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恩傑院士:中國人的太空徵程

2021-01-22 中國科學技術館

 

 

 

  欒恩傑,飛彈控制技術和航天工程管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現任國家國防科工局科技委主任,中國科協榮譽委員,曾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國家航天局局長。他參與組織、主持了中國首型潛地戰略飛彈和首型陸基機動中程戰略飛彈研製,提出陸基機動中程戰略飛彈「型譜化、系列化」發展思路,適應了發展需求;他也參與組織、主持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提出深空探測「探、登、駐(住)」和「繞、落、回」的技術發展路線,開闢了深空探測新領域。

  欒恩傑院士:中國人的太空徵程

  摘要:

  2016年,中國決定將每年4月24日確立為「中國航天日」,以宣傳航天精神、普及航天相關的科技知識。那麼,「航天精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中國如何從「一窮二白」開始,掌握了處於人類科技體系頂端的航天技術?一批批中國航天人的智慧與奉獻,成為中國在這個領域趕超世界的關鍵。中國人的太空徵程,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

  航天,從百廢待興中崛起

  2016年,中國決定將每年4月24日確立為「中國航天日」。對於所有的航天工作者來說,這都是一則振奮的消息,中國的航天事業,終於有了自己的節日。

  中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於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956年。經過60年的努力奮鬥,中國航天取得了讓世人驚嘆的偉大成就。

  1957年10月15日,中國與蘇聯籤訂了《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開始引進蘇聯的航空、航天與核能技術,並在其基礎上進行逆向工程,也就是根據已有的實物來重新繪製圖紙,準備用8年的時間掌握這些尖端國防技術。但在1959年夏天,中蘇關係走向惡化。蘇聯撤回所有的援華專家,並廢除了《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當時,中國正因為嚴重的天災,以及先前的「大躍進」運動等經濟政策失誤,面臨著嚴重的物資匱乏和饑饉。蘇聯撤回援助的做法,令中國的境遇雪上加霜。

  這一事件使中國老一輩革命家意識到,最先進的國防科技是不可能通過購買來獲得的。再加上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因為敵視社會主義新中國,對很多重要的高科技設備實施禁運。這樣的時局,使中國決定走出一條自力更生的道路,真正實現新中國成立之時「站起來」的誓言。

  1960年,在蘇聯撤回專家之後,中國仍然完成了對蘇聯P-2飛彈的逆向工程工作,根據這種實際上是基於V-2開發的短程彈道飛彈,研製出了「東風」-1彈道飛彈。此後,中國開始了獨立研製彈道飛彈的徵程,第一種真正裝備部隊的彈道飛彈「東風」-2,在1964年研製成功。

 

 

 

  圖註: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的東風一號飛彈

  彈道飛彈的飛行軌道無需環繞地球;而如果研發人員進一步提升飛彈的推力,直到可以讓它負載的太空飛行器能環繞地球運行,就進入了航天發射的領域。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了「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人造衛星發射能力的國家。

  圖註:「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模型

  掌握了航天技術,也意味著具有發展彈道飛彈全球打擊能力的基礎。在研製陸基遠程彈道飛彈和洲際彈道飛彈的同時,中國也開始自主研製核潛艇,並開發在核潛艇上發射彈道飛彈的技術,以增強遭受核打擊之後反擊的能力。

  不同於以柴油機和電動機為動力的常規潛艇,核潛艇可以在水下長時間高速航行,不必為充電而上浮,擁有更好的隱蔽性。如果未來發生核戰爭,陸基核飛彈往往會被摧毀,無論被固定在發射架上還是藏在發射井裡,生存力都不很高;只有通過公路或鐵路機動的核飛彈會有稍高一些的生存力。但潛藏在茫茫大洋深處的核潛艇,是極難被發現和探測的。因此,在其他核武器都被摧毀的情況下,彈道飛彈核潛艇通常代表著最後的核反擊能力。

  圖註:行駛在海洋中的核潛艇

  20世紀50年代,美國和蘇聯相繼掌握了核潛艇技術。中國也意識到了核潛艇的戰術和戰略優勢,並希望蘇聯在這方面予以援助,但遭到了拒絕。蘇聯認為,當時的中國工業基礎太差,不足以製造核潛艇這樣的高技術武器。蘇聯的高傲,極大地刺痛了中國老一輩革命家的自尊。

