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雄偉:文化產業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形態

2020-11-25 觀察者網

現代意義的「文化產業」概念,是在30年前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文化產業」做了基本的定義,並進一步將文化產業界定義為——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分配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生產、再生產、供應與傳播。

在世界範圍內,「文化產業」概念因各個國家的背景與需求等情況的不同,甚至其具體稱謂也不盡相同,從而體現出各個國家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側重點不同。如,英國的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美國的版權產業(copyright industry),歐盟的內容產業(content industry),日本的感性產業(sensible industry),我國臺灣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中國內地、韓國、芬蘭等國基本上直接使用文化產業(culture industry)這個概念。

總體上看,文化產業可以劃分為三類:一是生產與銷售文化產品的行業;二是文化服務行業;三是具有較高文化附加值的行業。各個國家的文化產業的內涵與分類也非常不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根據文化產業的經濟性與生產性,將文化產業分為影視產業、音像業、廣告業、諮詢業、網絡業、文化旅遊業、文化娛樂業等。各個國家的文化產業分類迥異,美國的版權產業分為4類,文化藝術業(含表演藝術、藝術博物館)、影視業、圖書業、音樂唱片業。英國的創意產業分為13個類別,包括廣告、建築、藝術和古董市場、手工藝、設計、時尚設計、電影、互動休閒軟體、音樂、電視和廣播、表演藝術、出版、軟體。歐盟的內容產業主要分為4個類別,製造、開發、包裝和銷售信息產品及服務產業,包括各種媒介上所傳播的印刷品類容(報紙、雜誌、書籍等),音像電子出版物內容(聯機資料庫、音像製品服務、電子遊戲等),音像傳播內容(電視、錄像、廣播和影視),各種數字軟體等。日本的感性產業主要分為3類,內容產業、休閒產業與時尚產業。同時,由於信息科技革命的影響,信息與電子技術滲透到文化產業領域,各國逐漸形成了一些新的技術含量較高的文化產業種類,如數字出版、移動終端媒體出版等。不同的國家的文化產業的分類非常的不同,這體現著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國家的不同的文化訴求,隨著文化產業自身及發展環境的變化,文化產業的內涵也將變化。

文化經濟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形態

世界經濟正在經歷從產品經濟,到服務經濟,再到文化產業經濟的轉變。文化經濟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形態,文化產業正在成為各主要經濟體的重要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也為其它產業提供持續發展的動力。

文化產業的巨大經濟潛力已經為眾多國家所認同,其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正在快速崛起,全球文化產業已經呈現群雄並起千帆競發的局面。現階段,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的產業形態崛起的勢頭更加強勁。在經濟發達的國家中,文化產業甚至成為經濟復甦的新的希望,很多發達經濟體的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支柱產業,其增加值超過了其它產業,增長率普遍高於經濟總量的增長率。在一些政局穩定的新興經濟體,文化產業也正在增加其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份額,朝著支柱產業的方向發展。

雖然金融危機對於文化產業的影響非常大,但是全球文化產業在整個產業體系中的地位逐漸上升。全球文化產業的發展主要有幾個方面的特徵。

第一,文化產業已經逐漸取代傳統產業而成為新的支柱產業。美國、英國和亞洲的日本、韓國等經濟發達國家在這方面表現得比較突出。這些國家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逐漸認識到,隨著各國經濟發展,尤其是亞太地區新興經濟力量的崛起,它們在傳統產業上的優勢不再明顯,紛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文化產業非常符合這一發展戰略。

第二,各國實施「文化經濟」的新戰略。韓國在金融危機之後著手制定了《文化產業發展五年》、《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等政策鼓勵文化產業大力發展。韓國集中力量開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質量的文化產品,重點培育戰略性文化產業,集中力量支持重點產業與重要項目。其它國家也都緊急制定了自己的文化發展綱要與規劃。

第三,適應了文化擴張的全球化的戰略的需要,通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擴大本國文化的影響力。在這方面,美國的電影業表現非常明顯,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電影的總收入中海外比例就超過40%,到21世紀以後,海外的比重很快突破60%,電影業的大力發展,美國式的價值理念、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很快得到了普遍的傳播。

第四,文化產業的發展經常與城市連接在一起,體現出向城市空間集聚的特徵,形成了一種相互依賴的共性關係。如美國的紐約、英國的倫敦、日本的東京、法國的巴黎等,還包括首爾、香港等這樣的新興經濟體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為城市帶來大量的附加值,同時亦提升這個城市的內涵,對於城市的國際化發展非常重要。

