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中國人為什麼要探測月球?

2020-12-05 南方新聞網

  南方網訊 今年1月,美國宣布了新太空計劃,要重返月球。歐洲空間局制定了登陸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設想,並提出了分階段的月球探測計劃。日本、印度、烏克蘭、德國、俄羅斯也相繼提出各自的月球探測計劃。

  中國也加緊了對月球的探索,明確提出2020年前後,分三個階段實現對月球的無人探測。日前,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總設計師和首席科學家接受了記者採訪,他們透露,國家第一階段投入的14億元人民幣已經到位,繞月探測工程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1克樣品啟動月球研究

  中國對月球樣品的研究始於1978年。當年,美國總統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送給中國政府1克月球樣品,中科院組織全國力量對樣品進行了初步研究,同時還利用月球隕石和其他途徑開展了相應研究。

  「1克的樣品雖然很少,但對於做研究已經足夠。我當時把樣品小心切成兩塊。一塊用於做研究,另一塊保存了起來。」我國繞月探測工程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回憶說,當時先做了非破壞性測試與研究,最後才做破壞性的測試與研究,包括礦物成分、結構構造、化學成分、微量元素、物理性質、產出環境……

  1994年,我國啟動了載人航天工程,當時有人提出用有限的資金髮射一顆月球探測衛星,並提出一個簡易的月球探測方案。但這個方案未能實現。原因是當時我國對月球探測尚未提出一個完整的發展規劃,缺乏長期和有深度的科學探測目標,而且國家的航天基礎還沒有像今天這樣紮實,當時只能做到簡單的環月飛行。

  歐陽自遠說,從1999年開始,國防科工委組織有關方面系統論證了月球探測科學目標;2001年中科院通過了對科學目標的評審,並以此科學目標為綱領,開展有效載荷研製。從2000年起,國防科工委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和科學家研究月球探測工程的技術方案,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深化了科學目標及其實施途徑,落實了探月工程的技術方案,建立了全國大協作的工程體系,提出了立足於我國現有能力的繞月探測工程方案,2004年1月國家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

  無人探月分三階段實施

  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對記者說,縱覽國內外航天科學技術和航天發展歷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是航天活動的三大領域。我國在發展人造衛星和載人航天之後,適時開展以月球探測為起點的深空探測是我國航天活動的必然選擇。目前國際上重返月球計劃尚處在起步階段,還未全面展開,正是我們迎頭趕上,擺脫我國月球探測落後局面的大好時機。考慮到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綜合國力和國家整體發展戰略,2020年或稍後一個時期,我國月球探測工程以無人探測為主,分三個發展階段,分別實現繞月探測、月面軟著陸探測與月面巡視勘察和採樣返回等。

  目前我國作為工程實施的主要是繞月探測工程,這是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的第一步,主要實現繞月探測,科學目標的重點為月球三維影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和物質類型的全球含量與分布特點、月壤厚度探查以及地月空間環境探測。在工程上的核心是實現從地球走向月球。充分利用我國現有成熟航天技術,研製和發射月球探測衛星,突破地月飛行、遠距離測控和通信、繞月飛行、月球遙測與分析等技術,並建立我國月球探測航天工程初步系統。

  第一階段的目標是研製並在2007年前發射我國第一個月球探測器,實現環月探測,總投資約14億元人民幣。第二和第三階段工作也已納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正在進行論證。

  探月主要目的是發展航天技術

  繞月探測工程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家棟認為,我國月球探測的主要目的是從科學的角度去了解月球這個離我們最近的天體,發展航天工程技術。

  孫家棟說,隨著月球探測各期工程的分布實施,逐步突破繞月探測關鍵技術、月球軟著陸及自動巡視勘測技術、月球自動採樣及地月往返技術,研製和發射月球探測衛星、月球軟著陸器和月球車、月球採樣返回器,建立並逐步健全月球探測航天工程系統,為未來的深空探測活動奠定技術基礎。隨著工程的進展,航天工程系統集成、深空探測通信、新型運載和航天發射等工程技術也不斷向前發展,我國的航天技術將得到整體提升,實現跨越式發展。另外,還將帶動我國信息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技術、微機電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發展。

