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要重返月球?月球是資源儲備庫

2020-12-04 菜葉科普

時光荏苒,距人類首次登月已經50年。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到人類登上月球,只花了12年。可謂航天發展史上的「大躍進」。然而,自1971年底,「阿波羅17」號向月球揮手告別後,人類再也沒走出過近地軌道。

幾十年間,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月球的步伐。中國、美國、印度、以色列等國都實施過各種探月工程。以色列的月球探測器在最後時刻墜毀在月面,結果還製造了「最強生物」水熊蟲降臨月球的話題。無人探測器登月都如此之難,更何況將人送上月球。

是什麼阻擋著我們重返月球的腳步?

令人意外的是,登月最大的阻礙之一,來自於月球上的那些微小的塵埃——月塵。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團隊稱,其研發的、原本用於衛星部件的塗層,也可以應用於太空衣上,希望能讓太空人同電子設備一樣共同抵禦月塵的「攻擊」。

那麼這些飛揚的塵埃顆粒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們知道,月球表面覆蓋著由巖石碎屑和塵埃組成的月壤,月壤一般有5至10米厚,它是在月球地質歷史時期由無數隕石撞擊、宇宙射線和太陽風輻照、大幅度溫度變化導致的月球巖石破碎等因素所形成的。飛船降落、太空人在鬆散的月壤上行走,都會高調地揚起月塵,經久不散。

月球現狀

從各方面來說,地球都非常適宜生命生存,但月球就不是了。月球沒有起保護作用的磁場,這種磁場可以讓最強大、最具破壞性的宇宙輻射偏轉;月球也沒有能吸收太陽紫外線的臭氧層,其真空表面也不適合生命生存。由於缺乏大氣層,月球晝夜溫差極為劇烈:夜晚的溫度可以低至零下173攝氏度,白天的溫度則能高達100攝氏度(即水在地球表面的沸點)。

輻射與極端溫度很有可能已經殺死了垃圾袋裡的所有微生物。舒爾格表示,袋子裡任何生命體的「存活概率都非常低」。「但這已經是所有登月物體中(有生命體存活)的最高概率」。

月球任務設計得非常謹慎,而重量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如果你想在月球撿幾塊石頭回來,那就得扔掉一些沒用的東西來保障安全

先別失去希望。「微生物並不需要太多保護,」

畢竟,我們在地球上幾乎所有地方都發現了細菌生命——海底最深處、在靠近灼熱的海底熱泉處、在格陵蘭島冰川下3000多米處。在阿波羅16號任務中,太空人們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將9種微生物樣品放在飛船外部,讓它們暴露在太空中最惡劣的環境中。其中的許多微生物都存活了下來

探月帶來的利益

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是人類航天活動的三大領域。重返月球,開發月球資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為世界航天活動的必然趨勢和競爭熱點。然而,現實中,我們還有很多經濟、社會、環境問題需要解決。

為什麼地球上的事情還沒做好,卻要「奔月」?實施探月工程對我國科技和經濟發展有什麼好處?我國為什麼要跟世界科技強國一樣追趕這一輪重新到來的探月高潮?它真有意義嗎

月球是人類研究宇宙和地球本身的最佳平臺,通過對月球的研究,了解其成因、演變和構造等諸方面的信息,有助於了解地球的遠古狀態、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的起源和演變,有助於搞清空間現象和地球自然現象之間的關係,可以極大地豐富人們對地球、太陽系以至整個宇宙起源和演變及其特性的認識,從中尋求有關地球上生命起源和進化的線索。

有利於提高我國航天技術水平。開發月球是空前艱巨的事業,需要解決一系列難題,這必然會帶動諸如大推力火箭、巨型太空飛行器、高速飛行、人工智慧、計算機、機器人、加工自動化、精密儀器、遙感作業、通信等工程技術以及空間生物、空間物理、空間天文等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

另外月球是資源儲備庫。月球具有可供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各種獨特資源,探索月球有利於為開發利用月球資源做準備

