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陸軍技術聯盟推進認知神經科學發展

2021-01-09 看航空

近年來,隨著「第三次抵消戰略」的深入推進,美軍重點部署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等前沿技術領域發展,尋求獲取新的領先優勢。作為人工智慧與生物科技的交叉學科領域,認知神經科學具有顛覆未來作戰樣式的巨大軍事應用潛力,日益受到美軍關注。

為加速搶佔這一新興科技制高點,美陸軍早在2010年5月即著手組建「認知與神經工程學協作技術聯盟」(CaN CTA,下稱技術聯盟),匯聚美陸軍研究實驗室頂級科學家、世界一流的研究團隊和經驗豐富的行業合作夥伴,開展真實作戰任務環境下人腦功能機制研究,旨在增強高負載動態信息條件下的個體和群體協同作戰能力。近年來,技術聯盟為增進對複雜作戰環境下作戰人員神經認知行為的理解,在全面監測大腦和身體的可攜式傳感器系統、大規模集成實驗的設計與實現、處理高維數據集的算法創新等領域取得顯著進展,部分研究成果於2018年4月舉行的兩年一次的研究管理委員會會議上進行了演示。未來兩年,技術聯盟還將開展先進算法、腦機交互技術、現實世界的神經影像等新領域研究,繼續推動並引領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未來發展。

面向戰場認知能力提升,明確研發需求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智能戰爭日益迫近,認知能力將在未來戰場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認知能力不僅包含對複雜戰場形勢,還包含對敵我雙方軍事能力的深刻認知。對作戰人員而言,強大的認知能力和運動感知能力是有效利用先進軍事技術的能力基礎,特別是傳感器部署、自動化和通信帶寬等方面的技術進步,對作戰人員信息融合處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面對日益複雜的信息環境,作戰人員在理解和決策方面的認知短板,將阻礙先進戰場技術的應用,並成為軍事能力提升的關鍵瓶頸。

美陸軍著眼未來戰場對認知能力的需求,進一步明確認知神經科學發展方向,希望將認知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成果應用於理解作戰人員在複雜的動態環境中的神經認知行為,持續監測和解讀大腦/行為活動指標,包括:

①作戰人員注意力的深度、分布和移動;

②作戰人員對輸入信息重要性的評價;

③作戰人員行為的動機和意圖;

④疲勞、壓力等生理狀態對認知和感知表現的影響等。

制定科學願景,釐清技術發展路徑

認知神經科學屬於典型的前沿交叉學科,需要匯聚各方面專業領域的優勢力量,在共同願景下凝聚共識、協同推動學科領域長遠健康發展。為此,美陸軍技術聯盟在深入研討、廣泛徵求各方面建議基礎上,依據對認知神經科學未來發展的科學研判,制定科學願景,即通過整合神經科學、心理學、運動機能學、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學等學科領域的基礎研究成果,致力於提高對真實作戰任務環境下人腦功能機制的認識,了解作戰人員在複雜作戰環境中的神經認知行為,提高作戰能力。

為實現科學願景,技術聯盟重點探究作戰環境下神經科學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能力,包括:

①開發新的實驗範式;

②開發新型可穿戴傳感器,用於監測大腦和身體動態;

③獲取和處理高維數據集,用於描述身體行為、心理行為、生理行為和環境背景;

④發現用來識別和描述高維數據集的統計學關係模型和新方法,這些高維數據集反映了大腦功能、行為和環境在執行複雜作戰任務中的動態變化;

⑤從參與者的大樣本中獲取和分析數據,以描述個體之間和個體內部的差異,系統研究來源於認知監測的個體模型之間的關係。

強化軍民科技融合,加速技術創新與轉化

技術聯盟真正體現了軍民融合理念,它匯聚了美陸軍研究實驗室、DCS公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中國臺灣交通大學、密西根大學、奧斯納布呂克大學(德國)、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卡內基梅隆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13家成員單位的世界一流研發人才,通過學術界、私營企業和陸軍研究實驗室三方積極協作,共同推進技術創新從前沿基礎研究快速轉化為戰場解決方案。其中,學術研究實驗室是國家基礎科學創新的儲備庫;行業合作夥伴負責進行研究成果的技術轉化;陸軍研究實驗室則專注於以作戰人員為中心的研究,確保項目解決陸軍面臨的技術挑戰。聯盟成員中不乏被廣泛認可的世界頂級研究機構,其中5個位列前1%的全球高產出研究機構,3個位列全球神經科學和行為學科領域的十大頂尖大學。

