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好!上一期我們講述了林俊德院士的故事,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著名化工蒸餾專家餘國琮院士。
餘國琮,1922年11月18日出生於廣東臺山縣。中國著名化工蒸餾專家,化學工程學家、教育家。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化工系。1945年獲美國密執安大學科學碩士學位,1947年獲美國匹茲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新中國成立以後,餘國琮滿懷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衝破重重阻力,在1950年8月毅然返回祖國,成為首批留美歸來的學者之一。1952年起任天津大學化工系教授。多年來,他在教學育人和科學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1991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1958年,我國由外國援建的首座原子反應堆投入運行。由於國際關係突然生變,重水供應面臨中斷,自主開發重水生產技術成為當務之急。1959年5月28日,周恩來總理到天津大學視察,重點視察了餘國琮所在的實驗室,這個實驗室主要進行原子能反應堆所需的濃縮重水的研究。面對當時的國內外嚴峻形勢,周總理說:「我們一定要爭一口氣,不能使我們這個反應堆停下來!」於是,周總理的囑託成為餘國琮一生的追求,「為祖國爭一口氣」成為餘國琮一輩子的信念。他領導天津大學的重水蒸餾研究,首次提出了濃縮重水的「兩塔法」。該技術作為我國迄今唯一的重水自主生產技術被延用至今,為實現我國重水的完全自給,為新中國核技術起步和「兩彈一星」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貢獻,並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與此同時,為培養我國當時急需的重水生產人才,餘國琮教授在天津大學化工機械專業內抽調部分四年級學生建立「輕穩定同位素分離專門化」,並親自講授「輕穩定同位素分離原理」課及指導有關教學環節。從1961到1965年為止,該專門化共培養了約五十名畢業生,多年來一直成為我國重水生產的技術領導與骨幹力量。
餘國琮是中國蒸餾學科的開拓者之一,早期的精密精餾成果曾用於中國的重水生產。精餾,是覆蓋所有石化工業的一項通用技術,90%以上的化工原料都要經過精餾這一加工過程。他在精餾技術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領域作出了系統性、開創性的貢獻,彪炳於共和國化學工業發展的史冊。《化工計算傳質學》即是他最新的研究成果:借鑑計算流體力學、計算傳熱學的基本方法,結合現代物質傳遞、擴散理論,從根本上解決目前精餾過程工業設計中對經驗的依賴,使化工過程設計從一門「技術」逐步走向「科學」。作為精餾技術領域國際著名專家,餘國琮被稱為「我國精餾分離學科創始人」「現代工業精餾技術的先行者」「化工分離工程科學的開拓者」。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餘國琮幹勁十足,80歲承擔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84歲時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85歲還在給本科生講課,90歲仍然帶博士生,97歲還在伏案工作,他在科學研究上孜孜以求的動力源只有一條:國之所需,心之所向!
摘自:
餘國琮院士:致力科學強國 樹立科研自信光明網-《光明日報》2019-09-03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 餘國琮先生2015-09-17 09:56
餘國琮_360百科
文字編輯:郭曉靜
錄音、剪輯:邢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