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為什麼要去月球背面?

2020-12-02 中國氣象局

  自去年12月8日從地球出發後,嫦娥四號探測器經過26天約38萬公裡的「長途跋涉」,1月3日10時26分成功軟著陸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這是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實現軟著陸。

嫦娥四號著陸器。

玉兔二號巡視器。

  世界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馮·卡門和以他命名的撞擊坑

  西奧多·馮·卡門也許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外國導師了。他是匈牙利猶太人,1936年加入美國籍,是世界著名空氣動力學家和世界上最偉大的航天工程學家,卻也被認為是中國航天的奠基人,因為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偉長、錢學森、郭永懷都是他的親傳弟子。

  當年,馮·卡門及其愛徒錢學森共同工作過的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實驗室已經成為赫赫有名的美國宇航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如今,以馮·卡門命名的月球撞擊坑也迎來了第一位訪客——來自中國的嫦娥四號。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此前,人類的航天探索從未抵達過月球背面。作為月球背面最古老的撞擊坑之一,馮·卡門撞擊坑經過幾十億年的風化,在地形複雜的月球背面,是相對比較平坦的區域,利於嫦娥四號進行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同時,馮·卡門撞擊坑由於歷史悠久,也可能留存了月球形成、太陽系起源的痕跡,有很大的科學探測價值。

  在這裡,嫦娥四號將探索月球最深層的秘密,比如對撞擊坑下方的結構進行雷達探測,為這些地貌的形成提供解釋;深度繪製馮·卡門撞擊坑地下結構,同時結合撞擊坑規模、月壤厚度等數據,提供著陸區地層剖面信息。之後,嫦娥四號將通過2018年5月份發射的中國「鵲橋」號通信中繼衛星與位於中國、阿根廷和納米比亞的地面站進行聯繫,傳遞無線電信號,同時發回電視圖像。

  當然,關於月球背面,人們想要知道的還有很多:月球背面幾乎全是環形山/隕石坑(97.5%),比正面多得多(69%),形成原因和目前的情況只有理論解釋,缺乏實地驗證;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是太陽系第二大超級隕石坑,早在1998年,NASA的月球勘探者號就發現這裡存在水冰,而且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情況……

  總是背對著地球的那一面,因為嫦娥四號的到來,也許很快就要呈現在公眾面前了。

  新型清潔能源氦-3 和它的「月球家園」

嫦娥四號著陸器地形地貌相機拍攝的玉兔二號在A點影像圖。

  據測算,100噸氦-3能提供夠全世界使用一年的能源總量。

  因為,當氦-3遇上氚時,就會發生堆積式核反應,釋放出大量能量,但該核反應不會產生任何放射性物質,反應所產生的物質也不會對周圍環境造成任何汙染,被稱為「完美能源」。只不過遺憾的是,地球上,這種物質儲量較少。

  而月球上的氦-3含量超過百萬噸。探月的這一重大發現令人們欣喜萬分,甚至由此誕生了一部非常著名的科幻電影《月球》。在月球上的氦-3採集基地中,採集員常駐月球,定期把氦-3送回地球。彼時,月球已經成為人類的重要能源基地。

  現實中,目前尚未找到能夠較為科學便捷提煉月球上氦-3的方法。現有的方法是將月球上的物質升溫加熱至700℃,以此提煉氦-3元素。但在月球上,要將物質加熱至700℃是件很困難的事情,而將物質運回地球後再提煉又過於繁雜,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

  儘管如此,面對能源日益緊缺的狀況,人們研究氦-3的腳步未曾停歇,各國科學家正圍繞月球上氦-3的儲量、採掘、提純、運輸及月球環境保護等問題悄然開展相關研究。

  我國的獨特貢獻是通過測量月壤厚度來計算月球上的氦-3儲量。2015年4月,我國科學家利用嫦娥三號玉兔月球車的測月雷達數據首次給出了較為可靠的月壤厚度估計,認為前人的估計方法可能普遍低估了月壤厚度和氦-3總儲量。這一次,在理論上更容易產生氦-3的月球背面,嫦娥四號的探索令人期待。

  保護地球生命的大氣層和其限制科學研究的另一面

月球背面。

  開展月球背面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也是嫦娥四號的主要科學任務之一。

  為什麼非要去月球背面開展這項任務?要回答這個問題,便不得不談到「大氣窗口」了。

  地球的大氣層就像一扇窗戶,它允許某些頻率波長的電磁波透過,但阻擋另一些透過。長波低頻波段的電磁波幾乎被完全屏蔽。另外,在某些波段上,地球上大量的無線電設備,大氣中的閃電、極光等都會對觀測數據產生嚴重幹擾,甚至讓觀測難以進行。

  而月球背面不同,這裡沒有大氣。由於「潮汐鎖定」效應,月球繞地球公轉與自轉的周期相同,人類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永遠是同樣的半個月亮,月球背面因永遠背對地球,可以屏蔽所有來自地球的信號幹擾。

