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建設丨「中華水塔」天更藍了水更清了

2021-01-08 澎湃新聞

三江源地區位於我國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超過3500米,是青藏高原的腹地,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素有「中華水塔」美譽。

2003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了總面積為39.5萬平方公裡的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2015年,我國啟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經過多年持續保護保育,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三江源地區是如何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取得了什麼效果?藍藍天工作室記者最近實地探訪三江源。

上圖: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易地扶貧搬遷點噶丹村,電網通到了村民家中 申少鐵攝

清潔用能,藍天多起來

「用洗衣機洗衣服,很省力。」記者來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噶丹村村民康吉家中,正在洗衣服的康吉對記者說。除了洗衣機,康吉家中還用上了冰箱、電視等電器,冬季使用電爐、電熱毯取暖。

2018年10月,康吉一家住進了易地扶貧搬遷點噶丹村。此前,她家取暖得靠煤爐。康吉回憶,家裡燒煤取暖,不僅髒、煤氣味道難聞,而且火不穩定,經常半夜要起來添煤,影響睡眠。「如今使用電取暖,家裡更乾淨了,也更溫暖了。」康吉說。

「沒有電網前,家裡用電只能靠柴油發電機。發電機排出的黑煙味道很大。」康吉指了指院子裡的柴油發電機說,通了電之後,再也不用靠它發電了。而且,電網的電比柴油發電更便宜,清潔供暖電價一度電只要2角8分錢。她家去年3月份充的電費,到現在還沒有用完。

讓康吉受益的,是瑪多縣推進的電能替代。

「瑪多」藏語意為黃河源頭,位於三江源核心地區,是青海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園區示範縣。「為保護瑪多縣秀美的環境,國家電網青海省電力公司積極在瑪多地區推進電能替代。目前,電網可以保證瑪多縣群眾與全國人民一起用上清潔、穩定、可靠的電能。」國家電網果洛供電公司紀委書記張網說。

張網介紹,目前瑪多縣城的鍋爐供暖全部改為電能取暖,每年用電約5000萬千瓦,相當於節約了6100多噸標準煤,避免了二氧化硫等汙染物的排放,讓黃河源頭的天更藍。

「2017年瑪多縣電網建成移交以來,生態改善明顯。」瑪多縣副縣長孫慶生說,統計顯示,去年全縣共有大小湖泊5050個,今年增加到5080個,水更清了,天也更藍了。他表示,計劃明年6月30日前在全縣範圍內推廣清潔電能替代。

上圖:水草豐美的瑪多縣牧場 申少鐵攝

治理鼠患,綠色多起來

「村裡的11萬畝草場以前是一片黑土灘,幾乎不長草。」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大武鄉格多村,村支書多旦對記者說,如今,佔村裡草場面積近一半的黑土灘變成了青青草場,牛羊成群。

「我的父母和爺爺告訴我,這塊地從來都是黑土灘,不長草。」68歲的多旦回憶,過去只要一下雨,河溝裡黑水橫流。如果遇到大風乾燥天氣,還會起風沙。黑土灘之所以不長草,不是因為土地貧瘠和缺水,而是老鼠太多了,嫩草剛冒頭就被老鼠糟蹋了。黑土灘裡生存著三種老鼠:吃草根的瞎鼠、吃幼草的土鼠和田鼠。

從2004年開始,多旦和其他村幹部帶領村民治理黑土灘,主要辦法是滅鼠、種草,但由於缺乏機械和資金,村民參與度不高,治理效果有限。

「2012年,國家給每個村子撥款20萬元作為能力經費。我們開群眾大會,討論如何處理這筆錢。我主張用這筆錢來治理黑土灘。」多旦說,大部分群眾達成一致意見後,村委會決定大力治理黑土灘。

不久,瑪沁縣政府得知情況後,又對格多村給予草種、種草機械、化肥、資金等支持,價值150萬元。有了國家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格多村委會成立格多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開始大規模治理黑土灘。

格多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組織村民,家家戶戶都參與黑土灘滅鼠,猖獗的鼠患迅速得到控制。此後,合作社大規模使用機械種草、施肥,綠油油的草開始在黑土灘上安營紮寨。

「黑土灘本來是一塊好草地。我們春天種下草籽,如果天氣好,20多天就能長出嫩草。」多旦說,目前黑土灘已經全部治理好,變成了優質的草場。

「合作社的作用不可替代。」多旦說,合作社在黑土灘上種的牧草長勢很好,除了供放牧,冬季還可以將乾草分給村民養牛羊和賣乾草賺錢,平均每年合作社給每個村民分紅近640元。

「過去冬天,村民最怕雪災,因為沒有足夠的乾草儲備。如今有了合作社,乾草儲備充足,再也不用擔心大雪後牛羊挨餓。」多旦笑著說。

「黑土灘治理好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現在黑土灘不需要人工種草了,因為草已經可以自然生長,形成了良好的生態循環。河溝裡的水很清了,夏天也沒有風沙了。」多旦說。

