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楊學明:時間鏡中的十三年

2021-01-09 科學網

 

時間如同一面不會撒謊的鏡子。進入大連化物所13年來,第一批「萬人計劃」入選者楊學明的時間都到哪裡去了?時間之鏡對楊學明的寫照是:研發科學儀器、做出科研成果、培育科學人才。

 

■本報記者 楊琪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所在的小樓樸素別致,依山而建,隱在一片翠林中,遠遠望去恰似一幅風景靜照。

 

只是,實驗室裡卻是另一派景象:室內幾乎被各種燈光閃爍的實驗儀器佔滿,各類線纜如同爬山虎般順著架子連接著儀器,一項項實驗正在各臺儀器上運行著。屋內設備發出「嗡嗡」聲,聲音低沉節奏卻不緩慢,這裡一派忙碌。

 

「從沒有實驗室, 到空空的實驗室, 再到滿滿的實驗室,經過13年建設,我們實驗室發展了起來。」大連化物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學明向《中國科學報》記者感慨道。

 

2001年,楊學明被聘為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兼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主任,從那時起,他便開始了新的創業。

 

十多年來,楊學明培養了一批批研究生,他們走出實驗室,找到了自己發展的方向;他帶領團隊將研究工作從氣相化學動力學研究擴展到了表面化學反應動力學。

 

「當然, 更讓我高興的是我們的研究工作獲得了國內國際同行的認可。從這些工作可以看到我的時間都去哪兒了。」楊學明說。

 

時間是一面不會撒謊的鏡子。研發科學儀器、做出科研成果、培育科學人才,這些成為時間之鏡中楊學明的寫照。

 

興趣難改是科研

 

科研對於楊學明而言是終生的興趣。與科研結緣,最初也從大連化物所開始。

 

1982年至1985年,楊學明在大連化物所攻讀碩士學位。「張存浩老師把我帶入分子反應動力學——令我一輩子著迷的研究領域。」楊學明回憶。

 

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在上個世紀80年代,領導團隊率先開展新「泵浦」反應和分子碰撞傳能動力學方面的研究。以此為基礎,作為奠基人之一,張存浩開創了我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領域,獲得了多項國際先進或領先的研究成果。

 

「我目前的主要工作還是在這一領域開展科學研究。」雖身兼數職,但楊學明一直難改主要的興趣。

 

在過去的數年中,楊學明帶領團隊在氣相化學動力學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特別是在化學反應共振態的研究方面發展了一套系統的探測方法,使得他與團隊對於重要反應過渡態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更高境界。

 

「特別讓我欣慰的是,經過多年努力, 最近我們在表面化學動力學,特別是表面光化學動力學的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我認為具有重要意義的成果。」楊學明說。

 

今年1月,楊學明帶領的科研團隊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了「甲醇在Anatase-TiO2(101)表面光催化產氫」的研究成果。「在這一領域的探索,對於我們如何更加深入地理解光催化過程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說起科研,楊學明總有道不完的想法。

 

對於人生這一最大愛好,楊學明一直努力思考如何做得更好。

 

「最近幾年,我花了比較多的時間考慮在我們國家科學技術發展中哪些是我們這一專業可以作出重要貢獻的工作。」楊學明從不打沒有準備的仗。「中科院近年來推動的『一三五』戰略規劃是我們重新調整研究計劃的一個契機。」他說。

 

因此,他帶領團隊轉向與能源相關的一些基礎化學動力學的研究,表面光催化機理研究方向正是這樣一項重要工作。

 

另一方面,楊學明團隊也著眼國家急需的研究領域,如發動機燃燒、大氣汙染以及化學雷射等。「這些領域都非常需要化學動力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他說。

 

作為大連化物所「一三五」三個重要方向之一的「能源轉化中基元與表面反應的研究」中的一部分,楊學明的計劃是,「進一步凝練研究方向,加強與應用研究的合作,真正發揮化學動力學作為一個重要基礎學科應該發揮的支撐作用。」

 

「從中科院自身發展來看,我們的研究工作必須圍繞以重大需求背景為導向的基礎科學問題來展開,才能真正為國家重大研究方向提供支撐。」他對此非常堅定。

 

動手動腦成「利器」

 

2012年3月,總預算達1.4億元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專項「基於可調極紫外相干光源的綜合實驗研究裝置」已在大連啟動。待建成後,這套大科學儀器將成為國際上唯一一套工作在50~150納米極紫外區間且波長可調的全相干高亮度的自由電子雷射器。

 

楊學明正是這個項目的總負責人。他告訴記者,這個裝置的研製將極大提升我國在能源等相關基礎科學領域的實驗水平,並極有希望成為國際上相關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基地。