  於是,中國從幾張國外報紙上模糊的新聞照片,以及美國製造的核潛艇玩具模型起步,逐漸摸清了核潛艇的秘密。1982年和1988年,中國兩次成功地從核潛艇上試射彈道飛彈,終於掌握了這種對於核反擊來說極為關鍵的技術,使國家安全從此更有保障。

  延伸閱讀:

  V-2飛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納粹德國部署的V-2飛彈,是世界上第一種彈道飛彈。在1940~1941年的不列顛空戰中,德國空軍損失慘重,使德國不得不放棄入侵英國的計劃。英國由此免於被佔領的命運,並演變為西歐反抗法西斯徵服和統治的大本營,最終在1944年6月成為諾曼第登陸戰役的準備和出發地。面對西線盟軍的攻勢,德國憑藉在噴氣式發動機和火箭技術等方面的優勢,部署了名為「復仇性武器」(Vergeltungswaffe)的V-1巡航飛彈和V-2彈道飛彈。

  從1944年6月到1945年3月,德軍總共發射了大約3000枚V-2飛彈。不同於速度較低的V-1飛彈,V-2以當年的技術無法被攔截,儘管命中率有限,但仍然引發了一些恐慌。戰爭末期和戰後,美國和蘇聯等戰勝國瓜分了德國的技術成果。對V-2飛彈的研究,成為人類進入航天時代的關鍵。

  航天,需通力協作的結晶

  中國航天事業的每一項進步,都是許許多多的人通力協作的結晶。比如,中國正在進行的「嫦娥」探月工程,就有數百個單位近萬人參與其中。

  航天發射需要用到火箭,每一枚飛向太空的火箭,都涉及多個工業部門。以目前較為常用的「長徵」3號B火箭為例,它的總質量是561噸,其中推進劑佔到420噸,也就是說,火箭總質量的80%是推進劑。推進劑是化工產品,火箭本身有相當多的部分屬於有色金屬產品,電子設備屬於電子產品,而航天研究人員的職責是進行總體設計。對於航天來說,這些工業和研發部門缺一不可;沒有全國各部門的配合和各配套部門的支持,就不會有航天工程的成就。

  圖註:「長徵三號乙」 (CZ-3B)運載火箭

  除了直接參與航天工程的人們,還有一些國家機關也間接參與到了航天工程之中。為了保衛太空飛行器的安全,一些人甚至獻出了生命。

  1990年4月7日北京時間21時30分,歷盡波折的「亞洲一號」衛星順利發射升空。中國製造的火箭,把衛星精確地送入軌道,從而幫助衛星省下了姿態調整所需的燃料。衛星的服役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搭載的燃料,如果為調整軌道消耗太多,服役期裡可以用於維持軌道高度的燃料就會變少。對於「亞洲一號」這樣的商用衛星來說,延長壽命意味著巨大的經濟效益。這顆衛星上安裝了24個轉發器,每個轉發器一年的租金高達100萬美元。精確入軌使衛星的壽命至少延長了半年,由此產生的經濟效益是非常可觀的。2003年4月,這顆衛星完成歷史使命,光榮退役。

  延伸閱讀:

  「亞洲一號」的曲折「前世」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休斯飛機公司為美國西聯電報公司(著名的國際匯款服務商)設計製造了一顆全新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命名為「西星六號」。

  1984年2月,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攜帶這顆衛星及另一顆屬於印度尼西亞的「棕櫚棚B2」衛星進入太空。但兩顆衛星脫離太空梭後,衛星上的近地點發動機均沒有按預定計劃點火,因而兩顆衛星均未能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失敗。

  承保衛星發射的保險公司在理賠衛星發射失敗後,得到了這兩顆衛星的所有權。保險公司發現,這兩顆衛星技術狀態良好,回收它們是划算的,於是委託休斯飛機公司和美國宇航局共同完成衛星回收任務。

  1984年11月,「發現」號太空梭發射升空,太空人與機載機械臂配合,成功回收了這兩顆衛星。而後,「西星六號」被送回休斯飛機公司進行檢修,專家們認為,這顆衛星可在翻新後重新出售。1988年,「西星六號」被賣給了剛剛成立的亞洲衛星有限公司。兩年以後,它以「亞星一號」的新身份,重新活躍在太空之中。

  中國航天事業前景廣闊

  進入21世紀,中國的航天事業陸續取得了多項令人驚嘆的成就。我們發射了「神舟」系列載人飛船,將航天員送入太空並掌握了太空行走技術;「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實現了測繪月球和著陸月球的目標;「天宮」系列空間站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圖註:「長徵」2F運載火箭模型(攝影/馬之恆)

