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壟斷有望被打破!中國初創團隊研發國際領先的無標記3D細胞成像...

2021-01-20 網易

  

  近年來,隨著國家持續加大對生命科學領域的支持力度,生物技術、醫藥和醫療器械等領域不斷湧現出新的創新成果,繼而出現了國產醫藥和醫療器械替代潮。

  與蓬勃發展的醫藥和醫療器械不同,作為支持生命科學領域技術發展基石的生物儀器設備領域,卻呈現出了另一番景色。與半導體行業相似,國內生物儀器設備長期遭受卡脖子的困境。不論是在高端光學顯微鏡,還是在細胞成像分析儀器方面,國內廠商缺乏高端核心技術,而國外廠商長期佔據著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底層的儀器設備不僅關係到科研,更和產業緊密相關。之前實驗室的科研儀器,現在已經成為了產業界的基本工具,如質譜儀器、基因測序儀器等。在底層儀器領域,我們一直受制於人。一旦國外在高端儀器方面卡住我們的脖子,科研和企業生產就會很被動。」談及國產儀器的現狀,孫瑞這樣說道,他是深圳倍捷銳醫學科技公司(以下簡稱為「倍捷銳」)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執行官。

  倍捷銳於 2018 年 11 月正式成立,是一家創新型科研儀器製造初創公司。成立之初獲得了香港創新基金種子輪支持。創辦不到 2 年,便完成了核心產品-基於定量相位顯微技術(QPM)的活細胞分析儀器核心部件的設計和製作。除此之外,倍捷銳也在布局細胞質控和血液細胞分析產品。

  作為倍捷銳的核心產品,細胞成像分析設備已經從科研端滲透到產業端,成為製藥和生物技術公司基礎的分析監測工具。值得一提的是,與國外同類型競品相比,倍捷銳的優勢在於其主打新興的無標記成像分析技術 QPM。

  QPM 能夠定量表示細胞產生的形貌和動態變化,無需標記染色,只需通過測量被測微觀物體透射光(或反射光)的相位延遲,即可生成反映物體形態學和動力學的圖片。如果把基因組測序比喻為「指紋識別」系統,那麼 QPM 則是「人臉識別」系統,QPM 可以實現細胞三維成像。

  

  圖 | QPM 活細胞成像結果(來源:倍捷銳)

  隨著細胞科學研究的深入、大分子以及細胞藥物的興起,在更深層次細胞機理研究(如神經科學)、細胞實驗、生物藥開發、細胞質控分析等場景,新興的需求日益凸顯,比如長時間成像分析、對細胞無損等。而 QPM 技術可以很好的滿足這些需求。

  基於活細胞成像技術的應用場景及其發展,生輝與孫瑞以及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周仁傑博士進行了交流。

  生物界的「人臉識別」系統

  「傳統細胞 成像需要對細胞進行染色標記,這會損傷細胞、影響細胞活性。這種技術不適合用來長時間觀察細胞,也無法應用於人體臨床應用。我們想要開發一種無標記、無染色和無侵害的成像技術,把其應用到細胞生長以及細胞動態觀測中,並最終推廣到活體成像應用中。」周仁傑將無標記成像技術與傳統成像技術進行了對比。

  

  圖 | 定量相位顯微成像技術(來源:倍捷銳官網)

  據了解,他的實驗室正在基於 QPM 無標記技術進行二維和三維活細胞成像研究並構建新的成像理論模型。過去 10 年間,他一直在從事基於活體成像的定量相位顯微技術研究,該技術的空間解析度可以達到 200 納米,精度高於 1 納米。

  周仁傑的團隊和合作者利用光學衍射和相關原理先後開發了白光衍射層析相位顯微鏡(相關的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快報》上)和反射模式層析相位顯微鏡,真正實現了對細胞和組織三維結構的清晰觀測。他的團隊一直在探索將該技術應用於解決生物問題以及臨床診斷。目前,他們正在將該技術應用到眼部、皮膚以及大腦成像。