 

「新的儀器的發展是學術研究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沒有新的科學儀器在物理化學領域是寸步難行的。」楊學明說。

 

實際上,從踏上科研之路開始,他就非常重視新科學儀器的發展和研製。「把儀器研製當作我們所有研究工作的起步點。這麼多年來,我是一直堅持這麼做。」他說。

 

2012年,楊學明帶領表面光化學反應動力學小組利用自行研製的基於高靈敏度質譜的表面光化學裝置,系統研究單分子層(ML)甲醇覆蓋的TiO2(110)在紫外光照射後的反應動力學過程,並取得新進展。

 

當被問及哪些是自己與團隊的滿意之作時,他給出兩個答案:一個是他們在氣相動力學研究方向發展出一系列具世界領先水平的儀器,使得我國該領域在世界上保持很強的競爭力;另一個是發展了一系列新的表面光催化動力學儀器,開闢了一個利用雷射及高靈敏度質譜方法研究表面光催化動力學的新方向。

 

實驗室在新科學儀器發展方面取得的好成績,令不少國外科學家非常羨慕。更重要的是,在楊學明的帶動下,他的學生紛紛愛上了自己動手研發儀器。

 

「儀器研發對於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重要,因為所有的事情你必須自己做一遍。一個學生能夠有機會自己從頭到尾參與一個新的儀器的研製過程,我認為是實驗物理化學中最重要的鍛鍊。」

 

在這一鍛鍊過程中,學生必須先想清楚要做什麼樣的科學儀器,是否能夠設計出其他人沒有的新東西,然後通過精心設計和高度關注研製過程,最終拿出高水平的科學儀器。

 

13年來,楊學明認為,最重要的收穫正是培養了一批批具有很強儀器發展能力的學生,「國家以及實驗物理學科非常需要這樣的人才,一部分人已經在不同領域開始展露才華」,這讓楊學明感到非常欣慰。

 

《中國科學報》 (2014-03-24 第5版 創新周刊)

