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恩全:北京總部經濟發展仍需增強輻射力

2020-11-27 人民網

近年來,總部經濟在北京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已成為支撐首都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2年6月底,跨國公司在京總部企業和研發機構達到639家,亞馬遜、默沙東、摩根大通等世界500強企業在北京新設16個項目,合同外資14.4億美元,佔全市合同外資的23.5%。279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北京投資了637個項目。北京作為世界500強「總部之都」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北京總部經濟之都地位進一步鞏固

(一)國內大企業集團總部集中,成為全球第二大世界500強總部之都。2012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顯示,北京入選世界500強的總部企業達44家,已經超過紐約和巴黎,僅次於東京的49家,成為全球第二大世界500強總部之都。從隸屬關係看,2011年北京有大型中央企業總部222家,實現增加值3013.2億元,佔全市總部經濟的40.9%,實現利潤佔全市總部經濟的66.2%。

(二)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數量明顯增長,業務領域不斷擴大。2012年,北京共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27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84家,佔在京投資世界500強企業的30.2%(共有278家世界500強企業在京投資)隨著政策投資環境的日益完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在京的業務範圍不斷擴展,從原有的投資決策、資金運作、財務管理、技術支持與研究開發,逐漸向進出口及國內分銷、物流配送、服務外包等業務擴展。

(三)行業集中度高,第三產業是吸納總部企業、服務全市經濟的主體。從總部企業的行業構成看,主要集中在商務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批發零售、製造業和建築業,這六大行業聚集了全市1014家總部企業,佔總數的78.7%,實現增加值佔全市總部企業的69.5%,吸納就業佔全市總部企業的61.7%。總部企業對所在行業的支撐帶動作用突出,如金融業中總部企業實現增加值佔金融行業的70.2%,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中總部企業實現增加值佔該行業的47%。

(四)總部企業空間集聚特徵明顯,CBD、金融街等特色總部聚集區發展迅速。全市1288家總部企業中,分布在海澱、朝陽、西城和東城四個城區的就有978家,佔總部企業總數的75.9%,實現增加值5410.8億元,佔全市總部企業增加值的73.5%。同時,金融街、CBD、中關村等一批特色總部聚集區快速形成,成為全市總部經濟的重要空間載體。

北京總部經濟發展面臨四大突出問題

(一)與世界城市相比,北京總部企業跨國指數偏低,國際競爭力亟待提升。北京擁有的總部企業仍以國內企業為主,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較少,不僅與紐約、倫敦、東京等差距較大,與新加坡、香港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相比也有很大提升空間。近年來,北京雖有不少企業積極「走出去」跨國經營,但多數大企業的主要目標市場仍在國內,尚未真正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資源配置,跨國經營領域和經營能力亟待提高。2010年,北京海外資產排名前10位的總部企業的平均跨國指數僅為26.58%,不僅遠低於「2011世界100大跨國公司」60.78%的平均跨國指數,也低於「2011發展中國家100大跨國公司」40.13%的平均跨國指數。

(二)體現世界城市產業特徵的金融保險、商務服務和文化創意企業總部較少。與紐約、倫敦等世界城市的花旗銀行、時代華納、路透社等知名企業相比,北京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總部企業主要集中在能源、金融、工程建築等領域,體現世界城市產業特徵的高技術企業總部和文化創意企業總部不多。如計算機及電子設備製造排名第一的聯想2010年全球銷售收入僅215.9億美元,遠落後於惠普公司(1260.3億美元)、戴爾公司(614.9億美元)。北京文化、科技資源豐富,但跨行業經營文化創意、高技術等新興行業的企業較少,尚未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企業、大集團。

(三)面臨上海、深圳等城市對總部資源的激烈爭奪。目前,上海、廣州、深圳等許多城市,都將總部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紛紛出臺了鼓勵國內外總部企業入駐的優惠政策。與上海相比,北京在國內大型央企總部方面優勢明顯,但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數量遠低於上海(380家),入選2011年中國民營500強僅10家,比上海少13家。近年來也有一些跨國公司如福特、卡夫等將地區總部從北京搬到上海。同時,深圳、南京、杭州等許多城市,以及天津、河北等周邊地區也加大對總部企業的吸引力度,比如河北實施「雙百工程」(吸引一百家央企進河北、吸引一百所科研院校進河北),各城市對總部資源的爭奪日益激烈,對北京總部經濟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四)促進總部企業聚集的政策環境尚需進一步優化。北京雖實施了《關於鼓勵跨國公司在京設立地區總部的若干規定》等相關政策,但現行的總部政策僅局限於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缺乏針對國內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在京設立總部、區域性總部的相關政策,難以滿足當前形勢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在京設立總部、二級總部和職能總部的客觀要求,促進總部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北京與國內主要城市總部經濟政策比較

