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材料開始,開啟太空探索徵程!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為青少年教育項目...

2020-12-05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

6月29日下午,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東莞市科學技術博物館給眾多師生帶來了一場關於「太空探索實驗」材料合成與在軌製造方向的主題講座,同時為東莞市首屆「太空探索實驗」青少年教育項目徵集活動提供項目靈感與思路。

主講人 實驗室研究員柯海波

開場致辭中,東莞市教育局教研室老師史宏凱強調說,東莞市開展「太空探索實驗」青少年教育項目徵集,是師生開展項目化學習的契機,希望學生們能「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像工程師一樣解決問題」。

東莞科技館公共教育部部長卿劍表示,本次活動由東莞市科學技術局、東莞市教育局、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共同主辦,在專業人才與技術的支持下,將為東莞科技教育注入一股新生活力,點燃青少年科技創新的熱情。

從「上九天攬月」的太空探索發展歷史,到與地球有「天壤之別」的太空環境特點,再到科幻神話中的「通天法寶」,主講人柯海波研究員層層深入,帶領師生走進了「材料科學」的知識殿堂。圍繞材料,他分享了諸多已知的太空探索實驗,並提供了一系列可探索拓展的參考方向,如太空零件3D列印、抗冷焊材料、太陽能電池等等。

講座期間,來自非晶材料團隊的閆玉強、透明陶瓷團隊的工程師楊燦燦分別現場演示了極端條件下可應用的無線充電和機械手。生動的講解和演示引來師生爭先提問、講解,現場氛圍持續升溫,更有師生提出希望能走進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一探材料之奧秘的願想。

實驗演示

據悉,為讓更多中小學師生參與到科學教育中來,本次主題講座採取現場互動與線上直播相結合的形式進行。

隨著本次講座的結束,東莞市「太空探索實驗」青少年教育項目徵集進入倒計時。7月18-20日,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專家為主體的評審團將開展初評,甄選出優秀項目進行定向培訓,並於9月複評選出優勝者給予孵化指導,最終參加全國徵集活動。

廣大東莞市青少年,第一次探索太空的徵程,參與即是勳章,期待你的到來!