相關焦點

  • 人類為什麼要重返月球?這個原因才是最根本的
    自從第一批太空人在月球表面行走以來,已經過去了幾十年。從那以後,沒有人踏上我們在太空中最近的鄰居。當然,一些探測器已經前往月球,他們提供了很多關於那裡的信息。是時候再把人類送上月球了嗎?來自太空界的答案是肯定的。人類最後一次登上月球是在1972年。從那時起,各種政治和經濟原因使航天機構無法繼續採取這些大膽的步驟。
  • 人類重返月球還有多遠—新聞—科學網
  • 大家丨重返月球,殖民火星:今天的人類能重啟太空時代嗎
    要知道,當時阿波羅登月艙計算機的算力還比不上我們普通人的智慧型手機,也沒有採用太陽能。 所以,在探討人類重返月球這一話題時,重新思考登月的意義和目的,比重新把人送上月球本身,更重要。 分享三點思考: 第一,當年阿波羅登月項目的驅動力是什麼?
  • 月球表面發現水分子,人類何時重返月球?
    一年下來,總要搞出幾個「xx發現了生命」,「xx發現了宜居星球」之類的「大新聞」。對於太空開發來說,水是無比珍貴的資源。但如果人類可以有效開發月球水資源,那麼將極大地降低探月成本。當然,水的應用遠不止此。
  • 人類即將重返月球,NASA公布月球持續探索和發展計劃
    4月2日,NASA發布了一篇題為《NASA的月球持續探索和發展計劃》的報告,概括描繪了圍繞「阿爾忒彌斯」計劃展開的探月思路,介紹了大致的任務日程,提出要在月球南極建一座「大本營」,組織一個四人小組前往深空「門戶」,重點發展機器人和人類任務的結合、建立關鍵架構、發展硬體元件等。本文為報告翻譯全文。
  • 月球日 | 技術儲備遠超50年前阿波羅時期,人類為何還沒能重返月球?
    7月20日是人類月球日。距離1969年阿波羅登月已過去了半個多世紀,所有技術儲備都遠超當年,但人類仍然沒有實現重返月球。但是現在距離第一次人類登上月球已經過去了50年,人類的科技取得了飛速的發展,為什麼我們還是沒有再邁得更遠?半個世紀之後人類為何還沒實現再次登月?航天技術從一開始就與政治、軍事緊密相連。美國阿波羅計劃是美蘇爭霸,太空競賽的產物。
  • 重返月球進入倒計時,NASA發現難度加大,登月要考慮太陽輻射
    NASA計劃2024年重返月球!前段時間,NASA和日本方面籤署了一項聯合宣言,這項宣言的內容為日本將和美國方面在月球改造、登月等一系列項目上強強聯合,未來也將有其他國家陸續加入進來,用NASA的話來說,光憑美國一方想要重返月球是很困難的,NASA希望可以全球合作。
  • 評析:中國人為什麼要探測月球?
    南方網訊 今年1月,美國宣布了新太空計劃,要重返月球。歐洲空間局制定了登陸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設想,並提出了分階段的月球探測計劃。日本、印度、烏克蘭、德國、俄羅斯也相繼提出各自的月球探測計劃。我國在發展人造衛星和載人航天之後,適時開展以月球探測為起點的深空探測是我國航天活動的必然選擇。目前國際上重返月球計劃尚處在起步階段,還未全面展開,正是我們迎頭趕上,擺脫我國月球探測落後局面的大好時機。考慮到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綜合國力和國家整體發展戰略,2020年或稍後一個時期,我國月球探測工程以無人探測為主,分三個發展階段,分別實現繞月探測、月面軟著陸探測與月面巡視勘察和採樣返回等。
  • 重返月球風險很大!研究發現,地球磁場可能「罩不住」月球
    這意味著,月球在這個時候,會遭遇更多的輻射風險,也為人類重返月球增加了新的難度。這項研究成果也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地球物理研究·空間物理》雜誌上。,美國也準備重返月球,不過,重返月球卻並不容易,因為人類的登月任務,已經由「登上去就行」變成了「長期月球實地考察+建造月球基地」。
  • "蝰蛇 "號月球車2023年登月,重返月球進程加速
    在我看來,&34;號作為向月球發射太空人之前的早期機器人使者 ,若能在2023年成功登月,就意味著2024年的美國人重返月球計劃成功了99%。現在,美國人用她們的名字作為NASA重返月球計劃的名字。根據該計劃,美國人將在2024年將太空人送回月球表面,包括登陸月球的第一個女人和登陸月球的下一個男人。而具體的登陸地點是人類從未去過的地方——月球南極。
  • 人類載人登月已停滯40多年,為什麼重返月球這麼困難?
    ,大家都會認為這是一顆已經被人類「徵服」的星球,因為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就已經實現了載人登月。1969年7月,阿姆斯特朗成為了第一個登上月球土地上的人類,從阿波羅11號開始,NASA連續多次派遣太空人登月,但是到了1972年,載人登月活動就突然停止,一直到現在,已經整整過去了48年時間。  NASA一直在強調要「重返月球」,在這個21世紀的今天,再次登上月球有這麼難嗎?
  • 中美或不再重返月球,俄方無力登陸月球
    中美或不再重返月球,俄方無力登陸月球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各國對於探索宇宙更加的具有信心,從二戰結束後就已經有了探月計劃的出現,而美俄兩國更是為了實現此目標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之所以會從探月開始,主要就在於這顆星球是圍繞著地球旋轉的,自然是會對其好奇更大一些,從而希望可以通過對這顆星球的探索,從而找到更多適合於人類的資源。