第五,在全球文化產業發展中,發達國家仍佔主角,區域性非常明顯。世界銀行統計,美國、西歐和日本的跨國公司囊括了全球國際文化貿易量的2/3以上。目前傳播於世界各地的新聞,90%以上由西方七大國壟斷,其中又有70%是由跨國公司壟斷。

各主要經濟體文化產業發展各展風採

一.美國文化產業:

美國的文化產業其實就是美國的版權產業,美國的版權產業主要分為核心版權產業、部分版權行業、邊緣版權產業、交叉版權產業四個主要部分。每個部分又分為不同的種類:核心版權產業主要包括圖書出版、唱片、音樂、報紙和期刊、電影、廣播與電視播放以及計算機軟體(包括商業性軟體和娛樂軟體);部分版權產業是指那些有部分產品為版權產品的產業,主要包括如服裝、鞋類和珠寶等;邊緣版權產業指的是將版權產品發行給商家和消費者的產業,主要有為發行版權產品的一般批發與零售,交叉版權產業包括電視機、收音機、錄像機、CD機等。

2010年美國的版權產業已經成為美國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對GDP和就業的貢獻已經持續超過其它的產業部門,同時在美國的出口增長中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統計顯示,美國文化產業的產值已佔美國GDP總量的18%—25%。截止到2010年,美國有1500多家日報、8000餘家周報和小報,1.22萬種雜誌、1965家電臺、1440家電視臺,擁有美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全國廣播公司三大電視網。美國好萊塢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多年來壟斷世界電影市場。音像也成為美國最有影響的行業之一,並且,其出口額已超過了航天工業的出口額。到20世紀末的時候,美國的傳媒也已走向了集約化和巨型化。

在美國 400 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公司,文化產業已經超過了航天航空工業,居出口貿易額的第一位,佔40%的國際貿易份額。

總體上看,2010年美國的版權產業雖然因為金融危機的影響尚處在衰退過程中,但是與其它的行業相比還是非常的出色。整個版權產業的增加值為1.627萬億美元,是美國GDP的11.1%,其中核心版權產業的增加值為9318億美元,是美國GDP的6.36%,交叉版權產業增加值為3294.2億美元,部分版權產業增加值為328.9億美元,邊緣版權產業為3327.3億美元。

第一,從增長率上看,儘管經歷了2008與2009年兩年的經濟不景氣的時期,但是版權產業的表現要好於其它的產業,2007到2010年的版權產業整體的平均增長率為1.47%,其中核心版權產業的平均增長率為1.1%,而整個美國在這個時期的經濟增長率僅為0.05%。

第二,從版權產業的就業與工資貢獻上來看,在2010年,整個版權產業吸取1060萬勞動力就業,佔所有勞動力的比例為8.19%,是所有私人公司的勞動力總數的9.91%。2010年該產業的平均工資為70513美元,比美國的平均工資高出15%。其中美國的核心版權產業吸取510萬勞動力就業,佔美國所有的勞動力人口的3.93%,是所有私人公司勞動力的4.75%,本年其平均工資為78128美元,而美國平均工資為61404美元,核心版權產業就業者工資比全美平均工資高出27%。

第三,從美國的文化產業的進出口情況看。2010年美國的版權產品出口總額達到1340億美元,與去年相比增長的幅度比較大。與此同時,與版權產業相比,其它產業出口情況顯然並不是非常樂觀,飛機出口總額為775億美元,汽車、農產品分別為498億美元、602億美元,食物與藥品的出口額為519億美元與364億美元,由此可見與版權產業相比,都是非常低的,說明美國的版權產業已經在整個經濟產業體系中佔據了非常高的位置。

影視產業:美國影視產業堪稱世界之最。美國電影對全球的影響是獨一無二的,其公司生產的影片放映時間佔全球的 50%以上,電影票房佔全球的三分之二以上。好萊塢電影佔據了世界電影市場份額的92.3%。好萊塢現有50%以上的收入來自海外市場。在歐洲電視播放的電影中,美國電影佔 70%以上。美國電視節目在世界 125 個主要市場播出,美國控制了世界75%的電視節目和60%的廣播節目的生產與製作,每年向國外發行的電視節目總量多達30萬小時。許多發展中國家播出的電視節目中美國的節目高達60—80%,這些國家成了美國電視的轉播站和美國文化的宣傳站。而美國自己的電視節目中,外國節目僅佔1%—2%。