(一)從認定標準看,北京、上海兩市標準相當,明顯高於其他城市。上海、北京作為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地區總部的首選城市,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認定標準相當,都規定母公司資產總額不低於4億美元,在中國累計實繳註冊資本不低於1000萬美元,管理型公司註冊資本不低於200萬美元,在中國境內外投資或授權管理的企業不少於三個。相比,廣州、深圳等城市對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的認定標準較低,如廣州規定資產總額3億美元以上,註冊資本200萬美元以上。

(二)從政策支持看,以財政獎勵為主,北京獎勵力度相比上海更具優勢。比較京、滬的政策支持力度,北京的獎勵力度相比上海更具優勢。如北京對年營業收入首次達1-5億元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給予1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營業收入5-10億元的給予500萬元獎勵;10億元以上的給予1000萬元獎勵。而上海只對年營業收入首次超過5億元的給予5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營業收入10億元以上的給予1000萬元獎勵。

(三)從政府服務看,上海設有專門促進機構,政策執行力和靈活性更強。上海成立了總部經濟促進中心,承擔促進總部經濟發展的職能,為服務總部企業提供一個綜合服務平臺。而北京對總部企業的服務分散在商務委、外聯辦等部門,尚無專門的管理機構。從政府服務內容看,一是簡化審批程序、縮短審批時限、提高服務總部企業的效率。北京、上海在政策中均規定10個工作日完成企業審查並做出相關決定。二是對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其他便利措施。與上海等城市相比,北京的便利服務措施更全面,對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高管的家屬出入境、居留、子女入學、通關等均提供便利條件。

(四)許多區域性中心城市制定了內外資統一的企業總部促進政策。總部經濟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北京、上海等處於第一梯隊,以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國內大企業總部為主;南京、杭州等區域中心城市處於第二梯隊,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優勢不明顯,採取「跨國公司職能總部、國內大企業區域性總部」兩手抓的策略,紛紛制定內外資統一的總部政策。如南京實施了《鼓勵境內外大型企業設立總部或地區總部的暫行規定》,認定條件統一為:母公司資產不低於15億元,在境內外投資或授權管理的企業不少於3個,且在南京註冊資本不低於2億元。對經認定的總部或地區總部給予統一的財政獎勵、稅收優惠、辦公用房補貼、人才等相關政策。

打造世界高端企業總部經濟之都的對策建議

(一)健全多部門服務總部企業的長效機制,形成促進總部經濟發展的合力。一是借鑑上海等其他城市經驗,從全市層面構建總部經濟管理的多部門聯動機制,明確總部企業認定、總部招商、人才服務、環境營造等工作的職責與分工,加強部門之間的定期交流與溝通,切實解決總部企業在京聚集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二是加快對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的認定工作,建立總部認定的常態化工作機制,每半年或每季度對符合條件的企業進行一次認定、頒證和表彰,及時通報全市認定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數量、新增企業名單等,加大對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聚集的宣傳力度。三是加強政府相關部門與總部企業之間的溝通和對接,實施對全市重點總部企業、龍頭總部企業的對口服務機制,及時掌握總部企業的各種需求,幫助其解決發展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組織在京總部企業定期召開各種形式的座談會、研討會、論壇等交流活動,為有需求的總部企業提供及時有效的引導和服務。

(二)研究制定差別化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在京投資新設二級總部、實體性經營機構。一是緊密結合不同類型、不同職能總部的實際需求,如研發總部對科技人才、創新環境的需求較高,綜合管理總部對政府決策資源、信息資源較為敏感等,探索制定和實施差別化的優惠政策。二是適當拓展總部經濟政策的適用對象,制定針對央企在京設立二級總部、國內大企業在京設立全國性總部或職能總部的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在京開展投資、結算、營銷、採購等實體性經營業務,切實提高總部企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三是鼓勵具備競爭實力的大型企業將研發、設計、營銷等功能環節剝離出來,在京成立獨立的職能型總部,加強土地、審批等方面創新,支持和鼓勵總部企業擴大在京項目增資、異地生產基地和分支機構投資,增強對更大範圍高端資源的控制力和輻射力。

(三)瞄準金融、文化創意等優勢產業,打造幾大特色總部集群。重點圍繞金融、文化創意、高技術和戰略新新興產業等優勢領域,打造幾大特色總部集群,促進城市國際影響力提升。一是以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為目標,支持本土金融機構加速跨國經營,著力聚集一批外資銀行、保險等跨國金融機構地區總部和國內大型基金、租賃、私募、期貨等新興金融企業總部,全面提升北京金融業國際化水平。二是充分釋放首都文化資源效能,以新聞出版、文化傳媒等領域為重點,打造一批引領中國、影響世界的文化航母型總部企業,提升首都文化產業影響力,促進世界文化中心建設。三是圍繞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加快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總部聚集,鼓勵本土大型企業以總部經濟模式「走出去」跨區域、跨國經營,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部集群規模,搶佔新一輪科技革命戰略制高點。