上圖:瑪多縣黃河源溼地美景 申少鐵攝

管護生態,動物多起來

「現在去黃河源頭巡邏,我有些害怕,因為有熊出沒。但這是一件好事,說明生態正在恢復。」剛巡邏回來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扎西對記者說。

49歲的扎西家住瑪多縣黃河鄉江旁村,當生態管護員已有6年了。他一個月要巡邏黃河源頭20—22天,巡邏一次需要兩天,每次巡邏都是早上七點半出發,第二天晚上才回家,期間吃住都在巡邏的路上。

「日常的巡邏,每天要騎摩託車走十幾公裡。」扎西介紹,自己巡邏的主要工作是撿垃圾、救助野生動物、給候鳥搭窩、阻止偷獵等。今年冰雪消融前,他巡邏時看見一隻野鹿掉進了冰窟窿,及時用繩子將野鹿救了上來。

「黃河源頭的冬天非常冷,但我們也要堅持巡邏。冬天積雪厚,巡邏速度慢,巡邏一次需要3天時間。」扎西說。

「我們巡邏的時候什麼都不能帶,防身的刀也不能帶。」扎西笑著說,夏天巡邏經常會碰到熊,看到熊的時候,自己都會遠遠地走開,不去打擾,也是為了保護自己。如果他在巡邏的過程中發現了問題,會立即向三江源國家公園管委會報告。

「我喜歡大自然,對大自然有感情。我也喜歡自己的工作,因為作管護員可以保護小動物,保護黃河源頭。」扎西一邊說,一邊拿起手機,給記者看他巡邏時拍到的野生動植物照片,有藏狐、野驢、候鳥、不知名的野花等。

