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榮成這樣奏響生態文明建設「集結...

2021-01-21 閃電新聞

日前,2019年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在杭州舉行,會議表彰了第二屆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榮成市委書記江山獲得「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個人」榮譽稱號。這是榮成在生態環保領域獲得的又一國家級殊榮。

榮譽的背後,是榮成市委、市政府帶領榮成市人民生態立市、久久為功的生動實踐。近年來,榮成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爭當踐行新發展理念排頭兵,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與榮成發展緊密結合,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主攻方向,打造「自由呼吸·自在榮成」,讓好空氣、好環境、好生態成為榮成最鮮明的城市特質和最強競爭力。

把綠色作為「自在榮成」底色

讓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空氣更清新

生態是榮成最大的優勢,擁有藍天、碧水、淨土的美好家園,是每個榮成人的驕傲。

近年來,綠色發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為給群眾帶來更多藍天白雲、綠水青山,標準必須更嚴、行動必須更快,生態榮成建設的行動不斷提速升級。

2015年,榮成市提出打造「自由呼吸·自在榮成」,率先從生態領域破題。同年,召開環保工作推進大會,會上明確提出,「要把綠色作為『自由呼吸·自在榮成』的底色,讓榮成的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空氣更清新。」全面部署實施大氣、水系、土壤、海洋等14個領域的環保綜合整治行動。2016年、2017年,啟動了更深層次的環保整治攻堅行動,制訂了57個政策文件,推動環保整治向縱深發展。2018年又啟動了空氣、水、土壤汙染三大領域防治攻堅戰,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開刀」。

藍天保衛戰,保護天空蔚藍。榮成市把藍天保衛戰作為攻堅戰的「首戰」,制定空氣品質優化行動計劃,對影響空氣品質的突出問題出重拳整治。從2016年6月開始,連續組織開展燃煤電廠、分散燃煤鍋爐、機動車尾氣、工業企業有機廢氣等系列專項整治行動,380臺10噸以下燃煤鍋爐全部清零,68臺10噸以上鍋爐全部超低排放改造,9臺燃煤機組全部安裝脫硫脫硝除塵設施。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山東省第一,「藍天白雲·繁星閃爍」天數保持在330天以上。

碧水保衛戰,守護生命家園。在源頭治理上,榮成市堅持用「海綿城市」標準推進雨汙分流改造,投資9.4億元,改造道路40多條、110多公裡。市級財政投入11億元建設3處市級汙水處理廠、86處鎮村汙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1100多公裡,城區汙水集中處理率、城鎮汙水處理率分別達到100%和97.2%。實行河長制、灣長制、湖長制「三長聯動」,所有水域環境實現了統管統治,河水及近海水質全部達到相應功能區劃要求,近海水質始終保持國家二類海水水質標準。

淨土保衛戰,守護大地純淨。針對農業生產、農村垃圾等直接影響土環境的問題,榮成市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統一的農資配送中心和質量追溯體系,榮成市標準化基地發展到120萬畝,「三品一標」產品產地認定面積達到75%,被評為全國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榮成市大力推進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機制,組建4000多人的專職環衛隊伍,每年安排1.2億元財政專項支出,保障「戶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機制運轉。還投資20億元建設歐盟排放標準的固廢處理產業園,實行垃圾焚燒發電、供熱,把垃圾滲濾液處理成中水、廢渣加工成建材,實現全產業鏈清潔利用。

引導企業「綠」中求「金」

決不把歷史遺留的問題再遺留給歷史

行駛在榮成的半島環海路,空氣清新、海景綿延,十公里海岸線盡收眼底。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裡過去港口碼頭多、養殖企業多、經營業戶多,「髒亂差」現象嚴重,一直是環保整治的「老大難」。但短短兩年時間,老舊建築、近海養殖全部拆除,開展了產業策劃和高端旅遊業態招商,13公裡環海景觀公路全線打通,展露出中國北部黃金海岸線的雛形。

「我們決不把歷史遺留的問題再遺留給歷史,要為長遠發展和子孫後代負責,做出我們這代人應該做出的努力。」這是榮成市委書記江山時常說的一句話。

魚粉加工是榮成市多年來的傳統產業,雖然致富一方,但由於企業生產設備落後,汙染治理技術不高,魚粉生產過程中異味問題較為嚴重,為此榮成市在取締關停、企業兼併上持續用力,把186家魚粉企業壓減為13家。

