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實現活細胞RNA標記與無背景成像

2020-12-01 生物谷

 

癌細胞中mRNA水平與其編碼蛋白質水平之間存在較低相關性,提示癌細胞的翻譯調控顯著失調,這為癌症的診療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路。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楊弋、朱麟勇等教授歷經7年合作研究,在螢光RNA及活細胞RNA成像領域獲突破性進展。他們原創的系列高性能螢光RNA,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不同種類RNA在動物細胞內的螢光標記與無背景成像。11月5日,該成果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

螢光蛋白標記技術是蛋白質研究的巨大助力,其研究在2008年曾獲得諾貝爾獎。類似的,RNA研究也迫切需要這樣的顛覆性研究工具。但迄今為止,在自然界尚未發現天然存在的螢光RNA;而科學家們幾經努力人工合成的少數幾種螢光RNA又性能過低,難以實用。針對這一亟需解決的技術挑戰,楊弋、朱麟勇等組成了化學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聯合交叉攻關團隊,通過全新的分子設計及分子共同定向進化思路,首次獲得了系列高亮、穩定、低背景的螢光RNA。

這些螢光RNA結構緊湊,特異結合創新染料分子後產生強烈螢光,可具有藍、綠、黃、橙、紅等不同顏色,與五顏六色的辣椒相似,因此被命名為Pepper。它們可通過基因編輯等手段插入到不同RNA分子序列中,在活細胞內對這些分子進行螢光標記和實時、超分辨成像,卻不影響它們的轉錄、定位、翻譯、降解等正常活動。由於螢光RNA標記可逆,因此它們在細胞內的顏色可隨意改變,這種靈活性對於螢光標記穩定細胞株和轉基因動物的構建十分有利。

與現有技術相比,我國原創的螢光RNA在親和力、穩定性、信噪比、活細胞螢光亮度等方面提升了1到3個數量級,體現了螢光RNA從概念到實用的突破,為活細胞中RNA的功能研究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工具。除了作為RNA標記工具外,研究人員表示它們還有望在活細胞代謝物檢測技術、核酸即時監測技術、單分子多重檢測技術等前沿領域實現二次顛覆,為生命科學研究與醫學即時診斷甚至實時診斷技術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生物谷Bioon.com)