  圖註:「嫦娥」探月計劃工藝品(攝影/馬之恆)

  圖註:「天宮」一號空間站與「神舟」飛船對接模型(攝影/馬之恆)

  但中國人在航天領域的腳步不會就此停止。在海南省,我們興建了新的文昌發射中心,從而為研製更大型的火箭提供可能性。此前,中國的航天發射基地都建在內陸,因此火箭直徑要受制於鐵路運輸對貨物寬度和長度的規定,再加上酒泉發射中心和太原發射中心緯度較高,火箭的發射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文昌發射中心處於低緯度的沿海地帶,不僅可以更好地利用地球自轉來「助力」,而且火箭可以用船來運輸,這就為大幅提高航天發射的運載能力提供了可能。

  在「十三五」規劃裡,中國為未來的航天工程描繪了宏偉的藍圖,幾乎所有的航天領域裡,都有值得期待的科研計劃。通過此前數十年的趕超,中國的航天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未來,我們需要繼續保持在航天技術的「第一梯隊」裡,而這有賴於新生力量的成長,或者說航天知識、航天精神的傳承。

相關焦點

  • 探月工程「開拓者」欒恩傑院士回信齊齊哈爾中學
    齊齊哈爾新聞網12月2日訊(記者 扈珵)時值「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齊齊哈爾中學校長張志勤致信祝賀欒恩傑院士,也預祝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近日,齊齊哈爾中學的師生們收到了欒恩傑院士的親筆回信,全體師生備受鼓舞。
  • 欒恩傑校友受聘合約教授航天學院名譽院長 成為我校共享院士
    哈工大報訊(吉星 關成志/文 馮健/圖)6月4日上午,知名校友欒恩傑院士受聘哈工大合約教授、航天學院名譽院長儀式在行政樓503舉行。王樹國校長為欒恩傑院士頒發了合約教授、名譽院長聘書,欒恩傑校友成為我校共享院士。王樹權書記在受聘儀式上講話。儀式由副校長韓傑才主持。航天學院院長曹喜濱宣讀了欒恩傑院士的簡歷。
  • 欒恩傑:中國遙感應用「十二五」將進入黃金期
    中新社北京3月7日電 題:欒恩傑:中國遙感應用「十二五」將進入「黃金期」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中國航天要把凱歌奏在應用上」、「遙感應用『十二五』將進入『黃金期』」、「北鬥導航還要加快推廣應用」、「中國探月工程『落』的工作正在進行研製,『回』的工作已經開始技術攻關和基礎建設」……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遙感應用協會理事長、中國探月工程原總指揮欒恩傑院士
  • 中國航天史上三駕馬車,讓美國最敬畏三個中國人,個個堪比超級武器
    是他們讓中國的航天實力不斷增加,比如孫家棟、歐陽自遠和欒恩傑這三位專家,美國最敬畏的三個中國人,做夢都想挖走,個個都堪比超級武器!第一位(排名不分順序)孫家棟,1929年出生,原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中科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北鬥二號衛星工程和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高級顧問,原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中科院院士。他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從事航天工作60年來,主持研製了45顆衛星。
  • 16年:中國航天人依然在路上,探索太空的腳步更加豪邁
    嫦娥一號飛天之初,中國探月工程總指揮欒恩傑說:「既然是中國的探月,就要有中國特色。」83歲的龍樂豪院士先後任長徵三號甲、乙、丙三型火箭的首任總設計師兼總指揮。這三型火箭,成功將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和四號送往月球。「航天是一個特別複雜的系統工程,有時候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要有一個很好的心態。」
  • 評析:中國人為什麼要探測月球?
    南方網訊 今年1月,美國宣布了新太空計劃,要重返月球。歐洲空間局制定了登陸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設想,並提出了分階段的月球探測計劃。日本、印度、烏克蘭、德國、俄羅斯也相繼提出各自的月球探測計劃。我國繞月探測工程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回憶說,當時先做了非破壞性測試與研究,最後才做破壞性的測試與研究,包括礦物成分、結構構造、化學成分、微量元素、物理性質、產出環境……  1994年,我國啟動了載人航天工程,當時有人提出用有限的資金髮射一顆月球探測衛星,並提出一個簡易的月球探測方案。但這個方案未能實現。
  • 浩瀚太空新添吳偉仁星
    聊點科技【浩瀚太空新添吳偉仁星】9月8日,「吳偉仁星」命名儀式在京舉行。為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吳偉仁院士是我國深空探測領域的主要開拓者和戰略科學家,目前正致力於推動探月工程四期、月球科研站等工程規劃論證工作。
  • 5G邁出「太空通信」徵程
