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明被聘為《科學》雜誌新子刊副主編—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通訊員程麗娜 記者劉萬生 9月27日,國際頂級雜誌Science(科學)宣布出版自己的數位化開放獲取雜誌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該雜誌是一個涵蓋所有學術領域包括計算機、工程、環境、生命、數學、物理以及社會科學的綜合性科學刊物,旨在提供一個頂級的科學研究出版平臺,快速發表在整個科學研究領域的高水平且在相關領域有重要進展的研究工作。Science雜誌主編Marcia McNutt親自擔任Science Advances的主編,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楊學明院士獲邀擔任該雜誌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負責審閱物理化學、化學物理、光譜、動力學、表面光催化等相關領域的稿件。

據了解,對於副主編人選條件要求非常嚴格,一方面本人在其研究領域應具有足夠的國際聲望,另一方面要在推動跨學科國際合作交流上得到廣泛認可。 楊學明主要從事氣相及表面化學動力學研究。過去二十年,他利用自行研製和原創的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科學儀器,與理論學家合作,在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領域尤其在反應過渡態動力學以及非絕熱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性的、備受國際矚目的重要研究成果,解決了化學動力學研究領域長期存在的一些科學難題。其研究成果於2006、2007連續兩年被選為「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300餘篇,其中Science 10篇,Nature 1篇。曾獲多項國際獎項及榮譽,如自由基會議Broida 獎,海外華人物理協會亞洲成就獎,德國洪堡研究獎,2006年入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此外,楊學明與國際上多名頂尖科學家有密切的學術合作交流,如曾邀請美國史丹福大學Richard N. Zare教授和英國牛津大學David C. Clary教授作為中科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訪問我所,曾邀請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F.Fleming Crim教授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Daniel M. Neumark教授分別來所做所慶60周年學術報告和張大煜講座,還邀請美國科羅拉多大學Rex T. Skodje教授和美國蒙塔納州立大學Timothy Karl Minton教授作為中科院外籍專家特聘研究員與我所長期合作,現已發表多篇文章,其中含1篇Science和3篇JACS文章。此外,楊學明還和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Alec M. Wodtke教授聯合申請「電子化學及其在界面上的催化作用」的國際科學研究與研究生交流的計劃(即PIRE-ECCI),以及與荷蘭皇家文理學院聯合申請「Imaging of Molecular Dynamics Processes driven by vacuum ultraviolet radiation」項目。今年,楊學明還邀請國際著名的表面化學動力學專家、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Daniel Auerbach教授來所為物理化學II的博士生教授「表面動力學」課程。