(四)創新總部聚集區開發管理機制,提升總部承載力和持續發展活力。與國外典型總部聚集區相比,CBD、金融街等區域的經濟產出能力和集約化水平仍需進一步提升。加快高端企業總部聚集,應積極探索總部聚集區開發模式與管理體制創新,提高總部企業承載力與發展活力。一是加強與國內外知名商務地產綜合運營與服務集成商的合作,爭取其在京投資總部經濟重點項目,承擔總部樓宇建設、管理運營、增值服務、產業培育等主要功能。二是建立總部企業引入與開發企業、樓宇業主收益相掛鈎的激勵機制,鼓勵引入符合北京產業方向的優質總部企業,凡成功引入在京註冊納稅的總部企業,給予開發商或樓宇業主一次性獎勵。三是對已入駐總部樓宇的企業尤其是冠名總部大樓的企業,加強對其經營業務和辦公用房的監督和管理,建立不達標企業退出機制,保證總部樓宇真正用於總部企業發展。

(五)建立區域協調聯動機制,以「總部-製造基地」鏈條增強總部之都輻射力。借鑑「首鋼搬遷」模式,探索建立北京與其他城市產業布局調整機制,適時適度地將不適宜在京發展的製造基地向周邊轉移,留下並吸引更多總部和研發、營銷等職能總部聚集,構建合理的「總部-製造基地」分工合作鏈條。由北京及其他城市政府相關部門共同協商,對企業外遷生產基地、在京設立總部和職能總部過程中面臨的土地供給、利益分配、政策落實、項目審批、基礎設施配套等問題進行統籌協調與解決。與其他城市共建一些跨區域的特色產業園區或基地,配套建立不同區域之間的利益共享機制和長期誠信合作機制,實現北京高端企業總部之都和周邊中小城市生產製造基地的有效對接。

作者單位: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研究室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

