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腦:認知神經科學的解答

2020-12-05 中國數字科技館

在正義與利益之間,有人重義輕利,而有人見利忘義;面對他人的困苦,有人伸出友愛之手,而有人選擇袖手旁觀;做了有違社會規範或傷害他人之事,有人感到內疚懊悔乃至亡羊補牢,而有人不知羞愧甚至執迷不悟……凡此種種讓世人每每慨嘆道德之高下,並時時深思其中原由。與哲學和社會學等學科不同,當前的認知神經科學從腦機制角度初步揭示了道德現象的心理加工過程,豐富了人們對道德現象的新解讀。

理性與情感:二元對立還是一體同心

眾所周知,以康德為代表的理性主義哲學強調理性在道德中的作用,認為理性才是道德的根本決定力量。而以休謨為代表的情感主義哲學突出情感的動機力量,提出道德情感對人們的道德具有重要影響。理性主義與情感主義之爭持續至今。

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對他人進行對錯與否的道德評價以及自己決定是否做出某些行為的道德決策,均需要認知和情緒的共同參與,是理性與情感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例如,負責審慎思維和行為計劃的背外側前額葉的激活會導致更多的功利主義選擇,即只關心自己的最大獲益而較少考慮是否符合道德規範。與理解抽象概念有關的顳葉前部的損傷,能夠引發不恰當的社會行為。在快速、容易的道德決策時,顳頂連接處(負責理解他人內心想法和情境線索的腦區)的激活顯著增強。同時,無論是觀看具有道德意義的照片或圖片、閱讀包含道德信息的文章,還是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進行道德判斷時,腹內側前額葉和杏仁核等協調和監控情緒的大腦部位會被顯著激活。正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Greene等人提出了道德的雙過程加工理論。該理論認為,道德判斷包括兩個系統:認知推理過程和情緒動機過程,二者的協同作用才促成道德判斷。

即便是共情和內疚等影響人們行為的道德情緒也需要認知與情緒的協同作用。雖然對他人疼痛等消極情緒的共情與對他人愉悅等積極情緒的共情的腦機制存在一些差異,但是總體而言,對他人情感的理解和感同身受不僅激活了與情緒相關的腹內側前額葉、前扣帶回和腦島,而且激活了與認知相關的顳頂連接處等腦區。對內疚和道德欽佩的腦機制研究也得出大體相同的結論。

由此可見,道德活動中的理性與情感並非二元對立,而是一體同心。道德現象的腦科學研究從側面證實了這一觀點:人既是「理性的動物」,又是「情感的動物」,是理智與情感的生命統一體。

大腦的道德中心:獨行其道還是群策群力

認知神經科學家曾經致力於尋找道德的腦中心。可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類的大腦並不存在處理道德事務的專屬腦區,甚至道德決策的神經迴路與一般決策的神經迴路完全一致。道德活動需要前額葉、顳葉、邊緣系統等許多腦區的相互影響和共同作用。

近年來,不少研究者嘗試將諸多研究成果進行整合,提出了道德的整合性腦機制模型。例如,Narvaez的三重道德理論認為,從進化角度來看,人類的三類道德現象對應於大腦的三個發展階段:

(1)安全道德 ,即通過安全措施和維護個人來自我保存。它主要基於與生存相關的本能, 而這些本能是所有動物先天所共有的。安全道德的進化水平較低, 是一種較為原始的道德表現,其神經基礎是爬蟲類腦(又稱「原始腦」或「基礎腦」,包括腦幹和小腦等)。

(2)捲入道德 ,即通過關愛和社會關係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繫。安全依戀和移情等情感是道德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捲入道德的神經結構主要是古哺乳類腦(與爬蟲類腦同屬於舊皮質,包括下丘腦、海馬和杏仁核等邊緣系統等)。

(3)想像道德 ,涉及運用推理能力來適應持續的社會關係,與新哺乳類腦(包括新皮質和部分皮層下組織)緊密相連。

Declerck等人還提出了合作的腦機制模型。合作決策基於三個系統的共同作用:

(1)獎賞系統 ,計算自己的行為獲得獎賞的可能性,與之相關的腦區包括腹內側前額葉、腹側紋狀體、背側紋狀體、眶前額葉(OFC)等中腦邊緣系統。

(2)認知控制系統 ,對各種外部因素進行加工,評估獎賞力度和可能的懲罰,與之相關的腦區有背外側前額、外側眶前額葉和背部前扣帶回等。

(3)社會認知系統 ,主要參與理解他人的意圖和內心想法,涉及的腦區包括內側前額葉、顳頂連接處以及杏仁核等部位。通過上述腦區的活動,認知控制系統和社會認知系統對獎賞系統進行調節,從而產生合作行為。