唱片產業:唱片產業發展壯大,在全球中的份額非常高,全球音樂唱片市場總值 385 億美元,美國市場所佔份額為 37%。全美國約有 1000 家唱片發行公司, 主宰唱片業的主要是華納兄弟公司、 索尼音樂娛樂公司、BMG 公司等十幾家。 另據統計,由美國公司生產的音樂唱片已佔世界音樂唱片消費總量的 60%。

出版產業:出版業非常強大。一些大型商業出版社為適應國內競爭和向海外擴張的需要,自20世紀60年代已經開始逐漸發展成為跨國出版集團。出版社的年營業額年平均增長率為3.5%,年度圖書與期刊的出版種類、銷售量與營業額均居世界前列。商業出版社中,年度出書100種以上的大型出版社150家左右,年度出書50-100種的中型出版社約1000家,比較大型的出版公司如:時代出版公司、西蒙與舒斯特出版公司、麥格勞-希爾出版公司、麥克米倫出版公司等。全國有圖書批發店和代理店1000多家,規模最大的是貝克與泰勒公司。全國共有專營書店約2萬餘家,年營業額在20億美元以上,著名的有營業額在5億美元以上的沃爾登書店,有600多家分店的多爾額書店等,從以上這些數字可以看出美國文化產業具有龐大的基礎。

二.歐洲文化產業

歐洲文化產業主要有表演藝術業、音樂藝術產業、文化藝術品產業、音像產業、傳媒產業、出版業、電影業、網絡服務業、旅遊業等。著重選取英國、法國與德國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代表來說明歐洲文化產業的發展動態。

英國的文化產業

英國的文化產業是指文化創意產業,在英國的1998年發布的題為《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的報告中,英國的創意產業被定義為源於個體創造力、技能和才華的活動,而通過智慧財產權的生成和取用,這些活動可以發揮創造財富和就業的潛力。英國的創意產業主要分為13個類別:廣告、建築、藝術和古董市場、手工藝、設計、時尚設計、電影、互動休閒軟體、音樂、電視和廣播、表演藝術、出版、軟體。

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直接從業人員已達100多萬人,間接從業人員約45萬人,文化創意產業的從業人員佔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英國的表演藝術業的產業結構多樣化,形成了大型商業公司和小型團體共存的局面,豐富多彩。英國的音樂藝術產業是文化產業的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該產業每年創造的產值都不低於47.9億美元。英國在國際音樂藝術產業中的地位僅次於美國。另外,英國倫敦還是歐洲最大的文化藝術品中心,每年光顧倫敦藝術品市場的遊客不下1億人次。1996至2010年,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產值年均增長率都在6%左右,而英國整體經濟增長率僅為2.8%左右;同期,文化創意產業就業增長率平均為5%左右,而整體經濟就業增長率則為1.5%左右。根據官方統計,英國十三項文化創意產業2010年的產值超過2775億美元,出口值超過164億美元。

倫敦是英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心城市,倫敦集中了全國約90%的音樂商業活動、70%的影視活動,全國85%以上的時尚設計師,30%以上的設計機構,70%以上的國際廣告公司的歐洲總部。倫敦的音樂產業產值大約佔英國音樂產業產值的50%。作為「全球最酷的城市」,倫敦創意產業每年的產值均超過210億英鎊。估計到2012年倫敦奧運會時,倫敦的創意產業產值可達到479億美元,將超過金融服務業而成為最大的產業部門。

表演藝術產業:英國的表演藝術產業包括舞蹈、歌劇、話劇和音樂劇的創作、演出、節目製作、燈光道具的設計生產等活動。相關的產業包括廣播影視、音樂、設計、出版和特技效果等。英國共有6萬多人從事舞蹈工作,是公眾參與程度最高的文化行業之一。皇家芭蕾舞劇團、伯明罕皇家芭蕾舞劇團、北方芭蕾劇院以及蘭伯特舞蹈團都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舞蹈劇團,英國國民對歌劇有著濃厚的興趣,每年平均至少有300萬以上的成年觀眾觀賞歌劇。在英國,有300多家設施良好的劇院供專業劇團演出使用,有15家劇團永久性屬於國家財政撥款支持的著名劇團,還有40多家劇院式劇團受到國家或地方藝術委員會的資助。英國的倫敦地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音樂劇產生基地之一,是美國百老匯的盟友和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

