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0年9月14日 /美通社/ -- 近日,中國網報導了如下內容:9月6日,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服貿會)文化服務專題論壇,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的「2020北京文化產業發展大會」上,雲河都市研究院院長、東京經濟大學教授周牧之做了題為「從文化・體育・娛樂輻射力看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主旨發言,為總結首都文化產業發展經驗,分析文化產業面臨的新挑戰,提出新思路,探索新路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周牧之教授在該主旨發言的基礎上,特撰文對該議題做出更深入的闡述。
一、「中國城市文化・體育・娛樂輻射力2019」
根據「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雲河都市研究院發布了覆蓋全國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中國城市文化・體育・娛樂輻射力2019」。北京、上海、成都、廣州、武漢、南京、杭州、西安、深圳和重慶名列該輻射力排名前10位,北京以在偏差值上無與倫比的優勢雄踞排行榜首。
長沙、天津、鄭州、蘇州、濟南、瀋陽、哈爾濱、合肥、青島、長春排名該排行榜第11-20位,福州、寧波、昆明、無錫、南通、太原、石家莊、大連、南寧、南昌排名第21-30位。從前30位排名的城市可以看到,榜單上基本都是作為首都、直轄市、省會和計劃單列市的中心城市,只有江蘇省蘇南蘇中地區的三個普通城市躋身其中。在文化・體育・娛樂產業(以下簡稱文化產業)這一領域,中心城市的優勢一目了然,文化底蘊深厚的蘇南蘇中地區的實力也不可小覷。
「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是雲河都市研究院和國家發改委發展戰略和規劃司合作研發的一個對全國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覆蓋的評價體系。從2016年開始每年向全球發布的這套指標,目前已有中文、日文、英文三種版本在海內外出版。這套指標體系的特色是從環境、社會和經濟三個維度(大項)綜合地評價中國城市的發展。每一個大項由三個中項,每個中項由三個小項組成,每個小項下面又有若干的指數支撐,「文化・體育・娛樂輻射力」就是其的一組指數。這些指數由785組數據支持,其中29.2%來自統計數據,30.8%來自衛星遙感數據,40%來自網際網路大數據。
輻射力是界定城市某一功能向外部提供服務能力的指數,如果城市的某項輻射力強,就意味著這個城市在該領域有對外輸出產品或服務的能力。相反,如果這項輻射力弱,就表示這個城市在該領域需要向外購買產品或服務。
二、北京在文化娛樂產業無與倫比的首位度
「中國城市文化・體育・娛樂輻射力2019」 由「收益和流量」、「場館等資產」、「人才資源」三個板塊組成。從「收益和流量」板塊來看,同輻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的行業營業收入合計佔到全國的67.9%。就是說在297個城市中,上位10%城市的營業收入佔到了將近7成的比重,文化娛樂產業的上位城市集中度非常高。北京的該產業營業收入全國佔比更是高達24.8%,一個城市創造了全國四分之一的營業收入,北京在文化產業的首位度之高相當驚人。
從「收益和流量」 板塊的一些具體數據還可以看到:影劇院的票房收入,同輻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佔到全國半壁江山的54.5%,北京全國佔比達到5.7%;影劇院的觀影人次,排名前30位城市佔到全國52%,北京全國佔比為4.5%;博物館美術館的參觀人數,排名前30位城市佔到全國46%,北京全國佔比達到6.9%。
從「場館等資產」板塊來看,「文化・體育・娛樂輻射力2019」 排名前30位城市的行業資產總計佔到全國的72.3%,特別是北京的全國佔比高達26.4%,首位度超過四分之一。
從「場館等資源」 板塊的一些具體數據還可以看到:影劇院,同輻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佔到全國34.9%,北京全國佔比為2.7%;美術館,排名前30位城市佔到全國46.8%,北京全國佔比為6.4%;博物館,排名前30位城市佔到全國38.6%,北京全國佔比為3.4%;珍貴文物,排名前30位城市佔到全國84.2%,北京全國佔比高達46.6%;體育場館,排名前30位城市佔到全國37.1%,北京全國佔比為2.7%;圖書館公共圖書館藏書量,排名前30位城市佔到全國53.7%,北京全國佔比為6.6%。
從「人才資源」板塊來看,「文化・體育・娛樂輻射力2019」 排名前30位城市的行業從業人員數佔到全國的53.3%,北京的全國佔比為12.8%;排名前30位城市的行業法人單位數佔到全國的48.2%,北京的全國佔比為10.4%。
