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長江和黃河沿線考察調研,他指出:「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大江大河,寄託著總書記的責任與擔當,也承載著人民更加美好的未來。不久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溼地生態保護治理。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作出重要指示,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
即日起,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開設「法護綠水青山·大江大河」融媒體報導欄目,以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工作為切入點,全媒體報導人民法院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為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生動實踐和具體成果。敬請關注。
海拔4200米的雪域高原,灰白的山石,枯黃的草地,稀薄的空氣讓天空變得更加透亮,從青海玉樹巴塘機場前往市區的路上,高速公路一側是源源不斷的水流,時而寬、時而窄,水流帶著與土地相同的顏色,穿過大半個中國,最後匯入海洋。
三江源風景。資料圖片
這裡是三江源,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在此交匯。這裡雪山連綿、冰川縱橫,湖泊星羅棋布,水資源豐富。
「三江源被稱為中華水塔,地位十分重要,我們的作用,就是要保證中華水塔一江清水向東流。」
扎西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玉樹人。他從小生活在這裡,畢業後他選擇法官作為自己的職業。扎西常說:「我在這裡出生,在這裡長大,我愛我的家鄉。」
三江源生態法庭庭長扎西(左二)。趙煒烽 攝
高原地區,夏短冬長,當地藏族群眾居多,多數是牧民,以放牧和採挖蟲草維持生計。在這裡,人與自然達到一種和諧的平衡。
「當地老鄉多數淳樸善良,雖然很多人不太懂法律,但也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扎西說。
在當地,高寒地區特有的動植物生態資源豐富,雪豹、馬麝、野驢、黑頸鶴等珍稀動物在這裡生活。近些年來,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湖泊、溼地面積縮減、乾涸,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環境直接影響到動植物生態鏈的平衡。而三江源的生態環境,又直接影響到上中下遊,生態環境保護十分重要。
三江源地區珍貴野生動物分布手繪地圖。王珊珊 攝
2012年,黨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2017年2月28日,三江源生態法庭成立。扎西擔任法庭庭長。
圖為三江源生態法庭。趙煒烽 攝
「我們這裡案子不多」,扎西介紹,三江源生態法庭共有幹警8人,三年來審理了30餘件案件。其中,案件類型主要集中在非法捕獵、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件。
扎西介紹,當地主觀惡意獵殺珍貴野生動物的情況比較少,僅有的幾個案子也是外來人員,出於牟利的目的進行違法行為。其他案件,則是非法收購、運輸、出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案件。
這些案件中,許多被告人主觀上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
扎西審理的一個案件中,是一個小孩子上山放牧時,在巖石中間發現了卡住死掉的熊。小孩子和家裡大人說了後,大人覺得反正腐爛了也就浪費了,就把熊掌割了,然後賣掉了。
「雖然撿到了,一旦出售,就成立盈利的目的。被告人雖然知道不能殺熊,但不知道不能割下來賣。可以把撿到的動物屍體交給相關行政部門,但不能自己隨意處置。」
涉案幼熊熊掌標本,現存於三江源生態法庭展覽館。王珊珊 攝
扎西說,這種情況是因為對法律的理解和認知不夠。「當時我們採用巡迴審判的方式審理該案,甚至許多旁聽庭審的公職人員都不知道撿來的賣掉也違法。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花大氣力去普法,真正做到預防犯罪。」
三江源生態法庭實行集中管轄,轄區27萬平方公裡,6個縣市。加上山區,農牧民住的分散,多數時間都在外放牧,很難召集在一起。因此,法庭每次開庭,儘量採取巡迴審判方式,讓牧民們把鄰居、家人都叫來,以案釋法,起到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作用。平時法庭也會注意巡迴普法。
10月28日這天,扎西帶領三江源生態法庭幹警一行,驅車80公裡來到仲達鄉。雖然不遠,但由於是山路,單程也需要近2個小時。
這次的巡迴普法活動是和林草局、森林公安局聯合舉辦,數百名老鄉前來旁聽,集合在村委會院裡,普法活動全程用藏語進行。活動結束後,大家爭相領取普法材料。
巡迴普法現場。王珊珊 攝
「林草局這幾年花了大力氣,工作很辛苦」,扎西介紹,近年來國家對三江源地區環境重視程度不斷加大,在環境資源方面投入很大,每年綠化很大面積。綠化後如沒有專門人員管護,可能會有很大損失。因此林草局僱用了5000餘名農牧民擔任護林員。
護林員索南扎西介紹,他們每周會在住所地附近,圍繞草山、林地巡護,看有沒有殺害野生動物和破壞環境的情況,如發現非法破壞水、草、林等資源行為,會第一時間通知相關監管部門。
其中,林草局選定了30餘名工作能力強的護林員,和三江源生態法庭建立了聯絡機制,如有違法行為的線索,法官也會從法律專業的角度提供諮詢和建議。
延伸司法服務,是三江源生態法庭除了審判工作外一直在做的。2017年6月,三江源生態法庭在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設立了環境資源保護服務站,扎西擔任聯繫法官。
三江源生態法庭在隆寶設立環境資源保護服務站。資料圖片
隆寶自然保護區因黑頸鶴聞名。黑頸鶴,擁有優雅的長頸和修長的雙腿,頭部和尾部被黑色羽毛覆蓋,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隆寶是黑頸鶴的繁殖地,每年入冬後,黑頸鶴會飛往雲貴高原和西藏中部過冬。
黑頸鶴在隆寶溼地。資料照片
上世紀80年代,隆寶自然保護區的黑頸鶴數量一度只有22隻,經過多年的努力,2019年,黑頸鶴的數量上升到300多隻,鳥類種類也從之前的61種增加到現在的111種。
保護站共有16名巡護員,才仁多傑是其中一員。
「我們平時就騎著摩託車,圍繞溼地巡邏,一天要騎100公裡。這裡已經很多年沒有獵殺瀕危野生動物的違法行為了。」才仁多傑說,如果遇到法律問題,會給扎西打電話諮詢,有時法庭也會到保護站開展普法活動。
隆寶自然保護站巡護員才仁多傑和同事在隆寶溼地。趙煒烽 攝
從保護站回法庭的路上,平坦的柏油路兩側是夕陽下金黃的牧草和反光的溼地湖水。藏族牧民索昂求珍在家門口等孩子們回家,家裡的三頭牛悠閒地臥在門口的草場吃草,夕陽照亮黃色泥土壘成的院牆,也照亮了老鄉的側臉。
「我們生活在這裡,我們的孩子也生活在這裡,這裡山美、水美、環境美,我的家鄉美,我也很高興。」牧民索昂求珍說。
藏族牧民索昂求珍在院子裡等待家人回來。趙煒烽 攝
入冬的三江源地區褪去綠色的外衣,披上一身金黃,牧民的生活按部就班,等待來年開春牧牛,採挖蟲草。艱苦的生活環境並沒有難倒他們,他們仍然熱愛這片故鄉的熱土,和三江源的一草一木一起生活下去。
隆寶自然保護區溼地。王珊珊 攝
來源: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
出品:倪壽明 趙翔 張守增
策劃:趙剛 徐光明 張先明 劉吟秋 王珊珊
文案:王珊珊丨視頻:趙煒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