技術聯盟主要通過與其成員籤署合作協議,提供基礎研究項目資助;也可通過技術轉化合同授予DCS公司(技術聯盟的行業領導者),開展技術轉化應用。技術聯盟的所有項目、技術、財務和行政事務由聯盟管理委員會負責,該委員會由來自每個技術聯盟成員的一名人員組成。根據技術聯盟合作協議要求,政府只保留不超過10%的經費權,用於獎勵向政府提交與其項目目標一致的建議案。目前,技術聯盟開發的技術與工具,正在向技術聯盟內外的學術界、政府和行業夥伴進行轉化。技術聯盟已與美國防部其他機構合作,支持人類自主集成研究、神經生理學和未來技術性能研究。同時,正在與消費電子行業探討腦電圖學的應用,積極吸引消費者產品領域的潛在轉化用戶。此外,還與汽車行業巨頭進行持續對話,討論在汽車工業的創新應用,並擬啟動合作研究項目。

前期研發成果顯著,調整明晰未來重點領域

在技術聯盟成立後的前4年,為增強對複雜環境下相關行為的大腦功能機制的理解,技術聯盟確定了要重點攻克的技術壁壘,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為技術聯盟的未來發展方向提供了新見解。例如,在用戶可接受的可攜式傳感器系統上,實現了對現實環境中大腦和身體的全面監控;設計實現了大規模集成實驗,可在更少限制和更自然的實驗範式中探究大腦和身體的處理機制,大規模集成實驗生成了前所未有的整體數據集,可針對不同個體的大腦處理機制進行更強大的建模,並描述差異;實現了計算方法的創新,可用於處理大規模高維數據集。下一步,技術聯盟將更加關注神經科學研究存在的一些重要差距,並將研究內容重新調整為先進算法、腦機交互技術和現實世界的神經影像等三個新領域。

一是先進算法。重點探究大規模集成實驗產生的大型多元數據集,創建和改進算法,從而使未來的腦機交互技術更加強大和安全。

二是腦機交互技術。重點解決限制廣泛採用腦機交互技術的關鍵問題,主要通過開發可適應心理狀態變化的腦機交互算法,直接解決潛在的穩健性和非平穩性問題;通過使用新的機器學習方法,提高腦機交互技術針對新用戶進行快速和準確調整的能力;通過將腦機交互技術與智能輔導技術相結合,構建人類機器人通信詞典的新方法。

三是現實世界的神經影像領域。重點探究現實世界的壓力和疲勞波動,拓展在實驗室外進行大腦檢測,通過利用已開發的整體監測方法,影響真實環境和模擬環境中的行為。此外,技術聯盟還將拓展乾電極的無線腦電圖學系統的開發與應用,研究提高幹電極材料可靠性和性能的方法。

為引領未來發展,技術聯盟還不斷探索未知領域,力求發現更多的信息系統設計方法,開發更強大的腦機交互技術。其未來發展重點有三項:

一是腦機交互技術的穩健性研究。技術聯盟從第5年開始研究目前長期應用的腦機交互技術原理和模型的穩健性,完善對大腦長時間處理過程穩定性的認識,提出未來腦機交互技術在修正用戶變化上的具體需求。該項目為期3年。

二是壓力和疲勞研究。壓力和疲勞是認知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技術聯盟將檢測日常現代生活(如開車和大學課程學習)中感受到的疲勞和壓力,繼續改進在現實環境中獲取多元神經成像數據的方法,從而提高對壓力和疲勞影響的理解,促進壓力和疲勞在現實世界環境中的作用機制研究。

三是算法研究。主要用於探索大型多元數據集。大規模集成實驗數據測試的方法也將應用於上述工作收集到的大型多元數據中,以便能在現實世界中對受試者內部和受試者之間的差異進行分析。