  依託周仁傑實驗室的三維活細胞定量顯微技術,倍捷銳正在打造其核心產品:活細胞動態定量成像分析系統。周仁傑透露,倍捷銳的活細胞成像系統可以實現對活細胞無標記精確定量分析。這套活細胞成像系統採用定量相位顯微技術+螢光顯微技術,雙模態結合的系統可實現更高性價比。比如說,採用無標記技術,可以進一步降低對螢光等耗材的依賴,降低成本。

  

  圖 | QPM 神經元網絡成像結果(來源:倍捷銳)

  三維活細胞定量相位顯微技術與人工智慧結合可以無需標記並「人臉識別」細胞體態以及三維結構,實現快速篩選稀有細胞(例如篩選腫瘤細胞),查看細菌運動以及精子活性。

  

  圖 | 應用 QPM 技術對海豚精子 3D 成像(來源:倍捷銳)

  對於 QPM,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曹良才副教授指出:「基於數字全息的定量相位顯微成像技術未來應用空間廣闊,現在是國際上爭相發展的熱點技術,比如無標記生物醫學成像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應用場景。期望倍捷銳依託所擁有的核心技術,能夠一馬當先,推動創新,提高儀器的可靠性和實用性,率先把該儀器推向市場,為生醫檢測的大產業做出大貢獻。」

  創業團隊更關注光學底層技術

  孫瑞告訴生輝,倍捷銳是他第三次創業,卻也是其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創業。孫瑞畢業于波士頓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曾主導多個生物醫學光學項目。基於此前的創業積累,以及對底層光學儀器市場潛力的看好,再加上核心創業團隊擁有多項核心技術和專利。他與周仁傑決定創業,儘快將掌握的核心技術落地推廣,填補國內在活細胞成像領域的空白。

  孫瑞認為,近年來,除了晶片,國產科研儀器的研發也是目前面臨的「卡脖子」難題之一。

  在他看來,目前國內活細胞動態成像系統落地面臨以下四個問題:第一,缺少高質量的人才,底層光學技術並非資本青睞領域,許多人才會轉向傳感器和攝像頭等領域;第二,供應鏈的問題,國內的光學部件大都從海外採購,尚未形成標準化的供應採購平臺;第三,缺乏 光學底層 的核心技術;第四,國內的光學 底層 市場尚未打開,資 本市場對科研儀器不夠重視,認為科研儀器市場沒有醫療儀器設備市場大。

  「倍捷銳會針對這些問題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第一,會關注專利技術,畢竟這是歐美國家常常攻擊中國的地方。沒有核心技術和專利往往會被歐美發達國家卡脖子;第二,吸引高質量人才也是重中之重,在人才讀博期間開始進行人才培養,不斷完善人才制度。」孫瑞說。

  倍捷銳的核心技術團隊來自國內外頂尖光學成像研究機構,專業涵蓋光路硬體、生物成像、軟體算法、生物研究等。

  周仁傑現在還擔任香港中文大學雷射計量與生物醫學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細胞三維逆散射問題和開發新型活細胞成像技術。他先後獲得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光學中心(美國三大光學中心之一)光學科學碩士和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爾巴納-香檳分校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博士。他還是國際光學工程學會年會 Photonics West 分會議定量相位成像分會編委之一,也是目前唯一的中國地區代表,也是美國光學學會高級會員。他於2019年憑藉在「光學衍射層析顯微技術」的傑出成就,獲得裘槎基金會頒發的「前瞻科研大獎」。

  

  圖 | 周仁傑 (來源: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另一位首席科學家張若冰主要負責生物成像和螢光成像研究。他目前是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研究員,從事醫用光學等研究。博士畢業後在哈佛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哈佛腦科學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師從國際知名神經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 Jeff Lichtman。

  此外,該創業團隊成員多次獲得光學領域大獎,例如 2017 年國際光學工程學會主辦的國際光學工程學會創業大賽團隊半決賽、香港裘槎基金會創新獎等。

  

  圖 | 倍捷銳核心團隊(來源:倍捷銳)

  「隨著國家在醫學科研領域投入的增加,以中國醫學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為首的國家隊對於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創性高端科研儀器和研發平臺的需求與日俱增。公司未來可以與國家隊攜手,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共贏。不僅填補國內空白,而且可以向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拓展」。曾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國合處長的孫集寬副教授如此說。

