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提升億萬青少年心智健康

2020-11-26 參考消息

我國有2億多兒童青少年,其心智健康發展關係到家庭幸福、社會和諧以及我國未來的國民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解析兒童青少年腦發育的規律與學習能力發展的機制,是有效促進和提升兒童青少年心智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家庭和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科學問題。

兒童青少年發展研究是北京師範大學的傳統優勢。由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舒華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正在就兒童青少年腦發育與學習能力發展的機制開展三個方面的研究,包括:兒童腦學習與記憶的一般規律研究,從根本上革新傳統的學習方式;兒童語言學習的特殊規律研究,促進語言與閱讀障礙的早發現與早幹預;情緒與社會行為問題對兒童腦發育的影響研究,為兒童的腦與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在北京市「腦科學專項」的支持下,北師大將聯合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通過融合多模態腦成像、多領域認知行為評測、基因測查等技術,收集大規模的兒童青少年樣本的腦、行為、遺傳與環境數據,建立北京市兒童青少年腦發育研究的行業資料庫。在此基礎上,開展兒童青少年腦發育與學習能力發展的機制研究。通過對該問題系統持續的研究,有望在以下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深入揭示腦發育與學習記憶能力發展的關係,並探討基於腦的學習優化的新技術,包含認知訓練、腦機接口技術、無損腦刺激等手段來改善和提升人腦學習的新技術,從根本上革新傳統的學習方式;

從基因、腦、行為多個層面確認導致漢語閱讀障礙的早期風險因素及其腦認知機制,建立科學化、系統化、標準化、細緻化的北京兒童語言能力專業測評平臺,及閱讀障礙的診斷、預警平臺;

闡明社會行為和情緒問題(應激、焦慮、抑鬱、自閉等)對腦健康的不良影響。研發適合我國兒童青少年人群情緒與社會認知發展的評估標準和幹預手段,為情緒和社會行為問題的有效預防、早期診斷、及時幹預和矯治奠定基礎。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17日 13 版)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相關焦點

