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特刊:中科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餘國琮:破解新中國重水生產難題

2020-12-05 天津大學新聞網


《中國教育報》(2019年9月10日 教師節特刊·榮耀師者 頭條)

深耕專業 痴心講臺育桃李

餘國琮

70年的發展,廣大教師為之傾注了無數心血和汗水。一代代教師,他們的身上有著不同時代的印記。相同的是,他們初心如一,默默奉獻、潛心育人,與共和國共成長。本報尋找到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年代的6位優秀教師代表,請他們講述自己當年在教師崗位上的專業成長故事。——編者

中科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餘國琮:

破解新中國重水生產難題

1943年,我從西南聯大化工系畢業,不久後赴美留學,1947年獲得匹茲堡大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1948年,26歲的我開始擔任助理教授,一邊授課,一邊從事化工熱力學及蒸餾理論研究。

1950年8月,幾經輾轉我回到祖國,投身新中國建設,繼續教學科研工作。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放棄美國那麼好的工作生活條件選擇回國,其實想法很簡單,「回來為自己的國家做點事」。

回國後,我應邀到唐山工學院組建化工系。高校院系調整時期,我被安排到天津大學化工系工作。1955年,國家科研事業如旭日東升,我們當時瞄準我國核工業重水分離科學難題進行攻關。那時,我國的第一座原子反應堆就是重水反應堆,重水是核工業發展必需的重要戰略物資。以前,我國所有重水都是進口,後來由於國際關係突變,供給中斷,反應堆也面臨停止運轉的危險,開發自主的重水生產技術成為當時的國家重大急需。在天然水中,重水的含量只有大概萬分之一點五。如何將其提純到99.9%,並實現工業化生產,是一項艱巨的挑戰。

當時條件很艱苦,國內對重水分離的研究還是空白,國外的研究報導極少,一切完全靠自己動手探索。我每天除了回家吃飯睡覺,其他時間都在實驗室。

1959年5月28日,周恩來總理到天津大學視察,看了我們的實驗室。總理的一句話讓我們始終牢記,他說:「無論如何要爭一口氣,不能讓外國人卡脖子。」

為了「爭一口氣」,我們夜以繼日地攻關,搭實驗裝置,提出採用多個精餾塔級聯等多種新方法替代傳統的精餾方式。為了解決連續性高質量生產重水問題,我們從理論研究做起,研究重水濃縮過程動態特性,從實驗數據到理論模型做了無數次實驗,最終取得突破,填補了該領域理論研究的空白。

後來經過小試和中試,1965年,我國自主研發的重水生產工業技術誕生,成功生產出了符合要求的重水,解了國家燃眉之急。到上世紀70年代,我國生產的重水完全實現自給,還成為重要的重水出口國。

光搞科研,沒有熟悉重水生產技術的人才也不行。天津大學就承擔了培養重水生產技術人才的任務,當時從相近專業抽調學生,由我專門給他們授課。沒有教科書,我就自己編講義,帶著他們做實驗。我們那班的學生,後來都成長為我國重水生產的技術專家。

我今年97歲了。我很高興為國家做了一點事情,事實證明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本報記者 陳欣然 通訊員 趙習鈞 採訪整理)

中國教育報: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9-09/10/content_524098.htm?div=-1&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編輯 趙習鈞 趙仲琳)

