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任曉兵團隊:「缺陷」讓材料更智能—新聞—科學網

2021-01-13 科學網

任曉兵(前排中)和他的科研團隊。西安交通大學供圖

■本報通訊員 程洪莉

生活中,「缺陷」在所難免,構成世間萬物基礎的材料也是如此。

一個理想狀態的晶體,原子按照一定次序嚴格處在格點上,但在實際中,晶格往往會發生偏離,這種偏離被稱為「晶體缺陷」。

西安交通大學前沿院院長任曉兵團隊用一項歷時近十五年的研究成果告訴人們:缺陷,能夠讓材料更智能。

這個「基於晶體缺陷調控的鐵性智能材料新物理效應」項目,剛剛摘得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人類社會正在高速進入智能時代,智能材料正是實現各種智能化功能的基礎和載體,我們研究的就是其中的鐵性智能材料。」任曉兵介紹說。

鐵性智能材料是高技術、國防等重要領域所需的核心材料之一,主要包括三類:對溫度、力產生響應的形狀記憶合金,對電、溫度產生響應的鐵電壓電材料,對磁產生響應的鐵磁材料。智能時代對鐵性智能材料的性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如何大幅提高其性能?任曉兵團隊從晶體缺陷入手,突破了這一基礎性熱點難題的研究瓶頸。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材料科學就是缺陷的科學。」任曉兵團隊發現,在材料中摻入合適的缺陷,可能會帶來戲劇性的性能變化。儘管晶體的晶格產生了不完美,但這種不完美卻使得某些功能產生了質的飛躍。

早在20年前研究金屬形狀記憶合金時,任曉兵就發現金屬橡皮彈性效應的背後是一種新奇的物理機制在起作用,這恰好就是由於缺陷引起的。他預測,這個原理的應用範圍應不僅是金屬,也許會在另一類材料中出現類似的效應,但是會有新特點。2002年,任曉兵回到母校西安交通大學擔任「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後,就開始將這一原理應用於鐵電壓電材料研究。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團隊提出了調控鐵電材料性能的點缺陷短程有序對稱性原理,闡明了60年來鐵電領域的難題——鐵電材料時效現象的微觀機理。團隊發現了鐵電材料中40倍於傳統電致應變的巨大可回復電致應變效應,為大幅度提高鐵電材料的電致應變性能提供了新思路。《自然-材料》雜誌上有文章這樣評價:「這種材料在使用50年後, 最近才發現這一可能導致其全新應用的奇異鐵電和壓電應變性能。」

「壓電陶瓷之王」鋯鈦酸鉛陶瓷是在全世界使用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核心壓電材料,壓電性能優異,但是對人體和環境十分有害。能否找到一種與之相媲美的無鉛壓電材料?團隊系統對比了有鉛、無鉛兩種材料的相圖發現,有鉛材料擁有三相點,而無鉛材料則沒有。如果能夠通過缺陷調控設計出這個特點,無鉛材料也有可能達到有鉛材料的高性能。團隊通過摻雜缺陷「逼迫」材料處於「騎牆」狀態,對外場環境高度敏感,性能也因此大大提升。

團隊提出這一通過晶體點缺陷濃度來調控鐵性智能材料性能的準同型相界理論,並且在無鉛壓電材料中發現了壓電係數超過鋯鈦酸鉛的大壓電效應。《自然-材料》與《亞洲材料》專題評論稱「該發現突破了無鉛壓電材料性能低的制約」,「為高性能無鉛壓電材料的開發開闢了新方向」。

在形狀記憶合金領域,微型器件越做越小,從微米逐漸往納米尺度縮小,但材料賴以生存的相變到一定尺寸時就沒有了,功能性隨之出現很大問題。研發微納米尺度下同樣具有超彈性的合金成為急迫需求。團隊藉助分子動力學原理,利用晶體的面缺陷調控材料性能,使之在納米尺度下依然實現了超彈性。

團隊發現了這一通過晶體面缺陷調控鐵性智能材料序參量所產生的疇結構轉變與可逆孿晶變形效應,闡明了制約鐵電存儲器應用的膜厚效應和形狀記憶合金領域長達半世紀的難題——NiTi體系的多步相變的起源;還提出了「納米彈簧」新概念,發現金屬納米線高達30%的零滯後超彈性形變,為開發高性能微納器件提供了新思路。《亞洲材料》的專題評論稱:「該發現與傳統機制完全不同」,「將導致納米材料其它新功能的出現」,「是近年來收集瞬時機械能的突破性工作之一」。

「基礎研究非常考驗思維和視角」,任曉兵說,「很多東西以前在亂碼裡,只要找到頭緒,就可以將其展現出來,我們的優勢就是跨學科。」這三類鐵性智能材料很多時候是物理學家、金屬學家、陶瓷學家分頭在研究,而這個由來自前沿院、材料學院、理學院和電氣學院師生組成的跨學科團隊從一開始就意識到這三類材料在物理上是高度平行的,並在其中平行性、類似性的空白地帶挖掘到隱藏的機遇和價值。

