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距人類首次登月已經50年。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到人類登上月球,只花了12年。可謂航天發展史上的「大躍進」。然而,自1971年底,「阿波羅17」號向月球揮手告別後,人類再也沒走出過近地軌道。
幾十年間,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月球的步伐。中國、美國、印度、以色列等國都實施過各種探月工程。以色列的月球探測器在最後時刻墜毀在月面,結果還製造了「最強生物」水熊蟲降臨月球的話題。無人探測器登月都如此之難,更何況將人送上月球。
是什麼阻擋著我們重返月球的腳步?
令人意外的是,登月最大的阻礙之一,來自於月球上的那些微小的塵埃——月塵。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團隊稱,其研發的、原本用於衛星部件的塗層,也可以應用於太空衣上,希望能讓太空人同電子設備一樣共同抵禦月塵的「攻擊」。
那麼這些飛揚的塵埃顆粒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們知道,月球表面覆蓋著由巖石碎屑和塵埃組成的月壤,月壤一般有5至10米厚,它是在月球地質歷史時期由無數隕石撞擊、宇宙射線和太陽風輻照、大幅度溫度變化導致的月球巖石破碎等因素所形成的。飛船降落、太空人在鬆散的月壤上行走,都會高調地揚起月塵,經久不散。
月球現狀
從各方面來說,地球都非常適宜生命生存,但月球就不是了。月球沒有起保護作用的磁場,這種磁場可以讓最強大、最具破壞性的宇宙輻射偏轉;月球也沒有能吸收太陽紫外線的臭氧層,其真空表面也不適合生命生存。由於缺乏大氣層,月球晝夜溫差極為劇烈:夜晚的溫度可以低至零下173攝氏度,白天的溫度則能高達100攝氏度(即水在地球表面的沸點)。
輻射與極端溫度很有可能已經殺死了垃圾袋裡的所有微生物。舒爾格表示,袋子裡任何生命體的「存活概率都非常低」。「但這已經是所有登月物體中(有生命體存活)的最高概率」。
月球任務設計得非常謹慎,而重量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如果你想在月球撿幾塊石頭回來,那就得扔掉一些沒用的東西來保障安全
先別失去希望。「微生物並不需要太多保護,」
畢竟,我們在地球上幾乎所有地方都發現了細菌生命——海底最深處、在靠近灼熱的海底熱泉處、在格陵蘭島冰川下3000多米處。在阿波羅16號任務中,太空人們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將9種微生物樣品放在飛船外部,讓它們暴露在太空中最惡劣的環境中。其中的許多微生物都存活了下來
探月帶來的利益
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是人類航天活動的三大領域。重返月球,開發月球資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為世界航天活動的必然趨勢和競爭熱點。然而,現實中,我們還有很多經濟、社會、環境問題需要解決。
為什麼地球上的事情還沒做好,卻要「奔月」?實施探月工程對我國科技和經濟發展有什麼好處?我國為什麼要跟世界科技強國一樣追趕這一輪重新到來的探月高潮?它真有意義嗎
月球是人類研究宇宙和地球本身的最佳平臺,通過對月球的研究,了解其成因、演變和構造等諸方面的信息,有助於了解地球的遠古狀態、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的起源和演變,有助於搞清空間現象和地球自然現象之間的關係,可以極大地豐富人們對地球、太陽系以至整個宇宙起源和演變及其特性的認識,從中尋求有關地球上生命起源和進化的線索。
有利於提高我國航天技術水平。開發月球是空前艱巨的事業,需要解決一系列難題,這必然會帶動諸如大推力火箭、巨型太空飛行器、高速飛行、人工智慧、計算機、機器人、加工自動化、精密儀器、遙感作業、通信等工程技術以及空間生物、空間物理、空間天文等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
另外月球是資源儲備庫。月球具有可供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各種獨特資源,探索月球有利於為開發利用月球資源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