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刊發表山農大段巧紅團隊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科研...

2020-12-04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大眾網教育·海報新聞訊(記者 鄭蒙蒙 )記者從山東農業大學獲悉,2020年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經過長期努力,兩校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作物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已有研究表明,單一花粉管進入胚珠後破裂,釋放精細胞,進而完成雙受精過程。但是花粉管與胚珠如何相互作用以保證這個過程的精確進行,還有很多未知。

&nbsp&nbsp&nbsp&nbsp論文第一作者、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段巧紅教授向記者介紹,一般情況下,一個胚珠只允許一個花粉管進入,以防止遺傳紊亂。團隊研究發現,多個花粉管進入同一個胚珠這一不正常現象,在擬南芥FERONIA受體激酶的缺失突變體(fer)中很常見。進一步研究表明,FERONIA受體激酶調控了低甲酯化果膠質在絲狀器的積累,進而調控了第一個花粉管誘導的一氧化氮在絲狀器的積累。一氧化氮對誘導花粉管進入胚珠的誘餌蛋白進行亞硝基化修飾,一方面阻止其分泌,另一方面使其失去誘導花粉管的活性,其他花粉管因此不能進入這個「名花有主」的胚珠。而fer突變體胚珠,低甲酯化的果膠質及一氧化氮在絲狀器部位的含量都顯著低於野生型胚珠。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據了解,FERONIA受體激酶調控包括植物生長發育、響應生物及非生物脅迫、及有性生殖等多種生物學過程。段巧紅教授之前的研究表明,FERONIA在調控花粉管破裂以釋放精細胞這一過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本次研究成果進一步解析了胚珠如何協調「花粉管破裂」與「防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這兩個不同而又緊密相連的生物學過程,為進一步研究被子植物受精過程的調控機制提供了重要啟示。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論文通訊作者、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Alice Y. Cheung和Henming Wu教授表示,此項研究在分子與生化水平上揭示了被子植物防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作用機制,進一步解析了植物有性生殖機理,對於生殖發育研究、作物產量提高、保護稀有物種的種質資源等具有重要意義。成果有望應用於作物雜交育種以及利用遠緣雜交育種,在豐富種質資源、提升育種品質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段巧紅,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植物有性生殖過程研究,取得多項重要成果,相關文章發表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eLife、The Plant Journal、Molecular Plant 等學術期刊,研究成果廣泛應用於大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的育種與種質資源創新。

