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深空探月捷報再傳嫦娥五號「挖土」歸來,開啟星際探索新徵程中國航天成就世界矚目,各國如何共享成果?從「嫦娥」奔月到「天問」探火從「北鬥」造福人類到空間站開門納客中國距離載人登月還有多遠?走向深空,踏夢遠行,中國航天,未來可期今日看世界
「嫦娥」探月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
23天,76萬公裡,1731克月壤,嫦娥五號攬月歸來。剛剛過去的12月,嫦娥五號完成了中國航天史上首次月面採樣,成為繼美蘇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月球塵土分析研究系統的國家。
嫦娥五號任務作為中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創造了5項「中國首次」,一是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中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與研究系統。
時事評論員 宋忠平:
嫦娥五號工程這一次所取得的成績是舉世公認、舉世矚目。如果概括起來的話有兩點,第一就是嫦娥五號工程是實現了「裡程碑」,這個裡程碑體現在哪?就是我們「繞、落、回」通過一個太空飛行器就完成了。所以對於中國人來講的話,是一個裡程碑的事件。
還有一個重要的就是「收官之筆」,中國的探月工程一期就是要完成「繞、落、回」,我們之前的嫦娥一號、二號、三號等等,先是實現了繞,然後落,現在是回,這樣的一個完整的閉環流程,恰恰體現出來中國的探月工程一期已經圓滿實現了收官,也為我們二期工程的開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技術基礎。
宋忠平:中國有一句話:要想富,先修路。探月工程一期實際上就是一個修路工程、鋪路工程,讓中國通往月球之路已經鋪開。那麼二期工程是什麼呢?不就是致富工程嗎?二期工程就是對月球的應用和開發。對於中國來講,這條路既然已經鋪好,那麼下面的探月二期工程將會如期展開,也將會讓中國人對月球的了解更多、更全面。
嫦娥五號帶回的1731克月壤樣本,主要有三類用途:第一,進行科學研究;第二,為能儘早與公眾見面,有一部分月球樣品,將入藏國家博物館,向公眾展示,進行科普教育;第三,與國際共享。
時事評論員 宋忠平:
「挖土」我們不是為了好看,不是為了面子,我們是要為實際的應用。未來我們一定會在月球上大做文章,但是我們和其他國家不一樣,美國現在宣布了新型的月球開發計劃,它是為了「圈地」,「圈地」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宋忠平:按照《月球公約》的規定,月球是全人類的,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中國和其他國家在月球、在深空領域的合作,必須要志同道合。美國通過了一系列的法案,比如《考克斯報告》、《沃爾夫法案》。這些法案和報告都是限制中國和美國進行航天合作,那麼中國可以和歐空局合作,可以和俄羅斯合作。
如果美國廢除了這些限制中國和美國合作的法案,那麼中美之間也能合作,但美國把中國當成是最大的競爭對手,所以雙方在航天領域的合作,需要美國放棄狹隘的心胸,才可能變成現實。
人類對於月球的探索,60年來從未停歇。2004年1月,中國以「嫦娥」命名的探月工程,被國務院正式批准立項。2007年10月24號,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此後又陸續實施了嫦娥二號、三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嫦娥四號等任務,實現了「五戰五捷」。
儘管此前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基礎,但嫦娥五號任務,作為中國探月「繞、落、回」三步走的最後一步,仍面臨著多項技術風險和挑戰。嫦娥五號首次月球採樣任務中,面臨的首個技術挑戰,是整體採樣封裝。這部分依賴於多個複雜機構,以確保樣品保持原狀、免受汙染。其次,在無人照看、沒有發射塔架和地面保障系統等複雜情況下,完成月面起飛也實屬不易。
時事評論員 宋忠平:
在月球表面太空飛行器的起飛,儘管我們之前在月球上沒有做到,但是我們在地面也做了大量的驗證,所以很多技術其實已經是胸有成竹,所以不擔心在月球上進行嫦娥五號的各種各樣的實驗有什麼紕漏。
當然從中國的角度來講,我們未來將會開展探月二期、三期工程。可能大家比較期待的就是載人登月什麼時候來?我相信隨著探月工程二期不斷地開發、不斷地應用、不斷地了解月球,那麼中國登陸上月球,這只是一個時間早晚的問題。我相信中國或許會以最快的時間、最快的速度來實現登月,在月球上踏上中國人的足跡。
「天問」探火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去年7月23號,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發射中心成功升空入軌,「天問」探火之旅正式起航。這標誌著中國行星探測,邁出關鍵且重要的第一步,也是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
由於地球和火星的公轉周期不同,兩個行星大約每兩年「相遇」一次。科學家們表示,只有在這個為期兩個月左右的窗口期內發射太空飛行器,經過大約7個月的飛行,才能被火星引力捕獲,最終到達火星軌道。
「天問一號」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將一次性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步走」,難度係數非常高。自發射以來,「天問一號」已經完成三次軌道修正和一次深空機動,目前正以約17.4千米每秒的對地速度「奔跑」。
按照計劃,「天問一號」到達火星附近後,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將於今年2月和5月完成火星環繞以及軟著陸任務,之後在火星地表開展一系列探測工作,為科研人員提供有參考價值的數據。
時事評論員 宋忠平:
作為中國來講,我們是信心滿滿,所以實現了一次就要完成一個繞和落兩步工作,兩步並作一步來走。從整個火星探測器的角度來講,中國是為了實現「探火有我」。火星探測,不能僅僅有美國、蘇聯、俄羅斯,包括印度也開始探火了,那麼中國也需要對火星進行探測開發,這個也比較符合我們深空探測的一個基本的目標、基本的定位。
宋忠平:之所以中國能夠兩步並作一步走,關鍵在於我們在技術上厚積薄發。中國現在已經有了建造初始級空間站的經驗,我們也在嫦娥工程裡面,讓中國的探測器有了比較深入的驗證,「繞、落、回」在月球上已經實現完美地收官。
在月球上有很多技術和火星上是相通的,更好的技術也可以在探火的問題上,得到比較充分的應用。中國人一般是不會打無準備之仗的,所以火星探測,我們才有把握去繞、再去落、再去巡視,讓我們看一看這樣一個紅色星球究竟有哪些神秘的故事。
主持人:盧琛
編輯:楊宇飛、巴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