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大象跟大家分享了幾本跟天文學有關的好書,似乎還是不少關注的,所以今天就跟大家再分享幾本有趣的天文好書。
可以先回顧一下上次的帖子。
胖五的最重要意義是中國航天技術在「大火箭」上的邁進,更是中國建立自己的空間站和登月的發軔。說到空間站,就要說到下面這本書。
這本書由美國國家地理和NASA美國宇航局聯手創作,從火箭發射到軌道飛行,從太空梭到國際空間站,從太空生活到返回地球,認識比海洋更浩瀚的太空,拓展比地球更遼闊的心靈。太空生活時間最長的太空人之一,特裡·維爾茨親身講述體驗與經歷:特裡·維爾茨(即Twitter網友「太空人特裡」Astro Terry)在200餘天的太空生活中拍攝了30多萬張照片,創造了NASA太空人的拍照紀錄。他將這些從遠在地球幾百千米之外拍攝的作品上傳到Twitter和Instagram網站,與網友分享。《國家地理太空探索全書》精選其中神奇、美麗的照片,輔之以生動的解說,揭秘神奇的太空生活。
這本書可以滿足我們對探索太空最真實的感受,從訓練到進倉,再到升空,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方方面面都有著詳實而有趣的描述。特裡還為讀者提供了非常多漂亮的照片,讓我們領略地球之美以及太空之美。
除了無邊的宇宙,再震撼的應該就是地球上的颱風(颶風),在這兩者面前我們都會感受到渺小和無力。
人類最高的科學結晶之一——航天飛船,不單讓其他國家無法企及的高度,連國力強盛的美國也無法繼續維持繼續飛行被迫放棄,可見這不單單是科學還需要經濟支撐,不然航天事業舉步維艱。
國際空間站,期待中國也在將來建成自己的空間站。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太空人不單要有強健的體魄(所以有很多空軍飛行員成為太空人),還要有強大的科學頭腦,每次飛行都有著重要的科學實驗,而且還要面對負責的儀器。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
不是說想回家就能回家的,在太空中還有什麼有趣的事情,可以看看這本《國家地理太空探索全書》,一定不會失望的。
如果要想更加深入了解從地球到太空的宇宙飛船,沒有比自己「建造」一個宇宙飛船更加合適了。這個宇宙飛船由SCC航天文化授權,以神舟飛船為藍本設計。
可以整體擺放一個完整的飛船,也可以分開三個不同的部件把玩。
推進艙部分,推進艙又叫儀器艙或設備艙,安裝推進系統、電源、軌道制動,並為航天員提供氧氣和水。這部分是最後作為「捨己為人」而存在的。
中間段是返回艙,是航天員往返太空時乘坐的艙段,為密閉結構,前端有艙門。太空人回來就靠它了。
軌道艙是飛船進入軌道後航天員工作、生活的場所。艙內除備有食物、飲水和大小便收集器等生活裝置外,還有空間應用和科學試驗用的儀器設備。返回艙返回後,軌道艙相當於一顆對地觀察衛星或太空實驗室,它將繼續留在軌道上工作半年左右。軌道艙留軌利用是中國飛船的一大特色,俄羅斯和美國飛船的軌道艙和返回艙分離後,一般是廢棄不用的。
森寶在設計上下了不少功夫,連這個對接的位置也沒有漏掉。
和上面的《太空探索全書》的禮炮號飛船對比一下,雖然不是一個國家設計的但是還是可以看出在仿真度上森寶還是做得相當好的。
來模擬一下太空人出艙,玩法還是挺多樣的。
軌道艙可以打開,實現更多的場景。
森寶這款宇宙飛船八百片左右相對而言難度不高,重複性也低,自主設計,做工優秀,磚塊咬合緊湊價格也不貴,作為天文學的引導玩具值得擁有。
在上一篇大象聊到我們探索宇宙的方式,各種各樣的望遠鏡,就聊到我們看到的很多太空照片並不是我們肉眼可見的,而是科學家們為了方便我們看而進行了合成而來,所以就要說到來說說我們所看不見的光。
要說人類對光學的認識,就肯定要說到牛頓,《光學》是牛頓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光學》的全名是《光學或光的反射、折射、彎曲與顏色的論述》,它探討了「迄今為止光學中談論過的一切」。牛頓對光學提出自己的見解是微粒說,而老對手胡克提出的是波動說。當然,現在科學已經證明光是波粒二象性。對於看不見的「波動性」,要得到證明要比牛頓的時代要晚上不少,但是這些看不見的光,推動現代科學進步是一點都不亞於牛頓的學說。
對於看不見的光,我們可以說每天都離不開,跟可見光一樣。早上起來看看手機,就會接觸到無線電波,打開微波爐做個早餐就要接觸到微波,現在夏天出門要擦防曬,就是要抵抗紫外線,出門了曬得我們火熱的主要是紅外線的輻射。這些看不見的光,跟我們看不見的空氣一樣不可或缺。
光並不是直接給我們帶來溫暖,而是讓我們身上的原子產生震動而產生熱量。
而微波爐則是這種「震動」的加強版,特定波長的微波可以說分子劇烈運動而產生巨大的熱量,而讓實物得以加熱甚至從生變熟。
對於現代人而言,最重要的手機網絡和WiFi都要歸功於赫茲在1888年發現無線電波不然我們就要停留在出門靠喊的古代了。
正如前面說的看不見的光的重要作用還有探索宇宙,讓我們得以了解過去和現在更可以預測未來。
人類對未知總是充滿好奇心,那麼對看不見的東西感興趣了嗎?
如果嫌這些都太科學了,那麼大象最後推本被譽為為文學生準備的天文學書。
這是一本從內容到書的設計裝幀都非常用心的小冊子,先說說作者。
2000年被《時人》雜誌評為最性感的天體物理學家,2008年《發現》雜誌評為科學界最聰明的5人之一,從照片也可以看到他富有魅力的笑容也透著一絲絲的有趣。那麼就看看他是怎麼來描述我們的宇宙。
宇宙的起源來自一場大爆炸,我們中國人有混沌一詞,作者則把宇宙的起源形容為一鍋湯,想想西方的湯,確實非常形象。
那場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浩劫,對當時地球上的霸主——恐龍來說可能是一場災難,但對人類而言是幸福的開始,人類得以有了進化的前提不被吃掉!
原來地球最強大腦愛因斯坦竟然不是「實踐出真知」,可以通過理論演算來創造出一百年都沒有被人超越的理論(當然愛因斯坦的理論被其他人用科學實驗所證明),在讓人佩服之餘也讓我們理解到不一樣的科學,也打破了我們對愛因斯坦的認識,從而引發我們對天體物理學的更多思考。
我們為什麼要研究宇宙,認識宇宙也是認識自我的。這是一種以大見小的反向思維,其實這也是基礎科學研究者的無奈之處,很多研究被定義為「無用」之學,像同為天文學研究所用的貴州「大眼睛」——FAS射電望遠鏡就被人所質疑。
其實我們有幾個人有科學家聰明呢,不然靜靜看看書,拼個積木不好嗎?瞎操心個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