  • 美國宣布2024年重返月球!為什麼近50年美國人從未踏足月球
    那麼,擁有載人登月能力的美國,為什麼在1972年後就再也沒有登上過月球呢?在代表著人類科技最高水平的航天領域,這兩個國家當然也水火不容,爭得頭破血流。1961年4月,蘇聯人尤裡·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三個星期後,艾倫·謝潑德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美國人。足以看出,美蘇兩國在第一顆衛星和第一個太空人都爭得非常激烈。只是美國兩次都在速度上落後於蘇聯,贏得了一個「老二」的稱號,必須要採取一些行動來挽回顏面。於是在1961年5月,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宣布了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誓要成為第一個登陸月球的國家。
  • 2024年人類重返月球,月球極地將被人類汙染?
    —人類可以開發,但無法保護!NASA的阿爾忒彌斯計劃,希望在2024年讓女性和男性太空人登陸月球,並在21世紀末,在月球建立可以持續開採資源的月球基地,基地位置暫定在月球南極。這項可以稱之為跨世紀的太空任務,其基礎在於月球極地的可開採水冰資源,這就衍生出一個「先來後到」的問題——NASA首次開採月球極地水冰,可以收集到第一批數據,這批數據是完全無汙染的。在開採過程中,NASA可能會對極地造成環境汙染,甚至留下「地球產」的微生物群,從而徹底破壞月球極地的原有環境。
  • 距首次登月已過去半個世紀,人類何時才能重返月球?
    有史以來,人類總共完成了一次載人登月,而且是在51年前的1969年。1969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簡稱NASA)的阿波羅11號飛船攜帶三名太空人成功登月,並順利返回地球。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在這之後的51年裡,人類竟然再也沒有重返月球。那麼這是究竟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技術問題嗎?
  • 美國重返月球,阿爾忒彌斯計劃,欲在月球建基地,以此進軍火星
    這項浩大的工程旨在將美國太空人送上月球,創造人類第一的登月奇蹟。1969年7月20日,在阿波羅11號的任務中,阿姆斯特朗成功踏上月球,成為登月第一人。「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 但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這句名言必將載入人類史冊。
  • 未來10年科技預測之七-人類重返月球
    第14,人類重返月球 自從1969年人類第一次成功登月以來,只有12名太空人在月球表面行走過,由於各種原因,美國宇航局的阿波羅號收集月球巖石樣本和探索月球表面的任務只持續到1972年。但是,美國航天局在2017年宣布,作為其Artemis項目第三階段的一部分,計劃在2024年將人類送回月球表面。
  • NASA 2024重返月球任務遭遇嚴重的資金麻煩
    NASA的預算提案要求近50億美元,但眾議院只批准了15億多美元,這或使得重返月球成為不可能的事情。NASA希望參議院更願意提高其預算,但這還有待觀察。川普政府規定NASA必須在2024年之前找到讓人類重返月球的方法,這是個大賭注。
  • 人類登月50周年:2024年要重返月球,美國人來得及嗎?
    記者 | 田思奇在美國各地慶祝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的時候,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也在加緊籌備將美國人再次送上月球的計劃。按照川普政府的指令,NASA實現「重返月球」的時間已經被提前至2024年。1969年7月20日,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表面,留下了他的「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三年多時間裡,NASA的「阿波羅計劃」共讓12人成功在月球留下自己的腳印。但在過去47年裡,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向月球派出載人飛船。
  • 美國人為什麼對月球情有獨鍾?
    NASA計劃於2024年前「重返月球」,並將總價值9.67億美元的月球著陸器合同授予了三個競爭對手: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藍色起源和Dynetics,此項目是該計劃的重要部分。那麼,月球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以至時隔「阿波羅」計劃50年後,美國人要再次重返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