作為全國第一漁業大市,漁業一直是榮成的支柱產業,但近年來,很多海洋食品加工企業能耗高、汙染重、效益低,缺乏長遠競爭力,傳統的海洋食品產業正迫切需要一場產業變革。

面對企業,不搞「一關了之」,而是引導企業從「綠」中求「金」。榮成市以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舊動能轉換為契機,從源頭上壓縮淘汰能耗高、汙染大、技術落後的產能,倒逼產業升級,捕撈業向遠洋進軍,養殖業向集約化邁進,海洋食品、海洋生物醫藥等產業向高端延伸。曾經以醃炸滷曬等粗加工為主的高能耗、高汙染企業,在很多國家級科研院所的幫助下成功轉型,成為年產值過億元的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迅速佔據高端市場。

榮成市還確立了「多做減法、不做加法」的工作思路,制定海岸線、石材礦山等生態修復辦法,對「山海」自然資源注重生態「留白」。近幾年,組織實施了20多億元的12個岸線修復項目,恢復生態溼地2萬多畝,自然岸線保有率達到60%;47處石材礦山只保留5處集中開採區,其餘全部關停修復。

城鄉一體推進生態建設

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初夏的櫻花湖體育公園,白天湖光海色,櫻花夾道,晚上湖光映月、朗照四方,成為市民戶外運動和休閒的樂園。這裡原是城區的一處溼地,2016年榮成市投資1.7億元進行生態修復和景觀打造,建成了集生態涵養、休閒健身、體育賽事等於一體的現代化體育公園,已成功舉辦了三屆濱海國際馬拉松賽、環湖全國自行車邀請賽等精品賽事。這裡還吸引了成千上萬隻鳥類棲息,市民有了「家門口的會客廳」「城市裡的天鵝湖」。

榮成市把良好的生態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真正讓群眾在環保整治中有獲得感、幸福感。

為此,榮成市把生態建設融入到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全過程。近年來,投入123億元實現中心城區54個棚戶區改造全覆蓋,投入2.8億元實現83個老舊小區環境改造全覆蓋。將拆舊與復綠一體推進,把城市空間還給市民,拆出來的城市空間建成34處街角公園,新增城市綠地230萬平方米,讓廣大市民共享綠地空間。

不僅有綠色城鎮,美麗鄉村也同步跟進。榮成市投入9億多元實現農村環境整治全覆蓋,實施針對2萬多戶貧困群眾的「入戶提升、清潔家園」工程,被評為全省首批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示範市。今年又全面啟動「四清」行動,3月份以來,784個整治村拆除違建9800多處,清理草廈子、雞窩等亂搭亂建3.1萬個,廢棄宅基地近2000處。

這幾年榮成市民身邊的「生態元素」越來越多,廣大群眾享受到更加舒適的宜居生活。去年,榮成市被評為全省唯一的2018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環保整治整出來的是城市長遠發展競爭力

是市民的共同利益,是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堅持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

在固廢處理應用科普館,實驗小學40多個小學生正在認真接受環保教育;

在山東海之寶海洋科技有限公司,50多名市民走進企業實地了解企業生產和治汙情況;

在崖西河、沽河西支等河段,十幾名人大代表正在實地了解榮成河道生態治理和河長制進展;

……

在榮成,這樣的活動已成為常態。榮成市設立環保開放日,引導社會各界參與,開展「垃圾不落地」、垃圾分類、禁放煙花爆竹等生態文明公益活動,每年參與環保活動的志願者達到8000多人次。

榮成市委書記江山多次指出,「環保整治整出來的是城市長遠發展競爭力,是市民的共同利益,是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堅持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

榮成市在全社會構建立體化的責任體系,市一級,在全省率先組建由書記、市長牽頭的生態環境委員會,成立由市級分管領導牽頭的11個工作小組,實行環保整治分頭攻堅。鎮一級,利用環保差異化考核辦法,全面加大綠色發展、環保整治等工作的考核權重。村居一級,把網格員和執法力量下沉到基層網格,推動環保執法與公安、檢察機關聯勤聯動,形成了齊抓共管的整治合力。該市還搭建民生110服務平臺,發動社會力量監督舉報環保突出問題。

榮成市還創新將環保工作納入社會信用體系,在節能減排、汙染防治、督察整改等領域實行信用聯合獎懲,形成了環保執法、社會監督的高壓態勢,累計處罰環保違規企業400多家。

總書記提出的「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現在已成為榮成市民的行動自覺,在全社會形成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環保治理格局。

