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將院士的榮譽當成繼續前行的鋪路石,在今後的科學研究和教書育人中,緊抓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帶來的新機遇,發揮團隊力量,實現立足西部、服務國家、創新發展的新追求。
——郭烈錦
讓天更藍,讓水更綠。在中國科學院公布的2017年增選院士名單中,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郭烈錦教授當選技術科學部院士。以解決「燃煤之疾」被人們熟悉的郭烈錦教授是西安交大「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也是我國能源動力多相流及氫能學科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在相關領域的低成本高效轉化利用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紮根西部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我們科研工作者要有責任心和使命感,瞄準國家能源領域重大需求,杜絕低端重複和簡單模仿,尋求適用於中國當前實際的能源高效潔淨轉化途徑。」今年6月,獲得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的郭烈錦教授曾經這麼說。
自從1979年考入西安交大鍋爐專業,郭烈錦已經在西安交大學習、工作了38年。1992年,年僅29歲的郭烈錦被破格評聘為教授,199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1999年受聘教育部首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他是中組部「國家萬人計劃」第一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師承我國鍋爐專業、熱能工程學科創始人之一陳學俊院士。郭烈錦教授曾說:「紮根西部,報效祖國,建功立業,始終把國家發展需要作為科學研究的風向標,這是陳先生給我的寶貴財富。」
多年來,郭烈錦帶領著自己的團隊,瞄準「再生清潔」新能源技術,以「趕超國際學術前沿、拿出原創性科研成果」為己任,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他是科技部「973」重大項目連續兩期的首席科學家,是教育部首批「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帶頭人,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學術帶頭人。
他針對國家重大需求和能源科學前沿,持續開展了高溫高壓高熱負荷等危險、複雜環境和結構條件下多相流的流動安全及傳控、物質傳輸與轉化的理論研究,建立了裝備內部氣體、液體和固體三種相態不同組合構成的兩相或多相流物理及化學過程的規律和理論,探索了超臨界水蒸煤、太陽能光催化多相連續流制氫等能源利用的新途徑,取得了系統性的創新成果,並應用於工程實際,推動了產業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2016年底,郭烈錦團隊經過20年攻關,研發的「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耦合發電技術」產業化項目正式啟動,西安交大將這項技術成果作價1.5億元轉讓給產業化投資公司,該公司將在初期籌資10億元進行技術產業化的工程示範。
瞄準尖端 為國家培養高端人才
「做別人沒有做的東西,取得既有科學意義又有實用價值的結果。」郭烈錦教授經常鼓勵大家要不斷創新,團隊在「高效低成本光催化制氫」「生物質超臨界水氣化制氫」「深水油氣混輸和流動安全保障」等領域取得了重大成果,並在工業實際中得到良好應用。團隊首創了直接太陽能連續流規模化制氫示範系統,首創溼生物質處理量1.0t/h的直接太陽能供熱與生物質超臨界水氣化耦合制氫系統。
這些年,郭烈錦團隊曾多次拒絕了國外企業、財團對其早期技術買斷的要求,因為他們研發這項技術的初心就是服務於國家的重大需求。郭烈錦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堅持科研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產業發展服務,特別是在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創新群體項目、國家「973計劃」「863計劃」等項目的資助支持下,持續開展「超臨界水蒸煤」理論和技術原創性研究。
郭烈錦團隊在能源領域影響廣泛,聲譽卓著。迄今為止,郭烈錦教授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他培養的優秀人才中包含傑青、優青和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團隊已發表SCI論文520餘篇,SCI核心資料庫引用12960餘次,出版論文集6部,主持起草國家標準多部,獲授權發明專利、軟體著作權等60餘件。
多年來,郭烈錦教授為國際新能源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了很多一流人才,團隊共有5位帶頭人和中青年學術骨幹進入ESI資料庫相關領域國際頂級科學家排名。郭烈錦教授培養的人才眾多,博士研究生李廣軍如今在美國GE公司核能部做高級工程師;馮自平曾獲全額獎學金赴希臘、日本作博士後研究,回國後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現在中科院工作;白博峰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何利民、於立軍、陳斌、趙亮等現均為高校的教授博導。他培養的博士畢業生中已有7人的論文榮獲陝西省優秀論文獎、5人榮獲吳仲華優秀學生獎、10餘人榮獲陳學俊優秀學生獎。
作者: 呂揚 [責任編輯: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