音樂產業:音樂產業是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柱,每年的產值超過47.9億美元,其中出口的總額佔到總的創意產業出口總額的1/2以上,出口利潤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英國是歐洲第四大音樂載體銷售市場,英國的音樂製品的銷售額應經連續10年保持了10%以上的速度增長。世界六大音樂製品公司瓜分了英國的音樂市場,英國音樂市場份額是加拿大寶麗金(POLYGRAM)的20.4%。日本索尼(SONY)的12.4%、英國百代(EMI)的11.8%、英國維珍(VIRGIN)的10.7%、美國華納(WARNER)的9.6%、德國的貝塔斯曼(BMG)的8.3%。

文化藝術品市場:英國有2500多所博物館和畫廊對公眾開放,其中包括位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和位於愛丁堡的蘇格蘭國家肖像館這樣的國家博物館和藝術畫廊。英國的藝術品拍賣也很發達,位於倫敦市中心的邦德街一帶,集中了眾多世界著名藝術品拍賣行和銷售商,使倫敦成為僅次於紐約的世界藝術品銷售中心。

除此之外,英國的電影業、出版業以及互動娛樂業在2010-2011年也有不俗的表現。

法國的文化產業

法國是全球最重視文化戰略的國家之一,而巴黎更是世界的藝術長廊,多年來一直是藝術家嚮往的聖地。法國文化產業規模巨大,法國有各類出版社1300家,年營業額超過1093.5萬美元的就有41家。法國的電影業久負盛名,號稱「世界電影之父」。全國有136種法文日報,全年發行總量90億份。電影觀眾近兩年保持在1.85億人次左右;2010年拍攝200多部影片,投資總額超過12.34億美元,其中自1997年以來每年都有25部以上單部影片的投資額超過1004.6萬美元,2010年法國的電影製片公司就超過133家。法國每年舉辦的各種藝術節、臨時性的展覽活動眾多。

電影業: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發明了電影。可以說法國是電影的發源地。法國在多年來和美國的好萊塢對抗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其本土的票房一直穩定在30%以上,法國已經成為歐洲最大的和最重要的電影生產國,其電影產量名列世界第五。2010年以來,法國的電影觀眾超過1.88億人,已經超過法國在20世紀70年代的輝煌業績。

圖書出版業:法國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國民非常喜歡閱讀。目前,法國有4000多家出版社,每年出版新書45000多種,其中新書與再版書各佔到一半。出版業的營業額每年都在201億美元左右,超過影視與唱片業,可以稱得上是法國文化產業的龍頭。法國出版的書籍中文學佔有很大的比重,遠高於教科書與青少年讀物。

表演藝術業:目前法國現有專業和半專業話劇團1000多個,演員有7000名以上,其中有1000名以上集中在巴黎,在法國大多數演員都具有第二職業,法國的大部分劇院集中在巴黎,巴黎有超過57個劇院,超過2.6萬個座位。

德國的文化產業

德國政府為提高其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從政策上和資金上給予文化產業領域大力支持。德國的圖書出版業是其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柱,德國現有出版社2000多家,每年的營業額可達104.8億美元以上。

出版業:德國現有3000多家出版社,每年出版圖書超過8萬種,現有可提供的圖書52萬餘種,數量在歐共體國家中佔絕對優勢。德國也是一個報刊大國,有歐洲大陸「報刊王國」之稱,目前每天發行2520多萬份日報,市場上各種期刊達18000種之多。圖書報刊的大量出版發行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每年德國圖書的銷售額都達到97億美元,大致佔世界份額的12%。其圖書報刊已出口到世界上164個國家和地區,2010年,出口總額超過42.44億美元。

電影產業:德國是傳統的電影大國,20世紀30年代,柏林一度是歐洲電影中心,但後來由於歷史原因出現衰落。在20世紀90年代電影產業又開始復興,德國每年生產80部左右的本土電影,有10億美元的票房收入,正在向國產片市場佔有率40%的目標努力。與此同時,影劇院建設也超過以往,在許多大城市,已出現了擁有多達18個銀幕、5000多個座位的劇場。德國每年都舉辦上百個電影節,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創辦於1951年的柏林國際電影節,目前,它已被列為世界五大電影節之一。

電視產業:德國的電視業非常發達。德國公眾擁有3500萬臺電視機,其中75%是彩電,每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約為3小時。1963年開播的德意志電視2臺,到1980年代已成為歐洲最大、最現代化、可能也是最昂貴的電視中心。

三.亞洲文化產業

亞洲是一個多元文化交匯的地區,伴隨其經濟影響力的增強,文化產業在世界當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文化產業發展極為迅速,在全球文化市場中佔有重要份額。