相關焦點

  • 楊學明被聘為《科學》雜誌新子刊副主編—新聞—科學網
    Science雜誌主編Marcia McNutt親自擔任Science Advances的主編,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楊學明院士獲邀擔任該雜誌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負責審閱物理化學、化學物理、光譜、動力學、表面光催化等相關領域的稿件。
  • 楊學明:加快推動東北建設世界一流科學設施—新聞—科學網
    楊學明:加快推動東北建設世界一流科學設施
  • 楊學明: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設施—新聞—科學網
    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楊學明的一席話,引起諸多代表的關注。 楊學明詳細介紹了大科技設施對區域科技高地建設和發展的作用,如上海光源(SSRF)和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這些設施在推動我國科技創新邁向新臺階的同時,也迅速提升區域科技創新實力。
  • 中科院院士楊學明——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的辦公室,記者見到了剛當選中科院院士的楊學明。當選院士,讓他有些激動,但他又說:「這只是做學問、做研究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的成績,科學研究的路還長著呢。」 楊學明的研究方向是分子反應動力學。
  • 中國科學家評述趨近絕對零度的量子共振—新聞—科學網
    楊學明告訴《中國科學報》。 基於此,楊學明及世界上許多科學家都一直想要做這種極低溫時碰撞體系量子現象的研究。 原子與分子的碰撞傳能以及化學反應過程是受量子力學的規則控制的。量子效應在低溫下會更加明顯,對原子與分子碰撞動力學的影響更加顯著。但由於碰撞過程時間很短,實驗觀測碰撞過程中量子共振的挑戰非常大。
  •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學明:親手研製儀器 破解科學難題
    事實上,這些年無論身在何處,回歸一直是楊學明心中解不開的情結。只不過,他在等待一個合適的契機。直到2001年,他夢想中的回歸契機終於出現了。 那一年,楊學明到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訪問,正在外地出差的時任所長包信和得知消息,在第一時間撥通他的電話,問他是否有興趣到大連化物所工作。楊學明欣然接受了邀請。
  • 楊學明院士訪問化學所並作分子科學論壇報告
    6月14日,中囯科學院院士、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訪問化學研究所並作題為Elementary Chemical Processes of Photocatalysis of Methanol and Water on TiO2: A New Perspective on Photocatalysis
  • 中科院院士楊學明做客大連市科技局迎「七一」院士報告會
    在報告中,楊學明首先傳達了習近平於5月28日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其中包括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的傑出成就、當今世界科技發展前沿、我國在科技領域存在的問題和短板,以及未來我國科技工作的目標和落腳點等方面的內容。接著,楊學明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經歷和感悟。他以人類歷史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作為切入點,闡述了自己是如何與科學結緣,並一步步走上物理化學研究的道路。
  • 選鍵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論文—科學網
    在化學反應中,不同自由度的能量對於化學反應的驅動能力不同。反應物不同振動模式的激發對於化學反應的反應性和動力學影響的研究是選鍵化學和化學反應控制的熱點之一。但是,對於F+CHD3這一反應體系而言,反應物CHD3中C-H鍵的振動激發卻抑制了C-H鍵的斷裂。為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這個有趣的動力學過程,就必須開展詳細的、定量的動力學研究。然而,從實驗上獲得振動激發態反應定量的動力學信息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工作。 楊學明院士指導的實驗小組利用自行研製的交叉分子束–時間切片離子速度成像儀(Rev. Sci.
  • 中科院院士、南科大理學院院長楊學明:以大科學裝置「撬動」科技...
    聽聞這一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楊學明表示很振奮。目前,他正在幫助深圳規劃中能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的建設。該裝置建成後,將與規劃中的同步輻射裝置「交相輝映」,成為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的「雙子星」,也成為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的重要一員。「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離不開大科學裝置。
  •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學明:要進一步推進深圳的大科學裝置布局 打造...
    原標題《深圳特區40年④|楊學明院士:讓大科學裝置成為源頭創新的「利器」》。 創新是深圳經濟特區的基因。歷經40年,深圳的人工智慧、5G技術、電子信息產業等領域走在全國前列,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速。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站在這個時間節點,深圳將如何勇立潮頭,賡續奮進,譜寫創新發展「新樂章」?
  • 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產氫工作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劉萬生 通訊員郭慶 徐晨彪報導】7月19日,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學明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在
  • 中科院院士、南科大理學院院長楊學明:深圳建設大科學裝置是「剛需」
    聽聞這一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楊學明表示很振奮。目前,他正在幫助深圳規劃中能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的建設。該裝置建成後,將與規劃中的同步輻射裝置「交相輝映」,成為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的「雙子星」,也成為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的重要一員。
  • 科學家發表趨近絕對零度的量子共振評述文章—新聞—科學網
    《科學》發表評述文章,討論趨近絕對零度的原子與分子碰撞過程中量子散射共振研究的進展。此外,該實驗結果只能用CCSDT(Q)下發展的最新的精確勢能面上的計算來描述,也表明了在此非彈性散射系統中,實驗觀測到的量子散射共振圖像可以精確地測試量子計算結果,幫助理解量子效應在原子分子碰撞能量傳遞中的作用。 文章還介紹了大連化物所關於研究接近絕對零度下量子散射共振在化學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例子。F+H2HF+H反應是星際化學中產生HF分子的重要過程。
  • 科學家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新聞—科學網
    冰在人們的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然而,由於冰的結晶過程非常迅速並且難以控制,精確解析微冰結構和形成機制仍是一個巨大的科學難題。研究水分子如何一步步成長為水分子團簇、液態水和冰的過程,對理解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至關重要。紅外光譜是研究物質結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 深圳特區40年④|楊學明院士:讓大科學裝置成為源頭創新的「利器」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站在這個時間節點,深圳將如何勇立潮頭,賡續奮進,譜寫創新發展「新樂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楊學明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在高端儀器自主研發方面,需要長期、持續地投入,實現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增強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的「硬實力」。
  • 院士楊學明:希望自己的項目能在「第二故鄉」落地
    從浙江師範大學走出去的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在今天(11月25日)的金華發展大會融媒體直播間裡,回憶了師大的求學過程以及與金華的科研合作。16歲來金華求學,自稱金華是「第二故鄉」的楊學明對金華這座城市有著深刻的記憶。
  • O(1D)+CHD3反應發現新化學反應機理—論文—科學網
    9月4日,由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傅碧娜、張東輝、楊學明院士等撰寫的論文 「Trapped Abstraction in the O(1D)+CHD3→OH+CD3 Reaction」發表在最新出版的
  • 專家解讀 | 中科院院士、南科大理學院院長楊學明:深圳建設大科學裝置是「剛需」
    聽聞這一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楊學明表示很振奮。目前,他正在幫助深圳規劃中能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的建設。該裝置建成後,將與規劃中的同步輻射裝置「交相輝映」,成為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的「雙子星」,也成為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的重要一員。
  • 楊學明代表:加快推進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籌建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學明說,如果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落戶大連,將為東北振興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促進石化等傳統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能源規模化開發利用,從而推動遼寧乃至整個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在大連建設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的優勢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