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院院士郭烈錦 讓天更藍 水更綠

2021-01-14 新華網客戶端
科學院院士郭烈錦 讓天更藍 水更綠

2017-12-12 13:12 來源: 陝西日報

我要將院士的榮譽當成繼續前行的鋪路石,在今後的科學研究和教書育人中,緊抓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帶來的新機遇,發揮團隊力量,實現立足西部、服務國家、創新發展的新追求。

——郭烈錦

讓天更藍,讓水更綠。在中國科學院公布的2017年增選院士名單中,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郭烈錦教授當選技術科學部院士。以解決「燃煤之疾」被人們熟悉的郭烈錦教授是西安交大「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也是我國能源動力多相流及氫能學科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在相關領域的低成本高效轉化利用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紮根西部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我們科研工作者要有責任心和使命感,瞄準國家能源領域重大需求,杜絕低端重複和簡單模仿,尋求適用於中國當前實際的能源高效潔淨轉化途徑。」今年6月,獲得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的郭烈錦教授曾經這麼說。

自從1979年考入西安交大鍋爐專業,郭烈錦已經在西安交大學習、工作了38年。1992年,年僅29歲的郭烈錦被破格評聘為教授,199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1999年受聘教育部首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他是中組部「國家萬人計劃」第一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師承我國鍋爐專業、熱能工程學科創始人之一陳學俊院士。郭烈錦教授曾說:「紮根西部,報效祖國,建功立業,始終把國家發展需要作為科學研究的風向標,這是陳先生給我的寶貴財富。」

多年來,郭烈錦帶領著自己的團隊,瞄準「再生清潔」新能源技術,以「趕超國際學術前沿、拿出原創性科研成果」為己任,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他是科技部「973」重大項目連續兩期的首席科學家,是教育部首批「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帶頭人,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學術帶頭人。

他針對國家重大需求和能源科學前沿,持續開展了高溫高壓高熱負荷等危險、複雜環境和結構條件下多相流的流動安全及傳控、物質傳輸與轉化的理論研究,建立了裝備內部氣體、液體和固體三種相態不同組合構成的兩相或多相流物理及化學過程的規律和理論,探索了超臨界水蒸煤、太陽能光催化多相連續流制氫等能源利用的新途徑,取得了系統性的創新成果,並應用於工程實際,推動了產業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2016年底,郭烈錦團隊經過20年攻關,研發的「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耦合發電技術」產業化項目正式啟動,西安交大將這項技術成果作價1.5億元轉讓給產業化投資公司,該公司將在初期籌資10億元進行技術產業化的工程示範。

瞄準尖端 為國家培養高端人才

「做別人沒有做的東西,取得既有科學意義又有實用價值的結果。」郭烈錦教授經常鼓勵大家要不斷創新,團隊在「高效低成本光催化制氫」「生物質超臨界水氣化制氫」「深水油氣混輸和流動安全保障」等領域取得了重大成果,並在工業實際中得到良好應用。團隊首創了直接太陽能連續流規模化制氫示範系統,首創溼生物質處理量1.0t/h的直接太陽能供熱與生物質超臨界水氣化耦合制氫系統。

這些年,郭烈錦團隊曾多次拒絕了國外企業、財團對其早期技術買斷的要求,因為他們研發這項技術的初心就是服務於國家的重大需求。郭烈錦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堅持科研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產業發展服務,特別是在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創新群體項目、國家「973計劃」「863計劃」等項目的資助支持下,持續開展「超臨界水蒸煤」理論和技術原創性研究。

郭烈錦團隊在能源領域影響廣泛,聲譽卓著。迄今為止,郭烈錦教授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他培養的優秀人才中包含傑青、優青和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團隊已發表SCI論文520餘篇,SCI核心資料庫引用12960餘次,出版論文集6部,主持起草國家標準多部,獲授權發明專利、軟體著作權等60餘件。

多年來,郭烈錦教授為國際新能源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了很多一流人才,團隊共有5位帶頭人和中青年學術骨幹進入ESI資料庫相關領域國際頂級科學家排名。郭烈錦教授培養的人才眾多,博士研究生李廣軍如今在美國GE公司核能部做高級工程師;馮自平曾獲全額獎學金赴希臘、日本作博士後研究,回國後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現在中科院工作;白博峰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何利民、於立軍、陳斌、趙亮等現均為高校的教授博導。他培養的博士畢業生中已有7人的論文榮獲陝西省優秀論文獎、5人榮獲吳仲華優秀學生獎、10餘人榮獲陳學俊優秀學生獎。

作者: 呂揚 [責任編輯: 李浩]