該項目20篇核心論文發表在《自然-材料》《物理評論快報》和《納米快報》等國際一流期刊上,被來自57個國家836個研究機構的作者在268種期刊廣泛引用,其中SCI他引1710餘次,8篇代表論文SCI他引1370餘次;做國際會議大會報告與邀請報告30次,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學術影響。2篇代表性論文入選ESI資料庫高被引論文,其中1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研究成果4次被國外頂級期刊專題正面評論,並被編入兩部美國科學家編寫的學術專著;獲得了美國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等該領域國際權威學者和同行的高度評價。部分研究成果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團隊中的青年師生也在項目的錘鍊下不斷成長:一名青年教師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兩名教師獲得國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資助,一篇博士論文獲得全國百優博士論文提名。

「這只是新的開始,我相信今後還會有更多有意思的發現。」對於未來,任曉兵充滿信心。

《中國科學報》 (2017-02-14 第8版 科創)

相關焦點

  • 西安交大研究智能控釋材料 實現對腫瘤精準治療
    西安交大研究智能控釋材料 實現對腫瘤精準治療 2018-06-29黨田野 攝   中新網西安6月29日電 (黨田野)「智能控釋材料的構築可成功解決腫瘤、感染性疾病、免疫疾病等病症的精準治療,骨骼、皮膚、牙齒等組織的高效誘導再生等生物醫學問題。」西安交通大學化工學院研究員陳鑫29日稱,這一技術未來還將用於美容、增高等應用領域。
  • 西安交大研發獲得具有高壓電性能的透明鐵電單晶—新聞—科學網
  • 西安交通大學召開研究生教育會議—新聞—科學網
    西安交通大學召開研究生教育會議 教育部研究生司副司長徐維清、陝西省教工委書記王建利、中核集團副總經濟師王安民、華為戰略研究院中國區高校合作總監郭永強應邀出席大會並講話。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盧建軍、校長王樹國,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院長張平祥院士,陝西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省人民政府學術委員會等單位有關負責同志,70家龍頭企事業及科研院所代表和學校研究生導師代表、研究生代表、輔導員等參加會議。
  • 西安交大迎來第十任黨委書記
    西安交大迎來第十任黨委書記 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 2020-11-13 10:42 來源:澎湃新聞
  • 上海交大研發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大研發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6月3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這款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每小時可分揀垃圾5400次,大大節約了人工成本,它的「目力」很好,可以快速在大量垃圾中精準識別可回收物,助力全國垃圾分類工作,幫助環保企業技術升級。 「一個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可以高精度分揀多種不同品類的垃圾,有效分揀率可達95%,最高分揀速度5400次/小時,工作時間24小時/天。
  • 西安交大研製透明晶體材料,或用於隱形機器人、自供電觸控螢幕
    西安交大研製透明晶體材料,或用於隱形機器人、自供電觸控螢幕 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 2020-01-17 17:35 來源:澎湃新聞
  • 盤點西安交大近期6篇《科學》
    鐵電材料介紹  鐵電材料是一種具有自發極化,且能夠實現機械能和電能轉換的功能材料,在磁電互調、機械驅動、壓力傳感和數據存儲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柔性電子技術正帶來一場智能可穿戴技術革命,而鐵電材料將在柔性電子領域將扮演重要角色。由於存在缺陷、晶界以及氧化物離子鍵/共價鍵本身延展性相對較小等問題,塊體鐵電氧化物表現出一定脆性和剛性。
  • 西安交大:只要你想,就有平臺支持你做
    他說,從西安交通大學「重實踐」的培養氛圍中收穫的不僅是知識和經驗,更重要的還有自信和成長。  在西安交大,像嚴孝清這樣的學生還有很多。  小製作,大發明  木偶「唱」秦腔、通過噪聲來發電、實現寵物貓全自動照料的智能系統、三旋轉翼航拍直升機……1.3萬平方米的西安交大工程坊內,處處生發著學子的創意火花。
  • 西安交大:訓練學生綜合技能 激發創新創業能力
    原標題:西安交大:只要你想,就有平臺支持你做 與光觸媒材料的「較勁」之旅,嚴孝清從大一就開始了。那是5年前,看到學校開展創新訓練項目的通知,靦腆的他鼓起勇氣報名,從此走上了「通過光觸媒材料降解有機廢水」的科研之路。
  • 西安交大《Nature》:具有超高壓電效應的透明鐵電單晶
    1月16日,英國《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西安交大壓電單晶研究團隊的最新學術成果:「Transparent ferroelectric crystals with ultrahigh piezoelectricity(具有超高壓電效應的透明鐵電單晶)」。