相關焦點

  • 開啟太空探索時代,從少年開始!
    ,同時為他們提供關於項目徵集主題的思路和靈感。「通天法寶」——材料,為大家深入淺出解釋了在太空中做實驗所需要考慮的種種條件,並且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方向,諸如太空零件3D列印、太陽能電池、機械手臂等等。期間,來自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非晶材料團隊的閆玉強老師、透明陶瓷團隊的工程師楊燦燦老師分別為大家現場演示了無線充電和機械手臂。精彩的講解引來掌聲陣陣,現場氛圍也十分活躍,眾多師生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探索「產學研」新路徑:跨越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死亡谷
    有意思的是,這種項目對接資本的峰會,主辦方之一卻是一家科研實驗室——東莞松山湖材料實驗室。   「探索這個成果轉化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松山湖或東莞落地幾個產業,而是為了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更高效的成果轉化路徑。」陳東敏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實驗室與國投的合作不僅是項投資,而是具有多層次多維度的價值。
  •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創新樣板工廠:教授「下海」激起產業「浪花」
    為此,自2017年底開始,廣東先後啟動三個批次10家省實驗室建設,對標國際一流,在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兩個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其中,專注於新材料領域研究的材料實驗室,揭牌兩年多來,已引入包括鋰電池研究團隊在內的18支「身懷絕技」的創新團隊。在教授、研究員等骨幹人才帶領下,依託全鏈條創新體系,加速將論文成果產業化,為松山湖乃至大灣區產業發展吹來一股「新風」。
  •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培養首位博士後出站!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作為廣東省首批建設的省實驗室之一,啟動以來迅速聚集起包括院士在內的一大批高水平人才,發揮出強大的「磁吸效應」。如今,通過多樣化的培育機制,實驗室也成為了許多優秀青年學者成長和成才的搖籃。推動新型鋰電材料產業化「從讀研究生開始,就想沉下心來做一些研究,而且我的性格也屬於能沉得住氣,就喜歡在實驗室待著。」詹元傑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後期間,他選擇了從北京來到材料實驗室,專門從事新型鋰離子電池的開發工作。
  • 聚焦新材料研發需求,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助力企業創新技術提升
    第一期企業研發需求交流對接會順利舉辦此次研發需求交流對接會主要聚焦新材料領域,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副主任張廣宇研究員、浙江工業大學廣東群欣研究院院長鮑官軍、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公共技術平臺臺長吳克輝等多位專家及37名東莞企業代表出席
  • 姑蘇實驗室與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誰更強?
    早在2018年,廣東省立志於打造「國家級材料實驗室」,投資120億,建立了東莞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核心板塊之一公共技術平臺著眼於建設世界一流的材料科學研究基地,重點建設中子科學平臺、材料製備與表徵平臺、微加工與器件平臺、材料計算與資料庫等多個子平臺。
  •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11項目獲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來源:東莞時間網-i東莞9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申請2020年項目評審結果,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共計11項,其中面上項目2項,青年基金項目9項。與此同時,實驗室7名雙聘研究員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 喜訊 |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獲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共計11項,其中面上項目2項,青年基金項目9項。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截至目前,實驗室積極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重大項目、廣東省重點研發計劃等41
  •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11個項目獲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9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申請2020年項目評審結果,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共計11項,其中面上項目2項,青年基金項目9項。與此同時,實驗室7名雙聘研究員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獲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共計11項,其中面上項目2項,青年基金項目9項。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截至目前,實驗室積極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重大項目、廣東省重點研發計劃等
  •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9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申請2020年項目評審結果,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共計11項,其中面上項目2項,青年基金項目9項。與此同時,實驗室7名雙聘研究員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獲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9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申請2020年項目評審結果,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共計11項,其中面上項目2項,青年基金項目9項。與此同時,實驗室7名雙聘研究員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松山湖材料實驗室。
  • 東莞: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成功研發口罩新型濾材
    近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攻克多項技術難題,成功研發用於高性能防護口罩濾膜的電紡納米纖維膜,製備出滿足應用要求的納米纖維濾材,經第三方權威機構廣州檢驗檢測認證集團有限公司(國家認證)檢測過濾指標滿足KN95口罩GB 2626-2006國家標準,將為解決目前抗疫所遇到的困難提供新的解決途徑。
  • 首期「中國·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論壇」本周四開幕
    該活動由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東莞市人民政府、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科學城聯合主辦。致辭嘉賓: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白濤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王恩哥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國資委、中科院等國家部委有關領導,以及廣東省、東莞市地方政府領導出席論壇。
  •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自主設計建設的SiC外延片研發產線通過驗收
    據化合物半導體市場了解,昨(13)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稱其自主設計建設的根據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透露,這條自主建設的SiC外延片研發產線歷經近兩年的努力。7月底,驗收專家組對團隊的外延設備及外延片質量進行了技術驗收。驗收結果表示,該外延設備的生長速度可達30-60微米/小時。
  • 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的關鍵材料——SiC外延片研發產線通過驗收,由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自主設計建設
    ,是製備大功率、微波等高溫高頻器件的理想材料。大力發展SiC厚膜外延技術可彌補我們與國外的技術差距,避免在材料上形成新的「卡脖子」問題,為我國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陳小龍研究員帶領的SiC及相關材料團隊克服諸多困難,歷經近兩年的努力,成功建設了一條SiC外延工藝研發產線。2020年7月29日,在實驗室科研項目管理部組織下,驗收專家組對團隊的外延設備及外延片質量進行了技術驗收。
  • VLOG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太高大上了!把主播都整蒙圈了,差點……
    VLOG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太高大上了!17日 23:54   今天,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動工
  • 商業篇 | 太空製造開啟材料「智造」
    在太空進行實驗探索相信對大家來說已經並不陌生了,但在太空進行的探索卻不只實驗而已,高真空、微重力、超低溫和無限太陽能這些同時並存的環境為材料科學提供了創新的方向和可能,這些太空製造極大推動了材料科學的發展。
  • 東莞聯手中科院共建松山湖科學城 打造「一軸、一區、兩心、三組團...
    但短短數年間,隨著中國散裂中子源的身形逐漸顯現,開始像一塊磁石一樣吸引著全球各地的名流政要、專家學者及其他社會人士紛至沓來。 2019年12月18日下午,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系列啟動會在廣州舉行,首批1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正式授牌。這批實驗室布局人工智慧、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先進位造、生物醫藥、環境科技等重點領域,建設期為3年。
  • 松山湖科學城:一座冉冉升起的「C位」之城
    同年,東莞市委書記梁維東、市長肖亞非先後帶隊拜訪中國科學院,並與中科院開啟「院地合作、所企對接」合作模式,就共建松山湖科學城的戰略達成共識,形成共建合作協議。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批覆,同意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片區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主體,定位為重大設施平臺等創新資源集中承載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