團隊教授金雙俠在《植物生物技術雜誌》在線發表論文,首次報導了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創製出非轉基因高油酸棉花新種質的研究結果,為改良棉籽油品質和高油酸棉花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 山東農業大學「十年磨一劍」不到一個月三大國際頂級期刊多次發表成果
    3月19日,段巧紅教授作為第一作者的文章刊登在《自然》主刊,文章在分子與生化水平上解析了被子植物有性生殖機理,為解決小麥、玉米、蔬菜、果樹等作物雜交育種中的「卡脖子」問題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4月10日,山東農大作為唯一通訊單位的成果登上《科學》主刊,孔令讓團隊在全球首次找到並克隆抗赤黴病關鍵基因Fhb7,為解決小麥赤黴病世界性難題找到了「金鑰匙」。
  • 山東農大張憲省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發育調控關鍵機制!!
    >山東農業大學張憲省教授科研團隊歷時近十年,首次揭示了WUS、STM、CLV3三個關鍵因子之間精細的相互作用模式,解析了WUS和STM介導幹細胞形成和維持調控途徑的交叉和協同,為進一步分析植物莖端分生組織幹細胞活性的調控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 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起源被釐清—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供圖 棉花的進化過程      南京農大供圖 棉花到底從何處起源以及如何進化?棉花基因組藏著哪些奧秘?未來的棉花育種改良還需要哪些創新?4月20日,《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南京農業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哈森阿爾法生物技術研究所、德州農工大學等單位合作成果。
  • 青島農大科研團隊在應用化學一區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青島農大科研團隊在應用化學一區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近日,由青島農業大學化學與藥學院肖建教授領銜的分子催化與轉化團隊,在應用化學一區期刊《高等合成與催化》(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IF=5.7) 上發表有關綠色高效合成吲哚衍生物的重要論文
  • 中國團隊首次解析非洲豬瘟病毒全顆粒三維結構
    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我國非洲豬瘟病毒科研攻關取得重要進展,科學家團隊成功分離國內生豬生產中發現的非洲豬瘟病毒流行株,採用冷凍電鏡單顆粒三維重構的方法首次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全顆粒的三維結構,為防治非洲豬瘟的新型疫苗開發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