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林手繪魚類基因圖譜 國內率先建立「魚類精子庫」

2020-11-26 青島新聞網

陳松林是魚類生物技術與遺傳育種專家,30多年來,他始終戰鬥在水產科研第一線。陳松林團隊最出名的成果要數「破解舌頭魚基因圖」,該成果當時轟動一時,甚至讓人類對魚類基因密碼的認識提升一個臺階。這些年,圍繞我國魚類種業發展和種質保存中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他先後主持承擔了國家「973」「863」、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和國家基金重點等項目30多項,而這些成果推廣應用後累計產生約70億元產值。在近日公布的首批齊魯傑出人才獎擬推薦人選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名在榜列。

陳松林名片

魚類生物技術與遺傳育種專家。

1982年畢業於上海水產學院養殖系,1998年獲中山大學動物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魚類基因資源發掘、性別控制、抗病分子育種、細胞培養及精子冷凍保存等研究工作。

現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生物技術領域首席科學家,黃海水產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水產基因組與細胞工程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水產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水產學會生物技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山東省泰山學者攀登計劃特聘專家。

青島2035年將全面建成國際海洋名城。《青島市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加快建設國際海洋名城行動方案》指出,充分發揮青島在海洋科技、海洋產業、海洋資源等方面獨特優勢,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海洋科技創新強勁、海洋經濟活力充足、海洋文化氛圍濃鬱、海洋生態環境優美、對外開放度高,在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海洋名城。

為了實現這一宏大的奮鬥目標,青島正在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國際先進的海洋發展中心、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海洋對外開放先行區,在全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率先走在前列,當好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生力軍。人才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青島作為我國海洋科技創新的重鎮,擁有涉海科研院所18家,設有海洋學院或海洋專業的高校8家,部級以上涉海高端研發平臺34家,高端研發平臺和高端人才佔全國的三分之一。一群醉心海洋事業的弄潮兒,在這片藍色國土上精耕細作,編織著偉大復興的夢想,也續寫著一座城市關於海洋的傳奇。本期《科創周刊》帶你走近魚類生物技術與遺傳育種專家陳松林和衛星海洋服務新銳企業華際衛通。

國內率先建立「魚類精子庫」

魚類精子庫、細胞庫是保存魚類種質的重要手段。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在魚類精子、胚胎冷凍保存和細胞系建立上相當薄弱,缺乏魚類種質冷凍保存的有效技術和精子庫、細胞庫。

大學畢業後,陳松林便進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從事魚類生殖生理和繁殖技術研究,主要參加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淡水魚類精子冷凍保存技術」的研究。他作為骨幹力量完成了淡水鯉科魚類精液冷凍保存和精子庫建立的課題研究;研製了主要鯉科魚類精子冷凍稀釋液,創新了冷凍保存方法,建立了我國第一座魚類精子銀行。

2000年,陳松林完成了在德國3年的訪問學者和合作研究,來到位於青島的黃海水產研究所工作,將他們建立的淡水魚類精子冷凍保存技術應用到海水魚類上,又成功建立了花鱸、大菱鮃和半滑舌鰨等10多種海水魚類精子冷凍保存技術和精子銀行。

在此期間,陳松林還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魚類胚胎幹細胞培養的研究,建立了花鱸、真鯛等魚類胚胎幹細胞系,以及牙鮃、大菱鮃、半滑舌鰨等10多種海水養殖魚類胚胎和組織細胞系共計25個,成為建立魚類細胞系最多的實驗室。迄今,魚類精子冷凍保存和細胞培養技術已廣泛應用在全國各地的魚類精子冷凍保存和精子、細胞庫建設中,推動了我國魚類種質保存和細胞培養的研究進程。

水產科學高峰的探路人

脊椎動物性染色體的起源和進化以及性別決定機制一直是生物學界的研究熱點,半滑舌鰨的雌性比雄性大2—4倍,是目前發現的雌雄生長差異最大的魚類之一。為什麼雄魚長不大?是否存在雄性決定基因?帶著這些問題,陳松林及其團隊開展了半滑舌鰨雌魚和雄魚全基因組測序和精細圖譜繪製。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支持和推動下,陳松林牽頭、聯合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德國經過4年多的聯合攻關,完成了國際上第一種比目魚類——半滑舌鰨全基因組解析。

他們通過雌雄魚基因組序列比對,發現了一種表型上雄性的偽雄魚。通過這類魚後代遺傳性別和生理性別比例,他們發現偽雄魚後代中95%的魚為雄魚,表明偽雄魚後代更容易變成偽雄魚。經過研究,團隊建立了半滑舌鰨基因組編輯技術,採用該技術將雄性決定基因敲除後提高了雄魚的生長速率,接近雌魚的大小。

為了研究一種名為牙鮃的魚類體型不對稱的分子機制,陳松林帶領研究團隊與上海海洋大學合作,開展了基因組測序與組裝,他們發現了一些變態發育相關的基因在有眼側和無眼側的表達存在明顯差異,揭示了比目魚體色左右不對稱形成的分子機制。這項發現不僅為達爾文進化論關於不對稱的進化起源提供了新的註解,同時為理解脊椎動物形態發育提供了新的線索。