相關焦點

  • 加速推進認知神經科學發展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郝繼英 魏俊峰近年來,隨著「第三次抵消戰略」的深入推進,美軍全面布局,加快發展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等前沿技術,尋求新的領先優勢。作為人工智慧與生物科技的交叉學科,認知神經科學具有顛覆未來作戰模式的巨大軍事應用潛力,日益受到美軍關注。未來戰爭一定程度上是認知戰爭,它不僅包含對複雜戰場形勢的認知,還包含對敵我軍事實力的認知。
  • 提升通信、態勢感知能力 美陸軍發展高空氣球項目
    ↑安裝中的美陸軍高空氣球平臺據外媒報導稱,美陸軍正探索利用高空氣球作為一種低成本方式,為部隊提供更強的通信和態勢感知能力,同時增強陸軍在多域作戰中的裝備多樣化能力。據報導,美陸軍高空氣球項目主要指可在1.8萬米至2.7萬米高空長時間飄浮的氣球平臺和飛艇,可在陸地、海洋和空中進行遠距離、廣域通信,偵察、監視敵縱深目標,中繼和增強現有空、天傳感系統等。近年來,隨著商業市場對高空氣球的研發投入,該領域技術取得長足進步,其中最重要的是續航和有效載荷性能。
  • 認知神經科學:人類行為研究新進展
    從認知進路探索行為  就產生和發展而言,認知神經科學可視為認知心理學的一個研究取向,即採用神經科學的範式研究人類認知過程,解決有關人類心智的根本問題。與外顯行為不同,認知心理學關注的是那些不能直接觀察但卻構成了人類行為基礎的內部機制和過程,如意識的起源、思維的產生和信息的加工等。
  • 2019認知神經科學峰會在深圳大學舉辦 院士專家商討發展大計
    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曾舒琪 通訊員 李巖)1月12日-13日,2019認知神經科學峰會在深圳大學舉辦,本次會議為期2天,聚集了40多位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安排了27場學科報告,帶來認知神經科學最新的進展,專家大咖們交流經驗,商討發展大計。
  • 贈書 | 認知神經科學前沿譯叢書籍推薦!
    「認知神經科學前沿譯叢」共7冊,選取注意、語言等人類認知過程,以及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兒童發展、判斷決策、社會行為、音樂等領域作品翻譯出版,其作者均為國外權威的認知神經科學家,由我國認知神經科學領域著名學者擔當翻譯,叢書主編李紅、周曉林、羅躍嘉。譯叢反映了當今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新成果,介紹了認知神經科學的新技術,討論了認知理論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
  • 認知神經科學 | TechX 2020
    然而,現代神經科學的發展似乎越發強調著心靈與身體 —— 或者說大腦這個器官,是不可分離的。上世紀的 Phineas Gage 案例提供了支持此思想的最早一批證據。Gage 在一次爆破意外中被鐵棍貫穿了頭部,造成了額葉的部分缺失。在這場意外之前,他是一個有能力、思維清晰的青年,手術之後卻變得粗俗與反覆無常。
  • 北京認知神經科學學會正式成立
    (Beijing Cognitive Neuroscience Society,BCNS)第一次會員大會暨北京認知神經科學學會成立大會。北京認知神經科學學會的成立,標誌著醫工交叉、多學科合作開啟了時代新紀元。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承擔起大腦功能解析及腦重大疾病研究的重任。我們將密切團結會員,緊跟北京市科協的腳步,完成科協與民政部門交給的各項科研任務與社會責任。今後希望各位理事等學會優秀成員,在時機成熟時,能儘快建立各自專業的二級專委會,擴大本學會在北京地區的影響力。
  • 青少年偏好冒險行為的認知神經科學解釋
    青少年偏好冒險行為的認知神經科學解釋 2017年08月14日 09: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春雷 任俊 字號 內容摘要:冒險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風險決策在具體行為上的表現,而青少年往往是冒險行為的易發群體
  •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科學研究技術分會學術年會
    會議由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科學研究技術分會、深圳先進院主辦,深圳先進院腦認知和腦疾病研究所、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籌)、廣東省腦連接圖譜重點實驗室、深圳神經精神調控重點實驗室、深圳市腦圖譜解析關鍵技術與設備工程實驗室承辦。
  • 江蘇省心理學會認知神經科學專委會成立大會暨學術研討會 在南京...
    大會邀請到了省內認知神經科學研究領域權威的專家教授,旨在搭建江蘇省內心理學科認知神經科學研究領域合作平臺,交流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最新成果,推進心理學科高質量發展,增進學術交流,探討未來研究發展動向。 大會分為兩個階段,上午8時在心理學院首先召開江蘇省心理學會認知神經科學專委會首屆委員會,來自全省10餘家高校和醫院的19名專家代表與會。
  • 你想了解的認知神經科學,統統在這裡
