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亟待提升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品質

2020-12-01 東方財富網

  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展規劃司與雲河都市研究院主辦的「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2018研討會」近日在京召開。會議發布了《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2018》報告,報告從環境、社會、經濟三個維度,全面對中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298個)進行了量化評價。

  報告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展規劃司與雲河都市研究院共同編制,梳理和探討了中國大都市圈發展的現狀和面臨的挑戰。按照報告,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2018綜合排名,北京、上海、深圳分別列前三位,廣州、天津、杭州、重慶、成都、南京、武漢則位居第4位到第10位。其中,深圳、三亞、海口位列環境大項排名前三位,北京、上海、廣州位列社會大項排名前三位,上海、北京和深圳位列經濟大項排名前三位。

  「綜合考察各項指標,我們發現,中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各項功能高度向大城市集中的傾向,城市的兩極分化非常明顯」,「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專家組組長、雲河都市研究院院長周牧之在報告解讀時指出。

  按照GDP規模,排名前30位城市的GDP全國佔比達到42.5%;按主板上市企業數量,排名前30位城市的全國佔比高達69.7%,其中排名前三位城市的全國佔比達39.6%;按照製造業輻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的貨物出口全國佔比高達74.9%;按機場便利性,排名前30位城市的旅客吞吐量高達81.3%;按貨櫃港口便利性,排名前30位城市的貨櫃吞吐量高達97.8%。按高等教育輻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的211&985大學數量全國佔比高達92.8%;按醫療輻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的三甲醫院數量全國佔比約為50.2%。

  報告引入人口密集地區(DID,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的概念,分析中國城市的發展品質。報告將每平方公裡5000人以上的地區定義為人口密集地區(DID),並將DID人口與主要指標進行了相關分析。結果發現,DID人口與城市發展的活力和品質高度相關。

  對此,周牧之指出:「中國在城市治理上過於強調人口規模和密度給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帶來的壓力,缺乏對高密度人口是城市發展活力重要基礎的認知。未來必須提升城市治理的智力,通過提高DID的質量和規模,提升城市的發展活力和品質」。

  「21世紀後,推動中國經濟真正大發展的兩大原動力分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的國際貿易;另一個是城鎮化」,周牧之指出。

  報告對2000年至2016年間中國城鎮化的關鍵指標進行了分析。分析顯示,其間,中國的實際GDP增長了約3.3倍、城市市區面積增長了約1.8倍,但DID人口只增長了約20%。「由此可見,土地城鎮化遠超人口城鎮化」,周牧之解讀。

  同時,在此期間,單位GDP能耗下降了40%,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30%。但是人均能耗卻大幅上升,例如人均電力消耗量增長了約3.3倍,結果導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大幅度升高約2.1倍。「因此,中國亟待提升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品質」,周牧之指出。

  曾出任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在書面寄語中談到,就像人的健康程度需要有許多重要指標來描述一樣,城市這個「大身體」也應該用指標來衡量,如果只是很簡單的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宏觀方面做一些考慮,就去制定城市發展的規劃,顯然是有些粗糙、有點武斷了。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督促落實2020年1億人落戶目標,提高大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對此,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財辦原副主任楊偉民認為,城市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未來要推動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和動力三大變革。

  「可以考慮制定衡量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來引導各個城市爭先創優。」楊偉民認為,城市的分化有些是受溫度、地理等自然因素影響,有些是因為改革的分化,各地改革進程不一樣。制定高質量發展體系要有實在性,包括產業的協同性、新興動能、營商環境、科技趨勢、政府職能轉變等軟環境指標。