日本的文化產業

日本是亞洲文化產業發展的領頭羊。日本的文化產業被稱為感性產業,分為3個類別,即內容產業、休閒產業與時尚產業。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極為迅速,日本文化產業的年產值早在1993年就超過了汽車工業的年產值。日本遊戲業號稱「一兆日元產業」,是世界遊戲業的先鋒,日本遊戲軟體的銷售額排世界第一。2010年,日本文化產業的規模超過11070億美元,約佔GDP總量的15%,對日本的就業貢獻非常大。

其中,動漫產業是日本文化產業的主要構成部分。有「動漫王國」之稱的日本動漫文化產業規模巨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動漫製作和輸出國,目前全球播放的動漫作品中有60%以上出自日本,在歐洲日本動漫比例超過80%。根據日本動畫協會發布的《日本動畫業界及動畫市場動向(2011年版)》中的數據顯示,日本2010年實際上映的電視動畫總數為195部,電視動畫總製作時長為89586分鐘。2010年上映的動畫電影數量為55部,總票房收入為41390萬美元。影像製品(DVD、BD、UMD、錄像帶)的總銷售額為93414萬美元。動畫電影年度上映55部這個數字超過了2007年的51部,達到了過去10年中的最高點。同時,這個數字也證實了近年來很多動漫商業企劃因上不了電視而選擇電影作為起點的事實。年度總票房連續3年都保持在3.69億美元前後,這也顯示了日本動畫電影市場的安定性。目前,動漫產業已經成為日本的第三大產業。日本的動漫形象已經被全球的人們所認識,提升了日本的整體的形象。

韓國的文化產業

韓國的文化產業主要分為17個類別,包括影視、廣播、音像、遊戲、動漫、卡通形象、演出、文物美術等。隨著韓國政府對文化產業的重視和大力支持,韓國文化產業迅速發展。2010 年韓國文化產業產值超過650 億美元,佔全國GDP 比例超過6.5%。遊戲、電影、出版、動漫、音樂等主要產業部門一直保持相當高的增長率,構成了韓國的核心文化產業,其產值佔整個文化產業的60%以上。

韓國的遊戲產業在全球佔有很高的市場份額,遊戲產業出口是韓國文化產業輸出的主要組成部分。據韓國官方發布的《2011年韓國遊戲白皮書(報告書)》中數據顯示,2010年韓國遊戲市場的規模為67億美元,相比前一年(60億美元)增加12.9%。其中,網路遊戲的市場規模為42.9億美元,佔整個遊戲市場64.2%。2010年,韓國遊戲的對外出口額為16億美元,相比前一年增長29.4%(進口相比前一年減少27%,為2.4億美元)。另外書中預測稱,如果以當前的增長速度的話,2011年韓國遊戲的出口額有望突破20億美元。韓國遊戲市場以49.5億美元,佔世界遊戲市場(848.2億美元)的5.8%,相比2009年增加2.7%,顯示出韓國遊戲市場在世界遊戲市場的比重正不斷提高。

四.澳洲文化產業

澳大利亞的文化產業被稱為創意產業,主要分為5個類別,包括文化遺產與古蹟如博物館、自然遺產和保護、圖書和檔案館等、藝術活動、體育和健身娛樂活動、文化產品的製造和銷售以及其它的文化娛樂類。澳大利亞文化娛樂業現有2萬多個企業,其中,電影、廣播、電視服務業共有3600多個單位;圖書館、博物館、藝術單位4600多個;體育和娛樂業單位近13000個。澳大利亞文化企業的規模不大,企業的職工人數不多,絕大部分都屬於小型企業。如果按職工人數來劃分,19人以內的小型企業有19000多個,20-99人的中等企業有1500多個;100人以上的大型企業只有200多個。澳大利亞充分利用自身與美國藝術文化界的廣泛聯繫,經常與美國大型電影公司合作,產生良好的市場反應,已經成為世界影視產業生產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文化產業的年產值超過269.4億美元,已經超過了農業的總產值。在全國的2041萬勞動力中,有超過250人從事文化以及相關的產業。