為什麼北京的文化產業能夠以全國12.8%的從業人員實現全國四分之一的營業收入?一方面是北京在文化產業擁有強大的優質資產,從北京在資產總計和營業收入在全國的佔比來看,兩者基本相當,都是四分之一左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文化娛樂領域的頂級人才高度集中在北京。
這一點從「人才資源」 板塊的一些具體數據可以得到確認:國家一級演員,同輻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幾乎囊括所有,佔到全國95.9%,北京全國佔比更是高達63%;國家一級美術師,排名前30位城市佔到全國75.1%,北京全國佔比達到37.2%;矛盾文學獎獲獎作家,排名前30位城市佔到全國91.7%,北京全國佔比高達47.9%;奧運冠軍,排名前30位城市佔到全國68.3%,北京全國佔比為5.7%。
從以上這些數據可以看到,北京在文化娛樂領域真可謂是大師大咖雲集,群星燦爛。可以說,正是這些頂級人才加上優質的資產,讓北京得天獨厚地成為中國最大的文化娛樂創作中心,使北京的「文化・體育・娛樂輻射力」 擁有無與倫比的優勢。
三、中日對比文旅產業互動發展
2018年3月,中國成立了文化和旅遊部,在行政上將文化和旅遊兩個產業放到一個部門來管理,這是促進文旅兩個產業互動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
為了分析中國文化和旅遊兩個產業之間互動發展的狀況,本文利用「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將全國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文化・體育・娛樂輻射力2019」與入境遊客進行相關分析,發現兩者之間的相關係數僅為0.55。相關關係分析是用於分析兩個因素相互關聯性強弱的手法,相關係數越接近「1」表示兩個因素之間的關聯性越強,相關係數0.55意味著兩者之間的相關關係並不太強。
同時,本文又將日本47個都道府縣的「文化・體育・娛樂輻射力2019」與入境遊客進行相關分析,發現兩產業之間的相關係數竟然高達0.82。0.8以上的相關係數意味著兩者之間具有所謂的「極強相關」關係。也就是說在日本,「文化・體育・娛樂輻射力」越強大的城市,入境遊客越多。
從以上中日相關分析的比較可以看到,日本已經形成了文旅兩個產業互動發展的局面,但是從中國目前的現實來看,兩個產業之間的相關度顯然還不夠高。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憑藉「製造業立國」的國策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成就了全球第二大經濟強國的夢想。然而2003年日本政府卻突然提出了一個「觀光立國」政策(觀光在日語裡是旅遊的意思),這一年日本的入境遊客數量只有521萬人,在全球排名第31位。
提升到「立國政策」的高度之後,旅遊產業的發展在日本驟然提速。特別是近年在安倍政權的力推之下,入境遊客數量猛增。到2019年, 日本入境遊客數量達到3,188萬人。
2003-2018年,日本入境遊客規模增長了5倍,德國的入境遊客數量翻了一番,增長了1.1倍,中國和美國增長了0.9倍,西班牙和英國增長了0.6倍,法國只增長了0.2倍,日本在吸引國外遊客上所取得的成就躍然紙上。2018年日本在入境遊客數量的全球排名從2003年第31位攀升到第11位,15年超越了20個國家。
相關關係分析的中日對比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中國的入境遊客與國內遊客之間的相關係數只有0.45,兩者之間的相關關係不大,也就是說國內遊客多的城市不一定是入境遊客去的地方。但是在日本,入境遊客與國內遊客之間的相關係數高達0.87,是幾乎接近「完全相關」的關係,入境遊客和國內遊客去的地方基本上趨同。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發現,值得深思。
當然其中一個統計上原因是中國的入境遊客數據中含有大量的港澳臺同胞,他們頻繁地來往於廣東、福建的沿海城市。這種統計概念的特色,也助長了入境遊客與國內遊客兩個數據之間的「脫節」。
四、與文化產業相關性的比較:製造業VS IT產業
將全國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文化・體育・娛樂輻射力2019」與「製造業輻射力」進行相關關係分析發現,文化產業與製造業這兩個產業輻射力之間相關指數只有0.43,相關關係比較微弱。再將日本47個都道府縣的「文化・體育・娛樂輻射力2019」與「製造業輻射力」進行相關分析,發現兩者之間的相關關係竟然是-0.5,也就是說兩個產業之間甚至存在互相排斥的關係。從中日之間文化產業與製造業兩個產業輻射力的相關關係比較分析可以看到,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這兩個產業之間都沒有顯示出互動發展的格局。
改革開放初期國內曾經流行過「文藝搭臺,經濟唱戲」的招商引資手法,通過舉辦文藝匯演,搞電影節等文化活動來吸引外商投資。對此,當時擔任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的趙啟正先生批評這種做法行不通,因為「文化人和藝術家來了不投資,搞企業的來了也不看戲」。在當時以製造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下,這無疑是一個準確的判斷。