  三大應用場景,中國市場將迎來爆發點

  「沒有科研儀器的進步與發展,就沒有產品的快速轉化和落地,底層技術十分關鍵。我們開發的成像技術是一種原創性的底層成像技術,可以應用於多種不同場景中。」周仁傑進一步指出成像技術的應用場景,並著手與藥企進行合作。

  具體來說,基於 QPM 的活細胞分析儀有三大應用場景:第一,可應用於細胞研究中,以細胞研究為主的實驗室都是倍捷銳的潛在用戶;第二,可以應用於產業市場,從事幹細胞和免疫細胞療法的創新療法研發企業都是其潛在的客戶,例如應用於創新藥開發過程中對細胞監控的數據分析;第三,可以應用於醫學應用中,進行血液分析、尿液細胞分析、唾液分析以及體外受精( IVF)檢測。

  
圖 | 核心產品應用場景(來源:倍捷銳)

  根據 IBO 發布的《 2019 年活細胞成像市場報告》,2018 年活細胞成像市場超過 13 億美元,預計到 2023 年將實現高個位數銷售額增長,達到 19 億美元。2018 年,中國是對活細胞成像技術需求最大的地區,中國的科研市場、製藥和生命科學等領域對於活細胞成像產品具有極大需求。報告還預測,未來中國的銷售增長將以高個位數增長,中國市場空間正在不斷擴大。

  然而,生命科學、納米領域以及三甲醫院所使用的活細胞成像儀器,幾乎都被國外的科研儀器巨頭所壟斷,包括徠卡顯微系統公司,蔡司,尼康,賽默飛世爾和奧林巴斯等。面對極大的需求與廣闊的市場空間,中國亟待開發有核心競爭壁壘的底層技術,填補市場空白。

  孫瑞指出,歐美發達國家該產業發展近40年,傳統光學大廠以及科學儀器巨頭都布局了活細胞分析系統,而中國尚無同類型公司。但是,隨著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可以認為未來中國市場會迎來一個爆發點。

  他還告訴生輝,目前倍捷銳的合作方主要是國內外一些知名科研院所,包括清華大學、中山大學腫瘤醫院、麻省理工學院和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等。通過與醫學院和實驗室的合作,倍捷銳正在進一步積累數據並優化模型。同時,倍捷銳與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合作進行腦癌術中檢測。還在探索將其技術用於尿液檢測篩查膀胱癌和眼底部診斷。

  據了解,隨著倍捷銳細胞成像分析產品第三代原研機的研發成功,倍捷銳近期開啟了新一輪融資,金額約為1500萬元。新一輪融資金額將進一步加大工業原研機研發和人才隊伍建設。