    5G領先從地面邁向太空伴隨著銀河航天首發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我國已經邁出了5G「太空通信」徵程第一步。銀河航天首發星是銀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5G低軌寬帶通信衛星。該衛星採用Q/V和Ka等通信頻段,具備10Gbps速率的透明轉發通信能力,可通過衛星終端為用戶提供寬帶通信服務。
  • 今天,浩瀚太空新添吳偉仁星 吳偉仁現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今天,浩瀚太空新添吳偉仁星 吳偉仁現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今天,國家航天局在北京宣布,為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
  • 中國人離登月有多遠(圖)
    中國「嫦娥一號」衛星帶著億萬華夏兒女的祝願與夢想,度過了近乎完美的迢迢徵旅,終於在距地球38萬公裡的浩瀚太空為世界傳回了「中國版」的月宮「芳容」。歡海歌潮中,人們不禁激動地叩問:五星紅旗何時能飄揚在廣寒宮前?中國人離登月還有多遠?  帶著這些好奇、懷著一樣悸動的心,記者近日走訪了探月工程的專家們。
  • 浩瀚太空有了一顆「吳偉仁星」
    本報北京9月8日電(記者陳海波)浩瀚的太空上,又有了一顆以中國航天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吳偉仁星」。為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命名儀式8日在北京舉行。中國航天六十餘年來,已有錢學森、孫家棟、欒恩傑等多位航天人榮獲小行星命名。
  • 新華時評: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
    新華時評: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 陳芳 胡喆/新華社 2019-01-03 19:36
  • 今天,浩瀚太空新添「吳偉仁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浩瀚太空再添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吳偉仁星」。今天,國家航天局在北京宣布,為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消息稱,中國航天六十餘年來,已有以錢學森、孫家棟、欒恩傑等老一輩科學家為代表的多位功勳航天人榮獲小行星命名。
  • 今天,浩瀚太空新添「吳偉仁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浩瀚太空再添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吳偉仁星」。今天,國家航天局在北京宣布,為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
  • 院士用哈爾濱香腸詳解月面採樣 網友:科普看得有點餓
    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把嫦娥五號的鑽取設計形容成 「 哈爾濱香腸 」:「 要像香腸一樣,把鑽取的巖芯裝進長形包裹,封裝好。」 他強調,地月環境不一樣,這些土壤不能在轉移時被地球汙染。月球採樣機器竟然和這一美食有關係?聽中國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為你講述探月背後的故事。
  • 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中國人來到了太空(改革開放40年·40個「第一...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肩負著祖國和人民的重託出徵,去探索太空。「10、9、8……」當指揮員倒計時口令傳來時,楊利偉情不自禁地舉起了右手,向祖國和人民敬了一個莊嚴的軍禮。9時整,在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中,火箭拔地而起,載著楊利偉飛向太空。
  • 浩瀚太空新添「吳偉仁星」
    為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中國航天六十餘年來,已有以錢學森、孫家棟、欒恩傑等老一輩科學家為代表的多位功勳航天人榮獲小行星命名。如今,浩瀚太空又多了一顆弘揚熱愛祖國、勇於創新、敢於擔當、甘於奉獻的科學家精神,見證中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行穩致遠的「吳偉仁星」。
  • 浩瀚太空新添「吳偉仁星」
    為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中國航天六十餘年來,已有以錢學森、孫家棟、欒恩傑等老一輩科學家為代表的多位功勳航天人榮獲小行星命名。如今,浩瀚太空又多了一顆弘揚熱愛祖國、勇於創新、敢於擔當、甘於奉獻的科學家精神,見證中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行穩致遠的「吳偉仁星」。
  • 中國人也玩「勇敢者遊戲」 太空跳傘挑戰極限高度
    「太空跳傘」發布會在北京拉開帷幕。據悉,作為國內第一起臨近太空科研挑戰項目,本次「太空跳傘」除了要突破之前谷歌副總裁艾倫尤斯塔斯41419米的世界紀錄,還需在臨近太空通過載人太空艙和人體攜帶的儀器勇敢者的挑戰本次活動依託中國人自己的航天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