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晚,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中國空間站建設邁出了執行在軌建造階段飛行任務的裡程碑式關鍵步驟。8日,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根據計劃,中國空間站將於2022年前後完成建造,一共規劃12次飛行任務。此次任務後,中國將先後發射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進行空間站基本構型的在軌組裝建造。
據了解,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已完成正樣產品總裝,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正在開展初樣研製;空間科學應用載荷已陸續轉入正樣研製,執行空間站建造階段四次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經選定,正在開展任務訓練。此外,中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也將於今年7月前後完成。
太空探索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理想。儘管當前全球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挑戰,但長期太空探索的方向不會因一時的公共衛生危機而改變。中國空間站在疫情期間克服困難取得重大裡程碑成果,給人類航天事業帶來信心。
1993年,美國、俄羅斯等16國聯合啟動國際空間站項目,中國無緣加入。可以看出,加入太空探索「精英俱樂部」的門檻很高,既有科學技術門檻,更有政治因素考量。而今,約30年後,中國的太空科技、綜合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已取得長足進步,而國際太空合作也隨著國際格局的嬗變出現新的動向。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目前全球唯一現役空間站,國際空間站預計將於2024年退役。也就是說,到2024年中國空間站或將成為全球唯一的現役空間站。可以想見的是,中國空間站的建設發展必將在人類太空探索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在推進協調國際空間合作方面也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同樣值得密切關注的是,美國政府消息人士5日披露,美國政府正在起草一項太空協議,提議設立探月「安全區」,避免相關國家及企業勘探及開採活動發生衝突;在國際法框架下擬定規則,允許企業合法擁有探月過程中開採的資源。據悉,美國正準備將有關方案推給自己的西方盟友。此前,美國曾於2015年通過法律,承認私人企業對外太空開採資源的所有權,但國際社會當前沒有任何法律承認類似權利。
將太空探索政治化,追求排他性的經濟利益,甚至牽扯進軍事安全因素,以「安全區」為名搶佔勢力範圍,這些都是人類太空探索進程中下步可能面臨的幹涉和挑戰。近年來美國的上述單邊動向不免引發新一輪太空競賽的擔憂,不符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
(編輯:王輝)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