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總部經濟在北京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已成為支撐首都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2年6月底,跨國公司在京總部企業和研發機構達到639家,亞馬遜、默沙東、摩根大通等世界500強企業在北京新設16個項目,合同外資14.4億美元,佔全市合同外資的23.5%。279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北京投資了637個項目。北京作為世界500強「總部之都」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北京總部經濟之都地位進一步鞏固
(一)國內大企業集團總部集中,成為全球第二大世界500強總部之都。2012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顯示,北京入選世界500強的總部企業達44家,已經超過紐約和巴黎,僅次於東京的49家,成為全球第二大世界500強總部之都。從隸屬關係看,2011年北京有大型中央企業總部222家,實現增加值3013.2億元,佔全市總部經濟的40.9%,實現利潤佔全市總部經濟的66.2%。
(二)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數量明顯增長,業務領域不斷擴大。2012年,北京共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27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84家,佔在京投資世界500強企業的30.2%(共有278家世界500強企業在京投資)隨著政策投資環境的日益完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在京的業務範圍不斷擴展,從原有的投資決策、資金運作、財務管理、技術支持與研究開發,逐漸向進出口及國內分銷、物流配送、服務外包等業務擴展。
(三)行業集中度高,第三產業是吸納總部企業、服務全市經濟的主體。從總部企業的行業構成看,主要集中在商務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批發零售、製造業和建築業,這六大行業聚集了全市1014家總部企業,佔總數的78.7%,實現增加值佔全市總部企業的69.5%,吸納就業佔全市總部企業的61.7%。總部企業對所在行業的支撐帶動作用突出,如金融業中總部企業實現增加值佔金融行業的70.2%,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中總部企業實現增加值佔該行業的47%。
(四)總部企業空間集聚特徵明顯,CBD、金融街等特色總部聚集區發展迅速。全市1288家總部企業中,分布在海澱、朝陽、西城和東城四個城區的就有978家,佔總部企業總數的75.9%,實現增加值5410.8億元,佔全市總部企業增加值的73.5%。同時,金融街、CBD、中關村等一批特色總部聚集區快速形成,成為全市總部經濟的重要空間載體。
北京總部經濟發展面臨四大突出問題
(一)與世界城市相比,北京總部企業跨國指數偏低,國際競爭力亟待提升。北京擁有的總部企業仍以國內企業為主,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較少,不僅與紐約、倫敦、東京等差距較大,與新加坡、香港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相比也有很大提升空間。近年來,北京雖有不少企業積極「走出去」跨國經營,但多數大企業的主要目標市場仍在國內,尚未真正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資源配置,跨國經營領域和經營能力亟待提高。2010年,北京海外資產排名前10位的總部企業的平均跨國指數僅為26.58%,不僅遠低於「2011世界100大跨國公司」60.78%的平均跨國指數,也低於「2011發展中國家100大跨國公司」40.13%的平均跨國指數。
(二)體現世界城市產業特徵的金融保險、商務服務和文化創意企業總部較少。與紐約、倫敦等世界城市的花旗銀行、時代華納、路透社等知名企業相比,北京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總部企業主要集中在能源、金融、工程建築等領域,體現世界城市產業特徵的高技術企業總部和文化創意企業總部不多。如計算機及電子設備製造排名第一的聯想2010年全球銷售收入僅215.9億美元,遠落後於惠普公司(1260.3億美元)、戴爾公司(614.9億美元)。北京文化、科技資源豐富,但跨行業經營文化創意、高技術等新興行業的企業較少,尚未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企業、大集團。
(三)面臨上海、深圳等城市對總部資源的激烈爭奪。目前,上海、廣州、深圳等許多城市,都將總部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紛紛出臺了鼓勵國內外總部企業入駐的優惠政策。與上海相比,北京在國內大型央企總部方面優勢明顯,但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數量遠低於上海(380家),入選2011年中國民營500強僅10家,比上海少13家。近年來也有一些跨國公司如福特、卡夫等將地區總部從北京搬到上海。同時,深圳、南京、杭州等許多城市,以及天津、河北等周邊地區也加大對總部企業的吸引力度,比如河北實施「雙百工程」(吸引一百家央企進河北、吸引一百所科研院校進河北),各城市對總部資源的爭奪日益激烈,對北京總部經濟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四)促進總部企業聚集的政策環境尚需進一步優化。北京雖實施了《關於鼓勵跨國公司在京設立地區總部的若干規定》等相關政策,但現行的總部政策僅局限於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缺乏針對國內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在京設立總部、區域性總部的相關政策,難以滿足當前形勢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在京設立總部、二級總部和職能總部的客觀要求,促進總部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北京與國內主要城市總部經濟政策比較
(一)從認定標準看,北京、上海兩市標準相當,明顯高於其他城市。上海、北京作為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地區總部的首選城市,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認定標準相當,都規定母公司資產總額不低於4億美元,在中國累計實繳註冊資本不低於1000萬美元,管理型公司註冊資本不低於200萬美元,在中國境內外投資或授權管理的企業不少於三個。相比,廣州、深圳等城市對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的認定標準較低,如廣州規定資產總額3億美元以上,註冊資本200萬美元以上。