  另一方面,月球背面並非永遠是暗夜,也有白天和黑夜之分,因此唯一的幹擾太陽輻射在太陽落山之後,也消失不見,這裡就成了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的絕佳地點。

  據報導,嫦娥四號任務搭載的相應的科學設備,將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有望填補人類在100- 1 000 kHz射電天文觀測的空白,有望在太陽風激波、日冕物質拋射和高能電子束流的產生機理等方面取得原創性的成果。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9年1月10日四版 圖片來自中國國家航天局、美國宇航局等官網 責任編輯:王美麗)

相關焦點

  • 嫦娥四號為什麼要著陸月球背面?月球背面為何如此神秘?
    為什麼嫦娥四號要登陸月球背面?在月球背面,有什麼奧秘?嫦娥四號是中國研發的登月太空飛行器,而它最終也在萬眾期待下登陸了月球。而它登月的位置是在月球的背面,這個位置有什麼特殊的嗎?為什麼在眾多地點偏偏選擇了這一處呢?這要從地理和傳說多方面說起。
  • 嫦娥四號為什麼去月球背面探測?總設計師回應
    中新網1月14日電 嫦娥四號任務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14日表示,此次嫦娥四號去月球背面探測,以及未來可能的月球極區的到達,代表著我們在月球上可以獲得更多原來沒有精細獲得的數據,也便於我們更好地了解月球。
  • 嫦娥四號,為何要去月球背面(深閱讀)
    12月8日2時23分,嫦娥四號探測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它的目標是月球背面。後續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之後,嫦娥四號探測器將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  探索月球背面有何意義?嫦娥四號將開展哪些科學研究?
  •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為何嫦娥四號要去月球背面?那裡有沒有外星人?
    歐陽院士做主題演講演講中,歐陽自遠細緻、通俗地講解了中國探月工程,說了未來的火星探索,以及我們為什麼要探索月球背面,月球背面的神秘傳說,到底有沒有外星人等問題。嫦娥四號登月後將幹啥?接收宇宙起源信號去月球背面,接收來自宇宙各個時期的信號嫦娥四號原本是嫦娥三號的備份,由於嫦娥三號圓滿完成預定任務,於是,科研人員對嫦娥四號進行了精心的設計與改造,使其「備份變首飛」,成為與嫦娥三號截然不同的探測器。
  • 「嫦娥四號」為何要落月球背面
    新聞背景 經過20多天的太空飛行,「嫦娥四號」很快將著陸於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月球南極-艾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成為世界第一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嫦娥四號」落月探測器是2018年12月8日升空的,2018年12月12日進入月球軌道。那麼,「嫦娥四號」為什麼要落到月球背面?落到月球背面有哪些困難?
  • 嫦娥四號為何要去月球背面?那裡有沒外星人?答案都在這了
    演講中,歐陽自遠細緻、通俗地講解了中國探月工程,說了未來的火星探索,以及我們為什麼要探索月球背面,月球背面的神秘傳說,到底有沒有外星人等問題。  嫦娥四號登月後將幹啥?  接收宇宙起源信號  去月球背面,接收來自宇宙各個時期的信號  嫦娥四號原本是嫦娥三號的備份,由於嫦娥三號圓滿完成預定任務,於是,科研人員對嫦娥四號進行了精心的設計與改造,使其「備份變首飛」,成為與嫦娥三號截然不同的探測器。
  • 嫦娥四號為什麼要去月球背面探索?原來那裡有著不一般的科研價值
    月球對於剛走出地球的人類來說顯得非常神秘,所以,人類在上個世紀就實現了對月球的載人登月探測。可是,阿波羅登陸的也只是月球的正面,即使後來有不少的探測器登陸月球,同樣也是登陸的月球正面。那為什麼探測器不去登陸月球背面?主要是因為通訊的問題,要知道月球背面可是直接接收不到地球信息的,如果沒有信號的指引,探測器是無法安全登陸月球的。
  • 嫦娥四號為什麼要去月球背面探索?原來那裡有著不一般的科研價值
    我們站在地球上看月球,不管是用肉眼還是天文望遠鏡,永遠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背面我們是看不到的。月球對於剛走出地球的人類來說顯得非常神秘,所以,人類在上個世紀就實現了對月球的載人登月探測。可是,阿波羅登陸的也只是月球的正面,即使後來有不少的探測器登陸月球,同樣也是登陸的月球正面。那為什麼探測器不去登陸月球背面?
  • 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
    一、嫦娥四號如何降落在月球背面?二、嫦娥四號降落在月球背面什麼位置?紅色代表高海拔地區、藍色為低海拔地區(偽彩圖)為了保證嫦娥四號平穩降落,著陸地點必須要足夠平坦。此外,還要有適合的光照,馮·卡門環形山所在的緯度既能夠保證有充足的光照,又不至於被熾熱的陽光直射。由於是在月球背面著陸,在著陸器動力下降的過程中是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的,要依靠「鵲橋」中繼衛星進行信號轉接工作。
  • 月球背面存在外星人?中國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揭開謎底!
    ,嫦娥四號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成為人類第一個月背軟著陸的探測器,人類的痕跡也終於落在了神秘月球背面的土地上,這是舉國榮耀的時刻,也是全人類的榮耀,嫦娥四號的著陸點位於月球背面南極的馮卡門環形山,馮卡門環形山是一座巨大的古撞擊坑,直徑約為180公裡,形成於約45.5億-39.2億年前,以著名的匈牙利裔美籍工程師西奧多馮卡門的名字命名,值得一提的是馮卡門是錢學森的導師