相關焦點

  • 習近平: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針對青海工作,習近平強調指出,要深入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先行區、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建設,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扎紮實實推進脫貧攻堅,扎紮實實推進民族地區發展。他強調,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
  • 人民網評: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 生態環境保護 八大公害事件...
    在剛剛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生態文明建設對於改善民生福祉、推進現代化建設、實現永續發展的深遠意義,系統闡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做出「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的重大判斷,擘畫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的藍圖,13億中國人期盼的「美麗中國」前景可期。
  • 生態環境保護多重要,聽習近平怎麼說
    對生態環境汙染問題,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高度重視,要正視問題、著力解決問題,而不要去掩蓋問題。——2016年8月19日,《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的講話》「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 奏響生態文明的長江之歌——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共抓大保護成效顯著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當2016年《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之時,黨中央、國務院就用生態文明思想為這一新戰略定下了基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環境保護關係到長江流域的社會長治久安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只有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才能讓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 習近平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金句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習近平出席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標誌著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表明了我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
  •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央視《焦點訪談》聚焦洱海生態系統修復
    1月6日央視《焦點訪談》以「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為題聚焦當地的生態系統修復視頻來源:央視新聞環湖生態廊道是大理州為了保護洱海修建的一道汙染物攔截線和生態安全屏障但是隨著這些年來洱海生態的變化,人們意識到,海東的問題不應該是開發,而應該是保護和綠化。綠化可以有效加強山體的水土保持能力,減少因水土流失進入到洱海的汙染,同時改善海東面山區域的生態氣候。
  • 青神:保護生物多樣性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同時明確了「生物多樣性」的重任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生命的綜合體,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安全,糧食安全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 堅持生態保護優先 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始終強調堅持綠色發展,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
  • 以系統思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和保護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進入新時代,我們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轉變發展方式特別是生產方式,切實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  端正發展理念。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但經濟發展要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基本原則,絕不能走西方一些國家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絕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發展,是一項長期、複雜、艱巨的歷史任務,首先要端正發展理念。
  •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加快形成,全面節約資源有效推進,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深入實施,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進展順利,核與輻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我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 2018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一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 描繪生態文明建設藍圖 書寫大美青海生態底色
    第一次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集中體現了黨中央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樹起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裡程碑。  青海是三江源頭、中華水塔,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青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高度重視、寄予厚望。
  • 【保護生態環境 建設美麗海北】守護「西部小水塔」,海北在行動
    打造水生態文明,靚化「美麗海北」2014年,國家水利部批准海北州為全國第二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地區。試點工作開展後,海北州堅持高點布局,以「三河一湖」水生態系統保護與環境修復工程為重點,圍繞水源涵養、水生態保護、水安全保障與水資源高效利用、水汙染防治、水文化與水景觀建設、水生態與水資源管理等6大體系,精心編制《海北州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規劃了9大行動37個子項137個子工程,總投資達18.29億元。
  • 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吉祥物發布
    人民網北京6月5日電(記者 餘璐)5日上午,由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共同主辦的「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2020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在北京舉行。在活動現場,「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吉祥物」正式發布。小山和小水面帶笑容、活潑靈動,寓意著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積極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共同守護地球家園。
  • 生態文明理念下的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也突飛猛進。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工業文明進行理性反思的產物,是對當代日趨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的實踐反思和理論應答,是尋求解決工業文明困境所進行的一種文明建設活動。
  • 奏響高質量發展的黃河樂章 ——東阿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升為國家戰略。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東阿縣舉全縣之力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在百裡沿黃岸邊,奏響魯西大地上的新樂章。
  • 奮力開創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新局面——訪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部長...
    70年來,我國先後提出並確立保護環境為基本國策,可持續發展為國家戰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並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生態文明寫入了憲法和黨章,生態環境保護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要和突出。 二是治理力度持續加大。70年來,我國汙染防治方式不斷創新、領域不斷拓展、力度不斷加大。
  • 強化環境審判職能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十三五」規劃建設期間,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特色環境司法制度日趨完善和成熟,全國各級法院依法公正高效審理各類環境資源案件,成為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力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為人民法院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 中國致力於生態文明建設和野生動物保護
    人民網2月11日電 (記者 李文雲) 在打擊野生動物非法交易倫敦國際會議召開前夕,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10日在使館應約會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遷徙物種公約大使瑞蒙德及動物保護、「環保外交」等組織負責人,闡述中國致力於生態文明建設和野生動物保護政策。
  • 生態環境部通報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就生態環境監測等有關...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繼續會同有關部門和地區堅定不移抓好禁止洋垃圾進口這一生態文明建設標誌性舉措,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紮實推進各項改革任務,確保到2020年年底基本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圓滿完成改革的各項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