扎西說:「剛開始做生態管護員的時候,看不到這麼多野生動物。現在好了,動物多起來,也不怕人了。黃河源生態正在慢慢變好!」(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 申少鐵 賈豐豐)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生態建設丨「中華水塔」天更藍了水更清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建設生態宜居美麗家園 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作為廣州農業農村大區和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陣地,從化區圍繞建設「美麗家園」這一目標,在全區建設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美麗宜居鄉村。   目前,從化區在全面鞏固221條「乾淨整潔村」創建成果的基礎上,基本實現創建157條「美麗宜居村」和34條「特色精品村」。
  • 禪城水更清天更藍
    細心的市民發現,「佛山藍」今年頻頻刷屏朋友圈。在亞藝湖西門生態修複試點區,佛山市民俗稱「水鉸剪」的水黽也再次出現在湖面上。這些現象的背後,是禪城水氣質量的「雙改善」。根據2020年1—10月佛山市水環境質量及變化情況排名,禪城區水質「最靚」,水綜合汙染指數為0.47,連續10個月在全市五區排名第一。
  • 美麗珠城:讓天更藍、水更淨、空氣更清新
    美麗珠城:讓天更藍、水更淨、空氣更清新2020年度蚌埠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績,在「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中取得了重要勝利,2020年我市PM2.5平均濃度43.8微克/立方米,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81.4%,排名均位居皖北第一。
  • 納米材料讓天更藍水更清—新聞—科學網
  • 張家祥:讓美麗渠首天更藍水更清
    張家祥說,如何在「國家要生態、地方要發展、群眾要致富」這三大難題之間找到連接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以水質安全為底線,綜合施策,走出一條水土保持與生態產業培育相結合的新路子,是他一直放在心裡的大事。
  • 《中華水塔》:探尋三江源的風情與質地
    他著力探索中國大江大河的前世今生,以及與之相關的生態環境與人類生存等問題。他新近推出的《中華水塔》(青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華水塔》的寫作延續了陳啟文一以貫之的田野調查風格,「這十多年來我幾乎成了一個江湖浪人,我已走遍中國七大水系,在2017年夏天我又穿越了中華水塔三江源」。
  • 科學院院士郭烈錦 讓天更藍 水更綠
    科學院院士郭烈錦 讓天更藍 水更綠2017-12-12 13:12 來源: 陝西日報 我要將院士的榮譽當成繼續前行的鋪路石,在今後的科學研究和教書育人中,緊抓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帶來的新機遇,發揮團隊力量,實現立足西部、服務國家、創新發展的新追求
  • 保護"三江之源""中華水塔" 青海:建設國家公園省
    &nbsp&nbsp&nbsp&nbsp習近平總書記給青海定位了「三個最大」,就是「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青海作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和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生態資源總價值達18.39萬億元,每年向下遊輸送600多億立方米的源頭活水,生態服務總價值為7300億元,氣候調節和物種保有等功能性價值不可估量。
  • 中央水塔:水儲量佔黃河水量的三分之一,滋養無數中華兒女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水是生命之源,是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認知和保護「中央水塔」是秦嶺區人民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秦嶺位於北緯32°—34°之間,橫亙中國中部,是中央造山帶產物。
  • 「中華水塔」青海水質達標率98.4%
    青海省生態環境廳2日發布的《2019年青海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9年,青海省地表水整體水質穩中向好,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保持穩定,長江幹流、黃河幹流、瀾滄江幹流等61個水質監測斷面中,有60個的水質達到水環境功能目標,達標率為98.4%。
  • 答案解開守護「中華水塔」的秘訣
    即日起,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開設「法護綠水青山·大江大河」融媒體報導欄目,以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工作為切入點,全媒體報導人民法院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為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生動實踐和具體成果。敬請關注。
  • 「中華水塔」國際越野行走大賽玉樹站:萬人徒步嘉年華 助力三江源...
    7月2日,2017「中華水塔」國際越野行走大賽玉樹站拉開帷幕。這一屆「中華水塔」國際越野行走大賽玉樹站將打造萬人徒步嘉年華,助力三江源生態保護。 開幕式由玉樹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格扎主持,出席本次2017「中華水塔」國際越野行走世界盃賽玉樹站的領導有青海省體育局副局長楊培、玉樹州委常委、常務副州長陳永祥、玉樹州委常委、市委書記蔡成勇、玉樹州文體局副局長更卻成林、玉樹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桑光輝、青海省登山中心主任辛培毅以及玉樹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等。
  • 把保護「中華水塔」融入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過程
    回首過去的5年,長江沿岸各省市以釘釘子精神整治生態環境問題,護一江春水向東流。被譽為「三江源」的青海,更是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極端重要的位置,把保護「中華水塔」的重任扛在肩上,全力推進環保攻堅戰,為長江、黃河等流域水質的優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
  • 《大河之源》 為生態文明建設匯聚強大精神力量
    在漫長的文明發展進程中,華夏兒女沿黃而居,繁衍生息,形成了生生不息的黃河文化,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文明。青海河湟文化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文明形成的源流之一。 青海地域遼闊,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大美青海,中華水塔,三江之源,美在江河;江河文化,文化燦爛,源在青海,源遠流長。
  • 我來說說:新變化 新感受 | 「高原綠、西寧藍、河湖清」帶來的綠色...
    「高原綠、西寧藍、河湖清」等六大建設行動給群眾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綠色福祉。在綠植蔥鬱、河水盈盈的南川河道邊,負責六一橋至五四橋河段的河長劉國紅正忙碌地巡查河道,檢查河面衛生、督促日常保潔、及時護堤護岸。西寧市南川河城西段河長 劉國紅「每天上班走過這個地方的時候,看到居民們在休閒娛樂,我是很高興的,通過我們的努力,使南川河道的景觀更綠了、河水更清了、環境更乾淨了。」
  • 描繪生態文明建設藍圖 書寫大美青海生態底色
    黃靈燕攝  聚  焦  擁有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是每個人的夢想。  讓山川林木蔥鬱,讓大地遍染綠色,讓天空湛藍空氣清新,讓河湖魚翔淺底,讓草原牧歌歡唱……這是建設美麗青海的美好藍圖,也是實現永續發展的根本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 修復長江生態環境 產業更優江水更清
    推進沿江岸線治理,修復長江生態環境  產業更優 江水更清(傾聽·關注江河生態保護)  本報記者 何 聰 姚雪青 蔣雲龍 吳 君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2日 第 07 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
  • 新華社北京世園會大型航拍系列報導--生態中國_新華網
    作為西北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它承擔著維護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青海位於中國西北,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有著「中華水塔」的美譽。近年來,從三江源到祁連山,從青海湖到崑崙山,青藏高原生態系統明顯向好。
  • 天更藍水更清 全省PM2.5年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21.8%
    空氣品質更好了,身邊的小河變清了,這是近年來許多江蘇人可知可感的變化。省生態環境廳大氣處負責人介紹,為了讓天更藍,「十三五」以來我省著力優化四個結構:一是完成產業結構調整任務。嚴控「兩高」行業產能,大力壓減水泥、平板玻璃產能,化解粗鋼產能,退出低端低效產能項目。二是推進能源結構優化目標。大力推動重點行業減煤,擴大超低排放改造範圍到所有燃煤機組,基本完成燃煤鍋爐淘汰整治;積極發展新能源,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生物質發電全國領先。三是穩步調整運輸結構。
  • 鄭州市2020年水生態建設實施方案(附54個水生態建設項目清單)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鄭州市政府近日印發《鄭州市2020年水生態建設實施方案》,今年鄭州市計劃在市域範圍內實施54個水生態建設項目,市域水域面積將增加54.76平方公裡。按照 「安全、生態、景觀、文化、幸福」的五河共建理念,圍繞鄭州「東強、南動、西美、北靜、中優、外聯」城市發展總體布局,鄭州市將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為統攬,深入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持續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全面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大力開展重大項目研究謀劃,大力推進資源水利、生態水利和民生水利發展,加快構建興利除害的現代水利基礎設施網絡體系,為鄭州國家中心城市高質量建設提供水安全保障和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