  「如果不把城市面積和人口放進去看,單一的GDP指標意義就不大。」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說,光說一個指標沒關係,但指標會變成目標,目標又變成努力方向。比如說萬億俱樂部,這個指標就有很大的誤導性。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DF380)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嶽清瑞:山東城市化發展應重視城市功能和品質提升
    齊魯網6月17日訊 17日上午,「智匯齊魯 科創未來」2019山東省創新驅動發展院士懇談會在山東大廈召開。
  • 成都公園城市建設入選《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
    旨在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發展理念。成都公園城市建設案例被選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城市發展典型成功經驗,被倡議廣泛推廣。什麼是《中國人類發展報告》?這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旗艦出版物,被聯合國大會定義為「重要的獨立知識工作」和「提升全球人類發展理念的重要工具」,並已經成為聯合國系統和全球發展領域最重要的報告。
  • 專家:通過提高基礎設施和城市智力水平提升城市承載力
    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展規劃司與雲河都市研究院共同編撰的《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2017》日文版出版發行紀念會日前在東京舉行。專家認為,未來政府可以通過提高基礎設施水平和城市智力水平,使城市能夠大幅度提升對人口密度和人口規模的承載能力。
  • 雙循環經濟體系下的新型智慧城市如何建?來聽聽專家們怎麼說
    在上海市科協第十八屆學術年會專題活動——智星時空AI閃耀智慧城市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政企代表、專家學者就雙循環經濟體系與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展開對話,共同探討智慧城市建設新思路、新路徑和新模式,共同為上海建設成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排頭兵獻計獻策。智慧城市發展需攻克四大問題新冠肺炎疫情如同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水平的現狀。
  • 品質城市研究結碩果,泰州兩項目榮獲「中國管理科學獎」
    每兩年評選一次,用以獎勵對中國管理科學理論創新、管理實踐及管理科學推廣普及工作中做出突出成就的個人和機構。在2008年舉行的首屆評選活動中,包括錢學森、宋健等著名管理科學專家以及中國航天科工、華為、海爾等優秀企業獲此獎項。該獎項已成為我國管理領域內吸納、展示、推廣管理研究、管理實踐成果的重要平臺,在管理理論與實踐工作者中產生積極影響。
  • 濟源:掀起城市建設新高潮 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_地方_河南省人民...
    張戰偉指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要求,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迫切需要,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途徑,是加快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兩年來,濟源市搶抓全省實施百城建設提質工程的重大機遇,持續加大對城市建設的投入,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市品位不斷提升,為城市高質量發展夯實了基礎。
  • 長沙城市建設再添「超級大腦」
    其中上跨環保西路橋梁於7月初率先通車,這主要得益於其採用中國工程院院士聶建國發明的「鋼-混凝土疊合板組合梁技術」,不僅縮短施工周期2個月,還節約經濟成本500多萬元。這一技術目前已在長沙多個項目中得到應用。這一技術的應用是長沙成立城市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和建立院士專家諮詢機制,助推長沙城建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今後,長沙城市建設將再添「超級大腦」。
  •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城市建設規劃要軟硬結合,公園...
    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從2018年初成都首提建設公園城市,到今年被賦予「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任務,近年來,公園城市探索有了哪些進展?在昨日(10月24日)成都舉辦的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上,業內專家均提及「融合」是公園城市建設的重要屬性。
  • 北侖「一區三城」布局品質城市建設 打造「四宜城市」
    這一建設內容包括新聞中心、文化館、非遺展示館、藝術交流中心、大劇院、音樂廳、城市展覽館、商業配套工程等在內的政府投資公共項目總投資約12億元,總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建成後將顯著提升北侖文化競爭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質。  這是北侖近年來全力推進全域城市化,深化「一區三城」布局引領,提升城鄉品質,開展美麗北侖建設的一個縮影。
  • 我國發布首個品質城市領域國家標準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發布2020年第26號國家標準公告,推薦性國家標準《新型城鎮化品質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正式發布。這是我國首個品質城市領域國家標準。該國家標準由泰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清華大學、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城市報》社等單位聯合研製。
  • 「十三五」期間青島強力發起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
    ,協同攻堅,高品質都市空間格局日漸完善,一大批公共服務設施相繼啟動建設,城市品質和人居環境不斷改善。青島成功躋身2019-2020年度「中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和「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編制完成城市遠景發展戰略打造宜業宜居生產生活空間在空間規劃方面,「十三五」期間,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加快構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 城市建設和管理
    積極開展立體綠化、海綿城市、無障礙設計、智慧機械停車等前瞻性較強的專題研究工作,提升方案設計的品質標準;同步開展室內和景觀方案設計,不斷提高品質要求;在施工圖出圖後增加精細化審查,保證了設計的完整度和深度。深化設計及技術標準研究。
  • 思想碰撞 共謀立體城市規劃建設邏輯
    本次論壇重磅邀請到國內外建築設計專家學者,以國際視野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切入點,全方位深入交流立體宜居城市的規劃設計與實踐經驗。  現場,嘉賓觀點鮮明、金句頻出,為推動中國乃至世界立體宜居、空間整合城市理論與實踐水平的提高積極貢獻智慧。  一起來看看他們都說了什麼?
  • 成都公園城市建設案例入選聯合國《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
    《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 被選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城市發展典型成功經驗
  • 數字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 2020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高端論壇即將啟幕
    本屆活動以「人工智慧、智能建造、智慧城市」為主題,邀請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元元出席活動,同時智能計算機領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中國爆破行業協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先啟,阿里雲創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數字建造領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等四位院士專家,也將圍繞人工智慧、城市大腦、城市更新、智能建築等多個主題進行分享與解讀,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重慶大學等多位高校學科帶頭人
  • 「雙循環」下的新型智慧城市怎麼建? 看看專家們怎麼說
    當前智慧城市建設中用到哪些技術,雙循環經濟體系下的出路又在哪裡?日前,在上海市科協第十八屆學術年會專題活動——智星時空AI閃耀智慧城市論壇上,政企代表、專家學者就雙循環經濟體系與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展開對話,探討智慧城市建設新思路、新路徑和新模式,為上海建設成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排頭兵獻計獻策。
  • 新環保法實施兩年:配套立法建設亟待加強
    4月20日,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發布了新環境保護法實施效果評估報告。報告顯示:新環保法在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中確實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各地對環保工作重視程度有所提升,環境監管執法力度明顯加大,社會各界關注環保、f參與環保的氛圍明顯提升。但在落實政府責任和提升企業守法意識、推進環境信息公開等方面仍顯不足。
  • 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
    如何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重點任務,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記者採訪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緊扣「三個新」,重點抓好八方面工作記者: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2021年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將如何開展?
  • 持續提升青島中心城市能級,支持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統籌推進省會、膠東、魯南經濟圈一體發展,提升山東半島城市群在全國城市群發展中的位勢。一是持續提升濟南、青島中心城市能級,支持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統籌推進省會、膠東、魯南經濟圈一體發展,提升山東半島城市群在全國城市群發展中的位勢。二是牽頭建立黃河流域區域性中心城市發展聯盟,優先推動濟南與西安、鄭州等省會城市交流合作,強化濟南都市圈與鄭州都市圈對接合作,打造魯豫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
  • 堆存量已超過5億噸 磷石膏綜合利用率亟待提升
    「目前我國磷石膏堆存量已超過5億噸,每年還新增約8000萬噸,磷石膏綜合利用率亟待提升。」在11月15~16日於湖北宜昌舉行的第三屆利廢新材料科技大會暨長江經濟帶磷石膏綜合利用技術交流會上,與會專家發出警示。  「目前我國磷石膏堆存量已超過5億噸,每年還新增約8000萬噸,而產量主要集中在長江經濟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