相關焦點

  • 周牧之:從「文化-體育-娛樂輻射力」看北京文化產業發展
    北京2020年9月14日 /美通社/ -- 近日,中國網報導了如下內容:9月6日,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服貿會)文化服務專題論壇,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的「2020北京文化產業發展大會」上,雲河都市研究院院長、東京經濟大學教授周牧之做了題為「
  • 聚焦廈門總部經濟熱點 推動招商引資引智
    作為落實我市總部經濟發展大會的工作部署,培訓班旨在通過專題學習掌握產業前沿動態和最新技術知識,研判總部經濟發展趨勢及我市主攻重點;加快培育優質產業生態,激活城市發展機會,增強我市綜合競爭力;提升幹部運用政策的能力水平,提高我市總部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效益,促進總部經濟高質量發展。
  • 北京經濟規模4年擴大1萬億,微觀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增強
    資料圖 攝:陳程昨天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聞發布會經濟發展專場上,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統計局介紹,過去5年,北京經濟發展韌性強、質量好、結構優、動力足,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016到2019
  • 持續釋放「磁吸力」,提升總部經濟「乘數效應」
    總部經濟突破了資源、能源、土地和環境等要素供給制約,緩解了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而總部經濟對人才、知識、技術、信息等創新要素的需求也加速了創新型經濟的發展。 二是基於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總部經濟,有利於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 長三角發展規劃的溢出效應和輻射力
    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消息顯示,《規劃》明確了長三角地區三大戰略定位、八個方面的發展方向及重要任務。眾多研究者認為,《規劃》不但指明了長三角經濟結構在新一輪增長周期中的調整方向,其巨大的輻射力和溢出效應將使鄰近地區受益。跨省份、國際化上海社科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鬱鴻勝認為,長三角規劃的最大特點是打破行政區劃、促進跨省份合作。
  • 代表熱情獻策增強省會城市輻射力和帶動力
    福州日報記者組  凝心聚力謀發展,豪情滿懷向未來。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如何落實省委對福州提出的「走在前列、作出示範」要求,如何實現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不斷增強省會城市輻射力和帶動力」?面對時代之問,代表們從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全面從嚴治黨等方面獻良策、出實招。
  • 江東觀潮|持續釋放「磁吸力」,提升總部經濟「乘數效應」
    林康:總部經濟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出現的一種高端產業組織形態,可形成資源大規模整合,具有產業集聚、稅收帶動、擴大就業、資本放大等諸多外溢效應。對江蘇來說,為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激發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需要聚焦重點環節,引領總部經濟能級提升、高端攀升,助力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
  • 激活懷來數字經濟發展新動能 軟通動力攬獲創新大獎
    ,展現懷來大數據產業環境和數位化發展成果,近日,中國大數據創新創業大會暨張家口懷來官廳湖「數聚會」在張家口市懷來縣召開,本次大會以「『雲』聚官廳湖 『數』說新懷來」為主題,由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河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張家口市人民政府、中國軟體行業協會共同主辦,懷來縣人民政府承辦,北京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協會、天津市軟體行業協會、河北省軟體與信息服務業協會共同協辦,匯聚眾多行業專家、企業高管共話大數據發展新格局
  • 「2019中國城市製造業輻射力」深圳蟬聯首位,蘇州、東莞位居二三
    在雲河都市研究院發布「中國城市製造業輻射力2019」之際,周牧之教授撰文深度剖析和展望。 「中國城市製造業輻射力2019」深圳蟬聯首位,蘇州排名第2位,東莞排名第3位 根據「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雲河都市研究院發布的覆蓋全國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中國城市製造業輻射力2019」出爐。
  • 專家:中國亟待提升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品質
    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展規劃司與雲河都市研究院主辦的「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2018研討會」近日在京召開。會議發布了《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2018》報告,報告從環境、社會、經濟三個維度,全面對中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298個)進行了量化評價。
  • 圍繞影響力、輻射力、集聚度 建立符合全球城市要求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2019年12月13日,上海市頒發《關於推動我市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到2025年,進一步完善上海高質量發展的經濟結構,在做大做強做優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位造業基礎上,優化服務業內部結構,提升服務業能級和國際競爭力,逐步提高服務業對經濟的貢獻度,進一步發揮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
  • 中央財經委員會:增強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
    新華社北京8月26日電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習近平8月26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研究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問題、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問題。
  • 南京為什麼沒有成為國家中心城市:輻射力有限
    我們都知道我國目前規劃了九座國家中心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和西安,其中除鄭州之外,其餘八座都是我國最早規劃的十大城市(區號三位數),而在我國傳統十大城市中,只有瀋陽(區號024)和南京(區號025)沒有入選國家中心城市,其中瀋陽目前綜合實力較弱,
  • 首屆武漢總部經濟與中部崛起論壇舉行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武漢5月29日電(記者方政軍)首屆武漢總部經濟與中部崛起論壇29日在此間隆重舉行。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著名學者保育均發表了《總部經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演說,著名經濟學家鍾朋榮的主題演講是《總部經濟與企業的空間戰略》,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陳繼勇發言的題目是《總部經濟的特點及其功能》,大會還有不少企業家發表了《布局中部戰略要地,實現企業跨越式發展》、《發展武漢總部經濟 搶佔中部市場制高點》等精彩發言。
  • 洞見未來 賦能機遇 | 北京城市副中心發展論壇暨馬光遠經濟講座...
    隨著2015年通州正式確立為北京副中心,今年又一利好接踵而至,9月24日,中國(北京)自由貿易區正式掛牌,運河商務區被納入國際商務服務片區。為洞鑑自貿區建立對於北京及副中心城市發展重要意義, 12月2日,「洞見未來 賦能機遇」北京城市副中心發展論壇暨馬光遠經濟講座成功舉辦。
  • 1號文件連續四年聚焦這個詞 首創高科搶抓南京產業發展機遇
    創新的沃土崛起「數字經濟新高地」在南京「創新名城」和「擁江戰略」的時代發展背景下,建鄴區因其產業基礎良好、頭部企業產生聚集效應,先後帶動了一批產業帶動力強、行業影響力高、區域輻射力大的知名科創企業紛至沓來。在這些企業帶動下,建鄴區的創新沃土、數字經濟生態圈逐步形成,成為崛起中的南京「數字經濟新高地」。
  • 中央定調區域發展新思路: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經濟、人口承載力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詩萌 北京報導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正在出現新動向。8月26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召開,研究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等問題。會議明確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的作用,並提出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的說法在近年來的區域經濟政策中並不常見。
  • 《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0)》在京發布首都文化產業發展繼續...
    發布會上,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副主任趙恩國介紹了《白皮書》的編撰背景和主要內容,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範周教授進行了專家解讀,並就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相關熱點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自2013年起,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編撰發布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為社會各界提供一個了解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窗口。
  • 「中國中心城市&都市圈發展指數2019」城市排行榜
    36座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體檢成績單出爐 北京2020年12月29日 -- 近日,中國網採訪了日本東京經濟大學教授、雲河都市研究院院長周牧之,報導了如下內容:由高端智庫雲河都市研究院編制的「中國中心城市&都市圈發展指數2019」正式發布。
  • 2020北京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分論壇成功舉辦
    11月27日,由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主辦、北京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協會承辦的2020通明湖信息技術應用創新論壇之「2020北京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分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本次論壇由賽智產業研究院院長趙剛主持,多位來自數字經濟領域的政府部門領導、企業代表和專家學者,以「打造數字生態優勢 激發信創發展活力」為主題,共議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技術、新場景、新要素和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