澳大利亞的媒介產業非常的發達。全國共有3500多家媒體機構,發行包括外文報刊在內的各類日報、周報;數百家廣播電臺,國家級、地區級以及付費電視機構;2000多種涵蓋上百種產業領域的專業雜誌;國家級國際新聞通訊社以及大量提供一周7天,每天24小時服務的新聞網站。最大的兩所傳媒機構是新聞傳媒集團和菲爾費克斯傳媒集團,二者都是大型的上市公司,兩大集團在澳大利亞所有主要城市分別掌控了當地的全國發行類報紙及日報,同時也在廣播臺、電視臺、雜誌及其它媒體中佔有份額,除兩家媒體巨頭之外,在澳大利亞全國還有數百家中小型規模的獨立機構。

主要經濟體政府積極推進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的在整個經濟體及產業體系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各個國家開始注重軟力量的培養,因此採取各種措施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一.美國文化產業政策

美國聯邦和州政府在政策和資金等方面為美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支持。高度發達和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和寬鬆、自由、靈活的文化政策,是美國文化產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1965 年以來,先後成立了藝術、博物、圖書等委員會和基金會,專門負責料理國家巨額的文化投入。通過政策引導,加之以「槓桿」、「匹配」的方式鼓勵地方財政配套投入,使文化產業發展資金得到了充盈的注入。美國在多方面為文化產業發展護航,尤其是在文化產品出口方面創造條件,特別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放鬆媒體所有權限制,在傳媒業形成了兼併和集中的新格局;放寬對跨媒體所有權限制,使電話與有線電視、電信與網際網路業進入傳媒市場,促成了超大集團的出現;改革廣播電視網黃金時間,調改節目內容,培育了國際市場。

美國聯邦政府對美國博物館及圖書館服務協會(IMLS)、國家人文基金會(NEH)、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NEA)和甘迺迪中心(Kennedy Center)等每年資助金額為10億美元。每年聯邦政府在文化產業方面的支出超過20億美元。除財政投入以外,還加大對文化產業的稅收減免力度,鼓勵本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儘管金融危機減少財政收入,但是政府還是增加在文化上的投入。到2010年,對營利性文化產業實行稅收減免的州政府已達46個。

二.歐洲文化產業政策

英國在政策上給予文化產業上很大的發展空間,一是強調文化藝術產品面向大眾,鼓勵廣大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積極參加各種文化活動,並為廣大民眾提供儘可能多的參與機會;二是支持文化藝術門類的產業發展,特別是對那些優秀的、具有創造性的文化藝術門類提供幫助;三是政府認為藝術教育對於啟發人的思維,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和創造力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強調必須保證文化藝術成為教育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政府在財政撥款與稅收減免給予支持。

法國在2011年9月公布了2012年的文化預算,其總額為106.2億美元,在2011年的基礎上增加了0.9%,佔國家總預算的0.76%。法國 2012 年的文化事業經費(不包括人員薪酬)共計 30.1 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了 2.9%;人員薪酬 9.24 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 1.6%;用於出版發行、文化產業和新聞媒體的經費為 66 億美元,與2011年基本持平。文化研究項目經費為 2.55 億美元。同時,地方政府的文化經費達到 11.68億美元,比2011增長了 0.6%。政府還將撥專款 7750萬美元,用於海外文化事業的發展。其中,專項資金17.9億美元,用於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在支持藝術創作上,預算提高6.3%,達到11億美元;在高等藝術教育上,預算提高4.3%,達到3.24億美元;用於公共閱讀上的經費增加了4%,達到3.77億美元;出版業得到文化部與經濟部聯合撥款7.79億美元;從2012年開始採用1.79億美元專用於數字影院的建設。在歐債危機影響下,仍然增加支出,可以看到法國對於文化產業的戰略定位。

德國雖是聯邦制國家,文化教育事業屬於各州政府管轄的範圍,但聯邦政府設立了文化國務部長,每年的聯邦政府預算中都有一筆數額可觀的文化事業經費。近年來聯邦政府不斷提高文化事業預算,為促進文化創意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2010年的文化預算比2005年提高20%以上。同時還修訂了多項關於文化產業方面的法律,給予文化產業以法律保障。

三.亞洲文化產業政策

日本的產業政策非常系統化。一是政府與民間一起投入做到官民並舉,日本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但不「包辦「,是採取由政府推動以及政府和民間一起投入的機制。二是構築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平臺,挖掘世界性的元素,使「本土化」與「國際化」相互交融;日本文化產業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日本政府不僅在政策上予以支持,而且還制定了諸多法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律法規就是迄今仍不斷修訂的《著作權法》。