    然而,現代神經科學的發展似乎越發強調著心靈與身體 —— 或者說大腦這個器官,是不可分離的。上世紀的 Phineas Gage 案例提供了支持此思想的最早一批證據。Gage 在一次爆破意外中被鐵棍貫穿了頭部,造成了額葉的部分缺失。在這場意外之前,他是一個有能力、思維清晰的青年,手術之後卻變得粗俗與反覆無常。
  • 腦區到腦網絡:認知神經科學的系統論轉向
    20世紀90年代,複雜性網絡這一數學模型被引進認知神經科學,腦網絡研究在認知神經科學中興起,腦網絡的研究發現,人腦網絡是一種高效的「小世界」網絡,人類心理不但與腦區的活動有關,還與腦區之間的網絡連接有關。不同於腦區的還原論研究,腦網絡研究具有系統論的特點,這是認知神經科學內部的系統論革命,對認知神經科學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神經科學走出實驗室:連接人工智慧與現實生活認知
    以上三種動物只有「神經節」 神經科學包含了三個層面:生物醫學層面、認知層面、計算層面。分別對應神經生物學、認知神經科學和計算神經科學三類小學科。但是核磁技術需要龐大且昂貴的設備,被試者需要固定在儀器上,無法動態捕捉。與功能性核磁成像相似的技術還有腦磁圖(MEG)、正電子掃射成像(PET)等,均需要大型設備。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空間解析度高,可以在毫米尺度分辨大腦的結構以及各個部位耗能、耗氧情況。但是在時間尺度解析度較低,無法檢測快速的大腦活動變化。
  • 2018北京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招聘公告
    事業單位招聘公告:2018北京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招聘公告。更多事業單位考試題庫請點擊事業單位考試網。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誠聘英才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05年經國家科技部批准建立,是國內最早開展並持續引領我國腦與認知神經科學基礎與應用研究的重要機構之一。在該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2011年由美國麥戈文基金會和國際數據集團(IDG)捐資成立了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
  • 神經科學+心理學+教育=?
    上述內容是近來飛速發展的神經科學研究成果與學習和教育關係的一個縮影,接下來我們來拓展一下這方面的描述。我的專業是發展心理學,就從神經科學與個體發展的相關研究談起。從畢生發展的角度理解神經科學與學習和教育應用的關係這部分內容與一個新的分支學科的興起有關,即發展認知神經科學。
  • 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研究所調整後複試線
    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研究所調整後複試線 http://kaoyan.eol.cn      2009-03-23  大 中 小  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研究所調整後09考研複試線
  • 基於認知神經科學的遊戲化學習,研究成果有哪些?
    本文梳理了認知神經科學領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介紹了可應用於教育研究的腦科學研究工具,以及認知神經科學在閱讀與數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調研了利用腦科學研究方法證實的遊戲化學習對認知、情緒以及學科學習的相關研究,分析了認知神經科學對於遊戲化學習重要價值,並展望了基於認知神經科學的遊戲化學習研究的未來發展前景。
  • 道德與腦:認知神經科學的解答
    與哲學和社會學等學科不同,當前的認知神經科學從腦機制角度初步揭示了道德現象的心理加工過程,豐富了人們對道德現象的新解讀。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對他人進行對錯與否的道德評價以及自己決定是否做出某些行為的道德決策,均需要認知和情緒的共同參與,是理性與情感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例如,負責審慎思維和行為計劃的背外側前額葉的激活會導致更多的功利主義選擇,即只關心自己的最大獲益而較少考慮是否符合道德規範。與理解抽象概念有關的顳葉前部的損傷,能夠引發不恰當的社會行為。
  • 受腦認知和神經科學啟發的人工智慧
    人類大腦是一個多問題求解的結構,怎麼從腦認知和神經科學中得到構造健壯的人工智慧的啟示,國內外都做了非常多有成效的研究。 一、實現健壯的人工智慧的方法 人類面臨的許多問題具有不確定性、脆弱性和開放性。因此,我們可以從腦認知和神經科學中去獲得發展新的人工智慧的靈感。 二、腦認知與人工智慧的結合 人類大腦有800億個神經元的容量,它主要有三種研究方式:結構研究、功能研究和有效研究。 大腦的結構連接是靜態的,功能連接和有效研究則具有時空動態演化的特性。在視覺和聽覺神經網絡的區域空間中,功能連接和有效連接是不一樣的。
  • 美陸軍加快技術攻關 將新建電子戰分隊
    負責美陸軍電子戰建設項目的美陸軍項目管理責任軍官丹尼爾·霍蘭德上校在書面回覆中告訴美國C4ISRNET網站,作為美陸軍新型部隊編成方案的最新版本,或者說部隊新編成的一部分,每個美陸軍的旅戰鬥隊都將配備一個電子戰排和一個獨立的信號情報網絡支持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