但是針對推動當前經濟發展的新引擎IT產業而言,文化產業與IT產業之間的關係就完全是另外一番風景。本文將全國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文化・體育・娛樂輻射力」與「IT產業輻射力」進行相關關係分析發現,兩者之間的相關關係竟然高達0.94,呈現「完全相關」的關係。再將日本47個都道府縣的「文化・體育・娛樂輻射力2019」與「IT產業輻射力」進行相關分析,發現兩者之間的相關係數竟然比中國還要高,為0.97。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日本,IT產業一定置身於文化產業發展好的城市,兩個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同頻共振。
五、北京都市圈 VS 東京都市圈
北京在全國擁有無與倫比的文化產業輻射力,所以需要對標頂級的世界大都市才能真正找出差距,明確戰略。今天在倫敦、紐約、巴黎、東京這些世界大都市,文化產業都已經成為吸引和刺激IT產業、金融產業、科技創新、高等教育、企業總部這些交流經濟的魅力源泉,都已經形成了文旅兩大產業同頻共振的發展格局。北京未來一定要對標世界大都市,打造全球頂級的文化娛樂之都,引領全國交流經濟的發展。
本文將由東京都、神奈川縣、千葉縣和埼玉縣組成的「東京都市圈(以下簡稱:東京圈)」與把北京市域作為都市圈的「北京都市圈(以下簡稱:北京)」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看到:北京的面積比東京圈要大20%,無論是常住人口和還是DID(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人口密集地區,這裡指每平方公裡5000人以上的地區)人口都只有東京圈的60%,GDP也只有東京圈的30%,但是北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卻比東京圈高出20%。
再下沉到人均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到,北京人均GDP只有東京圈的50%,但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卻是東京圈的2.1倍,單位GDP能耗更是高達東京圈的7.4倍。由此可以看出北京在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城市結構、生活方式上與東京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北京文旅產業的比重還較低,兩個產業之間的互動發展格局還沒有真正形成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從這種意義上講,向世界級文旅大都市轉型是北京未來發展應有之格局。
2019年北京的入境遊客只有東京圈的14%,而且北京的入境遊客統計裡還包含了56萬人次的港澳臺遊客數據。從2000年到2019年,北京的入境遊客從282萬人次增長到377萬人次,增只長了34%。然而在這一期間,僅東京都的入境遊客就從418萬人次猛增到1,410萬人次(不包括神奈川、千葉、埼玉3縣),增長了237%,東京實現了向千客萬來世界大都市的華麗轉身。
外國遊客給東京經濟帶來巨大的紅利不只是旅遊消費,還有很多來自於大量因公因私來訪者與類似IT產業這樣交流經濟之間的互動所產生的惠益。東京的IT產業今天在日本能以無與倫比的優勢獨樹一幟,與此不無關係。
從以上對比分析可以看到,北京無論是從入境遊客數量還是增長速度來看都與東京還存在較大差距,如何將北京打造成對世界更具有魅力的城市是邁向文旅大都市的關鍵所在。
打造成對世界更具有魅力的城市就需要更加注重用世界通用的邏輯,理念和手法來詮釋自身的文化特性。
例如,「吃」在交流經濟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交流場景。全球IT產業發達的城市幾乎都是美食之都,實際上「吃好」也是交流經濟的生產力。北京有很多具有中國特色的著名餐館,但是國際頂級餐廳數量卻只有東京圈的10%。相反,就米其林星級餐廳而言,僅東京都現在就多達219家(不包括神奈川、千葉、埼玉3縣),是全球米其林餐館數量最多的城市。而且這些餐廳的65%是和食(日式餐飲),他們的大廚很多都在海外研習過廚藝。廚藝領域的交流帶動了和食與西餐之間的融合和借鑑,但並沒有導致同化。和食現在受到世界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有這麼一批在見識世界的基礎上,踐行彰顯自身文化特色的大廚。
努力認識世界和努力讓世界認識自己,是北京打造世界級大都市必須具備的認知關鍵。
周牧之:從「文化・體育・娛樂輻射力」看北京文化產業發展
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ink/2020-09/14/content_767004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