相關焦點

  • 《自然》主刊發表山東農大段巧紅團隊科研成果,揭示被子植物受精...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作物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已有研究表明,單一花粉管進入胚珠後破裂,釋放精細胞,進而完成雙受精過程。但是花粉管與胚珠如何相互作用以保證這個過程的精確進行,還有很多未知。2020年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州立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經過長期努力,兩校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論文第一作者,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段巧紅教授向記者介紹,一般情況下,一個胚珠只允許一個花粉管進入,以防止遺傳紊亂。
  • 山東農業大學段巧紅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作物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已有研究表明,單一花粉管進入胚珠後破裂,釋放精細胞,進而完成雙受精過程。但是花粉管與胚珠如何相互作用以保證這個過程的精確進行,還有很多未知。
  • 中外科研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魏海政 通訊員 王靜)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州立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兩校科研團隊經過長期努力,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段巧紅供圖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防止多個精細胞與卵細胞結合,即多精受精,對於維持後代基因組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經過多年努力,他們發現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中外科研團隊揭示被子植物繁衍關鍵機制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作物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其繁衍受精講求「獨一無二」,這也是不同物種間存在生殖隔離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中外聯合團隊揭開植物受精「一夫一妻制」的秘密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王靜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作物種子形成的關鍵。研究表明,單一花粉管進入胚珠後破裂,釋放精細胞並與胚珠內卵細胞結合,完成雙受精過程(開花植物特有的繁殖方式)。3月19日,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在線發表的山東農業大學段巧紅教授與美國麻薩諸塞州立大學阿默斯特分校Alice Y. Cheung教授聯合團隊的成果破解了上述謎團。該論文第一作者段巧紅教授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植物體內的機制確保著「一個胚珠只允許一個花粉管進入」,以防遺傳紊亂。
  • 祝賀:山東農業大學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作物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已有研究表明,單一花粉管進入胚珠後破裂,釋放精細胞,進而完成雙受精過程。但是花粉管與胚珠如何相互作用以保證這個過程的精確進行,還有很多未知。2020年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經過長期努力,兩校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論文第一作者、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段巧紅教授向記者介紹,一般情況下,一個胚珠只允許一個花粉管進入,以防止遺傳紊亂。
  • 中美科學家合作揭示被子植物繁衍關鍵機制
    來源標題:中美科學家合作揭示被子植物繁衍關鍵機制來自山東農業大學和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科研團隊近日在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研究,揭示了被子植物繁衍的關鍵機制。團隊研究人員表示,一般情況下,為防止出現遺傳紊亂,被子植物的一個胚珠只允許一個花粉管進入。
  • 山東農業大學「十年磨一劍」不到一個月三大國際頂級期刊多次發表成果
    山東農業大學不做「快餐」、「十年磨一劍」,不到一個月三大國際頂級期刊多次發表成果寂寞堅守迎來累累碩果□ 本報記者 王桂利 本報通訊員 翟榮惠 王靜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山東農業大學與國際頂級三大學術期刊(《細胞》《自然》《科學》)來了一次全方位的「親密接觸
  • 版納植物園等發現被子植物中由水介導的受精系統
    在最早期的植物類群綠藻中,受精過程是在水中實現的。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雖然登上了陸地,但是受精過程依然離不開水。水介導的受精系統因此也被認為是早期陸生植物特有的受精系統,但這種受精系統在演化過程中限制了植物的擴張,對於其陸生生境是不適應的。相比之下,種子植物不再直接傳遞精子,而是演化出利用動物和風來傳遞整個雄配子體(花粉)的機制,即:傳粉機制。
  •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被子植物中由水介導的受精系統
    新華網昆明5月22日電(記者 張東強)中國科學家在姜科植物距藥姜(Cautleya gracilis)中首次發現了被子植物中由水介導的受精機制。該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上。
  • 植物幹細胞發育調控關鍵機制被山東農大科研人員揭示
    PNAS | 山東農業大學張憲省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發育調控關鍵機制調控植物莖端分生組織發育的WUSCHEL(WUS)、SHOOTMERISTEMLESS (STM) 和CLAVATA3 (CLV3)三個關鍵因子已被國內外科學家發現20餘年,學術界對
  • 山東農大張憲省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發育調控關鍵機制!!
    調控植物莖端分生組織發育的WUSCHEL(WUS)、SHOOTMERISTEMLESS(STM)和CLAVATA3(CLV3)三個關鍵因子已被國內外科學家發現20餘年,學術界對WUS和STM蛋白調節CLV3轉錄和幹細胞活性維持的關鍵作用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對於它們如何相互作用以調節幹細胞命運的調控機制仍不十分清楚。
  • 安徽農大李培金團隊揭示植物花期調控關鍵新基因
    2020年11月17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作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李培金團隊題為「Molecular variation in a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9月30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發表山東農業大學儲昭輝團隊最新科研成果。該團隊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嚴建兵課題組,成功從玉米中克隆到針對紋枯病的抗病基因,並揭示了該基因產物通過調控細胞壁重要組分木質素合成而增強植物抗病性的新機制,為作物抗病育種提供了重要資源和有效途徑。
  • PNAS | 山東農業大學發表文章揭示助細胞液泡酸化調控植物生殖的過程
    5月30號,PNAS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張彥教授帶研究團隊題為 「AP1G mediates vacuolar acidification during synergid-controlled pollen tube reception 」 的研究文章。
  • 遼寧科研團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成果登上《自然通訊》!
    7月17日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了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唐春安教授(第一作者)及其國際合作團隊的研究新成果,題為&39;s shell into a global plate network&34;973&34;軟流層&34;巖石破裂過程分析&34;板塊起源"列入其中。
  • 南京農大揭示了褪黑素控制植物開花的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褪黑素和獨腳金內酯在擬南芥開花方面的內在聯繫,研究結果不僅拓展了人們對植物激素互作調控開花的認識,也為深入探索褪黑素和獨腳金內酯兩個激素調控植物花期的分子機制奠定了良好基礎,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應用前景。
  • 今天,《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
    今天,《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儘管研究者們過去圍繞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已經有相對清晰的認識,然而圍繞RNA聚合酶II 的C端結構域(CTD)的動態調控特別是轉錄抑制機制仍然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