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學明:親手研製儀器 破解科學難題

2020-11-28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親手研製儀器 破解科學難題(海歸人才創新創業風採錄)

楊學明在實驗室。資料照片

我們趕上了非常好的時代,認識到基礎科學的重要性,同時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基礎科學提供了有力支撐,使得科學家的科研能力得到充分發揮。我對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前景非常樂觀。

16年前,楊學明做出了一個決定——回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工作。

彼時,他剛獲得臺灣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終身研究員職位不久,做出這個決定也意味著要放棄很多。

比如,多年打拼正蒸蒸日上的科研事業;再如,辛苦研製的諸多科學儀器設備無法搬遷隨行;此外,還有很多研究項目也都必須從頭開始。

但是這些困難,都沒能阻擋他回歸的腳步。

至今回想起來,楊學明仍然覺得這一切都很值得。

回歸後帶領團隊屢創佳績

1985年,楊學明在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獲得碩士學位,並於第二年前往美國繼續攻讀博士和博士後。1995年底,應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李遠哲教授邀請,他又從美國赴臺灣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工作,從副研究員到終身研究員,一幹就是6年。

事實上,這些年無論身在何處,回歸一直是楊學明心中解不開的情結。只不過,他在等待一個合適的契機。直到2001年,他夢想中的回歸契機終於出現了。

那一年,楊學明到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訪問,正在外地出差的時任所長包信和得知消息,在第一時間撥通他的電話,問他是否有興趣到大連化物所工作。楊學明欣然接受了邀請。回來後,楊學明被委以重任,擔任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短短的6年時間內,他帶領科研團隊屢創佳績,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他和團隊利用自行研製的、領先國際的分子束科學儀器,將反應散射動力學實驗研究推向了全量子態分辨的高水平上,在化學反應量子過渡態及共振態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系列性成果,解決了反應動力學領域中一些國際公認的難題,對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自己研製儀器獲重要成果

楊學明主要從事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過去20多年裡,他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都是利用自己研製的創新科學儀器完成的。

楊學明第一次自己動手做複雜的科學儀器是在加州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做博士後期間。

有一次,在同步輻射光束線上設計非常複雜的分子束儀器時,導師李遠哲對他說:「我建議你首先跟著工程師們,好好學一學怎樣設計儀器。」

於是,楊學明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跟著實驗室的工程人員,在計算機上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套複雜儀器設計圖紙。「這是我第一次真正從頭到尾做儀器,把自己要設計的儀器想得非常清楚。」

此後,由於求解的科學問題所需要的儀器常常買不到,楊學明一直堅持自己做儀器。他說:「科學儀器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起碼在我所從事的這個研究領域,還沒有發現哪個重要成果是用現成儀器獲得的。」

正是利用自行研製和原創的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科學儀器,楊學明在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共發表研究論文300多篇,其中有12篇論文發表在《科學》和《自然》雜誌上。他也同時獲得過多項重要科學獎勵,並於2011年獲選為中科院院士。

興趣是科研的內在推動力

在很多人眼中,科研工作是非常枯燥且辛苦的。楊學明卻並不這麼認為。他覺得,如果僅僅是為了生存而從事科研工作,可能就會感覺很枯燥辛苦。但如果有興趣,那就不一樣了,就不會這麼覺得了。「興趣是科研的內在推動力。」

一直以來,楊學明非常重視對年輕學生的培養。他在收學生時,首先考慮的也是這個學生對科研項目是否感興趣,如果不感興趣,即使成績再好也不會錄取。

回想一路走來的歷程,楊學明說:「我還是很幸運的,一路都遇到很好的老師。」

早年在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學習時,楊學明師承張存浩和朱清時,這兩位學界前輩將他引入了化學物理這一研究領域。而楊學明的博士導師阿力克沃柯教授則帶給他做科學研究的信心和激情。

