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發現!遼寧科研團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成果登上《自然通訊》!

2020-08-20 大連理工大學招生辦

7月17日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了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唐春安教授(第一作者)及其國際合作團隊的研究新成果,題為&39;s shell into a global plate network&34;973&34;軟流層&34;巖石破裂過程分析&34;板塊起源"列入其中。


Fracture development vs time in the reference model


唐春安教授長期從事巖石破裂過程機理和數值模擬方法研究。近年來,他基於多年的巖石破壞力學研究基礎,積極開展跨界地球科學的交叉學科研究,提出了以地球自身熱平衡為驅動力的地球演化新假說——地球大龜裂。

通過建立地球系統的熱平衡方程,闡述了熱平衡性態變化導致地球周期性冷、熱變化的基本規律,對地球演化過程中的板塊起源、超大陸裂解、漂移和碰撞、火山形成、生物滅絕觸發機制、冰河生長與消融以及全球變暖等一系列彼此相關的重大地質事件給出了新的解釋,得到地質學科主流的關注。

已先後在《Physical Review E》、《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Geological Journal》、《Science Bulletin》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發表數篇地球演化相關論文,連續六年入選愛思唯爾《地球和行星科學》領域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並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外聘為大地構造學科首席教授。

Fracture development across shells with various thicknesses


大連理工大學副教授馬天輝、博士研究生王永藝以及東北大學博士研究生陳甜甜是該文的合作作者。合作者中還包括香港大學地質系Webb博士和美國漢普頓大學大氣與行星科學系Moore教授。他們的早期地球變冷熱管模型曾於2013年發表在《自然》主刊。


延伸閱讀


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成立於1949年,目前由水利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交通運輸學院、建設管理系和深海工程研究中心組成。學院學科實力強勁,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土木工程評為A-(排名第7),水利工程評為B+(排名第4)。現有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17個碩士學科點,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大連理工大學招生辦