隨著研究方法的日趨多元和更加貼近現實,以及與哲學、社會學和文化學等學科的融合,期待未來道德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將真正解開「大腦是如何建立道德觀念的」這一謎題。

文/王雲強,郭本禹

本文來自《科學通報》

相關焦點

  • 北師大教授劉超:道德認知腦機制研究的探索者—新聞—科學網
    最終,他找到計算機科學與心理學的結合點,在認知神經科學這一交叉領域不斷作出成果。他就是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劉超。 近年來,劉超屢次獲得國家社科重大、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方面的資助,在道德認知的腦機制研究方面奮力創新,不斷獲得新成果。2015年,他還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 腦區到腦網絡:認知神經科學的系統論轉向
    20世紀90年代,複雜性網絡這一數學模型被引進認知神經科學,腦網絡研究在認知神經科學中興起,腦網絡的研究發現,人腦網絡是一種高效的「小世界」網絡,人類心理不但與腦區的活動有關,還與腦區之間的網絡連接有關。不同於腦區的還原論研究,腦網絡研究具有系統論的特點,這是認知神經科學內部的系統論革命,對認知神經科學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受腦認知和神經科學啟發的人工智慧
    人類大腦是一個多問題求解的結構,怎麼從腦認知和神經科學中得到構造健壯的人工智慧的啟示,國內外都做了非常多有成效的研究。 一、實現健壯的人工智慧的方法 人類面臨的許多問題具有不確定性、脆弱性和開放性。 我們要構造一種更加健壯的人工智慧,需要腦認知和神經科學的啟發。計算機和人類大腦是對問題求解的物質基礎。在智力和計算能力方面,計算機遠遠超過了人類,但是人類面對的大部分問題都是開放的、動態的、複雜的,大腦在處理這種問題時表現出的想像和創造,還有對複雜問題的分析和描述,是傳統人工智慧的方法所不能企及的,我們只能夠從人類大腦的神經網絡結構中去獲得構造新的人工智慧的因素。
  • 認知神經科學:人類行為研究新進展
    而對人類心智及認知過程的研究,能夠幫助神經科學更好地理解大腦,了解神經系統如何實現人類的感知、記憶、思維。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相結合的認知神經科學,定位為「心智的生物基礎」,旨在闡明認知活動的腦機制,即人類大腦如何調用各層次上的組件,包括分子、細胞、腦組織區和全腦去實現各種認知活動。了解認知神經科學的主要內容和目標取向,對理解人類大腦—心智—行為三者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
  • 贈書 | 認知神經科學前沿譯叢書籍推薦!
    ,以期進一步推動我國腦科學事業的發展,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貢獻力量。「認知神經科學前沿譯叢」共7冊,選取注意、語言等人類認知過程,以及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兒童發展、判斷決策、社會行為、音樂等領域作品翻譯出版,其作者均為國外權威的認知神經科學家,由我國認知神經科學領域著名學者擔當翻譯,叢書主編李紅、周曉林、羅躍嘉。譯叢反映了當今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新成果,介紹了認知神經科學的新技術,討論了認知理論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
  • 計算神經科學: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必要橋梁
    人們對視覺注意力、抉擇、學習等認知功能的大腦神經網絡機制的研究方興未艾。發展腦科學基礎研究,將促進「深度學習」 等類腦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計算神經科學是腦科學中新興的、跨領域的交叉學科。它把實驗神經科學和理論研究聯繫在一起,運用物理、數學以及工程學的概念和分析工具來研究大腦的功能。 各種新實驗技術的快速發展,給我們帶來了海量數據。但指數增長的實驗數據,並不保證帶來指數增長的知識。
  • 認知神經科學 | TechX 2020
    從這個經典案例的分析開始,神經科學家們越發意識到思想,決策和更複雜的認知功能與大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為理解這些聯繫的工具,大腦的生物學基礎也就變成了當代神經科學家們研究的首要問題。隨著這十幾年間神經科學的飛速發展,我們有了更多學習大腦的方法。
  • 青少年偏好冒險行為的認知神經科學解釋
    青少年偏好冒險行為的認知神經科學解釋 2017年08月14日 09: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春雷 任俊 字號 內容摘要:冒險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風險決策在具體行為上的表現,而青少年往往是冒險行為的易發群體
  • 北京認知神經科學學會正式成立
    (Beijing Cognitive Neuroscience Society,BCNS)第一次會員大會暨北京認知神經科學學會成立大會。     北京認知神經科學學會屬於北京市一級學會,是經北京市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核准登記後批准成立的非營利性學術團體。由北京市科協和民政部門進行指導和管理。為監督選舉過程,北京市科協領導專程親臨現場指導。
  • 加速推進認知神經科學發展