  • 這才是月球背面真實的樣子!中國嫦娥四號拍攝的月球背面照片
    ,因為這幾十年來有能力探測月球背面就只有美蘇兩個大國,可是美國不願意去探測月球背面,而願意探測月球背面前蘇聯探測技術又落後,因此導致在1959年拍攝的月球背面照片非常模糊。網絡流傳月球背面的金字塔網絡流傳月球背面外星人基地直到2019年1月3日這個謎團才最終揭開,因為在這一天中國研製的月球登陸車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這是人類首次實現在月球背面登陸,嫦娥在月球背面登陸之後,進行了為期幾個月的科研探測,經過長時間的探測,嫦娥四號不僅拍攝到月球背面第一張全景照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結束休眠,嫦娥四號如何探索月球背面?
    國家航天局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在5月17日3時25分和16日11時53分,結束了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進入第18月晝工作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傳回首張月球背面清晰影像。嫦娥四號如何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 嫦娥四號為什麼要在夜間發射?著陸月球背面有什麼困難?
    為什麼在夜間發射「嫦娥四號」任務雖然整個過程將歷時一個多月,但「嫦娥四號」的出發時間和降落時間都有著精準到分秒的設計,來保證這次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任務的圓滿成功。在我國探月工程中,「嫦娥四號」探測器與「嫦娥三號」一樣,都選擇了在凌晨發射,這是由於他們都要 月球著陸,和月球交會的時間和落月的時間都是受到約束的。
  • 嫦娥四號要去的月球背面有何秘密 浙籍專家帶你揭秘
    今年5月20日的夜晚(實際發射時間為5月21日凌晨),鵲橋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鄭永春在朋友圈寫下了這句話。  鄭永春介紹,這顆衛星是為將在月球背面工作的嫦娥四號和地球之間提供通信連結的中繼衛星。把它取名為鵲橋號,又在五二零的夜晚發射,真是浪漫而有緣分。  為什麼需要搭「鵲橋」呢?鄭永春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抬頭看到的月亮亙古未變。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結束休眠,嫦娥四號如何探索神秘的月球背面?
    國家航天局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在5月17日3時25分和16日11時53分,結束了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進入第18月晝工作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傳回首張月球背面清晰影像。嫦娥四號如何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 月球背面拓荒者——嫦娥四號著陸月球背面一周年
    一年前的今天,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馮·卡門撞擊坑;1月4日,「玉兔二號」月球車與著陸器成功分離,分別開展科學探測;1月11日,兩器完成互拍成像,地面接收圖像清晰完好,中外科學載荷工作正常,探測數據有效下傳,搭載科學試驗項目順利開展,達到工程既定目標,標誌著嫦娥四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嫦娥四號創造歷史 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12月8日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的嫦娥四號探測器,經過20多天環月飛行,縱覽了月球表面星羅棋布的環形山,領略了高山峽谷、層巒疊嶂,終於等到目的地南極-艾特肯盆地這個太陽系中最大、最深、最古老的隕石坑迎來曙光。1月3日,研製者們決定,是時候讓嫦娥四號去擁抱月球背面那片傷痕累累、隕坑遍布的陌生土地了。
  • 嫦娥帶你去瞧瞧——嫦娥四號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新華社西昌12月8日電  題:月球背面長啥樣?嫦娥帶你去瞧瞧——嫦娥四號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之旅  新華社記者胡喆、謝佼、荊淮僑  千百年來,月亮一直是人類心中的夢想之境。思鄉的情懷、探索的欲望,都交織在一汪皎潔的白月光中。
  • 人類首個在月球神秘背面著陸的探測器——嫦娥四號
    月球的背面一直背對著地球,關於月背的傳說有很多,比如上面有外星人、有納粹黨……在嫦娥四號著陸前,還沒有一臺人類的探測器在月球背面工作過。2018年5月21日,清晨要想在月背著陸,首先就要解決通訊問題,月球自身完美的屏蔽了所有來自地球的電磁信號。
  • 人類首次 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成功
    1月3日上午10點26分,經過26天長途跋涉,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的著陸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具體位置是月背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嫦娥四號著陸器拍攝的著陸點南側月球背面圖像(圖片來自微博)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採用探測器自主降落在月球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