韓國文化產業在亞洲當屬後起之秀。韓國政府致力於發展文化產業,早在1998年,韓國政府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國」方針,隨後幾年,又先後制定了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發展計劃,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使韓國文化產業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韓國文化產業最突出的是網路遊戲業,得益於政府的大力支持,從2000年起,韓國網路遊戲業年均增長率一直保持在36.9%左右,2010年,韓國企業在亞太地區網路遊戲市場所佔份額超過54%。

四.澳洲文化產業政策

澳大利亞政府針對移民的增加,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防止外來文化對土著文化的侵蝕,保護土著文化,使其成為澳大利亞的原生態。政府在大力發展土著文化的同時,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加強對文化的立法管理,制定保護措施;第二,在保護本土文化的同時,政府關心文化產業的市場運作情況;第三,不斷改進文化環境,延長文化生命力。

作者系亞太總裁協會全球執行主席

相關焦點

  • 2014.10:世界主要經濟體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及特點
    世界主要經濟體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及特點 「世界主要經濟體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研究」課題組①>   內容摘要: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對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的貢獻不斷增強,已成為許多經濟體的支柱產業之一
  •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文化為其提供積極的思想理念引領、過硬的人才素質支撐,提供新的資源要素、新的動力源;離不開融合度高、帶動性強、綠色低碳的文化產業為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體系提供強大助力。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本身的發展,也要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以更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社會文明程度提升、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
  • 《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0)》在京發布首都文化產業發展繼續...
    文中數據資料主要來源於國家統計局、市統計局、市商務局、市文旅局、市文物局、人民銀行營管部等有關機構,以及相關行業協會和主流媒體的公開報導。文化產業作為首都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增強人民獲得感的幸福產業,已成為助推北京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在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2019年北京文化產業發展成效主要體現在七個方面:一、綜合實力持續增強,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 京山網球特色小鎮:成為特色鮮明,形態豐富的世界網球生活小城
    京山網球特色小鎮:成為特色鮮明,形態豐富的世界網球生活小城,京山是湖北省唯一的國家生態縣,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亞洲觀轉向」,擁有大紅山、湖發散、惠正湖等三大國家級旅遊區,另一方面,位於武漢城市圈和鄂西生態文化觀光圈的武漢宜昌襄陽湖北京第金三角中心,連續13年保持全省縣域經濟發展
  • 成都「耳朵經濟」推介會成功舉辦:推進聲音產業發展
    2020年11月19日,天府文創 錦繡雲上「耳朵經濟」推介會暨項目路演活動,在成都市成華區東郊記憶圓滿舉行。用聲音新業態賦能文創產業,以金融推動多領域跨界融合,聲音領域行業翹楚、企業領袖及金融投資機構匯聚一堂,從「產、學、研」多角度入手,共同探討推進「耳朵經濟」區域發展,聚焦成都「三城三都」建設,創新展現文化底蘊,助力加速構建世界文化名城。
  • 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落實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部署,共建共享文化產業數據管理服務體系,促進文化數據資源融通融合。把握科技發展趨勢,集成運用新技術,創造更多產業科技創新成果,為高質量文化供給提供強有力支撐。融合發展,開放共享。推進數字經濟格局下的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進文化產業與數字經濟、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構建數字文化產業生態體系。
  • 周牧之:從「文化-體育-娛樂輻射力」看北京文化產業發展
    從文化・體育・娛樂輻射力看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主旨發言,為總結首都文化產業發展經驗,分析文化產業面臨的新挑戰,提出新思路,探索新路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但是針對推動當前經濟發展的新引擎IT產業而言,文化產業與IT產業之間的關係就完全是另外一番風景。本文將全國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文化・體育・娛樂輻射力」與「IT產業輻射力」進行相關關係分析發現,兩者之間的相關關係竟然高達0.94,呈現「完全相關」的關係。
  • 《數字文化產業就業報告(2020)》在京發布
    隨著網際網路和數位技術的普及,數字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已經成為當前大眾文化消費和信息消費的主流形態,深刻影響著人們生活方式、社交方式和表達方式,並創造大量就業崗位。曾湘泉教授發布《數字文化產業就業報告(2020)》並指出:"新冠疫情期間,數字文化在穩就業中表現亮眼,為社會穩定做出顯著貢獻"。
  • 文化「新業態」、數字新技術正成為廣州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底氣新...
    原標題:文化「新業態」、數字新技術正成為廣州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底氣新技術添翼 多賽道領跑   11月22日下午,「2020廣州文旅新業態成果展示會」主舞臺,「粵港澳電競明星邀請賽