相關焦點

  • 大工科研團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
    大工科研團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巖石破裂過程分析」RFPA系統,概念地模擬再現了地球巖石圈的破裂過程,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地球早期板塊起源新說。根據該文觀點,早期地球的巖漿海在冷卻過程中形成堅硬巖石圈,從而阻礙地球內部熱能的有效釋放,引起地球回暖膨脹,最終導致巖石圈快速破裂成多個板塊。該成果為困擾地球科學界多年的板塊起源問題提供了新解釋。Plate-breaking reference model板塊起源是地球科學的最基本問題。
  • 大連理工大學唐春安教授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
    7月17日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了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唐春安教授(第一作者)及其國際合作團隊的研究新成果,題為「Breaking Earth’s shell into a global plate network」。大家熟知的板塊構造學說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構造理論。
  • 我國科學家在Nature子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
    7月17日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了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唐春安教授(第一作者)及其國際合作團隊的研究新成果,題為「Breaking Earth’s shell into a global plate network」。
  • 鄭大一附院滕軍放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發表科研成果
    當前位置 > 首頁 > 中新河南 > 正文 熱線:65851328-7053(網站) 信箱:henanonline@126.com鄭大一附院滕軍放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發表科研成果 2020年03月03日 16:46來源:鄭大一附院宣傳處
  • 武漢大學院士團隊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遺傳》!
    4月13日,國際期刊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發表了題為&34;的論文,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朱玉賢院士和美國農業部(USDA-ARS)John Z. Yu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朱玉賢團隊已畢業的黃蓋博士和武漢大學吳志國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
  • 重醫團隊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重慶日報消息,11月30日,重慶醫科大學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醫學》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中國萬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有效性分析》的論文。研究從流行病學研究的視角,系統梳理、分析了萬州區防控新冠肺炎措施的有效性。
  • 四川科研團隊成果登上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
    怎麼擴大到規模化生產,還需要進一步在工藝和技術上進行研究 今年6月初,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文章,發表了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教授鄧旭、王德輝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設計堅固的超疏水表面》。以一項基礎研究登上頂級科學雜誌封面,這在四川乃至全國都不多見。
  • 近期,四川大學10項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作為國家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四川大學科研實力雄厚,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近期,川大師生在多個研究領域均又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分別登上Nature、Cell、Science等國際權威期刊。應用介孔氧化矽納米粒(MSNs)作為亞單位疫苗的遞送載體和佐劑,發現通過調節MSNs介孔的孔徑即可調節疫苗誘導機體產生免疫應答的強度。學校華西藥學院博士研究生洪小玉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通訊作者是華西藥學院孫遜教授和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張凌副研究員。
  • 廣州大學連出17項科研新成果,頻頻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2020年,雖然是頗為特殊的一年,但廣州大學的科研工作者們依然以夢為馬,奮楫直上,續寫著高水平大學建設新的傳奇。本期推送,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今年上半年,廣州大學科研工作者們的喜人成績吧!1.陳曦教授研究團隊在《Nature Astronomy》發表新種類分子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的重要成果日前,廣州大學陳曦教授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在天體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成果在線發表於
  • 南科大近期發表了這些科研成果
    有關線粒體起源世紀之爭的研究成果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張傳倫團隊聯合同濟大學教授朱瑞新團隊和德國杜塞道夫大學William Martin教授團隊,在真核細胞線粒體與Alpha變形細菌之間的進化關係上取得突破性成果。
  • 陝西教授團隊連出重大科研成果,頻頻登上頂級期刊
    近期,陝西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學術骨幹王成兵教授帶領的"光熱轉換材料功能化調控及應用創新團隊"(陝西省高校青年科技創新團隊),在光熱轉換材料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成果為學院在研究生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 中國團隊撤回《自然》「最小恐龍」封面論文,但通訊作者稱「撤稿...
    儘管對於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的描述仍然是準確的,但是一個未發表的新標本使我們對有關 HPG-15-3 的演化樹位置的假說產生了懷疑。」 該論文發表於 2020 年 3 月 11 日,描述了在緬甸發現的白堊紀時期「蜂鳥大小的恐龍」標本,並稱之為迄今已知最小的恐龍,被選為同期Nature封面。
  • 記首師大教授任東團隊:科研生涯從基金起步—新聞—科學網
    他帶領的團隊多次在《生物學通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古生物系統學雜誌》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 「我拿到的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是青年基金項目,當時只有7萬元,但這是我個人科研的起步,也是首師大古昆蟲學科的起步。」任東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科學基金是我個人成長和我們這個學科發展的搖籃。目前我的科研經費也幾乎全來自各類科學基金項目。」
  • 電子科大科研團隊在《Science》發表原創成果 首次在高溫超導中...
    這是電子科大首次以第一單位在《科學》正刊上發表研究成果,該發現是在該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出的原創成果,標誌著該校在高溫超導量子相變領域取得了重大研究進展。  量子材料以及量子相變是本世紀凝聚態物理與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自高溫超導發現以來,二維量子金屬態的存在及其形成機制是三十多年來國際學術界一直懸而未決的重要物理問題。
  • 陝西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陝西科技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和第一作者單位,趙偉副教授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2018級碩士研究生呂巖鳳為第二作者,輕工學院青年教師李季為共同通訊作者。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面上項目一項,陝西科技大學"青年拔尖人才"科研啟動基金一項。近年來在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Macromolecules,Biomacromolecules,Chem. Commun.等學術期刊上發表SCI論文20餘篇。
  • 《自然》主刊發表山東農大段巧紅團隊科研成果,揭示被子植物受精...
    2020年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州立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經過長期努力,兩校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論文第一作者,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段巧紅教授向記者介紹,一般情況下,一個胚珠只允許一個花粉管進入,以防止遺傳紊亂。
  • 發現脈衝星新天體物理現象,清華項目成果登上《自然·天文》
    發現脈衝星新天體物理現象,清華項目成果登上《自然·天文》 清華大學 劉蔚如 2020-05-12 12: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周兩篇《自然》論文!「中國天眼」FAST重大成果頻出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隨著11月5日最新一篇《自然》論文的發表,被譽為「中國天眼」的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在過去一周已經迎來兩篇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的原創成果。
  • 香港大學科研團隊與內地合作獲重大成果,苗藥研究首登《科學》系列...
    為推進民族醫藥創新,助力貴州打贏脫貧攻堅戰,香港大學馮奕斌教授和其團隊歷時四年,與貴州百靈國家級技術中心研發團隊以及國內多名專家共同合作,並獲得重大研究成果。8月19日,記者獲悉,關於糖寧通絡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兩篇論文在《科學》(Science)系列《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和《細胞通訊與信號》上發表,這是中國苗藥首次刊登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上,同時亦是香港科研機構與內地科研力量、行業龍頭企業聯合創新的新成果。
  • 遼寧朝陽成為古生物學界心中「聖地」
    上海世博會上,古生物化石是遼寧館最亮麗的名片。本報記者 畢玉才攝2011年,《自然》雜誌再一次以封面文章發表了遼西的又一新發現——李氏果。 沈師供圖 本報遼寧朝陽2月3日電(記者畢玉才 特約記者劉勇)遼寧朝陽被中外古生物專家譽為「中生代的龐貝城」、「世界古生物化石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