  「我們希望打造一個完全自主研發的國產創新科研設備平臺。我認為科研和產業其實是互補的,科研的進步會推動新技術的誕生,而產業則會推進科研向實際應用方向收斂。希望我們實驗室的活細胞成像技術儘快能轉化落地,打破國外在光學科研儀器領域的壟斷。同時也希望我們的儀器能夠真正幫助藥企、研究所以及醫院解決實際問題。」 這是周仁傑對倍捷銳未來的發展願景。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打破壟斷!這個學生團隊造出新型無透鏡全息顯微鏡
    近日,在第五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上,南京理工大學電光學院學生團隊研製的「CyteLive」無透鏡細胞分析監測儀獲高教主賽道金獎。這種新一代無透鏡全息顯微鏡打破國外在該領域的壟斷,成本僅為同類產品的百分之一。
  • 南理工學生團隊打破國外壟斷 新一代無透鏡全息顯微鏡面市
    中國江蘇網訊 觀察細胞通常需要染色標記,無法同時實現大視場、高分辨觀測,加之體積龐大、成本高昂,是當今顯微鏡存在的三大痛點。在第五屆「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獲金獎的隊伍中,一支來自南京理工大學的學生團隊研製出的新一代無透鏡全息顯微鏡,突破了上述痛點,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
  • 甘肅健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打破「細胞培養基」國外壟斷
    公司產品及研發技術服務,已成功打破歐美企業在生物製藥領域的絕對壟斷,填補了中國在生物製藥、疫苗生產核心原材料工業化生產的技術空白。目前是中國最大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細胞培養基企業。  該公司總面積7800平方米,包括3000平方米無血清細胞培養基工程實驗室;符合cGMP(動態藥品生產管理規範)標準的乾粉培養基生產車間,產能達到300噸/年,批次可生產10-380kg。
  • 顛覆性技術製備材料 超級顯微鏡打破壟斷
    研發「金領」機器人,加工航空航天急需構件  如何有力保障我國航空太空飛行器的快速研製和批產,加工出我國航空航天急需的大型複雜裝配構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電學院田威教授團隊自主研製了高精度大負載機器人與智能加工裝備,生產的系列化多功能末端執行器和五大類機器人智能鑽、鉚、銑加工裝備,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並且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 打破國外壟斷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山東創新院成功研發雷射掃描共聚焦...
    打破國外壟斷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山東創新院成功研發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 2020-07-02 04: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8年磨一劍,自主研發,打破進口壟斷 ——中國首個民族創新抗HER2...
    公司 18年磨一劍,自主研發,打破進口壟斷 ——中國首個民族創新抗HER2單抗誕生紀實 2020年8月21日 11:14:19 智通財經網 智通財經獲悉,2020
  • 打破外國壟斷 實現「中國創造」
    【實踐者風採】上午8點,江蘇蘇博特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冉千平準時來到辦公室,從摞滿資料的辦公桌上,找到昨天標記好的材料,繼續鑽研起來。冉千平是我國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劑行業的領軍人物。2000年,碩士研究生剛畢業的他被江蘇重視科研的氛圍吸引,來到南京,加入了時任江蘇省建築科學研究院建材所所長、如今已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繆昌文的團隊,正式踏上混凝土外加劑的研究之路。混凝土外加劑是能夠顯著改善混凝土性能的化學物質,對提升混凝土強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國混凝土用量一直很大。但2000年以前,國內混凝土外加劑的市場一直被外國公司所壟斷,且價格奇高。
  • 天津大學高速並聯機器人打破國際壟斷
    這一研究成果打破了國際壟斷,為「中國製造」提供自主核心技術。  工業機器人是「中國製造2025」目標的重要發展方向。面對西方發達國家的專利技術壁壘,天津大學黃田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研發出了具有中國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速並聯機器人關鍵技術,並與國內重點企業密切合作結合實際生產需求實現了工程應用,在理論技術和相關產品性能上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提升中國製造的競爭力提供了自主核心技術。
  • 90後研究生研發「空氣成像」黑科技 打破國外壟斷
    原標題:中科大學子研發「空氣成像」黑科技 打破國外壟斷人民網北京7月24日電(趙竹青)你的目光,是否曾被科幻大片裡華麗的「空氣觸控螢幕」所吸引?立體的建築、浩瀚的宇宙、動態的人像一一清晰地浮現在空中,手指一揮,還可以進行互動、操控。如今,這一酷炫的「黑科技」已經跨出熒幕,被中科院的兩位90後研究生聯手推向了現實。
  • 【應用筆記】-利用無標記細胞計數進行細胞增殖動力學分析
    傳統的細胞計數常使用生化試劑檢測(如MTT、CCK-8)或對細胞進行螢光標記。然而,多數螢光染料對活細胞具有毒性,明顯影響細胞的長期培養,如使用DAPI/Hoechst標記細胞核。此外,也可構建表達螢光標記的穩定細胞系,但是這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和財力。相對地,無標記細胞計數具有明顯的優勢,無需進行耗時耗力的細胞染色,更不用擔心螢光染料對細胞活力的影響。