    作為人工智慧與生物科技的交叉學科,認知神經科學具有顛覆未來作戰模式的巨大軍事應用潛力,日益受到美軍關注。未來戰爭一定程度上是認知戰爭,它不僅包含對複雜戰場形勢的認知,還包含對敵我軍事實力的認知。因此,對作戰人員而言,強大的認知能力和運動感知能力是有效利用先進軍事技術的基礎,特別是傳感器部署、自動化和通信帶寬等方面的技術進步,對作戰人員信息融合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戰爭的勝負,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作戰人員能否充分認知信息、有效整合信息以支撐決策和軍事行動。
  • 神經科學走出實驗室:連接人工智慧與現實生活認知
    Ninja Katja Horr女士,在集智開展主題為「認知神經科學與人工智慧結合」的講座導語理解大腦處理複雜信息的過程,有助於設計更符合人性的產品和服務,有助於開發更有創造力的人工智慧。11 月 23 日,在集智俱樂部聯合 Brain Intelligence 與清華大學腦科學協會舉辦的線下活動中,英國伯明罕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博士 Ninja Katja Horr,開展題為「Neurosci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Real-Life Cognition
  • 【TED演講】腦科學揭露男女思考的秘密(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
    【導讀】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的TED演講
  • 2019認知神經科學峰會在深圳大學舉辦 院士專家商討發展大計
    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曾舒琪 通訊員 李巖)1月12日-13日,2019認知神經科學峰會在深圳大學舉辦,本次會議為期2天,聚集了40多位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安排了27場學科報告,帶來認知神經科學最新的進展,專家大咖們交流經驗,商討發展大計。
  • 江蘇省心理學會認知神經科學專委會成立大會暨學術研討會 在南京...
    本次大會由江蘇省心理學會主辦,江蘇省心理學會認知神經科學專委會和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承辦,並與心理健康與認知科學江蘇省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心理學會普通與實驗心理專業委員會和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實驗中心共同協辦。
  • 你想了解的認知神經科學,統統在這裡
    從這個經典案例的分析開始,神經科學家們越發意識到思想,決策和更複雜的認知功能與大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為理解這些聯繫的工具,大腦的生物學基礎也就變成了當代神經科學家們研究的首要問題。Phineas Gage和貫穿他頭部的鐵棍隨著這十幾年間神經科學的飛速發展,我們有了更多學習大腦的方法。
  • Nat Rev Neurosci:深度學習能解答神經科學中的什麼問題?
    頂刊導讀目錄 1,基於深部腦網絡和全球14468個人的腦年齡和壽命疾病的核磁共振特徵 2,發表易受攻擊言論的機器人可積極塑造了人類-機器人團隊中的人類溝通方式3,利用機器學習繪製複雜人類特徵和多基因結構的腦神經網絡連接圖譜4,大腦中的分布式強化學習5,深度學習能解答神經科學中的什麼問題?
  • 中國腦計劃專家探討神經科學倫理問題:隱私、大腦捐贈、歧視
    國家「十三五計劃」(2016-2020)以及「科技創新2030」兩個重要文件中均明確提出了要大力發展中國的腦科學研究,這也被稱為中國的「腦計劃」。該計劃旨在揭示人類大腦認知的神經基礎、開發腦疾病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方法、開發腦刺激智力技術。「腦計劃」開啟的同時,學者們認為中國亟需整合一個倫理道德方面的框架,以認識和評估道德挑戰,並制定解決方案。
  • 正念與腦神經科學筆記
    包括 物化學、理學、藥理學、病理學 、計算神經科學、腦 解剖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腦和行為、認知功能的練習) 等多度 Huge contribution to our understanding over past 15 years, cognition and behaviour, mental health, medicine and pathology.
  • 美陸軍技術聯盟推進認知神經科學發展
    作為人工智慧與生物科技的交叉學科領域,認知神經科學具有顛覆未來作戰樣式的巨大軍事應用潛力,日益受到美軍關注。為加速搶佔這一新興科技制高點,美陸軍早在2010年5月即著手組建「認知與神經工程學協作技術聯盟」(CaN CTA,下稱技術聯盟),匯聚美陸軍研究實驗室頂級科學家、世界一流的研究團隊和經驗豐富的行業合作夥伴,開展真實作戰任務環境下人腦功能機制研究,旨在增強高負載動態信息條件下的個體和群體協同作戰能力。
  • 基於認知神經科學的遊戲化學習,研究成果有哪些?
    作為學習科學的重要研究領域,認知神經科學促進了人類對腦學習機制的探索研究,為遊戲化學習的研究與設計提供了重要支持。本文梳理了認知神經科學領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介紹了可應用於教育研究的腦科學研究工具,以及認知神經科學在閱讀與數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調研了利用腦科學研究方法證實的遊戲化學習對認知、情緒以及學科學習的相關研究,分析了認知神經科學對於遊戲化學習重要價值,並展望了基於認知神經科學的遊戲化學習研究的未來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