相關焦點

  • 【科學向日葵】一棵痴迷「精餾」的大樹——餘國琮院士
    上一期我們講述了林俊德院士的故事,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著名化工蒸餾專家餘國琮院士。1952年起任天津大學化工系教授。多年來,他在教學育人和科學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1991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由於國際關係突然生變,重水供應面臨中斷,自主開發重水生產技術成為當務之急。1959年5月28日,周恩來總理到天津大學視察,重點視察了餘國琮所在的實驗室,這個實驗室主要進行原子能反應堆所需的濃縮重水的研究。面對當時的國內外嚴峻形勢,周總理說:「我們一定要爭一口氣,不能使我們這個反應堆停下來!」於是,周總理的囑託成為餘國琮一生的追求,「為祖國爭一口氣」成為餘國琮一輩子的信念。
  • 餘國琮:一棵痴迷「精餾」的大樹
    【大家】  作者:袁希鋼,天津大學教授,化學工程研究所所長,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天津大學精餾分離實驗室主任,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973」課題、「863」重點課題、國家支撐計劃等國家重大重點項目,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第十一、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 這15位兩院院士,都在天津大學任職,其中一位還是校長
    1.中國科學院院士:餘國琮餘國琮,著名化工蒸餾專家。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化工系,1945年獲美國密執安大學科學碩士學位,1947年獲美國匹茲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0年8月返回祖國,1952年起任天津大學化工系教授。
  • 吳常信,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
    吳常信,教授、中科院院士。1979-1981年留學英國愛丁堡大學進修動物遺傳育種學。歷任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1983)、教授(1988),系主任(1983)、動物科技學院院長(1993-2004)。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天津大學教授王靜康:為中國成為化工強國而奮鬥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王靜康從教近60年從來沒有寒暑假和節假日女神節早上9:00,80歲的天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靜康跟往常一樣準時走進了辦公室。作為新中國工業結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學好科技、報效國家」是王靜康一生的執著,這份沉甸甸的責任與情懷讓王靜康的腳步始終慢不下來,耄耋之年依然活躍在科學研究和教書育人的第一線。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每天都有工作做,我非常幸福。」王靜康院士的幸福觀很樸素,就是「我奮鬥,我幸福。」「我是1965年天津大學研究生畢業後開始工作的。
  • 90後學渣破解世界難題,三位院士致信中央,破格成為最年輕教授
    他上學以來一直成績平平,初中的時候甚至母親和老師都已經打算放棄他,可是最後卻成功考入重點高中,後又考上中南大學成為一名中南學子,可是大學期間的他成績依然不出眾。可就是這樣的學渣,卻破解了世界知名的數學難題,破格成為中南大學的教授,他就是劉路。
  • 天津舉行「全球天大人·攜手築小康·共建地球村」天津大學建校
    原標題:9月27日天津舉行「全球天大人·攜手築小康·共建地球村」 天津大學建校125周年主題活動新聞發布會  9月27日,天津舉行「全球天大人·攜手築小康·共建地球村」天津大學建校125周年主題活動新聞發布會,請天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元英進,天津大學黨委副書記雷鳴,天津大學黨辦校辦、扶貧辦主任李武,天津大學天津校友會會長劉毅介紹天津大學建校
  • 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曹楚南病逝,系中國腐蝕學科奠基人
    據浙江大學化學系訃告,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該系教授曹楚南,8月27日21時13分在杭州病逝,享年91歲。南都記者從其治喪辦公室處獲悉,送別活動定於9月2日上午在杭州殯儀館舉行。1948年,他從當地名校梁豐高級中學考入同濟大學化學系,4年後學成畢業,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大學畢業生,分配至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原物理化學研究所工作,此後隨工作幾度輾轉、調動,始終致力於金屬腐蝕與防護領域的基礎或應用研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 圖靈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姚期智教授受聘為同濟大學名譽教授
    8月11日,圖靈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教授受聘為同濟大學名譽教授。受聘儀式在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舉行,校黨委書記方守恩、校長陳杰等校領導出席。方守恩為姚期智院士頒發同濟大學名譽教授聘書,佩戴同濟大學校徽;陳杰致辭並介紹姚期智院士的學術簡歷。
  •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學明:親手研製儀器 破解科學難題
    原標題:親手研製儀器 破解科學難題(海歸人才創新創業風採錄) 楊學明在實驗室 回歸後帶領團隊屢創佳績 1985年,楊學明在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獲得碩士學位,並於第二年前往美國繼續攻讀博士和博士後。1995年底,應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李遠哲教授邀請,他又從美國赴臺灣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工作,從副研究員到終身研究員,一幹就是6年。 事實上,這些年無論身在何處,回歸一直是楊學明心中解不開的情結。
  • 評院士落選,去美國卻當上終身教授,攻克世界難題,她在報復?
    評院士落選,去美國卻當上終身教授,攻克世界難題,她在報復?都說「科教興國」,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誰的綜合實力強誰就有話語權。當初日本之所以敢堂而皇之地入侵東山省,還不是那會的中國貧弱,實力落後。新中國成立初期,美國又越過三八線,也是仗著自己手裡的武器裝備,有原子彈這樣的威懾,而我們處於百廢待興的階段。
  • 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曹楚南逝世 享年91歲
    新京報快訊 據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消息,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曹楚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8月27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1歲。圖片來自@中科院之聲曹楚南,1930年8月15日生於江蘇常熟。1952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化學系。浙江大學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 教師節特刊| 致敬最可愛的人:系統盤點神經(腦)科學的院士
    1970年陳霖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助教、講師、教授;1980年至1983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習與工作;1988年至1993年在德國雷根斯堡大學、慕尼黑大學做訪問教授;1996年獲得「國際人類前沿科學計劃」研究獎金資助;2002年至2004年擔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兼任研究員;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至2011年擔任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8
  • 教師節特刊|致敬最可愛的人:系統盤點神經(腦)科學的院士
    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獲得者。1982年段樹民畢業於蚌埠醫學院;1985年獲得南通醫學院(今南通大學)碩士學位;1991年獲得日本九州大學博士學位;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8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 湖南大學教授破解Moser-Trudinger不等式最佳常數猜想
    湖南大學教授破解Moser-Trudinger不等式最佳常數猜想 華聲在線9月17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餘蓉 通訊員 蔣晶麗)近日,湖南大學數學研究所桂長峰教授與合作者共同完成的論文「The sphere covering inequality and its
  • 中國催化化學奠基人、中科院院士蔡啟瑞去世,享年104歲
    廈門大學最老院士蔡啟瑞生前照。網絡資料廈門大學最老院士蔡啟瑞今日(10月3日)安詳去世。中科院院士、廈大教授蔡啟瑞3日7時26分辭世,享年104歲。他是廈門馬巷人,中國催化化學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為人異常謙遜禮讓,被形容為「如清泉般透徹」。
  • 中科院丁林教授受聘合肥工業大學「雙聘院士」
    未來網高校頻道1月8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韓玉潔 錢俊)1月3日,合肥工業大學舉行中科院丁林教授「雙聘院士」聘任儀式暨學術報告會。該校校長梁樑出席聘任儀式並為丁林院士頒發聘書。聘任儀式由該校黨委副書記陳剛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