而對楊學明影響最大的,則是美國加州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李遠哲教授。在這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教導和幫助下,他具備了從事獨立科學研究的能力,並建立了衝擊科學前沿的信心。「這成為了我今後研究工作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基礎。」楊學明說。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楊學明——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的辦公室,記者見到了剛當選中科院院士的楊學明。當選院士,讓他有些激動,但他又說:「這只是做學問、做研究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的成績,科學研究的路還長著呢。」 楊學明的研究方向是分子反應動力學。
  • 科學網—大連光源:探秘微觀世界
  • 科學網—楊學明:時間鏡中的十三年
    進入大連化物所13年來,第一批「萬人計劃」入選者楊學明的時間都到哪裡去了?時間之鏡對楊學明的寫照是:研發科學儀器、做出科研成果、培育科學人才。 ■本報記者 楊琪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所在的小樓樸素別致,依山而建,隱在一片翠林中,遠遠望去恰似一幅風景靜照。
  • 【中國科學報】大連光源:探秘微觀世界
    今年,由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聯合研製的「基於可調極紫外相干光源的綜合實驗研究裝置」(即「大連光源」一期項目)通過專家驗收,進入正式運行階段。  該項目負責人、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楊學明指出,項目通過驗收以後,光源裝置運行情況良好,吸引了眾多國內知名科學家團隊前來尋求合作。
  • 中科院院士楊學明做客大連市科技局迎「七一」院士報告會
    6月2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應邀參加由大連市科技局組織的迎「七一」院士報告會,作了題為「把握科技發展大勢,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報告,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並分享了自己多年來從事科研工作的經歷和感悟。大連市科技局和大連化物所相關負責人出席了報告會。
  • 楊學明被聘為《科學》雜誌新子刊副主編—新聞—科學網
    該雜誌是一個涵蓋所有學術領域包括計算機、工程、環境、生命、數學、物理以及社會科學的綜合性科學刊物,旨在提供一個頂級的科學研究出版平臺,快速發表在整個科學研究領域的高水平且在相關領域有重要進展的研究工作。
  • 楊學明院士訪問化學所並作分子科學論壇報告
    楊學明院士訪問化學所並作分子科學論壇報告 2016-06-16 化學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6月14日,中囯科學院院士、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訪問化學研究所並作題為
  • Nature子刊:大連光源照透最小冰立方
    為實現對中性水團簇的精準探測和結構解析,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簡稱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大連光源科學研究室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近年來在相關實驗技術發展上取得了突破,自主研發了基於大連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
  • 深圳特區40年④|楊學明院士:讓大科學裝置成為源頭創新的「利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楊學明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在高端儀器自主研發方面,需要長期、持續地投入,實現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增強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的「硬實力」。同時,要進一步推進深圳的大科學裝置布局,促進基礎科學研究以及產業技術研發,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 【科技日報】活躍在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科學前沿
    人物檔案 楊學明,1962年生於浙江省德清縣,1978年考入浙江師範學院物理系,1986年進入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化學系學習,1991年獲得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分子光譜和化學動力學領域的實驗研究工作。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 「大連光源」將照亮科學的未知世界
    收藏    中化新網訊 7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委務會上,由基金委資助、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和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聯合研製的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完成了實施方案規定的研製任務,達到了項目預期目標,同意項目通過驗收。  此前,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大連相干光源」驗收會議於6月15日在大化所長興島園區舉行。
  • 大連化物所等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與中科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新思路
  • 大連化物所赴華東師範大學參加菁英班開學典禮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中科院院士楊學明一行赴華東師範大學參加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相關負責人、導師代表及華東師範大學菁英班的師生參加了本次典禮。典禮由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孫真榮主持。  楊學明代表大連化物所致辭。他表示,菁英班擁有獨特的教育資源,希望在今後的教學科研方面,雙方能進一步合作,為共同培養一流的人才做出貢獻,也歡迎將來菁英班的優秀畢業生加入大連化物所。
  • 大連化物所等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大連化物所等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2020-11-0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與中科院院士
  • 楊學明:加快推動東北建設世界一流科學設施—新聞—科學網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學明:要進一步推進深圳的大科學裝置布局 打造...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楊學明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在高端儀器自主研發方面,需要長期、持續地投入,實現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增強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的「硬實力」。同時,要進一步推進深圳的大科學裝置布局,促進基礎科學研究以及產業技術研發,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 大連光源: 給分子原子「拍電影」
    1月13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在調試「大連光源」儀器設備。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下稱大連化物所)和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下稱上海應物所)聯合研製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大連光源」,發出了世界上最強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脈衝,單個皮秒雷射脈衝包含了140萬億個光子。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連相干光源
    綜述及基本情況總體情況大連相干光源(Dalian Coherent Light Source,DCLS),全稱為「基於可調極紫外相干光源的綜合實驗研究裝置」,是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聯合資助的重大儀器研製項目,坐落於大連市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
  • 憶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四位師長—新聞—科學網
    誨人不倦 甘為人梯
  • 【科技日報】大連光源: 給分子原子「拍電影」
    1月13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在調試「大連光源」儀器設備。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下稱大連化物所)和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下稱上海應物所)聯合研製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大連光源」,發出了世界上最強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脈衝,單個皮秒雷射脈衝包含了140萬億個光子。  從去年9月底安裝完成首次出光之後,經過3個多月的調試後,總長100米的大連光源終於成為了世界上最亮且波長完全可調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