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展規劃司與雲河都市研究院主辦的「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2018研討會」近日在京召開。會議發布了《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2018》報告,報告從環境、社會、經濟三個維度,全面對中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298個)進行了量化評價。
報告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展規劃司與雲河都市研究院共同編制,梳理和探討了中國大都市圈發展的現狀和面臨的挑戰。按照報告,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2018綜合排名,北京、上海、深圳分別列前三位,廣州、天津、杭州、重慶、成都、南京、武漢則位居第4位到第10位。其中,深圳、三亞、海口位列環境大項排名前三位,北京、上海、廣州位列社會大項排名前三位,上海、北京和深圳位列經濟大項排名前三位。
「綜合考察各項指標,我們發現,中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各項功能高度向大城市集中的傾向,城市的兩極分化非常明顯」,「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專家組組長、雲河都市研究院院長周牧之在報告解讀時指出。
按照GDP規模,排名前30位城市的GDP全國佔比達到42.5%;按主板上市企業數量,排名前30位城市的全國佔比高達69.7%,其中排名前三位城市的全國佔比達39.6%;按照製造業輻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的貨物出口全國佔比高達74.9%;按機場便利性,排名前30位城市的旅客吞吐量高達81.3%;按貨櫃港口便利性,排名前30位城市的貨櫃吞吐量高達97.8%。按高等教育輻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的211&985大學數量全國佔比高達92.8%;按醫療輻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的三甲醫院數量全國佔比約為50.2%。
報告引入人口密集地區(DID,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的概念,分析中國城市的發展品質。報告將每平方公裡5000人以上的地區定義為人口密集地區(DID),並將DID人口與主要指標進行了相關分析。結果發現,DID人口與城市發展的活力和品質高度相關。
對此,周牧之指出:「中國在城市治理上過於強調人口規模和密度給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帶來的壓力,缺乏對高密度人口是城市發展活力重要基礎的認知。未來必須提升城市治理的智力,通過提高DID的質量和規模,提升城市的發展活力和品質」。
「21世紀後,推動中國經濟真正大發展的兩大原動力分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的國際貿易;另一個是城鎮化」,周牧之指出。
報告對2000年至2016年間中國城鎮化的關鍵指標進行了分析。分析顯示,其間,中國的實際GDP增長了約3.3倍、城市市區面積增長了約1.8倍,但DID人口只增長了約20%。「由此可見,土地城鎮化遠超人口城鎮化」,周牧之解讀。
同時,在此期間,單位GDP能耗下降了40%,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30%。但是人均能耗卻大幅上升,例如人均電力消耗量增長了約3.3倍,結果導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大幅度升高約2.1倍。「因此,中國亟待提升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品質」,周牧之指出。
曾出任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在書面寄語中談到,就像人的健康程度需要有許多重要指標來描述一樣,城市這個「大身體」也應該用指標來衡量,如果只是很簡單的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宏觀方面做一些考慮,就去制定城市發展的規劃,顯然是有些粗糙、有點武斷了。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督促落實2020年1億人落戶目標,提高大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對此,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財辦原副主任楊偉民認為,城市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未來要推動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和動力三大變革。
「可以考慮制定衡量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來引導各個城市爭先創優。」楊偉民認為,城市的分化有些是受溫度、地理等自然因素影響,有些是因為改革的分化,各地改革進程不一樣。制定高質量發展體系要有實在性,包括產業的協同性、新興動能、營商環境、科技趨勢、政府職能轉變等軟環境指標。
「如果不把城市面積和人口放進去看,單一的GDP指標意義就不大。」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說,光說一個指標沒關係,但指標會變成目標,目標又變成努力方向。比如說萬億俱樂部,這個指標就有很大的誤導性。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DF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