  • 西安交大:將科技勢能轉化為戰「疫」動能
    原標題:西安交大:將科技勢能轉化為戰「疫」動能 1月26日清晨,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裡,員工們正忙碌地將全自動核酸檢測工作站裝車,緊急發往武漢協和醫院。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這家公司所生產的核酸檢測試劑、全自動核酸檢測工作站、核酸提取儀等已裝備了全國500餘家醫院和疾控中心,助力疫情防控。
  • 西安交大發布兩項科技成果 離子導體讓柔性觸控螢幕成為可能
    昨日,西安交大發布兩項應用性很強的科技成果。  透明離子導體軟材料可拉伸價格低 應用潛力大  西安交大理學院教授丁書江介紹了透明離子導體軟材料技術。製備該類材料成本遠低於市場上現有的觸控螢幕,在柔性觸控螢幕領域有很大的應用潛力。  西安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副總經理李小鵬詢問國際上該研究領域的現狀及投資發展前景時,丁書江表示,他們是第一個提出這一研究成果的,國外目前只有水凝膠的研究。該項目投資額度不會太大,材料設備等投入約100萬-200萬元,可應用領域包括手機、ATM機、智能講臺的觸控螢幕、電控調光玻璃等領域。
  • 西安交大解決單晶葉片3D列印修復後的再結晶難題—新聞—科學網
    這種亞穩態結構在標準熱處理或服役過程中容易發生再結晶,導致材料高溫力學性能下降,造成安全隱患。因此急需針對3D列印單晶高溫合金目前存在的問題,研發一種新的工藝,使之滿足無再結晶,應力小、位錯密度低,且沉澱強化相的形貌、密度與基體高溫合金一致的要求。 高溫合金的標準熱處理制度一般由固溶、時效組成,實踐證明該工藝流程會導致3D列印高溫合金髮生再結晶。
  • 西安交大研究人員從原子尺度揭示釤鈷高溫永磁材料再結晶和析出...
    基於再結晶與析出相共生現象調控微觀組織是研發高性能合金材料的重要手段,在現代材料工業中具有廣泛應用。調控再結晶晶粒尺寸和析出相分布可實現鎂合金、鋁合金和鎳基高溫合金等結構材料的強塑匹配,也可克服Sm-Co永磁材料「磁能積與矯頑力相互倒置」的基礎難題。由於再結晶晶粒和析出相長大相互影響,且涉及複雜的缺陷演化過程,揭示缺陷的形成及分解對調控微觀組織和材料性能至關重要。
  • 國際著名期刊《自然材料》高級編輯訪問西安交大並作報告
    應西安交大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邀請,國際著名期刊《自然材料》高級編輯Joerg Heber博士9月26日上午來校訪問,並在主樓報告廳作「How to get published in Nature Materials」報告,分享在《自然材料》成功投稿的經驗。此前,西安交大副校長盧天健在科學館107會見來賓。
  • 西安交大這個創業團隊真厲害:用「意念控制」幫助癱瘓患者站起來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腦控機器人團隊的創業公司——臻泰智能已成功從西安交大孵化,入駐西安高新區。想知道「腦控」是怎麼實現的?他們的成果又是如何幫助病人的?快跟交小童一起去看看吧~該公司依託西安交通大學孵化,公司核心技術研發團隊成員為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醫工交叉研究所博碩士研究生,首席科學家為西安交大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863項目首席專家徐光華教授。
  • 西安交大材料強度重點實驗室一論文在Acta Materialia發表
    近日西安交大一篇題為「無缺陷亞微米金顆粒變形尺度效應及其可控性」研究的論文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一流學術刊物《Acta Materialia》上發表。該論文是西安交大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CAMP-Nano)」(http://nano.xjtu.edu.cn)博士生王章潔,在單智偉教授等三位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的。
  • 一起來西安交大看看
    其中,無需人類參與的「自主駕駛」更成為研究主題之一。 作為西安交大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所學術帶頭人,鄭南寧院士敏銳察覺到國外輔助安全駕駛與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趨勢。自上個世紀90年代末起,鄭南寧就開始布局無人車的相關研究。2001年末,已當選院士的鄭南寧正式組建起無人駕駛智能汽車課題組。
  • 西安交大引領國際陶瓷學前沿發展!
    近日,美國陶瓷學會在線頒發了2020年度國際陶瓷學領域各獎項,西安交通大學李飛、徐卓教授榮獲Ross Coffin Purdy獎。時隔35年,西安交大再次問鼎國際陶瓷之巔!1985年,姚熹院士曾因其在「鈮酸鋰陶瓷的晶粒壓電共振對其介電譜的影響」方面的研究工作獲得此獎,西安交通大學35年後再次問鼎國際陶瓷的殊榮,彰顯了西安交大在鐵電壓電材料研究領域的深厚積累和世代傳承。
  • 西安科學家找到具有高壓電係數的透明鐵電晶體材料
    西安新聞網訊(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瀟 實習生劉榛 張娟)1月17日記者獲悉,1月16日,英國《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西安交大壓電單晶研究團隊的最新學術成果:「具有超高壓電效應的透明鐵電單晶」。鐵電材料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