自9月18日,Science Advances雜誌(http://scienceadvances.org/)開始接受投稿。

相關焦點

  • 楊學明院士訪問化學所並作分子科學論壇報告
    Elementary Chemical Processes of Photocatalysis of Methanol and Water on TiO2: A New Perspective on Photocatalysis 分子科學論壇報告,報告由化學所副所長毛蘭群主持,化學所所長張德清為楊學明頒發了「分子科學論壇
  • 科學網—楊學明:時間鏡中的十三年
    進入大連化物所13年來,第一批「萬人計劃」入選者楊學明的時間都到哪裡去了?時間之鏡對楊學明的寫照是:研發科學儀器、做出科研成果、培育科學人才。大連化物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學明向《中國科學報》記者感慨道。 2001年,楊學明被聘為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兼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主任,從那時起,他便開始了新的創業。 十多年來,楊學明培養了一批批研究生,他們走出實驗室,找到了自己發展的方向;他帶領團隊將研究工作從氣相化學動力學研究擴展到了表面化學反應動力學。
  • 楊學明:加快推動東北建設世界一流科學設施—新聞—科學網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
  • 大連光源發現最小水滴—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和院士楊學明
  • NSR和「兩刊」SCI影響因子取得新突破—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系列(SCIENCE CHINA Series)和《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以下簡稱「兩刊」,均指英文刊)全部9種期刊的SCI影響因子創下歷史新高,平均提升51%,《中國科學:化學》和《科學通報》影響因子突破4;共有11種出版刊物邁入國際同領域期刊排名的Q1區,佔國內進入Q1區的35種期刊的31%。
  • 中國科學家評述趨近絕對零度的量子共振—新聞—科學網
    5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學明與南方科技大學楊天罡應邀在《科學》發表評述文章,討論趨近絕對零度的原子與分子碰撞過程中量子散射共振研究的進展。楊學明告訴《中國科學報》。 基於此,楊學明及世界上許多科學家都一直想要做這種極低溫時碰撞體系量子現象的研究。 原子與分子的碰撞傳能以及化學反應過程是受量子力學的規則控制的。量子效應在低溫下會更加明顯,對原子與分子碰撞動力學的影響更加顯著。但由於碰撞過程時間很短,實驗觀測碰撞過程中量子共振的挑戰非常大。
  • 《科學通報》設立上海分編輯部—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李靜海副院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總主編朱作言院士、新任《科學通報》英文版主編陳曉亞院士、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倪福弟、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及學部工作局領導等出席了籤約儀式,共同見證了《科學通報》發展歷程中的這一重要事件。儀式由《中國科學》雜誌社林鵬董事長主持。
  • 科學家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新聞—科學網
    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李欽明供圖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大連光源科學研究室研究員江凌和院士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研究團隊合作
  • Nature子刊:大連光源照透最小冰立方
    為實現對中性水團簇的精準探測和結構解析,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簡稱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大連光源科學研究室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近年來在相關實驗技術發展上取得了突破,自主研發了基於大連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
  • 楊學明: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設施—新聞—科學網
    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楊學明的一席話,引起諸多代表的關注。 楊學明詳細介紹了大科技設施對區域科技高地建設和發展的作用,如上海光源(SSRF)和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這些設施在推動我國科技創新邁向新臺階的同時,也迅速提升區域科技創新實力。
  • 科學家發表趨近絕對零度的量子共振評述文章—新聞—科學網
    5月8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楊學明院士和南方科技大學楊天罡博士應邀在《科學》發表評述文章,討論趨近絕對零度的原子與分子碰撞過程中量子散射共振研究的進展。楊學明團隊通過對現有H原子裡德堡態標示時間飛渡譜的交叉分子束裝置進行了顯著改進,觀測到了反應溫度低至14開爾文時此反應仍然發生的證據,同時觀測到了約40 cm-1碰撞能的一個反應共振峰。進一步理論分析表明,F+H2在低溫時的反應性,是通過反應共振態所增強的隧穿效應而產生的,而不是通常簡單的隧穿效應,這也是在接近絕對零度下此反應仍然可以發生的原因。
  • 華東理工大學自辦學術期刊BIOB入選SCIE—新聞—科學網
    這標誌著經過近7年精心培育,華東理工大學自主創辦的本土學刊終於獲得了學術界和出版界的認可,從此邁入國際一流學術期刊行列。 BIOB英文學刊由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創辦,中文譯名為《生物資源與生物加工》,國際出版物編號為ISSN2197-4365。
  • 研究發現乙烷分子光化學反應解離新通道—新聞—科學網
    大連相干光源發現乙烷分子光化學反應新的解離通道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袁開軍、院士楊學明團隊與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   研究並開發利用地外行星的自然環境,一直是行星科學的中心研究目標。其中氣態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上有著豐富的分子化學反應過程,是星際化學家研究的長期目標。類似於地球,這些氣態巨行星在它們各自的軌道上圍繞著太陽運行,導致太陽輻射的季節性變化,進而造成了各種分子的相對豐度隨著維度和高度的周期性變化。
  • 《人體健康與免疫》叢書英文版發布—新聞—科學網
    但是,我國公民在醫學科學知識方面存在著不足,醫學科學素養仍待提高,對於醫學問題上的諸多誤解亟待消除。 為此,中國免疫學會牽頭,曹雪濤擔任《人體健康與免疫》科普叢書總主編,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田志剛與海軍軍醫大學教授於益芝擔任副主編,組織了全國200多位專家,歷時4年,篩選出327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免疫學問題,通過漫畫和文字解讀的形式,呈現給廣大讀者。今年初,中文版《人體健康與免疫》(10冊)正式完成並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
  •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學明:親手研製儀器 破解科學難題
    16年前,楊學明做出了一個決定——回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工作。 彼時,他剛獲得臺灣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終身研究員職位不久,做出這個決定也意味著要放棄很多。 比如,多年打拼正蒸蒸日上的科研事業;再如,辛苦研製的諸多科學儀器設備無法搬遷隨行;此外,還有很多研究項目也都必須從頭開始。
  • 我國加速器超導高頻腔技術取得創新性成果—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紅衛、楊學明,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森玉、夏佳文、鄧建軍、趙振堂等11位專家參加了本次鑑定會。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成果為我國高Q 值1300兆赫茲9-cell超導腔的批量研發及製造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我國建設國際領先的高重頻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和未來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機提供了新的工藝方案。」
  • 史強研究員擔任《化學物理雜誌》副主編—新聞—科學網
    應美國《化學物理雜誌》(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JCP)邀請,中國科學院化學所史強研究員自2017年3月起,擔任該期刊副主編
  • 「兩刊」和《國家科學評論》SCI影響因子取得新突破
    《中國科學》系列(SCIENCE CHINA Series)和《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以下簡稱「兩刊」,均指英文刊)全部9種期刊的SCI影響因子創下歷史新高,平均提升51%,《中國科學:化學》和《科學通報》影響因子突破4;共有11種出版刊物邁入國際同領域期刊排名的Q1區,佔國內進入Q1區的35種期刊的31%。
  • 中科院院士、南科大理學院院長楊學明:深圳建設大科學裝置是「剛需」
    中科院院士、南科大理學院院長楊學明:深圳建設大科學裝置是「剛需」 2020-09-27 11: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換主編
    Inder Verma (圖片來源:Salk Institute)據《科學》網站消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選出新一任主編,來自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索爾克生物科學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學家Inder Verma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