致力科技成果服務產業

科研成果只有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才能開花、結果。儘管半滑舌鰨人工繁殖和苗種規模化培育已經成功,但半滑舌鰨雌、雄個體生長差異巨大,雄魚生長緩慢且比例高達70-90%的問題嚴重限制了半滑舌鰨苗種的推廣和養殖產業的發展。產業的需求就是科研人的研究方向,漁民的難題就是科研人的研究課題。

在研究早期,陳松林團隊發現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有少量遺傳雌魚會性反轉為生理雄魚(即偽雄魚)。通過半滑舌鰨雌、雄魚全基因組測序和比對,他們又篩選到半滑舌鰨性別連鎖微衛星標記,發明了遺傳性別鑑定的分子技術,建立了高雌性苗種制種技術,將苗種的生理雌魚比例提高了20%左右,比原來翻了一倍,將養殖產量提高了20%以上。

同時,陳松林團隊還率先突破了半滑舌鰨人工雌核發育技術難關,發展了人工催產和雌核發育誘導等技術方法,為性別控制和單性育種提供了技術手段。他一邊進行創新性研究、一邊進行成果推廣應用。近幾年來,他們的技術發明在全國沿海地區半滑舌鰨養殖場進行了產業化推廣應用,並產生了40多億元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牙鮃是我國另一種重要海水養殖魚類,其養殖業年產值達20多億元。針對牙鮃存在生長較慢、病害嚴重、缺乏高產、抗病優良品種等問題,陳松林主持開展了牙鮃高產抗病分子育種技術的研究,通過雜交和家系選育培育出我國鮃鰈魚類首個新品種——「鮃優1號」快速生長牙鮃,其生長速度比普通牙鮃提高20%以上、成活率提高20%,現已在山東、福建和天津等沿海省市實現了產業化養殖,產生了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相信在未來幾年我國將會有更多的抗病高產魚類良種問世。」展望未來,陳松林表示,魚類性別控制和抗病分子育種仍然是他工作的兩大主題,而他將持續在該行業發光發熱,致力做好水產行業先行者。(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記者 薛飛