(二)從政策支持看,以財政獎勵為主,北京獎勵力度相比上海更具優勢。比較京、滬的政策支持力度,北京的獎勵力度相比上海更具優勢。如北京對年營業收入首次達1-5億元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給予1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營業收入5-10億元的給予500萬元獎勵;10億元以上的給予1000萬元獎勵。而上海只對年營業收入首次超過5億元的給予5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營業收入10億元以上的給予1000萬元獎勵。
(三)從政府服務看,上海設有專門促進機構,政策執行力和靈活性更強。上海成立了總部經濟促進中心,承擔促進總部經濟發展的職能,為服務總部企業提供一個綜合服務平臺。而北京對總部企業的服務分散在商務委、外聯辦等部門,尚無專門的管理機構。從政府服務內容看,一是簡化審批程序、縮短審批時限、提高服務總部企業的效率。北京、上海在政策中均規定10個工作日完成企業審查並做出相關決定。二是對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其他便利措施。與上海等城市相比,北京的便利服務措施更全面,對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高管的家屬出入境、居留、子女入學、通關等均提供便利條件。
(四)許多區域性中心城市制定了內外資統一的企業總部促進政策。總部經濟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北京、上海等處於第一梯隊,以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國內大企業總部為主;南京、杭州等區域中心城市處於第二梯隊,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優勢不明顯,採取「跨國公司職能總部、國內大企業區域性總部」兩手抓的策略,紛紛制定內外資統一的總部政策。如南京實施了《鼓勵境內外大型企業設立總部或地區總部的暫行規定》,認定條件統一為:母公司資產不低於15億元,在境內外投資或授權管理的企業不少於3個,且在南京註冊資本不低於2億元。對經認定的總部或地區總部給予統一的財政獎勵、稅收優惠、辦公用房補貼、人才等相關政策。
打造世界高端企業總部經濟之都的對策建議
(一)健全多部門服務總部企業的長效機制,形成促進總部經濟發展的合力。一是借鑑上海等其他城市經驗,從全市層面構建總部經濟管理的多部門聯動機制,明確總部企業認定、總部招商、人才服務、環境營造等工作的職責與分工,加強部門之間的定期交流與溝通,切實解決總部企業在京聚集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二是加快對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的認定工作,建立總部認定的常態化工作機制,每半年或每季度對符合條件的企業進行一次認定、頒證和表彰,及時通報全市認定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數量、新增企業名單等,加大對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聚集的宣傳力度。三是加強政府相關部門與總部企業之間的溝通和對接,實施對全市重點總部企業、龍頭總部企業的對口服務機制,及時掌握總部企業的各種需求,幫助其解決發展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組織在京總部企業定期召開各種形式的座談會、研討會、論壇等交流活動,為有需求的總部企業提供及時有效的引導和服務。
(二)研究制定差別化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在京投資新設二級總部、實體性經營機構。一是緊密結合不同類型、不同職能總部的實際需求,如研發總部對科技人才、創新環境的需求較高,綜合管理總部對政府決策資源、信息資源較為敏感等,探索制定和實施差別化的優惠政策。二是適當拓展總部經濟政策的適用對象,制定針對央企在京設立二級總部、國內大企業在京設立全國性總部或職能總部的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在京開展投資、結算、營銷、採購等實體性經營業務,切實提高總部企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三是鼓勵具備競爭實力的大型企業將研發、設計、營銷等功能環節剝離出來,在京成立獨立的職能型總部,加強土地、審批等方面創新,支持和鼓勵總部企業擴大在京項目增資、異地生產基地和分支機構投資,增強對更大範圍高端資源的控制力和輻射力。
(三)瞄準金融、文化創意等優勢產業,打造幾大特色總部集群。重點圍繞金融、文化創意、高技術和戰略新新興產業等優勢領域,打造幾大特色總部集群,促進城市國際影響力提升。一是以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為目標,支持本土金融機構加速跨國經營,著力聚集一批外資銀行、保險等跨國金融機構地區總部和國內大型基金、租賃、私募、期貨等新興金融企業總部,全面提升北京金融業國際化水平。二是充分釋放首都文化資源效能,以新聞出版、文化傳媒等領域為重點,打造一批引領中國、影響世界的文化航母型總部企業,提升首都文化產業影響力,促進世界文化中心建設。三是圍繞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加快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總部聚集,鼓勵本土大型企業以總部經濟模式「走出去」跨區域、跨國經營,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部集群規模,搶佔新一輪科技革命戰略制高點。
(四)創新總部聚集區開發管理機制,提升總部承載力和持續發展活力。與國外典型總部聚集區相比,CBD、金融街等區域的經濟產出能力和集約化水平仍需進一步提升。加快高端企業總部聚集,應積極探索總部聚集區開發模式與管理體制創新,提高總部企業承載力與發展活力。一是加強與國內外知名商務地產綜合運營與服務集成商的合作,爭取其在京投資總部經濟重點項目,承擔總部樓宇建設、管理運營、增值服務、產業培育等主要功能。二是建立總部企業引入與開發企業、樓宇業主收益相掛鈎的激勵機制,鼓勵引入符合北京產業方向的優質總部企業,凡成功引入在京註冊納稅的總部企業,給予開發商或樓宇業主一次性獎勵。三是對已入駐總部樓宇的企業尤其是冠名總部大樓的企業,加強對其經營業務和辦公用房的監督和管理,建立不達標企業退出機制,保證總部樓宇真正用於總部企業發展。
(五)建立區域協調聯動機制,以「總部-製造基地」鏈條增強總部之都輻射力。借鑑「首鋼搬遷」模式,探索建立北京與其他城市產業布局調整機制,適時適度地將不適宜在京發展的製造基地向周邊轉移,留下並吸引更多總部和研發、營銷等職能總部聚集,構建合理的「總部-製造基地」分工合作鏈條。由北京及其他城市政府相關部門共同協商,對企業外遷生產基地、在京設立總部和職能總部過程中面臨的土地供給、利益分配、政策落實、項目審批、基礎設施配套等問題進行統籌協調與解決。與其他城市共建一些跨區域的特色產業園區或基地,配套建立不同區域之間的利益共享機制和長期誠信合作機制,實現北京高端企業總部之都和周邊中小城市生產製造基地的有效對接。
作者單位: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研究室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