  「月球具有可供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各種獨特資源,月球上特有的礦產和能源,是對地球資源的重要補充和儲備,將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月壤中特有的氦—3資源是人類未來可長期使用的清潔、高效、安全而廉價的新型核聚變燃料,並將改變人類社會的能源結構。每1克黃金11美元,而每1克氦—3是400美元。」欒恩傑總指揮告訴記者,月球潛在的礦產資源和能源的開發利用前景,成為各個主要航天國家組織重返月球或月球探測最主要的動力。

  那麼,中國人何時才能登上月球呢?歐陽自遠院士說:「探月和登月不能混為一談。」中國畢竟是首次探測月球,首次向月球發射探測衛星,對月球的了解非常有限,只有在基本完成三個階段不載人月球探測任務後,通過對探測、勘察、採樣取得的基礎數據的分析,再結合國際上月球探測發展情況和中國的國情國力,才能擇機實施載人登月探測。

編輯:王秀

相關焦點

  • 中國人一定會登上月球(組圖)
    奔向月球的「嫦娥二號」留給我們一連串疑問:為什麼要探測月球?中國人為奔月做了哪些準備?中國人何時能在月球上插上五星紅旗……昨日,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院士來泉召開「嫦娥工程中國人探月的夢想」科普報告會,對此作出解析。記者彭斌 林銘珊/文 張九強/圖  醞釀三十餘載的奔月夢  「嫦娥一號」「嫦娥二號」的成功發射,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 外國科學家無法探測的月球背面,為什麼我國堅持要去?看完很自豪
    對於月球我們都知道在1969年人們就已經登上月球了,但是為什麼外國科學家從來都不去探測的月球背面,我們一定要去呢?事實上,我們抬頭看到的月球永遠都只能看到一面。因為在潮汐鎖定的作用下,月球的一面被固定朝向地球。
  • 中國人,為什麼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從月球帶回兩公斤土?
    歐陽自遠參與並指導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的制訂,具體設計國內首次月球探測的科學目標與載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測的方案與科學目標。歐陽自遠承擔了「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的重任。中國整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3個階段。
  • 三位中國人「登陸」月球
    記者今天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獲悉,今年8月2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批准了由我國科學家利用繞月探測工程全月面影像數據首次申報的月球地理實體命名,將月面三個撞擊坑分別命名為蔡倫、畢昇和張鈺哲,實現了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科學應用成果在月球地理實體命名上零的突破。
  • 不僅是月球、火星、木星,中國要探測太陽系的星辰大海
    歐陽自遠詳細披露了中國雄心勃勃的太空探測計劃:首先是探月大計劃——包括探測車在月球背面降落、取樣、返回,以及載人登月、建設月球基地;然後,2020年實現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2021年初到達火星;再之後的十年,要飛到地外小行星、探測木星;2030年以後,要飛的更遠——探測整個太陽系的星辰大海。
  • 「天問一號」開啟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
    據新華社電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南海之濱,椰風習習,濤聲陣陣,高溫天氣如同中國人探索太空的心情一般火熱。我們為什麼要探測火星?在去往火星的徵途上要歷經哪些考驗?面對前所未有的任務挑戰,中國航天人依靠什麼力量創造出新的成績?
  • 嫦娥四號為什麼要去月球背面?
    世界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馮·卡門和以他命名的撞擊坑  西奧多·馮·卡門也許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外國導師了。他是匈牙利猶太人,1936年加入美國籍,是世界著名空氣動力學家和世界上最偉大的航天工程學家,卻也被認為是中國航天的奠基人,因為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偉長、錢學森、郭永懷都是他的親傳弟子。
  • 嫦娥四號為什麼去月球背面探測?總設計師回應
    中新網1月14日電 嫦娥四號任務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14日表示,此次嫦娥四號去月球背面探測,以及未來可能的月球極區的到達,代表著我們在月球上可以獲得更多原來沒有精細獲得的數據,也便於我們更好地了解月球。
  • 為什麼最近非要「扎堆」去火星?八大問題帶你揭示火星探測的奧秘
    人類為何要探測火星?這次去火星想幹什麼?火星探測難點在哪裡?火星上究竟是什麼樣子?多個問題帶你揭示火星探測的奧秘。為什麼最近「扎堆」去火星?最近火星檔期有點滿。阿聯的「希望」最先啟程,中國7月23日發出「天問」,美國則把「毅力」留到了7月底。要不是疫情耽擱了,歐空局和俄羅斯合作的「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原本也會在這個時間出徵。為什麼去火星要扎堆?