  • 「中國創造」打破技術壟斷 不舍晝夜築夢全球通聯
    中國電科54所副總工程師孫晨華30多年來投身衛星通信、天地通信網絡融合方向系統的設計與研發,帶領團隊填補了國內衛星通信領域多項空白,為實現我國衛星通信由依賴引進到獨立研發、中國創造的重大轉型和促進衛星通信技術和產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 中國晶片界的「黑馬」,打破美國技術壟斷,與華為完美互補
    華為被美國打壓一事讓部分國內消費者在近段時間格外關注中國晶片產業的動向。但受關注的幾乎都是中芯國際、臺積電、長電科技等行業知名巨頭,對於中國晶片界新秀卻少有人重視。 可有時候,往往行業新秀的成績和發展前景最令人驚訝,例如近日因為融資出現在科技板塊中的中國晶片界「黑馬」——沐曦集成電路。
  • 打破國外壟斷 我國成功研發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
    日前,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山東省創新研究院(濟南國科醫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功能擴展型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順利完成測試,各項指標性能達到現有商業儀器水平。目前,該儀器已開始依託山東省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共用網進行對外服務,助力省內外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攻關。
  • 5G商用致光纖光纜需求升溫 上遊材料望打破國際壟斷
    以浙江眾成為例,公司日前研發生產的光纜油膏用SEP通過專家組鑑定。記者從業內獲悉,未來有望逐步實現國產替代,填補國內空白,打破國際巨頭對國內SEP市場的壟斷。  有機構指出,「5G基站緻密化+前傳光纖網絡」將為光纖光纜行業打開新的成長空間。一方面,隨著頻率的快速提升,5G基站密度相比4G將大幅度增加,而根據FTTH council的測算,5G基站所需光纖數量將是4G的16倍以上。
  • 青海小夥研發「神器」打破國外壟斷
    青海小夥肖煬和他的團隊自主研發的「高效斯特林發動機」,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解決了氣缸動密封等國際難題。目前,項目進入實際應用階段,開始承接省內及國內清潔能源循環項目。這是5月8日記者從青海生科中小企業創業園(簡稱生科創業園)了解到的消息。  由於具有不受熱源形式限制、運行噪聲低、熱效率高等突出優點,斯特林發動機越來越受到市場關注。
  • 科學家研發出新型無標記血管成像雙光子顯微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鄭煒團隊、北京大學教授施可彬團隊合作,研製出首臺短波長(520納米)激發的雙光子顯微系統。該系統可用於毛細血管的高解析度、無標記、無創活體成像,相關成果論文In vivo label-free two-photon excitation autofluorescence microscopy of microvasculature using a 520 nm femtosecond fiber laser發表在Optics Letters上。
  • 憑一己之力打破外資品牌行業壟斷,這家醫療器械靠的是什麼?
    中國企業作為行業中的後來者,創新是其發展和生存的核心競爭力,而作為創新基礎的科研投入,則決定了其未來發展的上限。在這方面開立醫療無疑在行業中樹立了一個標杆。 一直以來國內醫療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相比國外同行都有較大的差距。但創始團隊皆為技術出身的開立,在創立伊始便認定技術才是企業未來的立身之本。
  • 打破國外壟斷 中核集團醫用同位素國產化取得新突破
    12月26日,由中核集團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研製生產的高比活度碳[14C]酸鋇首批產品正式交付無錫貝塔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碳-14是碳元素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由於其半衰期長,射線能量較低,具有標記方法簡單、易於追蹤、毒性小、準確性和靈敏性高等特點,被國內外專家推薦為檢測幽門螺桿菌的「金標準」,同時廣泛應用於藥代動力學和化學反應機理研究,在疾病診斷、新藥研發、工農業等研究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 華峰測控:打破國際壟斷 全球市佔率10%國內40%
    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半導體測試機本土供應商和為數不多進入國際封測市場供應商體系的中國半導體設備廠商。 華峰測控深耕半導體測試設備領域,聚焦於模擬和混合信號測試設備,憑藉高性能、易操作和服務優勢等率先實現國產替代,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在模擬及混合信號類集成電路自動化測試系統的細分領域突破國外技術壟斷,成為國內最大的半導體ATE本土供應商。
  • 華大MGISEQ-T7基因測序儀有望打破歐美進口壟斷
    近日,華大集團旗下子公司華大智造推出一款自主研發的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MGISEQ-T7,被業界評價為「超級生命計算機」。作為第二個可以實現臨床級二代測序儀量產的國家,我國測序市場必將迎來新的變化和契機,而本土自主創新將是打破壟斷的必經之路。作為目前全球日生產數據量最高的測序儀,華大智造的MGISEQ-T7適用於全基因組測序、超深度外顯子組測序、表觀基因組測序、腫瘤大Panel等大型測序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