相關焦點

  • 西安交大郭烈錦院士當選世界科學院院士
    12月15日,世界科學院(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發布消息,35位科學家當選新科院士,其中中國科學家7人,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郭烈錦當選。
  • 拒絕財團買斷,服務國家建設,陝西這位院士僅一項技術作價1.5億!
    以解決&34;被人們熟悉的郭烈錦教授是西安交通大學&34;主任,也是我國能源動力多相流及氫能學科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他帶領團隊研發的&34;產業化項目作價1.5億元轉讓、實現產業化,並於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烈錦為化學學院師生開展學術報告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程方益 攝影 張秋)1月1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郭烈錦來訪化學學院,做了題為「氫能與能源科技產業的發展淺議」的學術報告。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學院院長陳軍主持學術報告會。化學學院師生代表參加。
  • 建設生態宜居美麗家園 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作為廣州農業農村大區和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陣地,從化區圍繞建設「美麗家園」這一目標,在全區建設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美麗宜居鄉村。   目前,從化區在全面鞏固221條「乾淨整潔村」創建成果的基礎上,基本實現創建157條「美麗宜居村」和34條「特色精品村」。
  • 這裡天為什麼這麼藍?這裡的水為什麼這麼綠?原來是因為……
    這裡天為什麼這麼藍?這裡的水為什麼這麼綠?這裡天為什麼這麼藍?這裡天為什麼這麼藍?這裡的水為什麼這麼綠?原來是因為…這裡天為什麼這麼藍?這裡的水為什麼這麼綠?原來是因為…這裡天為什麼這麼藍?這裡的水為什麼這麼綠?原來是因為…這裡天為什麼這麼藍?這裡的水為什麼這麼綠?原來是因為…這裡天為什麼這麼藍?這裡的水為什麼這麼綠?
  • 近日,世界科學院發布新科院士名單,西安交大院士成功入選!
    近日,世界科學院(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發布消息,35位科學家當選新科院士,其中,中國科學家7人。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郭烈錦成功入選。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美麗珠城:讓天更藍、水更淨、空氣更清新
    美麗珠城:讓天更藍、水更淨、空氣更清新2020年度蚌埠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績,在「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中取得了重要勝利,2020年我市PM2.5平均濃度43.8微克/立方米,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81.4%,排名均位居皖北第一。
  • 郭烈錦:發展氫能汽車,中國還沒熱到點子上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郭烈錦教授嚴肅地說。10月19日,在佛山召開的2020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氫能產業大會午餐時間,23年來一直與氫打交道的郭烈錦院士接受汽車商業評論獨家專訪。
  • 院士說丨郭烈錦院士:以「能源有序轉化」引領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
    院士說丨郭烈錦院士:以「能源有序轉化」引領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 2020-08-27 1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郭烈錦教授訪問貴州民族大學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郭烈錦教授訪問貴州民族大學    貴州民族大學    2019-05-05 大 中 小   4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郭烈錦教授訪問我校
  • 生態建設丨「中華水塔」天更藍了水更清了
    「如今使用電取暖,家裡更乾淨了,也更溫暖了。」康吉說。 「沒有電網前,家裡用電只能靠柴油發電機。發電機排出的黑煙味道很大。」康吉指了指院子裡的柴油發電機說,通了電之後,再也不用靠它發電了。而且,電網的電比柴油發電更便宜,清潔供暖電價一度電只要2角8分錢。她家去年3月份充的電費,到現在還沒有用完。 讓康吉受益的,是瑪多縣推進的電能替代。
  • 郭烈錦:引「超臨界水」 解「燃煤汙染」
    【知識人·強國夢】  引「超臨界水」 解「燃煤汙染」  ——記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郭烈錦  作者:張哲浩 劉昱含  自從煤炭成為能源開始,讓煤在爐膛中高溫氧化燃燒但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郭烈錦不願墨守成規,從高壓水/蒸汽兩相流與傳熱研究開始,到大膽嘗試超臨界水煤氣化制氫,迄今他在多相流熱物理熱化學研究的道路上執著追求了34年。
  • 禪城水更清天更藍
    細心的市民發現,「佛山藍」今年頻頻刷屏朋友圈。在亞藝湖西門生態修複試點區,佛山市民俗稱「水鉸剪」的水黽也再次出現在湖面上。這些現象的背後,是禪城水氣質量的「雙改善」。根據2020年1—10月佛山市水環境質量及變化情況排名,禪城區水質「最靚」,水綜合汙染指數為0.47,連續10個月在全市五區排名第一。
  •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名單公布
    近日,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新增選院士名單,來自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37位科學家入圍,其中有7位來自中國大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成立於1983年11月,是非政府、非政治和非營利性的國際科學組織,致力於支持和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科學研究。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一般從發展中國家的著名科學家中選舉產生,外籍院士從發達國家的著名科學家中選舉產生。
  •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名單公布
    近日,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新增選院士名單,來自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37位科學家入圍,其中有7位來自中國大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成立於1983年11月,是非政府、非政治和非營利性的國際科學組織,致力於支持和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科學研究。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一般從發展中國家的著名科學家中選舉產生,外籍院士從發達國家的著名科學家中選舉產生。截至目前,全球共有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302人,分布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學、生物學、農學、醫學、工程科學、社會和經濟學等十大領域。
  • 首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郭烈錦:瞄準國際科技前沿 服務國家重大...
    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日前頒獎,西安交通大學郭烈錦教授成為獲獎者之一。  從高壓水/蒸汽兩相流與傳熱研究開始,到大膽嘗試超臨界水煤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技術產業化,迄今他在多相流熱物理熱化學研究的道路上執著追求了34年。
  • 兩名江西籍科學家當選中科院院士
    中國江西網訊 全媒體記者廖濟堂報導:兩年一度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了。11月28日,中國科學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名單,包括6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6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注意到,此次有2名江西籍科學家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別是清華大學陳曄光教授、西安交通大學郭烈錦教授。
  • 納米材料讓天更藍水更清—新聞—科學網
  • 郭烈錦院士:以「能源有序轉化」引領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
    郭烈錦院士郭烈錦,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其主要研究方向為能源動力多相流及氫能科學技術。對於化石能源而言,由「氣相環境、直接燃燒、熱力循環」轉變為「水相環境、吸熱還原、物質循環耦合熱力循環」;對於太陽能而言,由「單一的光利用或熱利用」轉變為「光/熱耦合協同利用」;同時,將「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各自獨立的」改變為「多能互補的」轉化利用形式及系統。
  •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名單公布
    近日,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新增選院士名單,來自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37位科學家入圍,其中有7位來自中國。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一般從發展中國家的著名科學家中選舉產生,外籍院士從發達國家的著名科學家中選舉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