相關焦點

  • 陳松林研究員主導繪製褐牙鮃全基因組精細圖譜,揭示比目魚變態發育...
    陳松林研究員主導繪製褐牙鮃全基因組精細圖譜,揭示比目魚變態發育的分子機制2016-12-09 11:04:、德國維爾茨堡大學、葡萄牙阿爾加夫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的科研人員的合作研究成果。邵長偉、鮑寶龍、謝志遠、陳新頁、李波、賈曉東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陳松林、Manfred&nbspSchartl,&nbsp王清印、Deborah&nbspPower(《漁業學報》副主編)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論文完成了褐牙鮃全基因組解析並揭示了光傳導通路調控變態過程眼睛移動和體色左右不對稱建立的機制。
  • 剛解鎖石斑魚基因精細圖譜,島城科學家又破譯大毛蛤「基因天書」
    「解鎖」體型最大石斑魚基因精細圖譜本月初消息,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完成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繪製。石斑魚是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的巖礁魚類,也是我國重要的海水養殖經濟魚類。作為體型最大的肉食性巖礁魚類,鞍帶石斑魚對於巖礁生態系統亦具有重要影響。日前,在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項目支持下,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研究員團隊、中山大學林浩然院士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李偉明教授團隊等,聯合完成了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圖譜繪製,並解析了其先天性免疫和快速生長的基因組學機制。
  • Nat Genet:破譯首個比目魚基因組 揭秘性染色體起源及底棲適應機制
    近日,迄今為止世界上首個比目魚基因組——半滑舌鰨全基因組精細圖譜在青島宣布完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陳松林表示,這是世界上首個測序完成的比目魚基因組圖譜,標誌著鮃鰈魚類養殖研究進入基因組時代。
  • 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繪製完成
    日前,在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項目支持下,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漁業科學與食物產出過程功能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漁業功能實驗室」)陳松林研究員團隊、林浩然院士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李偉明教授團隊等,聯合完成了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圖譜繪製,並解析了其先天性免疫和快速生長的基因組學機制。
  • 繪製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
    中國水科院黃海水產所等
  • 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成功繪製
    日前,在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項目支持下,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研究員團隊、中山大學林浩然院士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李偉明教授團隊等,聯合完成了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圖譜繪製,並解析了其先天性免疫和快速生長的基因組學機制。
  • 我國科學家繪製出世界首個石斑魚類基因組序列圖譜
    3月18日,中山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石斑魚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這是中國完成的第三個魚類基因組測序項目和全基因組序列圖譜,也是世界上首個鱸形目鮨科石斑魚類基因組序列圖譜。圖譜的建立,對建立魚類性別控制的生物技術途徑和揭示整個脊椎動物性別決定機制的形成及進化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 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成功繪製—新聞—科學網
    、中山大學林浩然院士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李偉明教授團隊等,聯合完成了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圖譜繪製,並解析了其先天性免疫和快速生長的基因組學機制。   石斑魚是我國重要的海水養殖經濟魚類。鞍帶石斑魚,俗名龍膽石斑、龍躉,是石斑魚類中體型最大、生長最快的一種石斑魚,具有抗病力強、生長快速、味道鮮美等特點,因而廣泛應用於石斑魚雜交育種和良種選育。作為體型最大的肉食性巖礁魚類,鞍帶石斑魚對於巖礁生態系統亦具有重要影響。
  • 黃海水產所等單位完成鞍帶石斑魚基因圖譜繪製
    日前在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項目支持下,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研究員團隊、中山大學林浩然院士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李偉明教授團隊等,聯合完成了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圖譜繪製,並解析了其先天性免疫和快速生長的基因組學機制。
  • 國內首次解析魚類卵胎生的進化特徵—新聞—科學網
    國內首次解析魚類卵胎生的進化特徵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在解析魚類卵胎生進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張全啟團隊發表研究成果揭示魚類卵胎生的進化特徵,
  • 給大家推薦一本很不錯的珊瑚礁魚類圖譜
    前些天我去某科學院參觀,在那邊看到了一本蠻好的魚類圖譜,我大致翻閱了一下,真心覺得能編這麼一部圖譜真的不容易,而且是國內民間機構出資拍攝並整理(www.trackocean.cn有本書的介紹),我們應該支持作者的這種付出,今天想起來就推薦給大家。
  • 我國率先繪出石斑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林浩然表示,這是我國完成的第三個魚類基因組測序項目和全基因組序列圖譜,也是世界上首個鱸形目鮨科石斑魚類基因組序列圖譜。 石斑魚類隸屬鱸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石斑魚亞科(Epinephelinae),石斑魚屬(Epinephelus),為暖水性礁棲魚類,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域。
  • 魚類異型染色體融合起源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首次從全基因組層面證實條石鯛雄魚存在染色體融合現象,解決了雄魚異型染色體Y融合起源問題,為魚類異型染色融合演化及性別決定機制解析奠定了重要基礎。條石鯛隸屬於石鯛科,該科包含7個種,其中條石鯛和斑石鯛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海域,其它5種主要分布在印度洋海域。
  • 西藏完成世界首個裂腹魚類基因組圖譜
    9月25日,記者從自治區農牧學院水產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區農科院水產所」)了解到,該所牟振波研究員團隊,繪製完成了世界上首個染色體水平的高原特有典型四倍體魚類——異齒裂腹魚的基因組圖譜,為其他高原魚類進化
  • 長江流域土著魚類資源衰退 專家籲建立健全法規保護
    【解說】1月13日,九三學社湖北省委員會在集體提案中呼籲,儘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制度,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扭轉長江流域土著魚類資源衰退趨勢。  【解說】該提案執筆人、九三學社湖北省資環委副主任、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魏志宇指出,長江是中國淡水水生生物基因庫,擁有魚類420餘種,特有魚類170多種。目前,齊口裂腹魚、白甲魚等土著魚類正在向瀕危演化。
  • 為保護全球魚類多樣化 歐洲編制魚類基因地圖
    保護全球魚類多樣化,歐洲編制魚類基因地圖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瑞士《一瞥報》18日報導稱,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攜手多家歐洲高等學府最近公布了一張特別的世界地圖——魚類基因多樣化世界地圖。這是全球首張此類地圖,有利於保護全球魚類多樣化。
  • 西海岸引入國家級團隊建世界最大海洋基因庫
    新加坡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比拉帕·文卡塔斯則研究基因組資源對魚類多樣性保護的作用,據其介紹,在現存的30000多個物種中,魚類佔脊柱動物的一半,魚類也是人們飲食中蛋白質重要來源,為了確保魚類的多樣性及長足長展,深刻了解魚兒的基因至關重要。為此,他們將繪製上萬種脊柱動物的基因圖譜,其中以3000種魚類為基因測序目標。
  • 魚類先天性免疫基因的功能研究
    近年來,中科院水生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國家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的支持下,已在漁業生物技術研究方向滋生出新的進行魚類先天性免疫調控機制研究的生長點,建立了研究魚類抗病毒基因的細胞模型,在魚類病毒病的免疫遺傳機理研究上取得突破,已克隆出一批與魚類先天性免疫相關基因或抗病相關基因,引起國際同行的關注。
  • 廣東科學家首繪精子基因圖譜,揭秘它的14種不同「變身」
    人類的精子是如何產生的?為何有的男性會無法產生精子?8月31日,國際知名期刊《細胞-幹細胞》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人類精子從精原幹細胞到生成精子的具體全過程,繪製了完整精確的人類精子發生的基因圖譜,並首次建立了人類無精症的分子診斷平臺。
  • Cell子刊新成果:建立人類精子發生過程高精度轉錄組圖譜
    近日,北京大學BIOPIC中心、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南方醫科大學趙小陽課題組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 Stem Cell》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完成了人類精子發生過程中的細胞命運轉變和基因表達圖譜的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