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中國成立到2007年,北京市經濟規模登上第1個萬億臺階用了58年時間;到2013年登上第2個萬億臺階,用了6年;到2018年登上第3個萬億臺階,用了5年時間。如果把目光聚焦在「十三五」期間,北京僅用4年就讓經濟規模擴大1萬億。
資料圖 攝:陳程
昨天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聞發布會經濟發展專場上,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統計局介紹,過去5年,北京經濟發展韌性強、質量好、結構優、動力足,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016到2019年年均增長6.6%,從2015年的2.5萬億元提升至2019年的3.5萬億元。
韌性強
微觀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增強
「『十三五』時期,北京經受住外部複雜環境和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嚴峻考驗,宏觀經濟運行總體穩定,微觀市場主體發展活力持續增強。」昨天的發布會上,市發改委副主任林恩全亮出北京「十三五」經濟發展成績單:2019年比2015年經濟總量增加1萬億元,預計「十三五」期末地區生產總值將超過3.6萬億元,人均GDP達2.4萬美元左右,較2015年提高0.6萬美元,保持全國領先;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9萬家,是「十二五」期末的2.4倍,擁有獨角獸企業93家,居全球榜首;特別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嚴峻考驗,新設企業數量自去年8月起連續5個月同比正增長。
2021年北京如何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
林恩全介紹,今年重點將抓防控、抗疫情,推進疫苗研發和產業化鏈條有機銜接;穩企業、保就業,抓好受疫情影響突出、恢復滯後行業企業的精準幫扶,加大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幫扶;強創新、增動能,統籌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擴內需、促開放,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惠民生、保穩定,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重點民生領域推出一批民生實事。
質量好
更少資源消耗支撐更高質量發展
不僅是增長,首都經濟的底色也是綠色的——預計「十三五」期末,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較2015年下降21%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較2015年下降22%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水耗較2015年下降15.6%以上;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15年的41.6%,提高到「十三五」期末的44.4%。
這意味著,北京正以更少的能源、水、土地等資源消耗,支撐和推動經濟更高質量發展。北京也是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城市,「十三五」時期實現人口、建設用地規模「雙下降」。來自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全員勞動生產率從2015年的21.2萬元/人提高到2019年的28.2萬元/人,居全國各省區市首位。製造業地均產值比2015年提高15%左右。
更值一提的是,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4.8萬元提高到2019年的6.8萬元,居全國第二位,年均實際增長6.6%,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全力做好本市低收入農戶幫扶,低收入農戶收入全部過線、低收入村全面消除。
結構優
本市將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杆
根據預測,今年本市醫藥製造業將迎來爆發性的增長。
市經信局副局長潘鋒介紹,「十四五」時期,本市將構建集「數字基建-數字交易-數字平臺-數字場景」於一體的數字經濟新生態,努力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這其中包括率先實現自貿區固移雙千兆覆蓋,開展衛星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創建國家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推進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建設;推進回天、遙感、交通、信用等各類數據專區建設,籌建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等。
記者獲悉,今後5年,北京還將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積極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鼓勵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推進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國際消費樞紐建設,圍繞環球主題公園打造旅遊消費集聚區。
動力足
將制定國際科創中心建設計劃
市統計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龐江倩透露,「十三五」時期,北京創新投入產出量質齊升,2019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到2233.6億元,相當於全市 GDP的6.31%,比2015年提高0.72個百分點;創新投入增加帶動創新產出豐碩,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32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十倍。
此外,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北京五年來形成了120餘項全國首創的突破性政策和創新制度安排,向全國推廣6批25項創新經驗,「十三五」時期實際利用外資800億美元左右,約是「十二五」時期的1.8倍,佔全國比重超12%。「雙自主」企業出口佔比達25%左右,較2015年的16.1%提高約8.9個百分點。
「『十四五』時期,本市將強化創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林恩全說,本市將制定實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行動計劃,著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統籌布局「從0到1」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三城一區」融合發展。
(原標題:201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5萬億元 北京經濟規模4年擴大1萬億)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曹政
流程編輯:U010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