  • 文化品牌與文化創意就是文化旅遊產業的生命力
    發揮旅遊的產業化和市場化優勢,能夠豐富文化產品供給方式,帶動文化產業發展、文化市場繁榮。中華春節符號秘書長劉祥法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文化日益成為支配旅遊活動的精神支柱和旅遊經濟的重要引領,中華春節符號多年來一直用自身的文化品牌與豐富多彩的文化項目與文化活動,促進與旅遊的密切結合,走出了一條文化品牌加旅遊的新路子,受到了地方和社會的稱讚。
  • 主流文化的萌態話語景觀解析
    根據當下的受眾結構和網絡文化生態,主流文化產業正在以年輕化的傳播路徑打開新的話語空間。本文對當下主流文化、官方媒體形成的「萌態」媒介文化景觀加以闡釋,探討其產生的社會語境、具體實踐策略,並對其發展的持續性進行反思。
  • Music Matters2018:中國或將成為世界音樂產業引領者?
    作為亞洲音樂產業發展趨勢的指標性盛會,每一年的Music Matters都是全球矚目的焦點。近年來,隨著中國音樂產業的飛速發展,Music Matters上也開始出現中國「聲」影,甚至為中國專設分論壇。
  • 報告:海外僑情在時代發展中形成新形態
    中新網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馬秀秀)日前由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編撰的《世界僑情報告(2020)》藍皮書(下稱「報告」)指出,2019年,經過新中國70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曆程,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海外僑情也在時代發展中形成新的形態。對此,報告從三方面進行了梳理。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以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城市經濟發展
    10月28~10月29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世界文化名城論壇組委會(WCCF)主辦,成都傳媒集團承辦,每日經濟新聞執行的2020第三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在成都拉開帷幕。作為本場沙龍活動的重要嘉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研究館員顏勁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認為,文化遺產是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根基與文脈所在,也是發展城市旅遊經濟和文化創意等產業的先天優勢。
  •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品牌經濟,新常態發展的重要支撐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而品牌經濟是以品牌為核心整合經濟要素、帶動經濟發展的高級經濟形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習近平同志強調,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 雙牌:深耕數字產業 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紅網時刻永州1月5日訊(通訊員 李林雲 楊茜 莫亞一)雙牌縣積極貫徹落實「數字中國」戰略,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打造新產業新業態,以數字經濟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該公司正是由雙牌數字經濟產業園孵化。雙牌縣數字產業園叄一科技總經理楊鋒華說:「我們主要有智能製造、3D列印和微景觀三大板塊,在當前的市場需求下是非常有前景的。」經濟外,數字產業園的另一塊業務是引入數字經濟,通過大數據招商平臺引入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網紅直播、文化創意、共享經濟、智能開發等多元新型經濟形態。
  • 《文化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報告(2017~2020)》發布
    數字經濟的強勢崛起使得我國文化發展搭上了快車,我國文化發展正進入新一輪「增量改革」周期。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近日聯合發布《文化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報告(2017~2020)》(以下簡稱《報告》)。
  • 了解一下菲律賓經濟發展的的四大支柱產業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菲律賓充分發揮其在國際合作中的優勢,突出發展四大產業,成績斐然。以下就來展開介紹菲律賓的四大產業: 商務流程外包(BPO) GDP佔比10% 菲律賓被譽為「全球英文呼叫中心之都」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也叫業務外包),是它的經濟生命線,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呼叫中心產業基地。
  • 融創文化攜手科幻世界成立「融幻影業」,助力中國科幻產業發展
    「中國科幻產業正進入到影視時代,我們也為此積蓄了長久的力量,從科幻文學到科幻影視,我們不會缺席」,四川科幻世界雜誌社副總經理、融幻影業董事長黃河表示,「科幻世界渴望與融創文化這樣具有深厚產業布局和戰略眼光的集團進行合作,共同提升科幻IP轉換效能,並朝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期待從融幻影業走出去的影視作品為中國和世界各地觀眾帶來難忘的內容體驗」。
  •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產業規劃思路
    從產出規模來開,以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區為主力的海洋經濟產出規模呈現逐年增加趨勢;從產業結構來看,目前海洋三次產業結構初步實現三二一的格局,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前景不斷向好;從產業空間布局看,三大經濟區產業發展參差不齊,但海洋經濟發展單一、粗放的模式等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成為各地區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從國際空間格局看,沿海地區海洋經濟政策力度大、速度加快,我國海洋經濟和國際涉海企業競爭力都相對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