  • 2018北京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招聘公告
    事業單位招聘公告:2018北京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招聘公告。更多事業單位考試題庫請點擊事業單位考試網。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誠聘英才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05年經國家科技部批准建立,是國內最早開展並持續引領我國腦與認知神經科學基礎與應用研究的重要機構之一。在該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2011年由美國麥戈文基金會和國際數據集團(IDG)捐資成立了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
  • 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研究所調整後複試線
    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研究所調整後複試線 http://kaoyan.eol.cn      2009-03-23  大 中 小  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研究所調整後09考研複試線
  • 北師大攜手科大訊飛發布「訊飛教育腦計劃」!
    1科大訊飛聯合中國兒童青少年腦智研究全國聯盟其他單位重磅發布「訊飛教育腦計劃」科大訊飛聯合北京師範大學等聯盟其他成員單位,發起了「訊飛教育腦計劃」,該計劃聚焦研究兒童青少年腦與心智發育和提升的新機制與新機理,探索個體學習與課堂教學的新方法與新形式。
  • 青少年偏好冒險行為的認知神經科學解釋
    青少年偏好冒險行為的認知神經科學解釋 2017年08月14日 09: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春雷 任俊 字號 內容摘要:冒險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風險決策在具體行為上的表現,而青少年往往是冒險行為的易發群體
  • 北師大:助力中學生探秘腦科學
    《教育家》雜誌 孟令豹 兒童青少年腦智發育與提升是當前國際科學研究的重要前沿。2018年4月15日,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迎來了一批來自北京一零一中學的學生。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05年3月創建,實驗室的成立,既反映了國際上關注以腦為基礎的學習機制的研究動向,又反映了我國在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中強調對「腦發育、可塑性與人類智力的關係」的研究。
  • 科學網—北京師範大學成立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
    本報訊 近日,我國高校首個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在北京師範大學成立。
  • 北師大成立「腦成像中心」 破解人類認知之謎
    北師大成立「腦成像中心」 破解人類認知之謎 2008年01月16日 16:1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今天,北京師範大學正式成立「腦成像中心」,試圖讓科學的視野穿過厚厚的顱骨,探索大腦認知的奧秘。  該中心以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依託,向國內外研究者開放,以推動中國認識神經科學與磁共振物理學的發展。中心的大型科研設備全景成像矩陣技術系統,其先進性、功能的系統性以及研究層次的多樣性目前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 北師大教授劉超:道德認知腦機制研究的探索者—新聞—科學網
    最終,他找到計算機科學與心理學的結合點,在認知神經科學這一交叉領域不斷作出成果。他就是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劉超。 近年來,劉超屢次獲得國家社科重大、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方面的資助,在道德認知的腦機制研究方面奮力創新,不斷獲得新成果。2015年,他還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 腦區到腦網絡:認知神經科學的系統論轉向
    20世紀90年代,複雜性網絡這一數學模型被引進認知神經科學,腦網絡研究在認知神經科學中興起,腦網絡的研究發現,人腦網絡是一種高效的「小世界」網絡,人類心理不但與腦區的活動有關,還與腦區之間的網絡連接有關。不同於腦區的還原論研究,腦網絡研究具有系統論的特點,這是認知神經科學內部的系統論革命,對認知神經科學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認知神經科學:人類行為研究新進展
    而對人類心智及認知過程的研究,能夠幫助神經科學更好地理解大腦,了解神經系統如何實現人類的感知、記憶、思維。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相結合的認知神經科學,定位為「心智的生物基礎」,旨在闡明認知活動的腦機制,即人類大腦如何調用各層次上的組件,包括分子、細胞、腦組織區和全腦去實現各種認知活動。了解認知神經科學的主要內容和目標取向,對理解人類大腦—心智—行為三者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
  • 美陸軍技術聯盟推進認知神經科學發展
    作為人工智慧與生物科技的交叉學科領域,認知神經科學具有顛覆未來作戰樣式的巨大軍事應用潛力,日益受到美軍關注。面向戰場認知能力提升,明確研發需求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智能戰爭日益迫近,認知能力將在未來戰場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認知能力不僅包含對複雜戰場形勢,還包含對敵我雙方軍事能力的深刻認知。對作戰人員而言,強大的認知能力和運動感知能力是有效利用先進軍事技術的能力基礎,特別是傳感器部署、自動化和通信帶寬等方面的技術進步,對作戰人員信息融合處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 教育神經科學研究中的基本話題
    現階段我們已經積累了數量相當、結論可靠的基礎研究,與教育相關的認知神經科學發現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增長,它們可以也確實應該被真實地了解並應用到教育過程中去。(1)大腦可塑性「可塑性」是一個解釋腦如何根據經驗進行調整的神經科學術語。學習過程涉及感覺輸入或者動作之後,神經突觸間連接強度的改變。
  • 心理學專業實力最強的五所大學,第一不是北師大,第三名有點意外
    1902年,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在創辦之初即設心理學為學生的通習科目;1920年創建心理學實驗室;1980年成立心理學系;2001年成立心理學院,是中國高校的第一個心理學院;2005年,成立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2016年,心理學院和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合併成立心理學部。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是國家世界一流心理學科建設單位,唯一一個心理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單位。
  • 心理所「腦與心智畢生發展研究中心「舉辦首次Brain Hack培訓
    4月13至14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腦與心智畢生發展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Lifespan Development of Mind and Brain,簡稱CLIMB)以Imaging Developing Brain-Mind Association in Vivo為主題在京舉辦Brain Hack活動。
  • 加速推進認知神經科學發展
    作為人工智慧與生物科技的交叉學科,認知神經科學具有顛覆未來作戰模式的巨大軍事應用潛力,日益受到美軍關注。未來戰爭一定程度上是認知戰爭,它不僅包含對複雜戰場形勢的認知,還包含對敵我軍事實力的認知。因此,對作戰人員而言,強大的認知能力和運動感知能力是有效利用先進軍事技術的基礎,特別是傳感器部署、自動化和通信帶寬等方面的技術進步,對作戰人員信息融合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戰爭的勝負,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作戰人員能否充分認知信息、有效整合信息以支撐決策和軍事行動。
  • 神經科學走出實驗室:連接人工智慧與現實生活認知
    Ninja Katja Horr女士,在集智開展主題為「認知神經科學與人工智慧結合」的講座導語理解大腦處理複雜信息的過程,有助於設計更符合人性的產品和服務,有助於開發更有創造力的人工智慧。swarma認知神經科學與人工智慧結合小程序http://campus.swarma.org/play/coursedetail?
  • 神經科學+心理學+教育=?
    特別是對青少年階段「各個腦區之間更多的關聯互動,而腦內灰質容積卻顯著減少」和「邊緣系統和前額葉執行功能的連接平衡」;以及睡眠與學習關係「晝夜節律(晚睡晚醒,推遲上課時間)」等問題的解釋說明,都是大家非常關心的話題。在此基礎上,書中還詳細介紹了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的實踐:由於積極的情緒能提升績效,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選擇學習的內容、方法和評估來為學習營造情緒氛圍。
  • 認知神經科學 | TechX 2020
    然而,現代神經科學的發展似乎越發強調著心靈與身體 —— 或者說大腦這個器官,是不可分離的。上世紀的 Phineas Gage 案例提供了支持此思想的最早一批證據。Gage 在一次爆破意外中被鐵棍貫穿了頭部,造成了額葉的部分缺失。在這場意外之前,他是一個有能力、思維清晰的青年,手術之後卻變得粗俗與反覆無常。
  • 北師大2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獲批名單公布
    北師大2項獲批!由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賀永教授牽頭的《神經影像與人腦連接組學》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和天文系朱宗宏教授牽頭的《引力波天文學》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獲批。這是北師大2016年之後再次獲批創新研究群體項目。項目資助期限為5年,直接費用1000萬元/項,全國共計資助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7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