  • 人類為什麼要重返月球?月球是資源儲備庫
    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到人類登上月球,只花了12年。可謂航天發展史上的「大躍進」。然而,自1971年底,「阿波羅17」號向月球揮手告別後,人類再也沒走出過近地軌道。幾十年間,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月球的步伐。中國、美國、印度、以色列等國都實施過各種探月工程。以色列的月球探測器在最後時刻墜毀在月面,結果還製造了「最強生物」水熊蟲降臨月球的話題。
  • 我們為什麼要去月球上挖土?
    首先,如何保證月球採集樣品安全且保持原態返回地球是第一大難點。月球引力和地球不一樣,只有地球的1/6。嫦娥五號不是載人飛行器,月球樣品採集完成後,需要在無人狀態下將月球樣品密封在真空容器中,並且要經歷地月軌道飛行中複雜的力學環境,才能返回地球。
  • 月球的背面是什麼?中國人率先,為你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中國人率先,為你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月球對於人類而言,一直都充滿著神秘感,而所謂的月球就是我們肉眼看到的月亮,在漆黑的夜晚非常的皎潔明亮,給人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感覺,但他又有一種威嚴在讓人們十分的敬畏!
  • 中國人離登月有多遠(圖)
    事隔30多年後,新一輪探月熱潮再起,與上次探月熱時美蘇爭霸不同,和平探測利用與開發月球成為新一輪探月大潮的最強音。  中國「嫦娥一號」衛星帶著億萬華夏兒女的祝願與夢想,度過了近乎完美的迢迢徵旅,終於在距地球38萬公裡的浩瀚太空為世界傳回了「中國版」的月宮「芳容」。歡海歌潮中,人們不禁激動地叩問:五星紅旗何時能飄揚在廣寒宮前?中國人離登月還有多遠?
  • 北京公務員科學素質大講堂 歐陽自遠開講月球探測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做了題為《嫦娥工程——中國人的探月夢》的講座,400餘名區縣公務員參加了啟動儀式並聆聽了講座。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相關領導出席了本次活動並講話。北京市公務員科學素質大講堂的開講掀起了公務員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開展科學決策的新高潮。
  • 後續月球探測有了「譜」
    日前,國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四號自著陸月球背面以來獲得的多項原創性成果,這些科學成果將為研究月球的形成以及我國後續月球探測規劃的制定奠定基礎。自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以來,共獲得超過3TB科學數據。
  • 為什麼川普要在月球上採礦?
    但他為什麼要在太空採礦呢?有什麼好處呢?薩拉是一名太空記者,她說月球可以成為「星際加油站」——因為它擁有火箭燃料所需的資源,比如氫和氧。在太空中有一個加油站意味著火箭可以在擔心燃料耗盡之前飛向更遠的太空。
  • 未來10年,中國人將踏上月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透露:  未來10年,中國人將踏上月球  3月10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  航天  月球南極將建月球科研站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表示,未來10年左右,中國人將踏上月球,月球南極將出現中國主導、多國參與的月球科研站。
  • 未來是宇宙的星辰大海,中國人沒有任何理由不去探測火星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曾進行了四十多次火星探測任務,2020年火星探測再次成為熱門。為什麼我們選擇火星?  火星是人類可以探索的距離地球較近的行星之一,人類如果想要衝出地月系統到達下一個行星,理論上應從火星和金星兩個鄰居開始。
  • 為何要去月球「挖土」?嫦娥五號的這次探測,或能改寫月球歷史
    本次計劃首次實現從月球的採樣返回。月球樣品中究竟有哪些奧秘值得我們如此費力去挖掘?回望歷史,人類在去月球「挖土」這件事上取得過哪些成就?本次我國嫦娥五號任務從取樣地點到採樣重量上會有哪些特別之處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教授肖龍說,月壤是研究月球的樣本,由月球巖石在遭受隕石撞擊、太陽風轟擊和宇宙射線輻射等空間風化作用後形成,其中有大量的月球巖石碎塊、礦物及隕石等物質,通過研究既可以了解月球的地質演化歷史,也可以為了解太陽活動等提供必要的信息。
  • 中國人在月球上種的棉花發芽了
    此前,「嫦娥三號」「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都成功完成了探月任務。請聽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研究員、「玉兔二號」移動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劉殿富在「造就Talk」講述「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著陸的故事。『為什麼要去月球的背面』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的軟著陸和巡視探測。我們為什麼要去月球背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