【直播預告】Incucyte活細胞成像和分析平臺助力複雜腫瘤細胞實時動態研究

【直播時間】2020/12/4


【免費報名入口】http://count.medsci.cn/link/redirect/44de94626986a95b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合成高性能螢光RNA實現活細胞RNA成像
    該論文報導他們利用系列高性能螢光RNA,實現不同種類RNA在動物細胞內活體的螢光標記與無背景成像。迄今為止,在自然界尚未發現天然存在的螢光RNA。目前人工合成的少數幾種螢光RNA螢光強度弱,性能不穩定,難以實用。
  • 做了10 年的活細胞成像實驗,我總結出了這些經驗
    通過活細胞成像技術,可以研究靶標參與的動態生命過程,酶活性、信號轉導、蛋白與受體轉運以及膜的再循環過程(內吞與胞吐)等動態進程都可實現檢測。 一些強健的永生化細胞系能在無專門環境控制的條件下忍受短時成像; 在某些短時成像實驗中,使用較大的培養基體積可避免由於揮發所導致的滲透壓和含氧量變化問題; 而對於長時成像研究,除了在培養基中添加碳酸氫鹽緩衝系統外,使用帶有加熱模塊可控制溫度、溼度與 CO2的小培養室或大溫控箱來精確控制環境也十分重要
  • 北大研究團隊開發活細胞成像新技術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全新的活細胞成像技術,利用炔基標記手段並巧妙地應用了受激拉曼顯微成像技術,成功實現了對活細胞的脂類、核酸、蛋白質和糖類等關鍵生物分子的特異性、低幹擾的三維成像,突破了成像標記基團的尺寸極限。
  • 中國初創團隊研發國際領先的無標記3D細胞成像...
    基於活細胞成像技術的應用場景及其發展,生輝與孫瑞以及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周仁傑博士進行了交流。  生物界的「人臉識別」系統  「傳統細胞 成像需要對細胞進行染色標記,這會損傷細胞、影響細胞活性。這種技術不適合用來長時間觀察細胞,也無法應用於人體臨床應用。
  • API高分辨活細胞成像系統
    利用活細胞成像工作站進行細胞和基因的功能研究,是生物醫學研究的最新趨勢。固定細胞觀察僅能提供固定瞬間細胞的靜態信息,無法反映細胞在正常生理生化條件下的狀態活細胞觀察,對處於正常生理狀況下的細胞進行全程掃描和記錄,獲得其連續、全面、動態過程。
  • 我國學者在活細胞超分辨成像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國家實驗室生物醫學光子學功能實驗室張玉慧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對細胞穿膜肽的研究,利用其運載能力將不能透膜的螢光染料及特異性識別基團攜帶進入活細胞,突破以往光激活螢光化學探針中螢光染料及識別基團本身需要透膜的限制,為活細胞超分辨成像化學探針的構建提供了一種新策略。
  • Nature Methods:看清活細胞內任何活動的新型成像技術
    生物谷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今天宣布說,運用類似X光CT掃描的方法,他們開發出一種新型成像技術,可在不用螢光標記或其他外加對比試劑的情況下展現活細胞內的任何活動。該技術使人類首次能夠對活體細胞在自然狀態下的各種功能加以研究。
  • ...組研製新型可逆光激活螢光蛋白實現長時間超高解析度活細胞成像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孫育傑課題組近日成功研製新型可逆光激活螢光蛋白GMars-Q,從而實現了基於並行RESOLFT原理的長時間活細胞超高解析度成像。該項工作近日在國際著名期刊ACS NANO以封面文章發表。
  • 合肥研究院實現活細胞及線蟲體內DNA和RNA的同步螢光成像
    合肥研究院實現活細胞及線蟲體內DNA和RNA的同步螢光成像 2019-04-0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但是,由於目前的成像探針存在生物膜穿透能力弱、無法同步區分DNA和RNA、自身光穩定性差等局限性,實時原位監測活細胞及生物體內DNA和RNA的分離、聚集和裂解等結構動態變化仍然面臨很大的挑戰。
  • 病毒RNA單分子標記與示蹤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崔宗強與武漢大學教授何治柯合作構建了一種價態可控的新型量子點納米信標,實現了活細胞內單個RNA的可視化檢測,並利用該量子點信標實現了愛滋病毒粒子內單個RNA的螢光標記和單病毒脫殼過程動態示蹤。
  • F-actin染色試劑盒-閃耀的活細胞成像
    細胞運動和定位研究需要專門的探針染料,必須要對活細胞無毒性,還要同時具有多種螢光顏色可供選擇,以便與不同的儀器雷射波長和濾光片匹配,並能與抗體標記或其他細胞分析標記探針共染色。細胞染色和示蹤試劑解決方案包括:活/死細胞雙染試劑盒,活細胞示蹤試劑盒(綠色螢光),細胞膜染色試劑盒,線粒體染色試劑盒
  • 三維平行RESOLFT顯微鏡實現活細胞體積成像
    三維平行RESOLFT顯微鏡實現活細胞體積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4 15:33:11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kIlaria Testa團隊使用三維平行RESOLFT顯微鏡實現活細胞體積成像
  • 三維成像顯微鏡可觀察活細胞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特拉維夫6月30日電 (記者毛黎)據當地媒體日前報導,以色列理工大學成功開發出一種新型顯微鏡,能以超高解析度展現活細胞的三維圖像,有望為生物學研究帶來革命性變化。但逐層掃描過程要求被掃描對象必須在整個過程保持靜止,該局限性表明它不可能用於觀察活細胞。而標準光學顯微鏡由於存在透鏡衍射極限,也具有局限性。 以色列理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的超解析度三維成像系統名為DeepSTORM3D,它不僅能夠以10倍於標準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繪圖,而且還能繪製研究對象的動態三維圖像。
  • 科學家研發出新型無標記血管成像雙光子顯微系統
    該系統可用於毛細血管的高解析度、無標記、無創活體成像,相關成果論文In vivo label-free two-photon excitation autofluorescence microscopy of microvasculature using a 520 nm femtosecond fiber laser發表在Optics Letters上。
  • 活細胞肽核酸(PNA)標記實現膜蛋白的可擦除螢光成像
    活細胞肽核酸(PNA)標記實現膜蛋白的可擦除螢光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2:55:02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的Oliver Seitz小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成像揭露細胞器相互作用全景
    其中,光學衍射層析成像模態首次實現了活細胞內線粒體、脂滴、核膜、染色體、內質網及溶酶體等多種亞細胞結構的同時高速三維成像。在雙模態系統對活細胞的觀察中,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亞細胞結構,命名為「黑色液泡小體」,並對其在細胞代謝過程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這一雙模態成像方法在細胞生物學研究及生物醫學成像領域有著廣泛應用前景。
  • Tubulin活細胞成像工具相關研究
    2.微管結合蛋白分析試劑盒:微管結合蛋白分析試劑盒和生物素標記的3.Tubulin活細胞成像工具:4.Tubulin蛋白,微管單體/聚合體分析試劑盒及抗體:Tubulin蛋白包括癌細胞來源的Tubulin、原核細胞來源的Tubulin、哺乳動物來源的Tubulin、帶螢光標記的
  • 技術乾貨 | 螢光成像與生物發光成像技術對比
    標記的藥物進行觀察相比生物發光成像,螢光成像技術的優勢主要表現在:1螢光蛋白及螢光染料標記能力更強螢光標記分子種類繁多,包括螢光蛋白、螢光染料、量子點標記等,可以對基因、蛋白、抗體、化合藥物等進行標記。
  • 浙大科學家提出三維光學超分辨成像新方法
    近日,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旭教授和匡翠方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新穎的光學成像技術——多角度幹涉顯微鏡(MAIM),實現了對生物體內活細胞的多色、長時程、高速和三維超分辨成像,為微管、內質網、線粒體和細胞膜等亞細胞器的生物動力學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工具。這項研究發表在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上。
  • 矽-羅丹明適配體用於活性菌中RNA的共聚焦超解析度成像
    基因編碼的發光RNA適配體已成為觀察和跟蹤活細胞中RNA的有效工具。雖然已經開發出了少量跨越可見光波長區域的發光適配體,但據報導,這些適配體都還不能與先進的超分辨技術兼容,這主要是由於其小分子螢光體的光物理特性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