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出生於德國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伯爾尼(Bern)的瑞士專利局擔任職員的同時,開創了他的開創性理論中的第一個。在1905年發表的四篇科學論文中揚名之後,他以相對論的通論而享譽全球,並以對光電現象的解釋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獎。愛因斯坦是一位直言不諱的和平主義者,在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中被公認為是猶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納粹執政後,愛因斯坦從德國移民到美國。他一生都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生活和工作。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的早期生活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生於1879年3月14日,出生於德國南部城市烏爾姆(Ulm),在慕尼黑的一個中產階級猶太家庭中長大。小時候,愛因斯坦對音樂(他拉小提琴),數學和科學著迷。他於1894年輟學,搬到瑞士,在那裡他恢復了學業,後來又被蘇黎世的瑞士聯邦理工學院錄取。1896年,他放棄了德國國籍,並在1901年成為瑞士公民之前一直保持正式的無國籍狀態。
幼年愛因斯坦
你知道嗎?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得知日本使用原子彈後幾乎立刻就成為了核裁軍的擁護者。他成立了原子科學家緊急委員會,並支持曼哈頓計劃的科學家羅伯·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反對氫彈。
在蘇黎世理工學院期間,愛因斯坦愛上了他的同學米勒瓦·馬裡克(Mileva Maric),但他的父母反對這場比賽,他缺乏結婚的錢。這對夫婦有一個非婚生女兒Lieserl,生於1902年初,對此鮮為人知。愛因斯坦在伯爾尼的瑞士專利局找到書記員職位後,於1903年嫁給了馬裡克(Maric);他們將再有兩個孩子,漢斯·艾伯特(Hans Albert,生於1904年)和愛德華(Eduard,生於1910年)。
愛因斯坦取得美國國籍
愛因斯坦的奇蹟年
在專利局工作期間,愛因斯坦做了他一生中最富有創造力的工作,僅在1905年就撰寫了不少於四篇開創性的文章。在第一篇論文中,他將量子理論(由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開發)應用於光,以解釋被稱為光電效應的現象,通過這種效應,材料在受到光照射時會發出帶電粒子。第二篇文章包含了愛因斯坦關於原子存在的實驗證明,他是通過分析布朗運動現象獲得的,該現象中有微小的顆粒懸浮在水中。
在第三篇也是最著名的文章《運動的電動力學》中,愛因斯坦面對了兩種主要物理學理論之間的明顯矛盾:艾薩克·牛頓的絕對空間和時間概念以及詹姆斯·克萊克·麥克斯韋的光速是一種理論。不變。為此,愛因斯坦引入了他的相對論的特殊理論,該理論認為,即使物體在不同的慣性系中移動(即相對於彼此的速度恆定),物理定律也相同,並且光速是恆定的在所有慣性系中。第四篇論文涉及質量和能量之間的基本關係,這些概念以前被視為完全獨立的。愛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 = mc2(其中" c"是恆定的光速)表達了這種關係。
從蘇黎世到柏林
愛因斯坦繼續在專利局工作,直到1909年,他終於在蘇黎世大學找到了一個全職學術職位。1913年,他到達柏林大學,並在那裡擔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此舉恰逢愛因斯坦與其表兄艾爾莎·洛森塔爾(Elsa Lowenthal)的表親戀愛開始,後者與米列娃(Mileva)離婚後最終結婚。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將其視為傑作。該理論發現,重力以及運動都會影響時間和空間。根據愛因斯坦的等效原理(該原理認為重力在一個方向上的拉力等同於在相反方向上的速度的加速度)—如果光因加速度而彎曲,那麼它也必須因重力而彎曲。在1919年,
廣義相對論是自牛頓提出以來的第一個主要重力理論,距今已有250多年了,其結果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倫敦時報宣稱是"科學革命"和"宇宙新理論"。 " 愛因斯坦開始環遊世界,在美國,英國,法國和日本的成千上萬的人群面前講話。1921年,他因在光電效應方面的工作而獲得了諾貝爾獎,因為當時他的相對論工作仍然引起爭議。愛因斯坦很快就開始建立自己的理論,以形成一門新的宇宙學科學,該學認為宇宙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並且能夠膨脹和收縮。
老年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移居美國
愛因斯坦(Einstein)是一位長期的和平主義者和猶太人,在德國魏瑪(Weimar Germany)成為敵對目標,在那場大戰中,許多公民的經濟財富直線下降。1932年12月,也就是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成為德國總理之前的一個月,愛因斯坦決定移民美國,在那裡他就職於新澤西州普林斯頓新成立的高等研究院。他再也不會進入他出生的國家。
愛因斯坦的妻子艾爾莎(Elsa)於1936年去世時,他已經參與了十多年的努力,以尋找統一的場論,該論將宇宙的所有定律和物理學定律整合到一個框架中。在這個過程中,愛因斯坦與他的許多同事越來越孤立,後者主要關注量子理論及其含義,而不是相對論。
愛因斯坦前往紐約
結束語:在1930年代後期,愛因斯坦的理論,包括他的方程E = mc2,幫助形成了原子彈的發展基礎。1939年,在匈牙利物理學家萊奧·西拉德(Leo Szilard)的敦促下,愛因斯坦寫信給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建議他在德國獲得優勢之前批准鈾開發資金。愛因斯坦(Einstein)於1940年成為美國公民,但仍保留瑞士公民身份,但因美國政府懷疑他的社會主義和和平主義觀點而從未被要求參加曼哈頓計劃。1952年,愛因斯坦拒絕了以色列總理大衛·本·古裡安(David Ben-Gurion)提出的成為以色列總統的提議。
在愛因斯坦一生的最後幾年,他繼續尋求統一的場論。儘管他於1950年在《科學美國人》上發表了一篇有關該理論的文章,但五年後他去世時,他的主動脈瘤病仍未完成。在愛因斯坦去世後的幾十年中,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界的聲譽和地位不斷提高,因為物理學家開始揭開所謂的"強力"之謎(他統一場論的缺失部分),太空衛星得到了進一步驗證他的宇宙學原理。